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書摘1】
「身體緊繃」所造成的主要傷害
身體緊繃,會在不知不覺間影響運動表現,或者埋下受傷的隱患,而且通常難以找到解決方法。
下列以具體案例說明「身體緊繃」所造成的危害。

危害1 身體無法隨心所欲地活動
我認為閱讀本書的讀者,大多是想要在自己所從事的運動項目中提升運動表現的人、對身體的運作機制感興趣的人,以及本身有不適症狀的人。
我們在活動身體時,往往只會將注意力放在看得到的動作,但是像簡單的「跑步」動作,實際上也是由神經、肌肉、骨骼以及意識錯綜複雜地連動而成。
以棒球的擊球動作為例。從掌握球的動向到打擊出去,會經過一系列動作:

① 根據投手的姿勢、手腕的角度與球的飛行軌跡,預測球棒接觸到球的時機與路徑。
② 根據預測的時機下達揮擊的指令。
③ 軸心腳一方面感受承載的體重,一方面也以髖關節、骨盆周圍的肌肉為中心,做好揮擊的準備。
④保持狀態,移動重心踏出前腳。
(這時必須控制得宜,避免太早轉腰。這種力量的抗衡狀態稱為「分割」,與力量及時機的調整息息相關)
⑤ 運用肩胛骨與脊椎、肋骨,控制骨盆的動作。(也是準備快速旋轉的狀態)
⑥以髖關節的動作為起點,快速旋轉骨盆與脊椎,將力量從兩側肩胛骨傳遞至手臂,猛力揮擊出去。

單是揮擊的動作,不僅要用手臂揮動球棒,還必須連動腰部(髖關節)與下半身(雙腳)、肩胛骨、手臂等部位,並且掌握路徑與時機,才有可能猛力揮擊出去。

感官的靈敏度減弱會如何?
足球與籃球也是一樣。
光是用腳踢球,未必能踢出威脅球或命中球門,單靠手腕也無法調整傳球位置或球速。
我們常說擅長運動的人是「運動神經很好」,或者「很有天賦」,但其實唯有身體能夠執行大腦下達的指令(神經傳遞),準確將其再現,才有可能發揮出良好的運動表現。
一旦「身體緊繃」,大腦下達的指令便無法順利傳遞,使身體難以在時間與空間上準確重現大腦的想像。
這樣的狀態下,即便認為「那是因為練得不夠!」而想要勤能補拙,但遺憾的是,這並非有效的解決之道。

危害2 容易受傷或引發不適症狀
我們的身體具有感應器,可透過肌肉收縮與緊繃狀態、皮膚感受等方式, 來察覺身體的狀態。
舉例來說,我們不必用眼睛親自確認,是不是也能知道自己的腳往哪個方向伸出多大範圍?這就是感應器的作用。
包括日常動作在內,我們就是根據感應器所傳遞的訊息做出各種動作(頂尖運動員的感應器極為精準,能夠敏銳地感應到一般人幾乎察覺不到的細微角度差異)。
例如花式滑冰優雅的肢體動作,或者手要伸多長(腳要踢多大力)才能接到球,諸如此類的「感覺」,就是感應器的作用。
身體緊繃,就會減弱感應器的靈敏度。
感應器的靈敏度一旦減弱,回饋自身狀態的準確度也會變差,導致身體的反應變得遲鈍。
更重要的問題是,感應器的靈敏度減弱,容易引起受傷。
例如肌肉拉傷,其基本原理便是肌肉在卸力的時候,也就是肌肉需要伸展的時候無法適度調整卸力的力道,肌肉纖維就會因此斷裂。
當大腦或脊髓下達「伸展」的指令時,能夠立即卸力、釋放緊繃肌肉的選手就不會受傷;反之便容易拉傷肌肉。
此外,感應器也負責調整卸力的力道強弱。

不僅限於運動選手
不是只有運動選手才需要重視感應器的靈敏度。舉例來說,你是否遇到過下列情形?
● 以為自己抬起腳來走得穩健,沒想到卻在平坦的路上絆倒
● 以為自己站得筆直,看了照片才知道歪一邊
● 發覺自己的肩膀及腰部很緊繃
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也許各式各樣,但是極有可能與身體緊繃息息相關。

