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慢性疲勞症候群是什麼?

疲勞是一種常見的非特異性症狀,其原因多元,包括身體健康問題、藥物或其他物質的使用,以及焦慮、憂鬱和「倦怠」或工作相關壓力等心理狀況。
「疲勞」這個詞的意思依使用它的人而異。它可以表示由於一種主觀的虛弱感或維持活動的能力下降而難以開始活動的狀態;而某些人則用這個詞指代精神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或記憶力減退。通常這些症狀通常會同時存在,初級醫療門診中有多達三分之一的狀況都是長期感到疲倦。通常疲勞若非短暫發生,就是不影響正常生活,但如果沒有明確因素就發生長達數月的疲倦,也會干擾到日常活動的話,就得考慮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可能性了。
目前有幾種常用的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症候群定義,ME、CFS、ME/CFS或CFS/ME這些術語在運用上常常互相抽換。醫生們通常不喜歡用「肌痛性腦脊髓炎」(ME)這個術語─字面意思是「帶有肌肉疼痛的腦部發炎」──因為在這種病症中其實大多都沒有大腦或肌肉發炎的證據。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特徵是持續性的失能性疲勞,可能突然發生或逐漸浮現,伴隨疲勞的睡眠、認知問題(如記憶、思考和注意力不佳)、肌肉與關節疼痛、頭痛以及淋巴結觸痛但無腫大,持續時間超過數月。
該疾病的特點是一般稱為勞動後倦怠(Post-exertional malaise,簡寫為PEM)的症狀,該症狀對於診斷以及區分出慢性疲勞症候群與其他常見疲勞十分重要。勞動後倦怠表示在精神或體力消耗後會有一連串症狀會加劇(例如疲勞、頭痛、肌肉痠痛、失眠或思考障礙),並持續二十四小時或以上。正是這種症狀使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往往每天都只有幾個小時可以進行有效活動,其餘時間都需要休息。
世界衛生組織將慢性疲勞症候群歸類在神經性疾病中─儘管大多數神經學家並不同意此觀點。不論分在哪一類,慢性疲勞症候群都可能引起嚴重且長期的疾病與失能,對患者和照顧者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對於病因、診斷與最佳處置方式存在許多不確定性,而這只會加劇其影響。

ME/CFS的定義為何?
有幾種常用的定義,但沒有任何一種得到全體一致的接受。與大多數疾病分類標準一樣,制定標準的科學家們主要關注的目標是嚴格定義一個統一的患者群體以進行研究,而不是建立一套臨床問診工具。將這些標準應用在那些實際接受醫師常規照護的病人,而非研究參與者時,心態多少要帶有一些實用主義。因此,我們比較支持NICE在2021年指南中運用的實用定義。他們建議臨床執業醫師在患者出現疲勞且帶有以下所有特徵時,應考慮下ME/CFS的診斷:
• 使人衰弱的疲勞感,通常會於活動後加重,休息也無法顯著緩解,且不是因為過度進行認知、身體、情感或社交活動所引起。
• 勞動後倦怠(PEM),其倦怠加重的現象往往在數小時或數天後才出現,且與活動程度不成比例,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恢復,可能持續數小時、數天、數週甚至更長時間。
• 無恢復性睡眠或睡眠障礙(或兩者皆有),症狀可能包括感到筋疲力竭、醒來時感覺像得了流感且全身僵硬、睡眠時常中斷或淺眠、睡眠形式改變或白天過度嗜睡。
• 認知困難(有時會被形容為「腦霧」),可能包括說不出單詞或數字、口語表達困難、反應遲緩、短期記憶障礙,以及難以集中注意力或難以同時處理多項任務。
NICE建議在排除其他可能的診斷後,當病人在職場、學習、社交或個人活動的能力較症狀出現前明顯降低,且症狀在成人身上持續至少六週或在兒童或青少年身上持續至少四週時,應考慮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

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常見徵象和症狀有哪些?
要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當時身體和精神所出現的疲勞症狀都要持續數週以上,且足以導致日常活動量大幅下降。這些活動量可以含體育鍛鍊、社交活動、工作或學習,或其中任幾項的組合。診斷條件也包含有勞動後倦怠的病史,這種現象通常會發生在從事完不習慣的身體、精神或社交活動後二十四小時或更長時間後。除了疲勞,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的其他常見和明顯症狀包括:
• 無發炎的慢性肌肉骨骼疼痛
• 對光與聲音敏感導致的頭痛
• 認知功能不全,如注意力、思考、記憶和找適當詞彙表達等方面的問題(這些特徵通常被稱為「腦霧」,儘管這是個不含任何精確醫學含義的通俗用語)。
• 睡眠習慣改變,這在慢性疲勞症候群中幾乎普遍存在的,可能包括失眠或完全相反的嗜睡症─每天睡眠時間長達二十小時。
• 姿位性耐受不全,許多人─尤其是那些患有嚴重慢性疲勞症候群且大多時間都臥床不起的人─會說自己站立時頭暈、頭重腳輕、站不穩、噁心或眩暈,害怕跌倒,甚至暈倒;這些症狀躺下就能緩解。
• 焦慮或憂鬱,就像其他任何長期身體不適一樣,大約40% 的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患有憂鬱或焦慮並不是件稀奇事。雖然多數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確實沒有精神疾病,但對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進行焦慮和憂鬱篩檢還是很重要,因為如果他們患有這些疾病,病況會變得更糟,但相對容易治療。

進行調查以作出診斷
可能導致疲勞的疾病實在太多了,所以也很難知道何時停止調查這些事最恰當。許多被診斷出或疑似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在得知他們的檢查結果全部正常或陰性時,反而會感到沮喪,也會希望進行更多檢查,好發現一些隱藏或捉摸不清的情況。醫生的作用則是協助患者在過度追查與錯過可能逆轉疲勞問題的潛在可治療病症之間,找到一條合理而明智的道路。
我(傑拉德)發現患者經常想要進行大量檢驗,但這件事需要有一定的平衡。當結果呈陰性時,醫生會感到安心,患者卻往往相反。當送回來的結果顯示異常時,患者通常會將其視為疲勞的原因,而不顧兩者間的關聯性在生物學上是否合理。大多數血液測試在正常值的設計上就已經涵蓋95%的健康人口數值。這表示即便是健康的人也有5%(即二十分之一)的檢測結果顯示不正常。當一個人要求進行的測試愈多,就會發現愈多超出正常範圍的結果,即使是非常健康的人也會如此。但這些異常結果─即使與疲勞症狀無關─本身也會成為另一個受到關注的問題,進而促使病人再做更多檢測以評估異常情況。
在疲勞門診中經常會看到患者諮詢過多位醫師,也進行過數十次甚至數百次血液檢查和掃描檢查,而且早已取得無數份相互矛盾的診斷。這些診斷會讓每個人都感到困惑,但最困惑的就是患者本人。同時,正如我們在引言中所見,有些病症幾乎無法與慢性疲勞症候群作出區分,但相對容易診斷與治療,因此調查到一定的程度以排除這些情況還是有其重要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