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室內跑,無法調節自律神經

  慢跑時,來自手機與電腦的大量資訊,都會受到隔絕。再加上,跑步是一種以持續、重複且有節奏的動作,會讓人更能進入專注狀態、提高注意力,甚至可以刺激靈感、產生點子。
  此外,我特別關注外界溫度的變化。雖然我們生活在四季分明的環境中,但如果整天都待在室內,身體就無法實際感受到這些氣溫變化。
  人類之所以能維持穩定的體溫、賀爾蒙與心跳速率,就是因為體內的恆常性機制在作用,而讓這個機制運作的核心就是自律神經。我們如果總是關在室內,就少了讓自律神經活動的機會。久而久之,自律神經就會變得不敏感、調節能力下降,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力也會變弱。
  而在戶外慢跑,能讓自律神經維持正常運作。
  舉例來說,冬天慢跑時,冷到呼出來的氣都是白的;夏天則可能在將近40度的高溫下跑步。在這些極端環境中,隨著慢跑時體溫自然上升,自律神經如同空調,配合環境調整身體。
  不僅如此,自律神經與心靈相關。據說,自律神經調節得當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精神疾病。許多數據也顯示,運動比抗憂鬱藥物來的有效。
  當自律神經正常運作,工作效率也會提升。因為交感神經活化,可使人保持專注,進入工作狀態。反之,若自律神經失調,副交感神經活化,身體進入休息狀態,可能會導致在必須工作時,無法盡力工作。
  透過慢跑,可以讓身心狀態回歸平衡。
  從氣溫的角度來說,如果你一天24小時都在恆溫的室內工作、生活,不只是體力,連自律神經都會隨之失調。我們常聽到「天氣冷容易感冒」,但事實上,是因為「不出門接觸寒冷,才更容易感冒」。
  生在四季分明的國家,我們本就擅長因應氣候變化。而在戶外慢跑,可以進一步鍛鍊這項能力。


姿勢,先跑起來再調整

  在剛開始慢跑的階段,我通常不太會談論「正確的姿勢」,因為擔心糾正會讓人感覺跑步很困難,造成反效果。不過,確實有些姿勢應該避免,其中一項便是「刻意以腳跟著地」。
  若勉強使用腳跟著地,就必須用力抬起腳尖,但對於缺乏柔軟度的人來說,這個動作相當困難。因為用來抬起腳尖、位於小腿前側的肌肉,容易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衰退,而後側肌肉則容易僵硬。
  這些變化會導致中高齡者越來越難抬起腳尖,也更容易絆倒。
  若以足部前方著地,容易使身體前傾、往前衝;以腳跟著地,則是會傷到小腿前側以及腳尖。因此,建議肌肉衰退、僵硬或中年以上的跑者, 以腳底正中央著地。
  如果是平時經常穿著高跟鞋的女性,由於習慣了以足部前方著地的走路方式,跑步時也容易延續這樣的習慣,長期下來可能導致指甲下瘀血、指甲顯得紅紅黑黑的問題。
  至於手臂,理論上是前後擺動比較自然,也有助於產生推進力。不過,雪梨奧運女子馬拉松金牌得主高橋尚子,即便跑步時手臂是左右擺動,依然跑出足以奪牌的成績。
  所以,一開始其實不必過度注意自己手臂是否往前擺動、腳要如何踏出去等,順從自己身體的自然動作比較好。
  想了解自己慢跑的習慣,可以觀察鞋底磨損的狀況。
  一般來說,鞋底會從腳跟外側開始磨損。若是內側磨損嚴重,表示膝蓋可能承受了較大負擔,因為人在跑步時,通常是由外側向內側施力。
  當然,只觀察短短1~2週無法看出鞋子是否變形,不過也可以藉
由腳底長繭的位置來推測。腳底的繭通常在一個月內會冒出來,是確認慢跑習慣的指標之一。
  有些習慣性的動作,可能會造成身體上的疼痛,就要思考該如何調整。不過,有習慣不見得一定是壞事。
  某些習慣可能在拉長慢跑距離時,會成為潛在弱點。不過是否構成問題,也要實際拉長距離後才會發現。反過來說,正是為了找出可能造成傷害的弱點,我們才需要挑戰更長的距離。
  經驗豐富的專業訓練師,也擅長透過觀察這些小細節,預測未來可能的問題。


原來我「還能做得到」

  對於20歲、30歲的年輕人而言,很多事都是初次體驗。雖然可能經歷失敗,但也較容易獲得成就感。
  相反的,到了50歲、60歲時,接觸全新領域或挑戰新目標的機會逐漸減少。然而,不分年齡,任何初次體驗並獲得成果的事,都能提高自信心。
  不同於高爾夫球,需要上課學習技術,慢慢看見成果、培養手感。慢跑的指標,比如距離與速度清楚易懂,成果具體可見,是一種容易感覺進步的運動。此外,慢跑又是有氧運動的模範生,只要簡單操作,效果就能明顯反映在體重上。
  瘦身順利能提升自信,感覺「我還能做到」;感覺體力衰退仍能打破自己的距離與時間紀錄,進而獲得自信,相信自己的身體還有進步空間。
  事實上,慢跑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使造成疲勞的物質不易累積,也就較不容易感到疲倦。體力變好,自然也更有行動力,整體更顯年輕。
  有一說,運動過度會產生活性氧(自由基),有害身體健康,還會促進老化,但只要依照WHO定義的適度運動:「每週150分鐘到300分鐘、中等程度的有氧運動」來慢跑,根本無須擔心慢跑傷身。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