【書摘2】
訓練的目的是什麼?
對各位從事的運動來說,為什麼這些肌肉如此重要?
當這些肌肉變得更強健,自己的動作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這是針對肌肉進行訓練時,特別重要的問題。
舉例來說,如果想要鍛鍊大腿後肌(大腿後側的肌肉),就應該優先考量鍛鍊之後對於運動表現有何影響。
雖然談的是肌肉,但訓練本該以目的為導向,選擇何種方法乃是其次。
就這一點來說,以提升運動表現為目的的訓練就不應該從「肌肉」著手,而是應該從比賽中可能出現的「動作」建構訓練內容。
再新穎的訓練方法也一樣。「這是最新的」、「某某選手就是用這種方式成功的」、「強隊也是這樣訓練」,基於上述理由選擇訓練方法會有極大風險。
自己遇到的課題是什麼?其中的原因是什麼?訓練方法具有能夠解決問題的特點嗎?這些觀點是不可或缺的。
某些領域只有專家能做出判斷,這種時候依靠專家才是成功的捷徑。
以這種方式定點觀察自己面臨的課題與訓練的特點,並且自行調整,是一項非常進階的技巧。然而,在找到解決辦法之前,光靠:
● 訓練=健身之類的「強度訓練」
● 預防身體不適或受傷的解決之道=伸展或健身
這兩種方式並不足夠,希望各位能了解這一點。

阻礙發揮良好運動表現的「模式化」本質
即便做了「各式各樣」的訓練,結果還是「同一種運動」。
如果你現在無法在運動中發揮良好運動表現,問題也許不在於缺乏肌力,而是因為「模式化」。
簡單來說,模式化就是動作上的習性。

● 站立時習慣用某隻腳撐著身體
● 投球時總是用肩膀出力
● 踢球時總是用腰部出力

諸如此類。
光是站著就覺得腰部緊繃,即表示你有透過站立穩固腰部,並且保持平衡的動作模式。

這樣的說明方式可能會讓人覺得動作模式是種不好的習性,但當然也有好的動作模式存在。
頂尖運動員,尤其是不常受傷的選手,他們的動作模式從人體結構來看就有著極佳的效率。
前面提到,頂尖運動員會將卸力技術納入自己的動作模式,並且在無意識間運用自如。動作模式有好幾種,可以根據競賽特性擁有數種良好的模式,分別應用在不同的情況。
與此相反的選手,通常會有一套效率差且根深柢固的動作模式。
有固定模式的選手總是用腰部出力,使腰部變得緊繃。奔跑時、發揮力量時、投球時、踢球時,都是以相同方式繃緊腰部,僵硬地執行上述動作。
可想而知,訓練時腰部也是繃得緊緊的。
若是沒有考慮到固定化的動作模式,依舊進行「各式各樣」的訓練,實際上也只是在做「同一種訓練」。
總是腰部僵硬或肩頸痠痛的話,極有可能是動作模式愈來愈固定。
再者,固定化的動作模式不僅會成為提升運動表現的絆腳石,也可能成為受傷的一大隱憂。因此,必須盡快改掉固定化的動作模式,重新學習有效率的動作模式。
動作模式是一種平衡策略(反重力策略),指的是如何在重力環境中以雙足行走維持平衡。
它是依據個人的身體狀態,也就是哪裡最強、哪裡最弱、哪個部位最靈活、哪個部位最不靈活、哪裡最結實、哪裡最柔軟等先決條件,再透過「這樣做就會很穩定」的經驗累積逐漸形成。
因此,動作模式深受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所影響。反過來說,動作模式幾乎很少在幼兒時期就固定下來。
運動時的動作模式,也是以日常活動的模式為基礎,需要發揮強大力量或者快速揮動手臂時,它便是透過「如果我這樣做,就能將它做好」的反覆學習過程,形成一套模式。
舉例來說,如果試圖不動用腋下的前鋸肌就揮動手臂,肩膀(上斜方肌)就會因為代償而出力往上抬。
如果一再重複這種動作,就會在不知不覺間形成「肩膀出力的模式」。
換句話說,不論是日常的動作模式或運動時的動作模式,兩者都屬於平衡策略(反重力策略),也就是在重力環境下保持平衡的同時完成動作,所以容易造成第一章所提到的「身體緊繃」。
因此,提升卸力技術有助於改善動作模式。
我們當然不會天真地以為卸力技術有所提升,就能立刻改掉多年以來建立的動作模式。想要改善(消除與重新學習)動作模式,需要更專業的訓練。
話雖如此,卸力訓練就是效果絕佳的第一步。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