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愈活愈年輕,有人一年老兩、三歲?
在首爾峨山醫學中心老年醫學部,每天都有許多因老化問題而前來求診的慢性病患者,這些病人深受高血壓、糖尿病、肌少症、失智等疾病之苦,而且當中不少人患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疾病。更讓人擔憂的是,近年來,罹患這些「老人病」的患者,有愈來愈年輕的趨勢。
實際上,老化本身在醫學判斷中的重要性,已逐漸超越疾病診斷名稱本身和病人的實際年齡數字。當治療重點在於「老化」,而非實際年齡,就會愈來愈常遇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年輕病患」。
這些年來,在我的診間,愈來愈多身體與心靈狀態比實際年齡蒼老的人來求診。
我遇到過全身上下不是這裡痛,就是那裡痛的30多歲女性;懷疑自己可能有失智徵兆,希望安排進一步檢查的40多歲男性;發現腦部有陰影,已領有其他醫院開立大腦營養劑慢箋的50多歲女性;因不明原因常感覺虛弱,跑遍各大醫院、吃了各種藥,症狀未減的60多歲男性……
仔細聆聽那些特地找我看診的病人陳述後,我警覺到,加速老化的現象,已在我們生活周遭悄然扎根,而且似乎是不分年齡都深受影響。儘管時鐘一天只走24小時,但有人的身體與心靈卻以一天28小時、36小時,甚至48小時的速度衰老。更令人憂心的是,對於身體機能比實際年齡老得更快可能衍生的種種問題,大多數人其實一知半解。
以韓國來說,年輕人的健康指標在過去幾年明顯惡化,從BMI飆升,到複雜的飲酒問題層出不窮,這些現象都意味著,正在經歷快速衰老的人變得愈來愈多了。
再強的童顏,也藏不住體弱多病
一般來說,慢性疾病是一個人累積一輩子的老化結果。一個人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會逐漸形塑出慢性病痛的樣態,進而對健康壽命造成重要影響。因此,身為老年醫學醫師,我會優先深入了解病人的生活模式。
我們的身體與心靈富有彈性,不會因為一、兩次的失調,就毀了一個人的健康。但要是長時間處於失衡狀態,持續20年、30年,甚至40年,種下病根後就很容易誘發病情。。
投資健康,永遠不會浪費,但欠下健康債,總是要還的。
面對身體發出的警訊,千萬不能抱持鴕鳥心態,以為病幾天就會好了,現實生活中,只有極少數人能如此幸運。當健康出狀況,務必找出原因、想辦法改善,及早恢復健康,才能延長與享受身心健康的生活。這些道理並不難懂,不幸的是,我看到的情況往往正好相反。許多人在疾病拖了很久才開始接受治療,但經常為時太晚,以致治療效果不佳,或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我們對於自身的健康問題,為什麼這麼輕易選擇逃避現實,而不是主動積極的預防、面對、解決?
我常聽到病人陳述,雖然常覺得不舒服,但沒想到這麼嚴重的原因,通常有兩個。一是沒時間進一步檢查找出可能病因。但等到病根種下,再來治療,要付出的代價,就不只是要花更多的時間和金錢了,你的生活、工作和整個人生都可能從此深受影響。另一個原因,則是一般人的健康知識早已跟不上新長壽時代的需求,或許更令人驚訝的是,有不少人對自己欠缺正確的健康知識並不自知,他們不是輕忽健康,而是沒有正確的醫學知識。
在資本主義的生活邏輯下,我們習慣以最簡便的方式,解決所有事情,不管是工作、關係,還是健康問題。當身體不舒服時,我們會尋求藥物、保健食品,或芳療、按摩等,只求快點舒緩不適。但愈是求快,不僅無法真的改善健康,還可能因此種下病根,等日後發病,身體機能可能雪崩式的下滑。
你是否常想盡可能讓自己「舒服」就好,畢竟每天忙工作、處理家務,早已分身乏術,哪有時間顧慮那麼多,吃得開心,有空再運動就好了?
追求便利、舒服,已儼然成為趨勢。每天都有許多事物消耗我們的專注力、金錢與健康,幾乎每個人每天都有不同程度的壓力與擔憂。你可能正為了達成業績而忙於工作,既沒時間吃得健康,也無法做到最低限度的運動量,更別提好好睡覺了。
要從黑洞般的加速老化泥沼中逃出,必須制定多面向的戰略,才能啟動強大的良性循環。但一般媒體提供的健康資訊往往過於強調單方面訊息,根本無濟於事。為了讓正在加速老化(卻不自知)的人及時逆轉,開啟健康生活,我萌生撰寫這本健康指南的念頭。
我想要幫助你檢視美好人生所需的關鍵要素,發掘內在能力,同時減緩老化速度,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核心目標。我將這些年來所學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制定成一套完整的健康指南。書中提供具體的實踐方法,不僅分享醫學與科學方面的研究與實務經驗,也傾注我個人的醫學實務經驗。
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你拓展對美好人生的思維邊界,激勵你及早重啟你的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