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采節錄
◎溫泉的定義及標準
最初在學理上的定義中,「溫泉」是指地底下「自然湧出」的泉水,其水溫要高於當地年均溫5℃(或10℉)以上者。然而,目前溫泉產出的方式不強調一定是要「自然湧出」,像是經由探鑽方式抽取層封的地下水,只要合乎該國溫泉的泉質標準,也可稱之為溫泉。以臺灣為例,就泉溫的定義來說,因為從最北端的富貴角燈塔到最南端的鵝鑾鼻燈塔之當地年均溫為25℃,所以,加上了5℃等於30℃便成為臺灣目前大於30℃泉溫的溫泉標準。
由於世界各國之緯度與氣候並不相同,在溫泉的定義上亦有所差異;目前,世界各國對溫泉的定義,是根據1911 年在德國瑙海姆(Nauheim)溫泉召開之世界溫泉會議之決議:20℃以上的湧出泉以及16 種供參考之泉質數據;在湧出溫度方面:日本、韓國及南非為25℃以上,其中日本溫泉的定義是指從雨水浸透於地下後所湧出之熱水或礦泉水的溫度達25℃以上;義大利、法國、德國、英國等西歐國家以高於20℃者為溫泉,而美國則以超過21.1℃(70℉)者屬之。然而,近數十年來,隨著地球暖化,世界各地年均溫皆有上升的趨勢!所以,未來關於泉溫在學理的定義上也可能需要逐年上修。
確切地說:溫泉之泉溫並無一科學上確切嚴格之標準,有些學者建議不妨以高於人體正常體溫的泉水稱之為溫泉,因為如溫泉之水溫以高於當地年均溫5℃(或10℉)以上者為準的話,在地處「極地」的西伯利亞及阿拉斯加合於溫泉標準之泉溫則可能是低於攝氏10度,如此則可能有悖於溫泉保健養生的初衷。
國際上,一般是將溫泉分為五種主要類別:碳酸氫鹽泉、硫酸鹽泉、硫化物(sulfide)泉、氯化物泉及弱鹼礦化微量元素(weakly mineralized trace elements)泉。實際上,世界各溫泉國在溫泉之定義及泉質的分類上都不盡相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除了日本、德國有較精準且詳盡的泉質成分分析外,其他國家(包括臺灣)在泉質的分析及命名上都較為簡化,像是法國泉質的表示僅限於泉質中電解質的成分,而俄羅斯則是有主張醫學上「有意義」的有機物質,像是泥炭中註明含有腐植物及性荷爾蒙之成分,而對於其他成分則是沒有多所贅述也並未載名。
◎綜合的生體調整作用
綜合的生體調整作用,早期稱之為「非特異的變調作用」,這是溫泉醫學中一個較為特別的名詞。綜合的生體調整作用有些類似中醫陰陽理論中的致中和理論,也是說可以經由溫泉療養的方式,將身體上各個生理系統過猶不及之病態給調整到正常的狀態,而依中醫的觀點,如果人體一旦陰陽失調了就會衍生疾病,當失調之陰陽經過調合正常了,身體才會恢復健康。
溫泉治療的刺激作用對於身體各個生理功能多少都會造成重要的影響,一日數次反復性的溫泉浴療可刺激並啟動生理機能歸於正常化,而日本溫泉醫療綜合的生體調整作用之論點在於:於溫泉所處的自然環境中,借由溫泉浴及運動等對身體刺激的綜合作用,整合體內紊亂的中樞神經、自律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等系統強化身體的防禦機能及自然治癒力,將有病的身軀逐步調整至原本正常的生體節律上,不但可以強化抵抗外來刺激的耐受性也同時提高器官與組織間的調節能力,而要達到全身狀態改善的效果,三至四週的療養期是必需。
◎日本泡湯一絕的降溫儀式
用自來水來降低泉溫,一直為溫泉專家們所詬病,其實,過熱溫泉之冷卻方式,可透過在溫泉導管之外管通入冷水來降溫、在溫泉儲存槽中通以冷水蛇管降溫,以及築成三個大溫泉池順次來降溫等,都可以將溫泉降至適合於人體浴用之泉溫。
然而,日本草津溫泉傳統時間湯「湯揉」的降溫儀式,則是堪稱一絕。
時間湯是草津溫泉傳承至今的高溫溫泉浴,自江戶時代晚期左右開始,在明治時代初期確立了當今的入浴法。於47℃高溫的草津溫泉,1 次3分鐘,一天4次,固定時間(7、11、15、19 時)集體入浴。依照「湯長」(無需任何資格)的指示,首先用長板子攪動溫泉水,再將溫泉水淋在頭上,接著同時入浴。
根據森村方子女士的《草津溫泉民族的訪談紀錄》一書,昔日的入浴情景如下:
入浴者將溫泉水淋在頭部後,湯長就喊口令:「好了,各位準備得如何?」入浴者說:「好了。」回應已經準備完畢;接著湯長便說:「可以了的話,就下去吧!」30至40人聽到指令後,便同時入浴,經過1分鐘後說:「更正,2分鐘。」
告知還有2分鐘,再1分鐘後說「倒數1分鐘」,之後便鼓勵著說:「再稍微忍耐一下。」
由於入浴者受不了泉溫的熱度,所以會使勁地叫著「喔!」,過了3分鐘後,湯長會說:「可以了的話,就上來吧!」大家就同時出浴。
入浴時間湯之前,要先使用長板子持續地攪拌溫泉水,這是由於古時的人相信加水會使泉溫下降,溫泉的療效就會降低。
然而,此攪拌溫泉水的動作是非常科學的:首先是將溫泉水的溫度降到能夠入浴的可能溫度,其次是高溫溫泉浴前的準備體操,第三是為了讓有毒氣體釋放出來,由於草津溫泉中含有有毒的硫化氫氣體,所以這就是傳頌中古人的智慧。如此一直攪拌到身體暖和了,泉溫變成適溫,入浴的準備完成後,就可以入湯了。
◎浴療養生有玄機
唐朝藥王孫思邈之《千金要方》:「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他認為:醫術最好的醫師會於身體尚未發病之前,便能洞燭機先,適時為看似健康的人提供疾病預防的方法以杜絕疾病,而在保持健康方面則著重於養生之術──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
談到養生及飲食的健康,一般民眾大多比較喜歡選用天然、有機的食材,同時也會去了解食品中是否添加了人工色素、防腐劑,甚至於塑化劑等一些不利於人體的成分。溫泉本身是天然的而且遍布臺灣,如能將如此珍貴的天然資源善加利用來促進全民的健康,則是國民之福!
中醫的養生文化歷史悠久,自古溫泉中加入各種中藥材的藥浴或是刺激穴位之溫泉沖擊浴就行之有年,而在溫泉養生方面,尤以「帝王」之溫泉養生為主流文化。
溫泉浴屬於刺激性療法的一種,每個人對於此種刺激的反應及耐受度都不太相同,對於體格強壯者可選用較強之酸性泉或是硫磺泉,而對於病後恢復或是體質較弱的人,則是推薦刺激性較小的緩和性泉質之單純泉,或是低鹽濃度之食鹽泉來調理身體。
藥浴時中醫師所開具的各類藥用成分,會透過皮膚的吸收與刺激,而產生局部的藥效,來醫治皮膚病症,像是皮膚皸裂、濕疹、痱子及過敏性皮膚炎等,至於藥浴之吸收效果還端賴能否透過「皮膚屏障」之易吸收「脂溶性」,還是較不易吸收之「水溶性」藥材來決定。
溫泉藥浴會依病症之不同,而於溫泉中加入當歸、陳皮、川芎、生薑、紅花、茴香,山梔子等中藥材,如果女性是冷體質、生理不順時,便可選用當歸(性屬甘、辛、溫, 歸肝、心、脾經;具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之功效,用於血虛或血虛而兼有瘀滯的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症),以及紅花(性屬辛、溫,歸心、肝經;有活血通經,祛瘀止痛之功效,用於血滯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腹痛等症),加入溫泉中使用;溫泉不僅可使用「單方」,不同體質的人在有個人特殊需求時,「複方」藥材的納入也是相當需要的,但終究還是要在中醫師的診治下,方可進行藥浴。
中藥浴療被認為具有止痛及抗發炎之效果,除了可以緩解疼痛外,亦可促進血液之循環。以中醫的觀點,溫泉浴的目的就是讓溫泉熱能經由經絡、穴位的疏通,而讓身體鬱結的氣血能夠舒暢,而溫泉足浴時,泉水之高度最好是能達到髕骨的下緣,因為不少的保健要穴都在小腿較高的部位,像是「足三里」(足陽明胃經) 之於肚腹、「委中」(足太陽膀胱經) 之於腰背(腿)、「陽陵泉」(足少陽膽經)之於跌打損傷,另有獨特不可缺的「阿是穴」等穴位,都可經由溫泉水之沖擊或是按摩,讓肌肉的僵硬痠痛症狀得以緩解,這也是屬於一種穴道按摩的溫泉浴。
泡湯保健康,防疫又安康。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泡溫泉可以預防疾病與促進健康!溫泉養生的CP值很高,而且了解溫泉、懂得泡溫泉的人會比一般人來的健康!
