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概念介紹
批判性接受(Critical Acceptance)
在撰寫教學書籍時,與其他任何需要實際應用的書一樣,需要制定諸多決策。就本書的情況來看,這些決定源自教授瑜伽的最佳實踐,或對於任何訓練、必備內容的信念。瑜伽的姿勢教學有一定的基本「規則」,同時也必須遵守其根本結構、功能上的概念,但這些規則能以各式各樣的方法體現。許多瑜伽教學文獻將這些規則視為「指令」,他們告訴你「如何做」, 並保證當你逐字跟著做時,就能獲得成功。然而,這些規則卻有其他疑慮, 因為它們告訴你的是規範性的指示,而非描述性的說明。「描述性的說明」會要求學生(或從事教學的學生)去理解潛在的原則,並以個人的方式遵循,而這些方式則會依照個人的調查與試驗而有所不同。這種理論上的觀點稱作批判性接受,其實也就是批判性思考習慣的修正版。這種思維方式認為,人應該只接受可測試的假說,且透過測試,實驗者或許會根據結果維持、修正或遺棄有效假說,以改變他人思考,批判性的思維是其中一種最能讓你與他人有所區分的技巧。批判性思考可定義對知識(事實與意見) 主動、持續、慎重的思考(Dewey 1933, 118);它是展現信念與其理由的一種方式,也是學習如何有說服力、清晰表達,並評估普遍未解資訊的方法。在任何的討論中,人們會去考慮該爭辯的目的、被提出的問題、那項爭辯所建構出的假設、源自其中的結論,以及這些結論帶來的後果。當你提出當下所處的狀況,必須確保完整、清楚地陳述你的觀點,並藉由拓展該狀況,在必要時闡述重點、展示例子,來表明核心。
如果沒有批判性思考與討論,那麼老師的假設,或任何一個學者、聖徒、老師的理論,不管再怎麼有名,終究只是一種見解(opinions)。當爭辯被理解(這是什麼?)、解釋(為什麼會這樣?)與展示(這是怎麼做的?)時,才能說服他人。不過當然,那些見解與感受仍然重要,但在有意義的交談中,它們背後必須有東西支持,而老師會將此行為展示給學生看,推動他們練習批判性接受:「聽我的理論,試著接受、測試它,再看看會形成些什麼。請你做筆記、探索,去相信過程,而不是相信我。」當在練習時(批判性接受最重要的就是練習),針對學生的提問,老師可能會不斷否認如「因為這就是順序」或「因為通常都是這樣教的」或「因為古儒吉說……」。透過探索、實驗,並根據針對他們的老師的假設,進行批判性探索,老師們將可建立自己的一套理論。因著對答案的探尋,他們接受、拒絕,或是修正理論。當問題並未解決時,他們會坦白地告知自己的學生, 並將練習著重在更進一步的探索。透過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的過程,假說會經探索與測試。在瑜伽中,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作為知識來源也同樣重要。修習者可透過實踐經驗產生假說。當觀點或假設被提出,之後便可於批判性接受的實踐中檢視、測試、修正。
再釐清一點,設定順序(sequences)本質上來說並非規定,畢竟這些順序可能會以許多不同的方式教授,就像順序變化可能會以嚴格規定的觀點進行教學。我們在這裡鼓勵的是教學基礎中持續的理論評估,以及隨之而來用以發展、闡述、實踐此理論的方法與技術。本書的觀點在於,若僅只用「規範性方法」會抑制學習、鼓勵機械式模仿,並且缺乏質疑,這將導致非彈性、停滯的紀律文化產生。
除了有用理論資訊的描述性展現(具體化、人體運動學、儀式、美學),這個決定也是為了讓展示「去個性化」。這本由兩名多年的瑜伽修習者/老師撰寫的教學書,似乎無可避免地會提到個人經歷,但本書並無包含作者的個人故事、挫折與啟示,屬稀少例外。相反地,本書呈現了作為批判性冒險家,其持續實驗的結果,並邀請老師與其他有抱負的老師參與。本書並無提供順序範本、標準調整、真言、課程主題或其他各種範本; 而是透過看似截然不同的紀律、體現描述概念的開放式練習、強調批判性提問、創意問題解決等觀點的新奇展現,提供讓個人教師產生動力的資源。它告訴瑜伽老師應抱持主動的懷疑態度,尋找可透過物理實驗再現的可證實真理,以增進自我。簡單來說,本書遵循其他尋求真理的學科,透過應用科學方法來推動學科知識的發展。
