【01】心流意識 ──開啟一切行動的意識狀態
瑜伽心流開啟了一切行動
多數的瑜伽練習者無論初學或資深應該都有以下類似的經驗——即使練習的當下再怎麼酸緊、挑戰,練習結束後卻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極度放鬆的舒服感受,而且這樣的覺受會不斷地在身體裡蔓延開來,持續好幾個小時;身體彷彿啟動了重新排列組合的機制,每個部位都得到了深度釋放及滋養;腦袋裡的思緒也開始放慢,但意識卻反而更加敏銳,本來擔憂煩惱的事好像也沒那麼固著地困住自己,呼吸更加順暢,甚至可以感覺到身體裡的每一個毛孔也都跟著心跳一起有節奏的律動、呼吸著,隨之而來,心情也開始有了極大的轉變。
猶記自己初練瑜伽半年後的某日下課,當時已近深夜十點,走在前往公車站牌的大馬路上,心是雀躍的,腳步是輕盈跳動的,嘴角是上揚的,內在有一種莫名的篤定感覺,即使已經過了許多年,這種的美妙感受還是難以忘記。這一幕之所以難忘,是因為對當時的自己來說是從來沒有過的身心感受——沒有緣由的喜悅,不用刻意努力的心開。
然而,這樣的感受其實無法持續太久,回到現實生活後,這種「世界真美好」的感覺通常也就隨著生活大小事件開始打折。不久之後,還是會被煩擾的事困住,心智運作又跑回了舊模式。恐懼、擔憂、憤怒的情緒並沒有完全不見,只是可能被瑜伽練習裡的美好氛圍感受粉飾、填平,偶爾噴發出來,才又開始懊惱——「我怎麼會這個樣子?」、「Shanti Shanti Shanti,Peace Peace Peace,練習瑜伽的我不是應該平靜如水、淡定自若的嗎?」
因此,如何將練習之後比較高頻的意識狀態、情緒模式穩定下來,讓自己不再那麼容易被舊模式、過往故事干擾,把瑜伽的擴展意識流淌進生活裡,或許是我們練習瑜伽到一個階段後應該要精進、努力的方向。
只是單純地進行瑜伽動作練習並不會讓我們真正地從心智、情緒⋯⋯等舊模式的牢籠裡出來,但練習瑜伽時所產生的美好又是那麼真實,如果這份美好感受可以持續不斷地在我們內在一直待著該有多好,如果又可以不僅在我們的感知覺受上,而是能夠深入到內在,讓我們找到心裡平靜與喜悅兼具的純粹真實,那就更好了。
如何讓自己可以持續地保有這個狀態,就是這裡想分享的「瑜伽心流」。
當一個人的內在可以時常處在穩定和諧的脈動裡,那麼這個人會過著不同於過往的人生,即便他的生活作息、工作型式、週遭環繞、人際關係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心流(flow)一詞其實不是來自瑜伽,它是西元1975年由匈牙利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所提出的心理學概念,指的是當人將全部的精氣神完全地投注於所進行的活動時,其中所產生的專注、沉浸、消融、全然的意識狀態。
這種狀態跟瑜伽、冥想進行時的意識轉變如出一轍。而比較大的差別是當瑜伽的練習結合有覺知的精微意識時,其中透過對自身全面性的(身體、心智、深層意識)的持續鍛鍊,會讓我們經驗到我們自體深處本來就具有這種深度脈動、穩定流動的品質,並且可以透過覺察式的臨在,讓自己可以時刻地處在心流(flow)的意識狀態裡。
瑜伽心流的立足點是,和諧的流動本來就存在於我們自身裡,並不是練習瑜伽、冥想才產生的,只是透過瑜伽、冥想練習可以幫助我們移開碰觸到這些脈動的屏障。這樣聽起來不是很棒嗎?我們要的都已經在了,重點是怎麼與它相遇,怎麼去連結到它,並且透過這個連結幫助我們體驗生命的美好。
它無法被練出來,因為自有生命以來,它就已經存在了。
而在瑜伽裡要能體悟到持續性的心流意識,通常具有以下幾個條件及特性,但即使我們這樣說,如果你處心積慮想要從這些特性裡去找心流,那也是無法的,不懷心思地投入練習,才會遇見。
一、帶著覺知的重覆
瑜伽練習裡,我們常常在做重覆的事情。重覆練習同一套呼吸,重覆練習拜日式(Surya Namaskar),重覆吟唱同一段梵唱(Mantra),每天固定在同一個時間起床練習、每週固定在同一個時段進入瑜伽教室。沒有覺知的重覆會讓人感到機械式的枯躁及無趣,而帶著覺知的重覆不只會讓人擺脫這種機器式的感受,還會讓人逐步地往內在深處走,並且體驗到什麼叫忘我後的浸潤。「浸潤」式的重覆會讓人體會到即使是重覆性的行動裡,也有很多新鮮覺受在內在發生。
