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劉博仁不藏私的抗老秘密

79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書摘1】
「持續」運動才是關鍵
不管是運動或伸展,最重要的關鍵是「持之以恆」。如果只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不管做什麼運動,效果都不會好。想持續運動,可以善用我所創的「ATM」法則:

1.A(Attainable)
也就是以對你來說最方便又有效率的模式,來達到運動目的,不管是快走、慢跑、皮拉提斯、甩手功、騎飛輪、舉啞鈴、伏地挺身、核心肌群訓練、仰臥起坐、瑜伽、有氧舞蹈、跳繩、太極拳、八段錦、氣功、毛巾操等都可以。不需要勉強自己去做高難度的運動,或者一定要學到什麼程度。常有60多歲的中年人看年輕人在健身房舉重、拿啞鈴,非常勇猛,所以心生羨慕,這時我反而會提醒他們不要勉強自己,避免造成運動傷害,做自己可以做到的運動就好了,甩手功也很好。

2.T(Timing)
也就是定時,盡量每天選定一個時間運動,例如早晨6點半去操場慢跑、晚飯後騎飛輪,或是每週三次去健身房練皮拉提斯。以習慣理論來說,大約21天就會養成運動習慣,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生活作息,來安排運動的時間。以我來說,因為每天固定看診,已經養成習慣晚上回家飯後做超慢跑30~40分鐘,週末則跟家人爬山、走走步道,有時去台中西屯的大坑步道,或者直接在市區走走,大約1~2小時,平均8,000~10,000步,每個月會到溪頭健走一天,吸收芬多精。總之,定時後漸漸就能成為習慣,也就不會抗拒或忘記運動了。

3.M(Measurable)
要有可計量的數據或工具。如用時間為標準,每天固定走30分鐘,有計步器的話,可以固定每天走5,000或6,000步。同時也可以自己做一個簡單的表格,以日為單位,記錄包括血壓、心跳、體重、腰圍、運動時間等,這些運動生理資訊可以讓你有參考依據,也能驗證運動的效果。

依據ATM原則,運動較容易持續。但我要強調,運動前一定要暖身,尤其天氣寒冷時,暖身不足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像我有位朋友,打籃球時暖身不到1分鐘就下場鬥牛,結果才5分鐘就扭傷腳踝,換來2週的行動不便,後來每次跑步,腳踝就痠軟無力,於是開始找藉口不運動,才1年就胖了5公斤。也有患者因天冷沒有做足暖身,一到健身房馬上衝去舉槓鈴,結果突然頭暈倒地,緊急送醫後發現小腦中風出血,休養一段時間才漸漸復原。

暖身時間約5~10分鐘,天冷時則一定要做滿10分鐘,才不會造成運動傷害。暖身包括靜態暖身及動態暖身,所謂靜態暖身包括四肢軀幹、關節的伸展,將肌肉、筋膜及韌帶舒展開來,接著進行動態暖身,包括原地小跑步、原地跳躍等,暖身後會增加核心肌群的血流量、心跳速率、呼吸次數,喚醒神經活性。

在家運動的好選擇
已經有運動習慣的人,請繼續堅持下去,無論什麼運動都好。但是,如果都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要從什麼運動開始呢?建議就從走路開始吧!

請不要小看走路,每天持之以恆的走路,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活化大腦,改善情緒。國外一項針對60~80歲的中高齡走路研究發現,每週三次,每次步行30分鐘,持續12週,與偶爾走走路的人相比,其三酸甘油酯、總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比率、動脈硬化指數都較低,抗氧化酵素穀光甘肽較高,自由基丙二醛也較低,顯示中高齡族群一週至少走路達150分鐘,就有不錯的健康效益。

不喘、不累的超慢跑
如果工作一整天回家很累,連出門走路都懶時,該怎麼辦呢?前面提過,我都是在家超慢跑,至今體能維持得還不錯。

超慢跑是已故日本運動科學學者田中宏曉經過數十年研究,於2009年提出的一種運動方式,對於肌力維持,甚至增加肌肉質量均有幫助。他曾於2017年發表研究,針對一群平均70歲的年長者,請他們執行一週90分鐘超慢跑,搭配90分鐘步行,持續12週,然後評估他們的骨骼肌肉、脂肪組成及體適能狀態。結果發現,超慢跑組的長者大腿脂肪減少,有氧運動力增加,且肌肉組成上升,因此將這個簡單的超慢跑運動推薦給大眾。

