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演化而來的優勢:疼痛引起的亢奮和憂鬱(節錄)

每個人對痛苦與愉悅的感受截然不同,你有可能處在非常愉悅、感受到慢性疼痛,或毫不疼痛的狀態中。我們可以透過心理疾病(包括憂鬱症與思覺失調症)的主要症狀,看出愉悅與心理健康的交互作用,也就是失樂(anhedonia):患者對能令人感到愉悅的各種活動,失去興趣或愉悅感。
何謂「令人感到愉悅的活動」,依個人主觀而各有不同,且沒有好壞之分,包括吃好吃的食物、讀一本好書、產生高潮等等,再奇怪的事物都有可能。要是失樂了,就會變得無感,感覺該事物失去價值、不再值得花力氣。能獲得的愉悅感不復以往,便可能導致心理健康惡化。
疼痛與心理健康也息息相關,但作用方式則不同。憂鬱症患者可能會因為感受疼痛的閾值較低,更常自陳覺得疼痛。 這兩者的關係是雙向的,有長期疼痛問題的患者(我就是其中之一),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風險更高, 越常感到疼痛或不適,就越有可能導致心理健康惡化。
本章將深入探討,為什麼心理健康、愉悅和疼痛的關係如此密切?其中部分原因在於慢性疼痛與心理健康疾患,會讓大腦產生同樣的變化。我也將帶你了解,大腦如何處理令人愉悅或不悅的事物,這與個人的喜惡又有什麼關聯。
人對某事的主觀感受,如愉悅、厭惡、痛苦,是影響心情、思緒、行為等牽動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會改變大腦學習的經驗(將在第三章進一步討論),進而影響我們接觸或逃避哪些事物(請見第四章)。
心理健康狀況不佳,也會改變人的感覺,例如鈍化愉悅感、增強疼痛感。感受改變,很可能是心理健康惡化的警訊,因此,負責處理疼痛與愉悅的大腦系統,是維持良好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徑。


疼痛讓你「自然high起來」

你曾在經歷了疼痛或害怕之後,突然有股矛盾的飄飄然湧上心頭嗎?這在生物學中被稱為緊張所致止痛(stress-induced analgesia)。某些非常危險(例如跳傘),或是相對日常(例如踢到腳趾頭)的事件發生後,人會產生暈乎乎的興奮感,而這股突如其來的興奮感,能暫時減低對疼痛的敏感度。
假設你正被掠食者追逐或被敵人攻擊,這時的唯一目標,就是生存。命懸一線時,要是感受到的疼痛程度一如往常,反而會妨礙求生,讓人相當困擾──此時的你,根本不該坐下來揉揉斷掉的腳踝,或瘀青的眼眶。
這就是緊張所致止痛機制存在的原因。演化層面上,具有這種機制的生物,在危機四伏、壓力無所不在的高張力環境中,更有機會活命,並將能力傳承給下一代。
緊張所致止痛的能力高低,可以藉由測量受試者在經歷壓力前後的疼痛閾值來量化。變化格外劇烈的人(或動物),對此機制更加敏感, 對他們來說,急性壓力,甚至會對心情有正面效益——危險能令其格外亢奮。
倘若你和我一樣,不是熱愛追求急性壓力的人,我們的緊張所致止痛機制,相較之下就溫和得多:你在踢到腳趾頭時,可能還是會感受到同樣的作用產生,只是你不會想一再重複這個動作。

1980年代,科學家透過「冷熱水澡實驗」試圖測量緊張所致止痛機制。他們讓老鼠在不同溫度的水裡游泳一段時間後,將牠們從水中抓出來(然後用毛巾擦乾),並測量其疼痛反應。結果發現,在冷水中游泳一陣子(例如在15度的水中游上3分鐘)後,老鼠的疼痛反應下降了。多數人喜歡泡舒服的熱水澡,但你應該也聽說過,洗冷水澡或在冰水裡游泳能令人亢奮。要是你有勇氣忍受短暫的痛苦,或許也能獲得絕佳效果。
***
緊張所致止痛機制,源於哺乳類動物大腦裡,能透過疼痛、壓力啟動的內源性類鴉片系統(endogenous opioid system),其釋放出的化學物質能壓抑疼痛感(服用過可待因〔codeine〕等類鴉片藥物的人能證明這一點),令人感到醺醺然。
在冰水中游泳這種短暫、溫和的壓力能減緩疼痛,是因為它能促進大腦釋放類鴉片化學物質 「腦內啡」(endorphins),其原文名稱取自endogenous morphine,指內源性(源自體內)的嗎啡。鴉片(opium)或嗎啡(morphine)等藥物,會與大腦內的類鴉片受體掛鉤,模仿腦內啡的效果:抑制某些神經元活動,阻止大腦釋放其他化學物質, 接著改變類鴉片受體所在的腦區,並減緩(或阻擋)負責疼痛訊號的腦區與脊髓間的溝通。
適度的壓力,能使大腦釋放腦內啡,讓你我「自然high起來」,產生飄飄然、放鬆、暈陶陶的愉悅感,進而降低對疼痛的敏銳度。假如你前往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旅遊,不妨試試三溫暖,親自感受冷熱水澡的實驗;但如果你不想嘗試在刺骨冰水中游泳的感覺,那也無妨。對人類來說,能促使大腦釋放類鴉片物質的壓力其實十分多元,連歷史上不常見的情境(例如從飛機上跳下來),似乎也都能減緩急性疼痛,並且(對某些人來說)產生愉悅感。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