在課堂裡,身為教學者的自己也常提醒學生「記得把每一次練習都當做是第一次練習」,規律練習下的身體當然不會像初學者一樣生澀,身心會累積一定的練習厚度,但如果我們有著「每次都是第一次」的練習心態,那麼我們就可以在每次的練習裡帶著新鮮的心境及視角去體驗在這個練習厚度下可以體驗到的東西,就可以在每次重覆的練習裡,得到迥異於前次的獨特感受。
二、和諧的脈動
重覆會產生一定節奏的脈動、振動,這會讓我們從表層意識進入到內在深層意識,甚至和更深的生命(宇宙)意識做連結。而當我們能夠與更深層的生命意識做連結時,人會進入一種深度的內在寂靜裡,並且在這樣的深度寂靜裡繼續感知更精微的脈動,很多內在的直覺訊息都來自這些更精微的脈動,這是為什麼會有人說「去聆聽你內在的聲音吧!」,其實指的是進入到你內在深度的寂靜裡去感知吧。這裡的聲音或脈動跟欲望無關,它來自於純淨本質,它的運作是以一種和諧的律動方式進行的。它來自於寂靜,卻是流動的;它充滿生命力,只是很安靜。所以在瑜伽練習所運作起來的心流意識是跨越動靜對立的二元性,和諧而沒有衝突,它的生命力飽富在我們的內在深處。
在瑜伽課裡,最能感知到和諧脈動的發生,是透過我們的心跳、脈博及呼吸,特別是課程到了後段進入大休息,在一切都靜止下來時,這些體內脈動會特別鮮明。這時躺在地板上,甚至可以感受到身體彷彿變成一座海洋,脈動伴隨著血液從心臟被壓縮出來的節奏,一波又一波的穩定律動著,就像浪潮一波波地湧上岸一樣。
其實我們不只可以透過脈動向內連結,在瑜伽練習裡,我們也常透過脈動和外界形成連結的網絡。最常見的是瑜伽課裡的梵唱,當我們連續唱頌一段時間後,所有的聲音都嘎然而止時,常可聽到窗外群鳥齊鳴,繼續回應著彌漫在空氣中那沒有聲音的能量振動,那樣的振動回應會讓人深刻又真實地覺受到所有行動都處在一種被宇宙支持、包覆的連結裡。
三、神奇的頓點
瑜伽練習裡特別強調呼吸的協同參與,而在呼與吸,吸與呼之間無論節奏進行地多快、多慢或多自然,只要我們夠覺察,就可以發現這中間存在著不被控制的頓點,它不是刻意地憋氣或屏息,在瑜伽教導裡這個頓點被稱之為「可以進入空無、零(Shunia)的入口」。
空無或零的境界,指的是一種深度的寂靜狀態。在這個狀態裡存有著無限的可能。從這個頓點入口往內走,人的心念會暫時懸止,它就像是念頭的休止符。這個頓點稍縱即逝,需要非常靈敏才能覺察。當念頭可以透過覺察到這個頓點且暫時安靜下來時,情緒在這個片刻就不會起波瀾,那麼從某個角度來看,我們就處在一種全然的自由裡,流動必須在全然擴展、沒有邊界的自由狀態下才會發生,這就是為什麼練習瑜伽,若要能夠達到持續性的心流狀態,能否覺察到這個頓點,非常重要。
另一個重要的頓點體驗,就是每個瑜伽派系一定會做的大休息。這個看起來不怎麼起眼的體式,甚至有些人為了趕上班而選擇略過的動作,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它不只是一個休息,它是一個將前面練習裡喚醒的能量,重新分配、沉澱、清理、重組的過程,它也是讓我們身心重新找回空間、釋放內在深層壓力的重要環節,它可以引領我們用一個全新的狀態進入下一次練習,它是讓整體瑜伽練習有節奏地運作起來的重要銜接點,它是結束,也是開始,從「頓點」這個角度來看,它和呼吸一樣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有人說人的一生就是一次吸吐而已,出生的時候開啟了吸氣,接著吐氣,生命就結束了,在這一長吸、一長吐之間,讓我們深度涉足其中的人生過程,其實不過就是不經過刻意屏息控制的片刻頓點,如果我們夠敏銳地覺察,那麼我們就可以在看似複雜的人生中,以體驗之心知曉並真實地生活,如果我們不夠察覺,那麼就可能庸庸碌碌地睡著過完一生。
為什麼覺知這些頓點對瑜伽心流的運作這麼重要?因為頓點是找到內在和諧能量脈動的關鍵,觸碰這個頓點按鍵,生命之流會像一首和諧的曲子,平順流暢地被彈奏起來。
四、保持投入不評價
這是練習有能力全然專注的方法。有人會說:「噢!我太愛瑜伽了,但我不喜歡弓式」、「我不喜歡這個老師教學,太簡單了,我現在都做有難度的練習。」當我們內在還存在著「喜歡、不喜歡」、「想要、不想要」這樣二元對立的心智運作,練習就不可能往內在深處走,也無法進入更深層的意識狀態,什麼流動、覺察就更不用說了。但確實有些動作或練習是頗具挑戰的,難道我們要在心裡面欺騙自己,不喜歡也要騙自己很喜歡嗎?當然不是,有時候可以換個角度看——「我會遇到這個目前的我覺得有挑戰的練習,也許是因為我的身體需要它來做調整,當我開始感覺到這個練習得心應手了,表示我內外狀況都調整的差不多了。」當然前提是進入練習時是安全、覺察、不躁進的。