超慢跑執行起來很簡單,而且不會氣喘吁吁,不受場地限制,還可一邊看電視或聽音樂,一邊進行,非常適合不想出門或不愛運動者踏出第一步。訣竅很簡單,1分鐘大約160~180步(現在有App可下載節拍器軟體,1秒大約3拍),原地或前進都可以。跑步時腳步不宜抬高,踏地時前腳掌先落地,然後腳跟再著地,膝蓋適度微彎。一般來說,因家中地板偏硬,如果長期赤腳在地板上踩踏,膝關節承受的力道較大,因此建議準備一雙室內專用的運動鞋,然後穿上襪子來跑,以保護膝蓋。

有一位女性患者因為糖尿病、肥胖、高三酸甘油酯困擾許久,我請她每天一邊追劇,一邊執行超慢跑40分鐘,結果3個月瘦了6公斤,糖化血色素A1C從8.5降到7.4,三酸甘油酯也從原來的320mg/dl降到180mg/dl,許多以前穿不下的衣服,現在也可以穿了,讓她非常開心。也因為效果顯著,且看似不難不累,先生也開始跟著做,幾個月下來鮪魚肚消了不少,連困擾許久的胃酸食道逆流也不藥而癒。

可強健大腿肌肉的深蹲
另一個在家也可以做的運動,就是深蹲。如果想增加大腿肌肉量,深蹲可說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我們要訓練的肌肉當然很多,如手臂、背部、胸部等,但CP值最高的就是練大腿。深蹲可以強化大腿的股四頭肌,對於全身肌肉的維持與增加均有好處。

2019年,東京大學生命暨運動科學所久保慶太郎於《歐洲應用生理學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發表一項有趣的研究,找來17名男性,隨機分成兩組,接受為期10週,一週兩次的訓練,一組做全深蹲,一組做半深蹲,然後以磁振造影MRI來評估肌肉的變化。結果發現,整體來說股四頭肌(除了股直肌),全深蹲組增加4.9%,半深蹲組增加4.6%,大腿內收肌和臀大肌在全深蹲組分別增加6.2~6.7%,半深蹲組分別增加2.7~2.2%。所以他們確認,不管是全深蹲或半深蹲,均可增加大腿肌肉量。

全深蹲可能對許多人來說比較困難,建議可從半深蹲開始練習,訣竅是:
1.雙腿打開與肩同寬並稍微外八,維持骨盆與脊柱、腹部核心穩定。
2.吸氣臀部往後推,下蹲至大腿約與地面呈平行。注意膝關節盡量不要超過腳尖。
3.吐氣,用臀部與腿部力量回到起始位置。早晚各做20~30次。

過程中需注意,下背要挺直向上延伸,並將意識集中於臀部與腹部肌群,收縮夾緊,也就是練習凱格爾運動(即提肛運動)時,骨盆腔底肌肉群收縮的感覺。這對於改善子宮下垂、骨盆腔無力,以及男性的攝護腺保養均有幫助。

練習一段時間後,可進階到雙手各持1~2公斤重的瓶罐或啞鈴以增加負重,若是年紀較長,建議一開始可以從靠牆深蹲練起。

還有另外一種333緩深蹲,就是吸氣3秒同時往下蹲,維持3秒不動,然後吐氣3秒同時緩緩起身,我自己有時也會做這種333緩深蹲。因為快速的深蹲,膝關節無法休息,但緩深蹲在下方維持3秒時,可讓大腿股四頭肌持續收縮,對於增加肌肉會有更大效益。

【書摘2】
各種飲料的抗老功能
咖啡有助抗老化嗎?
的確有研究證明,喝咖啡可減少肝臟疾病或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等。這些好處或許也與咖啡豆有關,咖啡豆由咖啡果經日曬、烘焙而成,充滿了綠原酸等植化素,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效果。咖啡對於抗衰老的潛在好處包括:

