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用來吹牛的健康食品
1.1 健康食品的風險
飽暖思淫慾,這句話不完全對。
人類在解決飽暖問題之後,思考的絕對不只是淫慾!比如健康問題,就是一個現代社會非常關注的問題。一旦失去健康,別說淫慾,就連平淡的生活都不能好好享受。
當然,健康問題也許是一道永遠解決不了的難題。即便再偉大的人,也逃不過生老病死。
許多人認為,「如果是錢能解決的問題,絕對不是問題」。但是,健康問題還真不是單單用錢就能夠解決的。
而金錢也是很多人的問題。想要讓消費者打開錢包,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使他們感到恐懼,所以常見各種對健康問題的誇大言論。如果同時再誇大一下某健康食品的功效,效果一定很好。這兩個誇大就是賣健康食品的兩個絕招。學會這兩招,健康食品可以賣到缺貨。
但是不能因為名字裡有「健康」兩個字,就想當然爾地認為這東西是健康的,消費者必須看清楚內容。
有一個關於健康食品的官方說法,就是具有特定保健功效或者以補充維他命、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這裡的特定保健功效,指的是已經在案的保健功效。
目前衛生署公告的健康食品保健功效共有十三項,分別為:(一)胃腸道功能改善、(二)調節血脂、(三)護肝(化學性肝損傷)、(四)骨質保健、(五)免疫調節、(六)輔助調整過敏體質、(七)不易形成體脂肪、(八)調節血糖、(九)輔助調節血壓、(十)抗疲勞、(十一)延緩衰老、(十二)促進鐵可利用率及(十三)牙齒保健。
因為廠商可以聲稱自己的健康食品有這些功效,使健康食品比一般的食品更具優勢,而這些優勢就反映在價格上。但是健康食品需要標明每日的服用量,特定的功效也限制了特定的食用族群。
限定了特定族群,健康食品的市場似乎變小了,但這對商家來說根本不是問題。比如說對於一個緩解體力疲乏的健康食品,每個人都會有體力疲乏的時候,所以所有的消費者仍然是潛在的市場。
至於這些關於每日服用量的規定,應該是相關規定中對消費者最大的保障!健康食品的價格比一般食品高得多,如果毫無限制,把它當白飯吃,萬一把錢都吃光了怎麼辦?身體保養得再好,如果錢沒了,那絕對不是一個好結局!這可不是開玩笑的,經常可以聽到其他人抱怨,說家裡的老人又花了幾萬元買了什麼健康食品。你看,都已經到了引發家庭矛盾的地步了。
健康食品的市場應該很大,不是只有老人在吃。在美國,健康食品擁有250億美元的市場。2009年,美國有一項市調,發現44%的美國人說每天都會服用健康食品。
很多人搞不清楚這一點:健康食品不同於藥品!按照規定,健康食品的標籤、說明書都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的功能。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健康食品沒有任何療效方面的證據!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樣的說法太偏激、太絕對、太武斷了,但是事實如此。如果能提供療效證據給一個東西,那就不會說這樣東西是健康食品,而該申報藥品了。
讀到這裡有人可能有幾個疑問:為什麼政府定義健康食品的功效只有十三種?難道多一種都不行?
其實沒有特意規定只能有十三種功效,申報新保健功能的道路是存在的。但可想而知,十三這個數字一直沒有成長,因為真的沒有什麼產品能夠提供保健功效的證據。如果再逆向思考一下,對於那十三種健康食品的功效,如果不是因為已經被規範而需要重新提供有效證據,不見得都能通過今天的標準。
了解這十三種功效不包括什麼也很重要,因為消費者可以因此排除一些誇大不實的商品。常見的三種不屬於健康食品的功效是:補腎壯陽(包括各種滋陰、補腎)、活血通絡、益氣固本。如果看到這樣的「健康食品」,消費者不但不應該購買,還應該直接檢舉。
比如所謂壯陽的「健康食品」,自古以來一直不缺各種壯陽食品和藥酒的傳說,儘管依照相關規定應該屬於違規的健康食品,卻一直有禁無止。這些「壯陽」健康食品的效果到底有多少不得而知,如果所謂的「壯陽」健康食品真的能提供改善人體功能的證據,那就可以直接做成藥品,直接光明正大地去搶壯陽藥物「藍色小藥丸」的市場(「藍色小藥丸」通用藥名:西地那非;商品名:威而鋼,Viagra)。
也有一些不良廠商,在看到藍色小藥丸出色的壯陽效果後,為了提高其「藥酒」的功效,直接把藍色小藥丸成分加到酒裡銷售。
中國有家生產保健酒的小酒廠就做了這樣的事。具體過程是直接網購西地那非原料,然後按每100毫升酒中加入130毫克西地那非的用量,配製了750公斤酒。之所以用這個比例,是因為犯案人特意查找了西地那非的使用量,知道一般人每次服用50毫克,所以喝上一兩藥酒剛剛好。為了檢驗藥性和安全性,自己還先喝了自家的產品!