各章概論介紹
第一章 瑜伽的人體哲學:體位(Asana)與流動瑜伽(Vinyasa)
此章節主要介紹:瑜伽實踐是一種美學創作,並為用來嘗試理解難以言喻事物的科學。此外也探討在「前蘇格拉底哲學」與「迦毘羅」時期研究自然現象的方式,而這些都已發展為現代科學方法與當代美學。造化勢能(purusha)與純意識(prakriti)透過探討藝術時使用的概念以現代情境描述。而體位與流動瑜伽的不同十分顯著,當代哲學可明確說明兩者。重點在於人體試驗,人體試驗就像可作為一種探索與體驗哲學假說的機制, 因此也被描述為人體哲學(physical philosophy)。透過這些假想,瑜伽被定義為自我(Self)與「現實」之間的關聯的研究。
第二章 瑜伽教學:方法論、意義、儀式
這章描述工具與理論觀點。瑜伽老師可能會透過將瑜伽實踐與教學建構為儀式,來建立穩固的教學方法。藉由儀式,修習者可使身體受苦的經驗產生意義,直到可在一個更大的信念體系下被整合,而這個體系將其位置解析為與現實(世界觀)本質有關。成功的老師作為儀式操作者,需仰賴塑造課程的能力,這樣學生才能找到意義,否則就只是日常或含糊不清的動作與經驗。我們從人類學觀點描述儀式的發展階段,並在瑜伽課程與訓練情境下檢視。
第三章 瑜伽的身體實踐:理論、方法、技巧與形式
這章呈現各式提供基礎知識的工具,以教授任何風格的人體瑜伽, 並探討身體動態的主要成分。我們以體現理論的概要、肌動學基礎、動作原則等,討論心靈與身體之間的關係。而等級(levels)概念以近似教學(pedagogical approximation)理論審視,與學生知識基礎課程一致。同時也仔細介紹、描述四個教學的基本組成──理論、方法、技巧與形式,並建立其等級關係。這章也包含教學與學習的理論觀點應用。
第四章 瑜伽日常:教授或不教授
這章聚焦在瑜伽的流行對教學專業的影響、「瑜伽產業」興起,以及教師訓練課程的激增;人們討論瑜伽的各種面向與社會風俗(藥物、健康、靈性),還有其對修習者看待實踐、功效、用途等造成的影響。全球與地方定義瑜伽為理想「社群(community)」,這個想法受到嚴格檢視;我們也提到從實際(考慮到時間、興趣與毅力)與財務面來看,瑜伽教學負擔的困難度。
此章也清楚區分老師、修習者、學生,以釐清各個角色的不同需求。
第五章 有效的瑜伽老師:找到你的聲音
本章的開頭討論人物誌(persona)、演說(speech)與聲音(voice)的意義。聲音是經由探索過程精煉出來,並利用來表達人的人物誌。我們可在瑜伽社群中的爭議發現,那些環繞在教師與大師非真實聲音周遭的危險性。人們演說中的多元訊息會透過老師各種面向的展演被分析,特別是在語言的使用上。此章也提到,建立與維持客戶、工作室禮儀、專業風度等實務技巧,對自我實踐以及在老師針對學生與他們的經驗發展同理心來說十分重要。本章也詳述老師認知真實聲音影響力的同時,管理與維持真實聲音的細節。
第六章 瑜伽老師的社會批判問題:界限與範圍
本章討論瑜伽工作室及其他教學情境中的權力動態。師生之間的狀態與角色會經由在領域與個人空間操作中發現的行為策略檢視。這同時也會考慮到支配與順從底下的涵義,以及是否適當運用在教學情境中。這裡提到創造與維持適當界線的重要性,與侵犯這些界線的嚴重性(「身體支配(somatic dominance)」的關鍵問題)。機構、老師、工作室文化與「集團」會員等運用的權利,以及其在教學上的影響皆需嚴謹看待。此外我們也特別考量到觸碰的意義、觸碰的重要角色,與未來在瑜伽教學情境中的觸碰情形。
第七章 瑜伽實踐的未來
瑜伽是種仰賴過去教學的訓練,其進程意味著在未來擁抱更多新進展。有鑑於科技發展、科學發現與文化轉變,這個章節試著想像瑜伽的未來樣貌。「瑜伽工作室」的未來與教學方式,會呈現出課堂、課程、工作坊、訓練形式的利弊。這裡探討了新科技在瑜伽教學與表演上的展望,也想像了美學的可能性。我們檢視創造現代實踐遺留給後世的條件。此章也呼籲持續的批判性提問與認知到體現、嵌入老師與修習者「研究」的必要性。