1.富含抗氧化劑:咖啡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如綠原酸和多酚,有助於中和體內的自由基。
2.促進大腦健康:有研究發現,喝咖啡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的機率較低,可能是咖啡中的咖啡因和抗氧化劑對大腦健康有保護作用。芬蘭是一個很愛喝咖啡的國家,所以也做過很多咖啡相關研究,其中2009年庫奧皮奧(Kuopio)大學神經部學者在《阿茲海默疾病》(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期刊發表一篇研究,發現中年喝咖啡的人罹患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會降低,而每天喝3~5杯咖啡的人,患病風險甚至可以降低65%。
3.促進肝臟健康:有很多研究證實,喝咖啡有助於改善肝臟功能,促進肝臟解毒,減少肝臟纖維化和肝硬化的風險。我認為這可能與咖啡裡的綠原酸、多酚能活化肝臟的解毒酵素系統有關。
4.促進代謝:有大型研究發現,黑咖啡可以降低胰島素阻抗,胰島素敏感性增加對血糖代謝有好處,可改善第二型糖尿病。
5.延緩皮膚老化:研究發現,適度喝咖啡對於皮膚老化細紋和蛋白合成有改善效果,可能有助延緩皮膚老化(J Cosmet Dermatol, 2024/1/4.)。
6.促進身體機能:咖啡中的咖啡因已證明具有興奮作用,可以提高身體功能、耐力和警覺性,這可能有益於老年人維持積極的生活方式。也有些研究發現,喝咖啡能提高運動表現。許多選手在運動前會喝一些含咖啡因的飲料,包括咖啡,對於身體的肌耐力、運動表現和強度等均有正面效益,也能減少運動中的不適和運動後的疲勞感。
咖啡雖然有許多好處,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喝咖啡,例如某些人喝了咖啡會心悸、心跳加速或血壓升高,這是因為肝臟代謝咖啡因的基因可能有問題,以致產生咖啡因敏感現象。另外,咖啡因的代謝需要時間,有失眠、多夢等睡眠障礙的人,可能就要少喝咖啡,或是早上喝,下午就不要再喝。

有些人會因為咖啡的酸度而感到腸胃不適,出現胃酸逆流或消化不好的情況,有這種情況也要減少喝咖啡。還有些人容易焦慮、有青光眼或甲狀腺功能亢進、骨質疏鬆等,這些人喝咖啡更要節制。此外,咖啡利尿,所以喝咖啡也要記得補充水分。
那到底多少杯是「適度」呢?一般來說,一天最好不要攝取超過300毫克的咖啡因,以美式咖啡來說,大約100c.c.含50~100毫克,所以一天盡量不要超過三杯美式。不過,因為沖泡品質和咖啡豆數量也會影響咖啡因濃度,加上每個人對咖啡因的反應不同,有些人可能更敏感,所以還是需視個人情況而定。

咖啡是多種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混合體,裡頭的多酚具有抗氧化效果,包括綠咖啡豆(未經烘焙的咖啡豆)裡的綠原酸、焙炒咖啡豆裡的咖啡酸、生物鹼(咖啡因和松果茶鹼),以及二萜類等。但焙炒咖啡豆可能會破壞裡面的活性物質,建議最好喝淺焙的咖啡,另外,喝黑咖啡也比較健康,千萬不要加糖和奶油球(含反式脂肪),加少量鮮奶或無糖豆奶則無妨。

喝茶有助抗老化嗎?
很多關於茶的研究均證實,茶——特別是綠茶,因富含多酚,特別是兒茶素與黃酮類,所以可能具以下抗衰老作用:

1.抗氧化特性:研究發現,茶葉中的兒茶素和黃酮類具抗氧化特性,有助於中和體內的自由基,減少氧化壓力和老化相關的細胞損傷。
2.抗發炎作用:有研究透過發炎指標來觀察喝茶的人,發現其體內的發炎指標如CRP(C反應蛋白)等均下降,認為茶葉有抗發炎效果。
3.促進皮膚健康:有許多研究證實,綠茶萃取物和多酚具促進皮膚健康的潛在益處,可能有助於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傷害,改善皮膚彈性,減少皮膚老化跡象。
4.促進大腦健康:有證據顯示,茶中的化合物,尤其是兒茶素,可能對大腦健康和認知功能有保護作用,可降低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風險。
5.促進心血管健康:喝茶,尤其喝綠茶,對心臟健康有正面效果,可能有助於維持血管健康,並降低膽固醇,進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喝咖啡與茶都有助於抗老化,兩者之間的主要差別在於,咖啡的咖啡因含量較高,所以如果你喝咖啡容易心悸,可以試著改喝茶,心悸的情況會減少許多。