至於促進健康養生湯(各種泉質)之浴法,為每年至少2-3次三天兩夜於「溫泉旅館」之溫泉療養,而浴法則為泉溫≦42℃、每次20-30分鐘、每日浴療2-3次。
一般而言,在溫泉療養地依據溫泉醫療專科醫師之處方,將身體紊亂的自主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等系統,調整至較正常之最佳狀態,其溫泉浴療所需花費的時間,約要四週(總合的生體調整作用)。
在溫泉浴療促進健康方面,日本醫界普遍認為平日多泡「天然溫泉」是有益健康!而某些學者則是以預防醫學的觀點,建議民眾在尚未發病前,每年最好至少有2-3次的三天兩夜溫泉浴療程,以維持基本的健康體態;其實,三天兩夜的安排也是方便於工作繁忙現代人的行程。至於泉溫為何要≦42℃?是因為超過42℃的高溫浴,除了會造成身體上的負擔,衍生各類副作用外,鮮少具有醫學上的意義!而高於42℃的泉溫較易引發凝血系統產生血栓機會, 同時也增加腦梗塞及心肌梗塞風險!
◎溫泉的定義及標準
最初在學理上的定義中,「溫泉」是指地底下「自然湧出」的泉水,其水溫要高於當地年均溫5℃(或10℉)以上者。然而,目前溫泉產出的方式不強調一定是要「自然湧出」,像是經由探鑽方式抽取層封的地下水,只要合乎該國溫泉的泉質標準,也可稱之為溫泉。以臺灣為例,就泉溫的定義來說,因為從最北端的富貴角燈塔到最南端的鵝鑾鼻燈塔之當地年均溫為25℃,所以,加上了5℃等於30℃便成為臺灣目前大於30℃泉溫的溫泉標準。
由於世界各國之緯度與氣候並不相同,在溫泉的定義上亦有所差異;目前,世界各國對溫泉的定義,是根據1911 年在德國瑙海姆(Nauheim)溫泉召開之世界溫泉會議之決議:20℃以上的湧出泉以及16 種供參考之泉質數據;在湧出溫度方面:日本、韓國及南非為25℃以上,其中日本溫泉的定義是指從雨水浸透於地下後所湧出之熱水或礦泉水的溫度達25℃以上;義大利、法國、德國、英國等西歐國家以高於20℃者為溫泉,而美國則以超過21.1℃(70℉)者屬之。然而,近數十年來,隨著地球暖化,世界各地年均溫皆有上升的趨勢!所以,未來關於泉溫在學理的定義上也可能需要逐年上修。
確切地說:溫泉之泉溫並無一科學上確切嚴格之標準,有些學者建議不妨以高於人體正常體溫的泉水稱之為溫泉,因為如溫泉之水溫以高於當地年均溫5℃(或10℉)以上者為準的話,在地處「極地」的西伯利亞及阿拉斯加合於溫泉標準之泉溫則可能是低於攝氏10度,如此則可能有悖於溫泉保健養生的初衷。
國際上,一般是將溫泉分為五種主要類別:碳酸氫鹽泉、硫酸鹽泉、硫化物(sulfide)泉、氯化物泉及弱鹼礦化微量元素(weakly mineralized trace elements)泉。實際上,世界各溫泉國在溫泉之定義及泉質的分類上都不盡相同,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除了日本、德國有較精準且詳盡的泉質成分分析外,其他國家(包括臺灣)在泉質的分析及命名上都較為簡化,像是法國泉質的表示僅限於泉質中電解質的成分,而俄羅斯則是有主張醫學上「有意義」的有機物質,像是泥炭中註明含有腐植物及性荷爾蒙之成分,而對於其他成分則是沒有多所贅述也並未載名。
◎綜合的生體調整作用