批判性接受(Critical Acceptance)
在撰寫教學書籍時,與其他任何需要實際應用的書一樣,需要制定諸多決策。就本書的情況來看,這些決定源自教授瑜伽的最佳實踐,或對於任何訓練、必備內容的信念。瑜伽的姿勢教學有一定的基本「規則」,同時也必須遵守其根本結構、功能上的概念,但這些規則能以各式各樣的方法體現。許多瑜伽教學文獻將這些規則視為「指令」,他們告訴你「如何做」, 並保證當你逐字跟著做時,就能獲得成功。然而,這些規則卻有其他疑慮, 因為它們告訴你的是規範性的指示,而非描述性的說明。「描述性的說明」會要求學生(或從事教學的學生)去理解潛在的原則,並以個人的方式遵循,而這些方式則會依照個人的調查與試驗而有所不同。這種理論上的觀點稱作批判性接受,其實也就是批判性思考習慣的修正版。這種思維方式認為,人應該只接受可測試的假說,且透過測試,實驗者或許會根據結果維持、修正或遺棄有效假說,以改變他人思考,批判性的思維是其中一種最能讓你與他人有所區分的技巧。批判性思考可定義對知識(事實與意見) 主動、持續、慎重的思考(Dewey 1933, 118);它是展現信念與其理由的一種方式,也是學習如何有說服力、清晰表達,並評估普遍未解資訊的方法。在任何的討論中,人們會去考慮該爭辯的目的、被提出的問題、那項爭辯所建構出的假設、源自其中的結論,以及這些結論帶來的後果。當你提出當下所處的狀況,必須確保完整、清楚地陳述你的觀點,並藉由拓展該狀況,在必要時闡述重點、展示例子,來表明核心。
如果沒有批判性思考與討論,那麼老師的假設,或任何一個學者、聖徒、老師的理論,不管再怎麼有名,終究只是一種見解(opinions)。當爭辯被理解(這是什麼?)、解釋(為什麼會這樣?)與展示(這是怎麼做的?)時,才能說服他人。不過當然,那些見解與感受仍然重要,但在有意義的交談中,它們背後必須有東西支持,而老師會將此行為展示給學生看,推動他們練習批判性接受:「聽我的理論,試著接受、測試它,再看看會形成些什麼。請你做筆記、探索,去相信過程,而不是相信我。」當在練習時(批判性接受最重要的就是練習),針對學生的提問,老師可能會不斷否認如「因為這就是順序」或「因為通常都是這樣教的」或「因為古儒吉說……」。透過探索、實驗,並根據針對他們的老師的假設,進行批判性探索,老師們將可建立自己的一套理論。因著對答案的探尋,他們接受、拒絕,或是修正理論。當問題並未解決時,他們會坦白地告知自己的學生, 並將練習著重在更進一步的探索。透過演繹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的過程,假說會經探索與測試。在瑜伽中,歸納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作為知識來源也同樣重要。修習者可透過實踐經驗產生假說。當觀點或假設被提出,之後便可於批判性接受的實踐中檢視、測試、修正。
再釐清一點,設定順序(sequences)本質上來說並非規定,畢竟這些順序可能會以許多不同的方式教授,就像順序變化可能會以嚴格規定的觀點進行教學。我們在這裡鼓勵的是教學基礎中持續的理論評估,以及隨之而來用以發展、闡述、實踐此理論的方法與技術。本書的觀點在於,若僅只用「規範性方法」會抑制學習、鼓勵機械式模仿,並且缺乏質疑,這將導致非彈性、停滯的紀律文化產生。
除了有用理論資訊的描述性展現(具體化、人體運動學、儀式、美學),這個決定也是為了讓展示「去個性化」。這本由兩名多年的瑜伽修習者/老師撰寫的教學書,似乎無可避免地會提到個人經歷,但本書並無包含作者的個人故事、挫折與啟示,屬稀少例外。相反地,本書呈現了作為批判性冒險家,其持續實驗的結果,並邀請老師與其他有抱負的老師參與。本書並無提供順序範本、標準調整、真言、課程主題或其他各種範本; 而是透過看似截然不同的紀律、體現描述概念的開放式練習、強調批判性提問、創意問題解決等觀點的新奇展現,提供讓個人教師產生動力的資源。它告訴瑜伽老師應抱持主動的懷疑態度,尋找可透過物理實驗再現的可證實真理,以增進自我。簡單來說,本書遵循其他尋求真理的學科,透過應用科學方法來推動學科知識的發展。