無論這家廠商如何利用「科學知識」、如何「很敬業地」製造這款保健酒,這都屬於亂來。幸好,消費者中除了一些人產生了頭痛症狀,似乎沒出其他大事,當然廠商也很快就被相關單位處分了。
西地那非作用的靶點分子蛋白是一個磷酸二酯酶(PDE5),這種酶被抑制之後,血管會擴張,從而降低血壓。西地那非原本是為了治療心臟病而設計的,沒想到心臟病治療效果普通,壯陽效果卻相當出色!因為壯陽的名號太響亮,很多人都不知道西地那非也是用來治療肺動脈高壓的正規藥物。2014年,中國西安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女嬰,有肺動脈高壓,最後不幸夭折。其父查看醫療記錄,發現有西地那非後大驚失色!於是有媒體以「醫院對嬰兒用藍色小藥丸」製造噱頭,果然博得不少眼球。
其實,這就是媒體自己在打自己的臉,直接暴露其醫學知識的匱乏!連製造保健酒的小酒廠都知道補充知識來武裝自己,這些媒體也太不尊重專業了。
如果媒體有知識、懂專業,真正應該討論的是醫生和患者到底了不了解這種藥物在嬰兒中使用的風險有多少?關於西地那非治療肺動脈高壓,美國FDA正式批准的是給成人使用,而不建議對嬰幼兒使用。這是因為西地那非在低劑量的時候達不到治療肺動脈高壓的效果;如果高劑量使用,反而會增加嬰幼兒死亡的風險。但是,2014年,美國FDA特意發表聲明,說「不建議」並非等同於禁止,因為肺動脈高壓本來就是一個很危險的病,如果在沒有其他有效藥物的情況下,醫生也可以使用,只是必須謹慎。
因為西地那非對一些人有潛在的嚴重不良反應,醫生開處方都必須謹慎再謹慎。如果任意添加該成分於健康食品中,真的會帶來很大的風險。
健康食品沒有效果沒關係,就怕效果太好。
1.2 安慰劑的一個特殊用途:測出底線有多低
最近有一項研究發現,治療老年痴呆的藥物,價錢越貴,效果越好。
這裡的治療效果不算是吹噓出來的,在學術圈裡認為有安慰劑的效果。
除了價錢,如果一個東西比較稀有,大概也會增加其安慰劑的效果,所謂物以稀為貴!
還有一項研究發現,有一部分人對安慰劑特別敏感,這些人使用安慰劑的治療效果會比一般人更好。這些特別敏感的人有個共同特徵,就是COMT基因與眾不同。在大腸激躁症的針灸治療中,哪怕「針灸」根本不是扎在穴位上,這些患者的疼痛都會緩解很多。
由於安慰劑在疾病治療中有一定效果,所以現代醫學檢驗療效的一個標準,就是要證明其效果至少比安慰劑好。這些使用安慰劑的受試者也就是所謂的「對照組患者」。
現代的健康食品跟藥品最大的區別在於沒有經過臨床試驗。從FDA的觀點來說,這些健康食品只能當作安慰劑。
廠商意識到健康食品與安慰劑的等同性,所以不斷減少健康食品中「活性成分」的含量,有時甚至低到檢測不出的程度。
2015年2月,美國紐約州總檢察長對四大零售商健安喜(GNC)、目標百貨(Target)、沃爾格林(Walgreens)和沃爾瑪(Walmart)進行檢查,抽查了六種比較暢銷的健康食品,想看一看這些產品到底是否確實含有該有的成分。使用的方法是基因檢測,結果沒有一家的銀杏、貫葉連翹或人參等產品能檢測出相關的基因;對於大蒜、松果菊和鋸棕櫚等三種產品,各只有兩家銷售的產品能檢測出相關成分。基於這些調查結果,紐約州總檢察長指控這些零售商在進行欺詐性銷售,要求他們下架相關產品。
這幾種健康食品中較難理解的是大蒜,廠商如果省下大蒜這個原料,到底能節省多少成本?對絕大多數的消費者而言,蒜並不是什麼稀有食材,在菜市場、超市都能買到,真有必要去吃那些做成藥丸卻失去基因物質的大蒜健康食品?
健安喜連鎖店在一個月後發表了一個官方聲明,說委託第三方的檢測沒有發現任何問題,並強調以後也會使用基因檢查。但其他商家一直沒有給出什麼說法。
把蒜賣給你,只算是小農經濟;把蒜磨成粉,讓它的基因物質灰飛煙滅,再做成健康食品賣給你,這叫「健康產業」。
要想效果好,價格就得高!