綜合的生體調整作用,早期稱之為「非特異的變調作用」,這是溫泉醫學中一個較為特別的名詞。綜合的生體調整作用有些類似中醫陰陽理論中的致中和理論,也是說可以經由溫泉療養的方式,將身體上各個生理系統過猶不及之病態給調整到正常的狀態,而依中醫的觀點,如果人體一旦陰陽失調了就會衍生疾病,當失調之陰陽經過調合正常了,身體才會恢復健康。
溫泉治療的刺激作用對於身體各個生理功能多少都會造成重要的影響,一日數次反復性的溫泉浴療可刺激並啟動生理機能歸於正常化,而日本溫泉醫療綜合的生體調整作用之論點在於:於溫泉所處的自然環境中,借由溫泉浴及運動等對身體刺激的綜合作用,整合體內紊亂的中樞神經、自律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等系統強化身體的防禦機能及自然治癒力,將有病的身軀逐步調整至原本正常的生體節律上,不但可以強化抵抗外來刺激的耐受性也同時提高器官與組織間的調節能力,而要達到全身狀態改善的效果,三至四週的療養期是必需。
◎日本泡湯一絕的降溫儀式
用自來水來降低泉溫,一直為溫泉專家們所詬病,其實,過熱溫泉之冷卻方式,可透過在溫泉導管之外管通入冷水來降溫、在溫泉儲存槽中通以冷水蛇管降溫,以及築成三個大溫泉池順次來降溫等,都可以將溫泉降至適合於人體浴用之泉溫。
然而,日本草津溫泉傳統時間湯「湯揉」的降溫儀式,則是堪稱一絕。
時間湯是草津溫泉傳承至今的高溫溫泉浴,自江戶時代晚期左右開始,在明治時代初期確立了當今的入浴法。於47℃高溫的草津溫泉,1 次3分鐘,一天4次,固定時間(7、11、15、19 時)集體入浴。依照「湯長」(無需任何資格)的指示,首先用長板子攪動溫泉水,再將溫泉水淋在頭上,接著同時入浴。
根據森村方子女士的《草津溫泉民族的訪談紀錄》一書,昔日的入浴情景如下:
入浴者將溫泉水淋在頭部後,湯長就喊口令:「好了,各位準備得如何?」入浴者說:「好了。」回應已經準備完畢;接著湯長便說:「可以了的話,就下去吧!」30至40人聽到指令後,便同時入浴,經過1分鐘後說:「更正,2分鐘。」
告知還有2分鐘,再1分鐘後說「倒數1分鐘」,之後便鼓勵著說:「再稍微忍耐一下。」
由於入浴者受不了泉溫的熱度,所以會使勁地叫著「喔!」,過了3分鐘後,湯長會說:「可以了的話,就上來吧!」大家就同時出浴。
入浴時間湯之前,要先使用長板子持續地攪拌溫泉水,這是由於古時的人相信加水會使泉溫下降,溫泉的療效就會降低。
然而,此攪拌溫泉水的動作是非常科學的:首先是將溫泉水的溫度降到能夠入浴的可能溫度,其次是高溫溫泉浴前的準備體操,第三是為了讓有毒氣體釋放出來,由於草津溫泉中含有有毒的硫化氫氣體,所以這就是傳頌中古人的智慧。如此一直攪拌到身體暖和了,泉溫變成適溫,入浴的準備完成後,就可以入湯了。
◎浴療養生有玄機
唐朝藥王孫思邈之《千金要方》:「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他認為:醫術最好的醫師會於身體尚未發病之前,便能洞燭機先,適時為看似健康的人提供疾病預防的方法以杜絕疾病,而在保持健康方面則著重於養生之術──人若善攝生,當可免於病。
談到養生及飲食的健康,一般民眾大多比較喜歡選用天然、有機的食材,同時也會去了解食品中是否添加了人工色素、防腐劑,甚至於塑化劑等一些不利於人體的成分。溫泉本身是天然的而且遍布臺灣,如能將如此珍貴的天然資源善加利用來促進全民的健康,則是國民之福!
