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內文試閱一】
真的有人天生喝水就會胖嗎?中醫這樣看體質


病人:醫師,我的手腳常覺得冰冷,經常覺得很累,生理期來的時候肚子也常悶痛不舒服⋯⋯
中醫師:你的體質偏寒,記得要少碰生冷食物,多曬太陽和運動,就可以改善。
★★ ★★ ★★
到中醫看診,很常聽到「體質」兩個字,「體質」到底是指什麼呢?中醫觀點認為,體質就是人體的特質,主要是透過觀察人們的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身體各種外在特色表現來區分。一般中醫傳統採用二分法,包含陰陽、寒熱、虛實等各種體質。
舉例來說,有些人手腳容易冰冷、循環差,可能就是體質偏寒。若是容易口乾舌燥、火氣大、怕熱、易長痘痘,則可能是偏熱體質。依據不同類別,又可以再往下細分。京都堂則綜合中醫理論與多年經驗,把容易造成肥胖的體質歸類為五大類型,分別是脾虛濕阻型、胃熱濕阻型、肝鬱氣滯型、氣血虛弱型及腎陽虛痰濁型。

體質是先天還是後天造成?
從中醫觀點來看,先天因素與後天因素都會影響體質。中醫有「先天稟賦」的說法,意思是天生造成的身體強壯或是瘦弱。有些嬰兒出生頭好壯壯,有些則容易感冒生病,或是早產嬰兒出生時有些器官發育較不完全,容易有腸胃消化問題等,都屬於先天體質。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主管生殖與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骨骼生育發展,也是生命的原動力。相對地,「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主管消化與營養吸收、代謝,後天的飲食習慣也會直接影響體質的健康與否。
這也代表,後天調理可以改變人體的體質,即使是先天體質較為虛弱的人,也可以透過後天中醫治療、飲食習慣及生活起居的調整來改善,因此後天因素對於體質影響更大。
而最理想的體質為「平和體質」,與哲學的「中庸之道」相呼應,代表身體沒有太過偏寒或偏熱,處在剛剛好的狀態。當身體偏離了平和的中道,就會開始出現疾病。
使用中藥就是要把過強或過弱的體質拉回中道,若是寒性體質就以溫補的藥調理,容易怕熱、流汗、火氣大的熱證,則用清熱退火的藥,讓身體回到平衡狀態。
由於人體會隨著外在環境、日常飲食、生活作息等不斷動態變化,即使是同一個人,昨天與今天的狀態也會不同,透過中藥調理與針灸治療,可以幫助改善體質。
調理所需時間則因人而異,例如有些人經常拉肚子,吃了一兩天中藥後,排便就不再稀軟,慢慢成形。有些人有睡眠障礙,原本需要躺一小時才能睡著,經過兩週到一個月的調理,就能逐漸縮短到 15分鐘入眠。
然而,即使已經由中醫調理好了,不代表身體就不會再度失衡。若是飲食、作息、壓力等因素一有變動,身體可能又會偏離軌道,再次出現失衡的狀況。
「光喝水就胖」的體質並不存在
有人常開玩笑說自己喝水就會胖,有的人則是怎麼吃也吃不胖,真的有這種天生體質嗎?
從中醫角度來看,其實不太可能有天生「喝水就會胖」的體質,肥胖主要還是因為熱量攝取過多、活動量太少而造成。相反地,比較可能的情況是因為水分攝取不足,而不利脾胃的正常運作,造成水分、代謝物滯留在體內,身體濕氣重形成脾虛濕阻型的體質,而導致水腫。當五臟六腑的功能失衡,加上平時不當的飲食習慣、睡眠不足、壓力等因素,才會造成肥胖。
國外大型研究也發現,人對於自己三餐吃了什麼往往有認知誤差。很多人憑印象覺得自己吃很少,實際上經過記錄後卻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如果你也有類似疑問,不妨試著用手機拍下每天吃、喝了哪些東西,一週下來就可以客觀估算出所攝取的熱量。
另一種常碰到的狀況,則是營養知識不足,在不知不覺中吃進過多熱量。例如有些人認為水餃是水煮的,應該健康又低卡,但事實上水餃餡料會用很多油,加上外層麵皮熱量也不低,整體下來其實屬於高熱量料理。
要避免吃錯,最簡單的原則是,多吃原型食物(看得出來食物本來的樣子)就對了,肉是肉、菜是菜,搭配足夠的活動量,也能養出吃不胖的體質。
要記得,「熱量、脂肪不會無故跑到身體上」,先從檢視自己的飲食開始,學習分辨六大類食物,如哪些是澱粉、蛋白質、膳食纖維等,建議也可以諮詢營養師,建立正確的營養觀念,都有助於成功減重。
不過要注意的是,特定疾病可能造成體重不正常的增加或下降,例如甲狀腺分泌異常、胰島素功能異常等,此時則需尋求醫師治療。