1.1 健康食品的風險
飽暖思淫慾,這句話不完全對。
人類在解決飽暖問題之後,思考的絕對不只是淫慾!比如健康問題,就是一個現代社會非常關注的問題。一旦失去健康,別說淫慾,就連平淡的生活都不能好好享受。
當然,健康問題也許是一道永遠解決不了的難題。即便再偉大的人,也逃不過生老病死。
許多人認為,「如果是錢能解決的問題,絕對不是問題」。但是,健康問題還真不是單單用錢就能夠解決的。
而金錢也是很多人的問題。想要讓消費者打開錢包,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使他們感到恐懼,所以常見各種對健康問題的誇大言論。如果同時再誇大一下某健康食品的功效,效果一定很好。這兩個誇大就是賣健康食品的兩個絕招。學會這兩招,健康食品可以賣到缺貨。
但是不能因為名字裡有「健康」兩個字,就想當然爾地認為這東西是健康的,消費者必須看清楚內容。
有一個關於健康食品的官方說法,就是具有特定保健功效或者以補充維他命、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這裡的特定保健功效,指的是已經在案的保健功效。
目前衛生署公告的健康食品保健功效共有十三項,分別為:(一)胃腸道功能改善、(二)調節血脂、(三)護肝(化學性肝損傷)、(四)骨質保健、(五)免疫調節、(六)輔助調整過敏體質、(七)不易形成體脂肪、(八)調節血糖、(九)輔助調節血壓、(十)抗疲勞、(十一)延緩衰老、(十二)促進鐵可利用率及(十三)牙齒保健。
因為廠商可以聲稱自己的健康食品有這些功效,使健康食品比一般的食品更具優勢,而這些優勢就反映在價格上。但是健康食品需要標明每日的服用量,特定的功效也限制了特定的食用族群。
限定了特定族群,健康食品的市場似乎變小了,但這對商家來說根本不是問題。比如說對於一個緩解體力疲乏的健康食品,每個人都會有體力疲乏的時候,所以所有的消費者仍然是潛在的市場。
至於這些關於每日服用量的規定,應該是相關規定中對消費者最大的保障!健康食品的價格比一般食品高得多,如果毫無限制,把它當白飯吃,萬一把錢都吃光了怎麼辦?身體保養得再好,如果錢沒了,那絕對不是一個好結局!這可不是開玩笑的,經常可以聽到其他人抱怨,說家裡的老人又花了幾萬元買了什麼健康食品。你看,都已經到了引發家庭矛盾的地步了。
健康食品的市場應該很大,不是只有老人在吃。在美國,健康食品擁有250億美元的市場。2009年,美國有一項市調,發現44%的美國人說每天都會服用健康食品。
很多人搞不清楚這一點:健康食品不同於藥品!按照規定,健康食品的標籤、說明書都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的功能。之所以這樣規定,是因為健康食品沒有任何療效方面的證據!也許有人會認為這樣的說法太偏激、太絕對、太武斷了,但是事實如此。如果能提供療效證據給一個東西,那就不會說這樣東西是健康食品,而該申報藥品了。
讀到這裡有人可能有幾個疑問:為什麼政府定義健康食品的功效只有十三種?難道多一種都不行?
其實沒有特意規定只能有十三種功效,申報新保健功能的道路是存在的。但可想而知,十三這個數字一直沒有成長,因為真的沒有什麼產品能夠提供保健功效的證據。如果再逆向思考一下,對於那十三種健康食品的功效,如果不是因為已經被規範而需要重新提供有效證據,不見得都能通過今天的標準。
了解這十三種功效不包括什麼也很重要,因為消費者可以因此排除一些誇大不實的商品。常見的三種不屬於健康食品的功效是:補腎壯陽(包括各種滋陰、補腎)、活血通絡、益氣固本。如果看到這樣的「健康食品」,消費者不但不應該購買,還應該直接檢舉。
比如所謂壯陽的「健康食品」,自古以來一直不缺各種壯陽食品和藥酒的傳說,儘管依照相關規定應該屬於違規的健康食品,卻一直有禁無止。這些「壯陽」健康食品的效果到底有多少不得而知,如果所謂的「壯陽」健康食品真的能提供改善人體功能的證據,那就可以直接做成藥品,直接光明正大地去搶壯陽藥物「藍色小藥丸」的市場(「藍色小藥丸」通用藥名:西地那非;商品名:威而鋼,Viagra)。
也有一些不良廠商,在看到藍色小藥丸出色的壯陽效果後,為了提高其「藥酒」的功效,直接把藍色小藥丸成分加到酒裡銷售。
中國有家生產保健酒的小酒廠就做了這樣的事。具體過程是直接網購西地那非原料,然後按每100毫升酒中加入130毫克西地那非的用量,配製了750公斤酒。之所以用這個比例,是因為犯案人特意查找了西地那非的使用量,知道一般人每次服用50毫克,所以喝上一兩藥酒剛剛好。為了檢驗藥性和安全性,自己還先喝了自家的產品!