在不同類型的茶中,綠茶含有高濃度的兒茶素和各類茶多酚,特別是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具有潛在的抗衰老作用。此外,綠茶也含有類咖啡因茶鹼,但咖啡因含量比咖啡低,更重要的是含有多種胺基酸,包括著名的左旋茶胺酸(L-theanine,添加在很多保健食品裡),因其具有安定大腦的效果,與微量咖啡因一搭一唱的結果,就是喝了茶感覺神清氣爽,又不會過度刺激交感神經而引起心悸或手抖。

茶葉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富含大量纖維。纖維可以作為腸道好菌的食物來源,能有效改善腸道菌相。

部分研究也發現,以抗氧化力來說,綠茶效果最優,半發酵的烏龍次之,全發酵的紅茶則較弱。但這也不代表紅茶或烏龍茶沒有好處,它們同樣含有多酚、纖維等,一樣有益身體健康。

最後,我還是要不厭其煩的提醒大家,不管喝哪種茶,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加糖」,不管是幾分糖,最好都不要加。至於泡茶的方式,則要避免過度沖泡,以免出現苦味,也有礙身體獲得所有有益的化合物,一般建議約3~5分鐘即可,第一泡倒掉,第二泡、第三泡可以喝,第四泡就不要了。

喝紅酒有益於抗老嗎?
大家常聽說喝紅酒有助於心血管健康,在討論喝紅酒是否真的有益健康前,我建議大家先問自己一個問題,那就是你到底適不適合喝酒?

想必大家都看過,有些人一喝酒就臉紅,尤其很多女孩子喝完酒後臉微泛紅,看起來好像薄施脂粉,有人覺得還滿可愛的。其實這種「喝酒臉會紅」的情形是亞洲黃種人特有的體質,約每10個人就有四、五位會臉紅。

之所以喝酒臉會紅,主要原因就在乙醛去氫酶ALDH這個酵素。ALDH分為ALDH1和ALDH2,大部分酒精需靠ALDH2這個酵素來代謝,但有將近一半亞洲民族體內的ALDH2基因有變異。當ALDH2產生變異時,無法代謝的乙醛累積在體內,進而全身流竄,造成皮膚微血管擴張、發癢、不適,導致臉紅和宿醉,也有研究發現,日後可能容易造成癌症。
ALDH2變異的人,如果每天攝取14克純酒精,也就是大約2杯紅酒的量,體內致癌物質乙醛的量便會增加,罹患頭頸癌和食道癌的機率會比正常對照組高出50倍,大腸癌和中風的機會也會增加。

所以,如果你喝酒不會臉紅,那偶爾喝點酒並沒有關係,但如果會,建議最好不要喝。至於喝多少酒算適量呢?我喜歡用美國標準杯的算法,不同的酒精濃度(alcohol by volume, ABV)有不同的標準,「1標準杯」分別為:
.酒精度為5%(ABV)的普通啤酒,1標準杯是12盎司(360毫升)
.酒精度為12%(ABV)的葡萄酒,1標準杯是5盎司(150毫升)
.酒精度為40%(ABV)的烈酒,1標準杯是1.5盎司(45毫升)

如果你的ALDH2基因正常,對男性來說,適量喝酒是指每天不超過2標準杯,每週不超過14標準杯;對女性來說,適量喝酒是指每天不超過1標準杯,每週不超過7標準杯。如果你的基因型有部分變異,就要再減半,若是完全變異,最好的是滴酒不沾。因此,建議有喝酒習慣的人,可以先檢測一下自己的ALDH2。

從抗老的角度來說,現在很多研究發現,喝紅酒不見得對身體有好處,反而會因為飲酒過量,對大腦細胞、神經系統造成損傷,所以我建議,偶爾喝點酒沒關係,但千萬不要酗酒,甚至每天大量飲酒,避免加速細胞老化。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