有能力換個視角看事情,調節小我喜愛貼上標籤的習性,可以讓我們更覺察地帶著一顆自由、敞開的心,進入體驗,處在當下。
五、專注但不執著
「上一次的練習經驗實在是太棒了,真希望今天的練習也一樣美好。」、「為什麼昨天可以做到那個動作,今天卻不行,真是太糟糕了,我明明可以的。」這其實是蠻容易發生的行動經驗迷思,不只限在瑜伽練習裡。瑜伽教導裡總是提醒不要帶著期待去練習。因為期待會帶來固著,會讓人在行動間過度目的性,沒有辦法處在靈敏的狀態下,去覺察當下每個片刻,這樣反而會讓意識、能量停頓、卡住,無法處在流動裡。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身體狀況、情緒狀態、環境變化,我們只要接受這些狀態並且專注在其中,把每一次感受,不管是好的還是沒那麼優的,都當作是體驗生命的過程,那麼我們就能夠經驗到何謂「內心不役外物」的自在與美好。
六、收縮及適當的挑戰
瑜伽練習裡有很多看似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凹折動作,也有一些看似簡單但其實頗具挑戰的冥想。除了有其相對應於身心調節的效應外,這些看似壓縮及帶給身心暫時性緊繃的練習,其實有很大一部份,是為了收成在收縮之後所帶來的擴展,就像心臟的運作一樣,透過收縮,新鮮的血液才能被順暢地輸送出去。收縮後的釋放會帶來擴展,擴展會打開身體及內在的空間。而收縮如果作用在腺體上,可以幫助身體排除毒素,帶來清理,毒素也是一種干擾身心健康的障礙物。人一旦少了干擾、負擔,便會感到神清氣爽,內外在的流動也就能夠順暢起來。
其實就連看起來只是坐著閉眼的冥想,也會遇到很多挑戰,例如感到無聊、昏沉、想睡、煩躁、甚至憤怒的情緒,但如果我們在過程中能夠接受這些發生,不去對抗或排斥它,繼續回到練習裡,那麼就有可能跨越它,這樣的跨越也會讓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更多體驗,帶來前所未有的擴展。
七、一定的自律能力
在瑜伽的起源地印度,不管是哪個派系,瑜伽練習只要到一個階段,就會被建議進行Sadhana,即每日的自律練習。很多人一看到自律就會直接聯想到「枯燥」、「沉悶」,「無趣」、「被限制」、「一板一眼」、「無法隨心所欲」、「無法做自己」等字眼,然而事實上,剛好相反,自律的人具有行動力量且有能力打破框架。想練習就練習,想放飛自我就放飛自我其實是被「想要」所綁架,想要是欲望,並不是內在真實的聲音,當我們被欲望牽著走,真正需要做的事情就做不了了。所以自律不是為了與眾不同,也不是為了堅持什麼,自律的人會因循規則,卻又能夠在實踐之後,打破規則對他內在的限制,能夠同時得到實踐後的豐碩果實及破除框架後的自由。真正自律的人會過著豐采自在的人生,而這也是瑜伽練習裡,心流意識流動下,很珍貴、重要的行動品質。
八、有覺知的身體及感知能力
身體是我們向內感知精微的高層意識及向外體驗生命、和他人連結的重要媒介,但只靠身體是不夠的,還要有靈敏的覺察力。曾經在一次瑜伽課程銅鑼敲擊結束後,一位初次體驗的女士一臉困惑地跑來探問「為什麼躺了那麼久,都沒有敲銅鑼?」而事實上,可以被形容為響徹雲霄的銅鑼聲整整響了45分鐘,她的耳朵並沒有問題,是她的聆聽不在連結裡,也就是不在覺知裡。如果我們不在覺察裡,就很難在體驗裡感知到內在深層的意識狀態,即心流狀態。
瑜伽和其他運動在感知的運作上有些許不同,在一般的行動或運動中,通常是大腦傳遞指令讓身體的各個部位協同做事,在瑜伽的練習裡,當然也需要這個過程,但瑜伽的練習會再往內走深一點。瑜伽練習系統裡,認為人的身體各部位有各自的感知系統、覺察能力,各部位有自己的知曉,如果我們可以在練習裡透過意念在各個部位建立好的模式、好的印記,那麼我們就可以在行動上更加地敏捷及專注,而當身體任何一個部位發生變化時,也能夠比較靈敏地覺察到並且做出較合宜的調節及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