中醫的養生文化歷史悠久,自古溫泉中加入各種中藥材的藥浴或是刺激穴位之溫泉沖擊浴就行之有年,而在溫泉養生方面,尤以「帝王」之溫泉養生為主流文化。
溫泉浴屬於刺激性療法的一種,每個人對於此種刺激的反應及耐受度都不太相同,對於體格強壯者可選用較強之酸性泉或是硫磺泉,而對於病後恢復或是體質較弱的人,則是推薦刺激性較小的緩和性泉質之單純泉,或是低鹽濃度之食鹽泉來調理身體。
藥浴時中醫師所開具的各類藥用成分,會透過皮膚的吸收與刺激,而產生局部的藥效,來醫治皮膚病症,像是皮膚皸裂、濕疹、痱子及過敏性皮膚炎等,至於藥浴之吸收效果還端賴能否透過「皮膚屏障」之易吸收「脂溶性」,還是較不易吸收之「水溶性」藥材來決定。
溫泉藥浴會依病症之不同,而於溫泉中加入當歸、陳皮、川芎、生薑、紅花、茴香,山梔子等中藥材,如果女性是冷體質、生理不順時,便可選用當歸(性屬甘、辛、溫, 歸肝、心、脾經;具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之功效,用於血虛或血虛而兼有瘀滯的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症),以及紅花(性屬辛、溫,歸心、肝經;有活血通經,祛瘀止痛之功效,用於血滯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腹痛等症),加入溫泉中使用;溫泉不僅可使用「單方」,不同體質的人在有個人特殊需求時,「複方」藥材的納入也是相當需要的,但終究還是要在中醫師的診治下,方可進行藥浴。
中藥浴療被認為具有止痛及抗發炎之效果,除了可以緩解疼痛外,亦可促進血液之循環。以中醫的觀點,溫泉浴的目的就是讓溫泉熱能經由經絡、穴位的疏通,而讓身體鬱結的氣血能夠舒暢,而溫泉足浴時,泉水之高度最好是能達到髕骨的下緣,因為不少的保健要穴都在小腿較高的部位,像是「足三里」(足陽明胃經) 之於肚腹、「委中」(足太陽膀胱經) 之於腰背(腿)、「陽陵泉」(足少陽膽經)之於跌打損傷,另有獨特不可缺的「阿是穴」等穴位,都可經由溫泉水之沖擊或是按摩,讓肌肉的僵硬痠痛症狀得以緩解,這也是屬於一種穴道按摩的溫泉浴。
泡湯保健康,防疫又安康。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泡溫泉可以預防疾病與促進健康!溫泉養生的CP值很高,而且了解溫泉、懂得泡溫泉的人會比一般人來的健康!
至於促進健康養生湯(各種泉質)之浴法,為每年至少2-3次三天兩夜於「溫泉旅館」之溫泉療養,而浴法則為泉溫≦42℃、每次20-30分鐘、每日浴療2-3次。
一般而言,在溫泉療養地依據溫泉醫療專科醫師之處方,將身體紊亂的自主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等系統,調整至較正常之最佳狀態,其溫泉浴療所需花費的時間,約要四週(總合的生體調整作用)。
在溫泉浴療促進健康方面,日本醫界普遍認為平日多泡「天然溫泉」是有益健康!而某些學者則是以預防醫學的觀點,建議民眾在尚未發病前,每年最好至少有2-3次的三天兩夜溫泉浴療程,以維持基本的健康體態;其實,三天兩夜的安排也是方便於工作繁忙現代人的行程。至於泉溫為何要≦42℃?是因為超過42℃的高溫浴,除了會造成身體上的負擔,衍生各類副作用外,鮮少具有醫學上的意義!而高於42℃的泉溫較易引發凝血系統產生血栓機會, 同時也增加腦梗塞及心肌梗塞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