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我們該如何照顧自己的大腦呢?這個問題令人望而生畏。縱貫性研究(longitudinal research ,這些研究會招募兒童或嬰兒,然後追蹤他們的一生)可能是一種絕佳方式,可確定跟保持大腦敏銳相關的所有因素,這樣的研究可幫忙釐清遺傳學、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由於現有基因工作方式所引發的變化)和環境的相對影響,例如:「失去連結的心靈」研究的證據顯示,我們成年後50%的智力可由童年的智商來解釋,在剩下的50%中,大約有四分之一歸因於我們的基因。這代表我們一生中的智力變化,有四分之三可歸因於生活方式,我們稱之為「可改變風險因素」。要收集足夠證據,來一一確定這些因素對大腦的影響,我們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本書各個章節會探討大部分的重要因素,例如:運動、睡眠、性活動、社會關係、壓力和幸福感,以及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營養與大腦活動;不過,最要把握的大原則可能是注意我們的整體健康,特別是控制所謂的輕度而長期的炎症。

我們通常認為發炎是免疫系統對受傷或感染的急性反應,羅馬作家凱爾蘇士(Cornelius Celsus)在公元100年首次將這些表現描述為「紅腫伴熱痛」,而成為發炎性疾病的臨床診斷指標。從本質上講,發炎是免疫系統的保護性反應。然而,發炎也可能是慢性的,即對壓力和長期持續狀況的一種輕度而長時間發生的反應,如糖尿病、肥胖和動脈疾病。這是一個細微但看不見的過程,每天都在我們的身體裡進行,並隨著年齡增長而與日俱增,也就是說,我們身體裡的發炎程度逐年上升。即使我們沒有長期的疾病,即使我們表面上是健康的,在我們的免疫系統對日常生活的挑戰和壓力作出反應時,組織中也會累積一定程度的發炎。這方面的輕度發炎很少受到關注。科學界現已確定「發炎指標」,它們是出現在血液中的分子,會對創傷或壓力有所反應,這些分子包括:膽固醇、C反應蛋白(CRP)、細胞激素(cytokine)、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等,它們全是目前已患上、即將或未來會罹患的疾病的指標或預測因素。免疫系統產生這些分子,作為對組織中出現損傷、感染或其他變化時的反應,比如,C反應蛋白充當一種「監視」分子,大打「小心!」或早期預警信號給免疫系統,告訴系統有情況不對勁了,而這些分子也會預測身體和大腦的老化速度。

這種發炎隨年齡加劇的情況是不可避免的過程,但好消息是,目前已知我們可以放慢它的速度,同時讓大腦保持活力和健康。如果我們減少重度發炎,就能延緩身體的整體老化速度,降低患上長期疾病的風險,包括腦部疾病。平均而言,三十或四十歲的人不會患上慢性疾病;但到了六十五歲,平均每個人都會被診斷出患有某一種慢性疾病,而八十五歲的人會被診斷出五至六種慢性疾病,並服用十至十五種處方藥。透過簡單的觀察,我們會發現有些人看起來始終沒有留下任何歲月痕跡,一臉凍齡模樣,長命百歲,活力十足,完美詮釋高效人生!不幸的是,有些人的情況卻恰恰相反,他們年紀輕輕就罹患慢性病,做事效率低,無法獨立生活,說不定也比較短命。直到過去幾十年,這些個體差異都無法得到充分解釋;現在我們知道,老化是一個從十一歲左右就開始的終身過程,我們一生都會受到「可改變風險因素」影響,而且這些因素在某種程度上都離不開發炎。其中一些因素我前面已經提過,包括:飲食和營養、睡眠、社交生活、體能活動、酒精、抽菸、藥物和壓力,舉例來說,每次我們吃東西時,體內的發炎程度就會上升,這僅是因為我們正在攝取外來物質—我們吃得愈多,發炎就愈嚴重;睡得不好,發炎問題就會直線上升;「壓力」過大,我們的發炎指標也會升高。這些變化會發生在任何年齡層,無論是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一直到死亡。但隨著我們年齡增長,身體處理這些變化的能力就會下降;年齡和發炎的關係密切,科學家將兩者合稱為「老化發炎」(inflammaging)。因此,當我們年紀變大時,就必須採取行動減少發
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