無論這家廠商如何利用「科學知識」、如何「很敬業地」製造這款保健酒,這都屬於亂來。幸好,消費者中除了一些人產生了頭痛症狀,似乎沒出其他大事,當然廠商也很快就被相關單位處分了。
西地那非作用的靶點分子蛋白是一個磷酸二酯酶(PDE5),這種酶被抑制之後,血管會擴張,從而降低血壓。西地那非原本是為了治療心臟病而設計的,沒想到心臟病治療效果普通,壯陽效果卻相當出色!因為壯陽的名號太響亮,很多人都不知道西地那非也是用來治療肺動脈高壓的正規藥物。2014年,中國西安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女嬰,有肺動脈高壓,最後不幸夭折。其父查看醫療記錄,發現有西地那非後大驚失色!於是有媒體以「醫院對嬰兒用藍色小藥丸」製造噱頭,果然博得不少眼球。
其實,這就是媒體自己在打自己的臉,直接暴露其醫學知識的匱乏!連製造保健酒的小酒廠都知道補充知識來武裝自己,這些媒體也太不尊重專業了。
如果媒體有知識、懂專業,真正應該討論的是醫生和患者到底了不了解這種藥物在嬰兒中使用的風險有多少?關於西地那非治療肺動脈高壓,美國FDA正式批准的是給成人使用,而不建議對嬰幼兒使用。這是因為西地那非在低劑量的時候達不到治療肺動脈高壓的效果;如果高劑量使用,反而會增加嬰幼兒死亡的風險。但是,2014年,美國FDA特意發表聲明,說「不建議」並非等同於禁止,因為肺動脈高壓本來就是一個很危險的病,如果在沒有其他有效藥物的情況下,醫生也可以使用,只是必須謹慎。
因為西地那非對一些人有潛在的嚴重不良反應,醫生開處方都必須謹慎再謹慎。如果任意添加該成分於健康食品中,真的會帶來很大的風險。
健康食品沒有效果沒關係,就怕效果太好。
1.2 安慰劑的一個特殊用途:測出底線有多低
最近有一項研究發現,治療老年痴呆的藥物,價錢越貴,效果越好。
這裡的治療效果不算是吹噓出來的,在學術圈裡認為有安慰劑的效果。
除了價錢,如果一個東西比較稀有,大概也會增加其安慰劑的效果,所謂物以稀為貴!
還有一項研究發現,有一部分人對安慰劑特別敏感,這些人使用安慰劑的治療效果會比一般人更好。這些特別敏感的人有個共同特徵,就是COMT基因與眾不同。在大腸激躁症的針灸治療中,哪怕「針灸」根本不是扎在穴位上,這些患者的疼痛都會緩解很多。
由於安慰劑在疾病治療中有一定效果,所以現代醫學檢驗療效的一個標準,就是要證明其效果至少比安慰劑好。這些使用安慰劑的受試者也就是所謂的「對照組患者」。
現代的健康食品跟藥品最大的區別在於沒有經過臨床試驗。從FDA的觀點來說,這些健康食品只能當作安慰劑。
廠商意識到健康食品與安慰劑的等同性,所以不斷減少健康食品中「活性成分」的含量,有時甚至低到檢測不出的程度。
2015年2月,美國紐約州總檢察長對四大零售商健安喜(GNC)、目標百貨(Target)、沃爾格林(Walgreens)和沃爾瑪(Walmart)進行檢查,抽查了六種比較暢銷的健康食品,想看一看這些產品到底是否確實含有該有的成分。使用的方法是基因檢測,結果沒有一家的銀杏、貫葉連翹或人參等產品能檢測出相關的基因;對於大蒜、松果菊和鋸棕櫚等三種產品,各只有兩家銷售的產品能檢測出相關成分。基於這些調查結果,紐約州總檢察長指控這些零售商在進行欺詐性銷售,要求他們下架相關產品。
這幾種健康食品中較難理解的是大蒜,廠商如果省下大蒜這個原料,到底能節省多少成本?對絕大多數的消費者而言,蒜並不是什麼稀有食材,在菜市場、超市都能買到,真有必要去吃那些做成藥丸卻失去基因物質的大蒜健康食品?
健安喜連鎖店在一個月後發表了一個官方聲明,說委託第三方的檢測沒有發現任何問題,並強調以後也會使用基因檢查。但其他商家一直沒有給出什麼說法。
把蒜賣給你,只算是小農經濟;把蒜磨成粉,讓它的基因物質灰飛煙滅,再做成健康食品賣給你,這叫「健康產業」。
要想效果好,價格就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