【內文試閱二】
九成肥胖是因為濕氣重
排濕消腫,你可以這樣做


37 歲的小涵(化名)是一名照顧服務員,經常需要到不同個案家裡,協助長者的照顧工作。最近她常常感到疲倦,怎麼睡都睡不飽,四肢水腫狀況明顯,也容易有脹氣、胸悶的現象,更困擾的是很難瘦下來,體重高達 110 公斤。
向中醫求診後,發現小涵體內濕氣重,且有水分代謝不佳的現象,一問之下發現小涵家住新北市林口,遇到雨季時環境濕氣重,加上平常又愛喝冷飲、吃生菜沙拉等寒涼食物,都是造成體內濕氣聚積的原因。
小涵在醫師建議下,在家中裝上除濕機,讓居住環境的濕度降到體感舒適的程度,也調整飲食習慣,以溫水代替冷飲,不再碰生菜沙拉。搭配中藥調理後,九個月下來小涵穩定減重、成功甩掉 30 公斤,身體也感覺更輕盈了。
★★ ★★ ★★
像小涵這樣的減重個案並非特例,從中醫觀點來看,濕氣與肥胖有密切關聯。中醫認為「肥人多痰濕」,根據臨床觀察,肥胖的人九成都有體內濕氣重的問題,當體內濕氣不除,會導致易胖難瘦,也容易有水腫現象。透過中醫調理,有助於排除體內濕氣,讓減重效果更明顯。

自我檢測:你濕氣重嗎?
如果你已經控制飲食、多運動,仍然瘦不下來,就要小心可能是濕氣影響所致。以下是常見體內濕氣重的症狀,來看看你中了幾項:
˙ 經常感到疲倦、四肢沉重
˙ 水腫明顯
˙ 容易腰痠背痛、關節肌肉疼痛
˙ 腸胃消化差、容易脹氣
˙ 胸悶
˙小便不順、大便容易不成形,或是黏稠解不乾淨
˙ 女性有白帶困擾、生理期前後容易陰道感染

肥胖的人容易水腫濕氣重
從中醫觀點來看,當身體有濕氣時,代表人體內水分代謝不佳,就會產生出相對應的症狀。「濕氣」一般又分外濕、內濕。「外濕」多由於所處地方氣候潮濕,或是常淋雨碰水等因素所致。自然界本來就有不同的氣候變化,中醫稱為六氣,包含「風、寒、暑、濕、燥、火」,若是氣候異常,超出人體可以適應的範圍,就會轉成六邪,導致疾病產生。當外來的濕邪侵犯人體,會造成身體濕氣過重,進而影響身體生理功能。
而「內濕」在中醫則認為主要因脾的功能無法正常運作,導致身體水分、廢棄物累積過多而成。
無論是外濕或是內濕,都會影響人體脾胃的運作。中醫認為,脾有消化及代謝水分的功能,有助於排除體內的水分與代謝物,有如人體的「天然除濕機」。但若是外在濕度過大,或是因為飲食、生活習慣等造成脾的功能受到影響,就會讓排濕效率大打折扣,形成水腫。
雖然水腫的人不一定肥胖,但肥胖的人有九成都伴隨有濕氣重、水腫的狀況。這是因為身體如果濕氣重,會讓氣血循環不佳,基礎代謝率下降,降低身體對熱量的消耗。
當因為濕氣重,新陳代謝已經變慢,這時又維持高熱量飲食,就更容易累積脂肪,形成過胖。
臨床上發現,有不少來減重的人反應飲食已經控制,也有去健身房運動,體重卻遲遲降不下來,十分困擾。一經診斷後發現,都是因為體內濕氣過重、影響脾胃功能而造成。此時需先調理脾胃功能,讓身體恢復正常排濕,就能提高基礎代謝率,減重效果自然顯現。

小腹突出也跟濕氣有關
中醫典籍《金匱要略.血痹虛勞脈證并治》提到「夫尊榮入骨弱肌膚盛」;《中醫臨證備要》則記載:「體胖人逐漸瘦弱,兼見痰多咳嗽,腸間漉漉有聲,多為水飲證。」皆是指出身體內濕氣多容易造成肥胖的狀況。
當濕氣在體內停留過久,就會形成「痰濕」,反過來又會讓體內水分運化更為不佳、降低新陳代謝,也因此中醫發現「肥人多痰濕」,像是過去的達官貴人經常大魚大肉,飲食缺乏節制,影響脾胃功能,而常出現痰濕症狀。
當身體出現痰濕時,會造成身體各種不適,常見症狀包含:
˙ 咳嗽而且痰多,痰顏色白、稀稀水水
˙ 胸悶、呼吸不暢,嚴重可能有痰鳴、呼吸喘且短促
˙ 食慾不佳、吃東西容易反胃,甚至嘔吐
˙ 四肢沉重、水腫明顯
˙ 臉部皮膚色黃
˙ 疲倦、精神不佳
現代人三餐多外食,容易高油高鹽,在台灣更因為氣候潮濕,內外夾雜下容易形成體內濕氣重的現象,加上工作、生活型態經常久坐,脂肪容易囤積在腹部,造成小腹突出。若是經常應酬喝啤酒,酒精本身屬於濕氣、熱氣重的食物,熱量也很高,更容易造成腹部脂肪的堆積,要特別當心。
需注意的是,濕氣重不僅更容易導致肥胖,也會誘發許多疾病,例如慢性疲勞、關節發炎、濕疹、蕁麻疹、長痘痘、掉髮等,因此要積極調理,讓身體避免長期處於濕氣重的狀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