各章概論介紹
第一章 瑜伽的人體哲學:體位(Asana)與流動瑜伽(Vinyasa)
此章節主要介紹:瑜伽實踐是一種美學創作,並為用來嘗試理解難以言喻事物的科學。此外也探討在「前蘇格拉底哲學」與「迦毘羅」時期研究自然現象的方式,而這些都已發展為現代科學方法與當代美學。造化勢能(purusha)與純意識(prakriti)透過探討藝術時使用的概念以現代情境描述。而體位與流動瑜伽的不同十分顯著,當代哲學可明確說明兩者。重點在於人體試驗,人體試驗就像可作為一種探索與體驗哲學假說的機制, 因此也被描述為人體哲學(physical philosophy)。透過這些假想,瑜伽被定義為自我(Self)與「現實」之間的關聯的研究。
第二章 瑜伽教學:方法論、意義、儀式
這章描述工具與理論觀點。瑜伽老師可能會透過將瑜伽實踐與教學建構為儀式,來建立穩固的教學方法。藉由儀式,修習者可使身體受苦的經驗產生意義,直到可在一個更大的信念體系下被整合,而這個體系將其位置解析為與現實(世界觀)本質有關。成功的老師作為儀式操作者,需仰賴塑造課程的能力,這樣學生才能找到意義,否則就只是日常或含糊不清的動作與經驗。我們從人類學觀點描述儀式的發展階段,並在瑜伽課程與訓練情境下檢視。
第三章 瑜伽的身體實踐:理論、方法、技巧與形式
這章呈現各式提供基礎知識的工具,以教授任何風格的人體瑜伽, 並探討身體動態的主要成分。我們以體現理論的概要、肌動學基礎、動作原則等,討論心靈與身體之間的關係。而等級(levels)概念以近似教學(pedagogical approximation)理論審視,與學生知識基礎課程一致。同時也仔細介紹、描述四個教學的基本組成──理論、方法、技巧與形式,並建立其等級關係。這章也包含教學與學習的理論觀點應用。
第四章 瑜伽日常:教授或不教授
這章聚焦在瑜伽的流行對教學專業的影響、「瑜伽產業」興起,以及教師訓練課程的激增;人們討論瑜伽的各種面向與社會風俗(藥物、健康、靈性),還有其對修習者看待實踐、功效、用途等造成的影響。全球與地方定義瑜伽為理想「社群(community)」,這個想法受到嚴格檢視;我們也提到從實際(考慮到時間、興趣與毅力)與財務面來看,瑜伽教學負擔的困難度。
此章也清楚區分老師、修習者、學生,以釐清各個角色的不同需求。
第五章 有效的瑜伽老師:找到你的聲音
本章的開頭討論人物誌(persona)、演說(speech)與聲音(voice)的意義。聲音是經由探索過程精煉出來,並利用來表達人的人物誌。我們可在瑜伽社群中的爭議發現,那些環繞在教師與大師非真實聲音周遭的危險性。人們演說中的多元訊息會透過老師各種面向的展演被分析,特別是在語言的使用上。此章也提到,建立與維持客戶、工作室禮儀、專業風度等實務技巧,對自我實踐以及在老師針對學生與他們的經驗發展同理心來說十分重要。本章也詳述老師認知真實聲音影響力的同時,管理與維持真實聲音的細節。
第六章 瑜伽老師的社會批判問題:界限與範圍
本章討論瑜伽工作室及其他教學情境中的權力動態。師生之間的狀態與角色會經由在領域與個人空間操作中發現的行為策略檢視。這同時也會考慮到支配與順從底下的涵義,以及是否適當運用在教學情境中。這裡提到創造與維持適當界線的重要性,與侵犯這些界線的嚴重性(「身體支配(somatic dominance)」的關鍵問題)。機構、老師、工作室文化與「集團」會員等運用的權利,以及其在教學上的影響皆需嚴謹看待。此外我們也特別考量到觸碰的意義、觸碰的重要角色,與未來在瑜伽教學情境中的觸碰情形。
第七章 瑜伽實踐的未來
瑜伽是種仰賴過去教學的訓練,其進程意味著在未來擁抱更多新進展。有鑑於科技發展、科學發現與文化轉變,這個章節試著想像瑜伽的未來樣貌。「瑜伽工作室」的未來與教學方式,會呈現出課堂、課程、工作坊、訓練形式的利弊。這裡探討了新科技在瑜伽教學與表演上的展望,也想像了美學的可能性。我們檢視創造現代實踐遺留給後世的條件。此章也呼籲持續的批判性提問與認知到體現、嵌入老師與修習者「研究」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