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
第一章:自主性放鬆——何謂非指令式靜坐?
許多靜坐方法都在追求屏除雜念,然而非指令式靜坐的目的在於活化與心靈漫遊相關的腦區。其效果是可衡量的,包括徹底放鬆、情緒與記憶的處理。過去的經驗也指出,此方法可能有助於靜坐者消化那些留下長遠影響的未解議題。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期 刊 在 2014 年 2月發表了一篇論文,它有著很長且會讓很多人看不懂的標題:非 指 令 式 靜 坐 能 活 化 預 設 模 式 網 路(default mode network)及其他與記憶提取、情緒處理相關的腦區。(Xu et al., 2014)
有這種標題的文章,顯然不會成為熱門話題,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所以接下來,我們會先來看看論文提出了哪些非指令式靜坐的有趣之處,再進一步探討它令人感興趣的原因。之後,我們就來探究什麼是非指令式靜坐。
備受矚目
這篇文章多受歡迎,可從網路的曝光率看出:光是 2018 年,就有約 6 萬次點閱及 5 千次下載。它是同時期所有科學期刊發表文獻中最受歡迎的前百分之一,也是自開始統計以來,前百分之五最受歡迎的科學論文。
文章發表後,「非指令式靜坐」及該論文迅速成為網路上廣為轉載與討論的焦點,其中既有問題也有答案,例如:「靜坐時無法屏除雜念嗎?這樣說不定更好」;「在靜坐時稍微出神可幫助情緒的處理」;「根據腦神經科學家所說,『非指令式』靜坐是最有效的」;「說到靜坐,你可能把自己逼太緊了」。此外,已有一些專門分享非指令式靜坐最新消息及討論的網站陸續成立。其概念及訊息已逐漸流傳開來。
就科學研究的範疇來說,所謂「成功」通常是以論文被其他科學文獻引用的次數來衡量。在《Frontiers》出版商的 61 種開放取用期刊中,該論文的科學引用次數位居前百分之九。
心靈的新視野
這篇論文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是它駁斥傳統上對靜坐及人類思維的看法。直到不久前,即使是科學家,對於所有的靜坐基本上是一視同仁,都將它們視為一種號稱能帶來魔術般效果的黑盒子(Davanger, 2013)。迄今多數人都誤以為靜坐需要專注或正念。但無論何者,都認為得屏除心中的各項雜念。而非指令式靜坐則著重於放鬆、開放的心靈態度,以及對所有的心靈漫遊及雜念等的全然接納,這反映了對心靈運作的不同看法。
特別是能從正面角度看待雜念及心靈漫遊這點。那些在腦海裡自發性出現的想法、情緒、畫面、感覺不再被視為干擾,反而是重要的資源。由於這些占據了我們平常大部分的清醒時間,能從這樣的角度看它們,實在很令人振奮。
在認知心理學及正念運動裡,心靈漫遊常被認為會帶來負面影響。有篇著名論文就直言不諱地說:「漫遊的心靈是不快樂的心靈。」(Killingsworth & Gilbert, 2010)。心靈漫遊常被認為與在負面思考時的反覆打轉、抑鬱傾向,以及現代人易受智慧型手機干擾的現象有關。然而,近來不少研究論文開始挑戰這樣的看法(Poerio et al., 2013)。這些論文指出,心靈漫遊會存在有它的道理。它可促進我們對過去的記憶及計劃未來的能力,其重要特徵是使我們了解自己及他人,達到同理及內省的效果。它幫助我們轉換視角及跳出框架,去有創意地思考及工作。此外,它會喚起過往的經驗,進而加以處理和整合。
心靈漫遊也能幫助我們放鬆。因為放鬆不在於排除雜念,也不是不動腦袋。我們的心臟在放鬆時並不會停止跳動,有些身體功能甚至會更活躍,而人類的思維更是如此。大約在千禧年之際,我們更清楚知道人類、老鼠及其他哺乳類動物的大腦中,存在一種特殊網路:當我們在努力追求目標時,它會沉靜下來;在我們放鬆時,它反而活躍起來,它就是所謂的「預設模式網路」,又稱「靜息態網路」(resting state network)。當我們放鬆時,這個網路會啟動,心靈也隨之開始漫遊,這些自發性念頭,其實正是處於放鬆狀態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些研究指出,預設模式網路還扮演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作為各種主觀經驗──也就是意識本身──的神經基礎。依據 Georg Northoff(2016)的說法,區分自我與環境,以及區分不同的時間與空間,是人類經驗的基本組成,而它們正是大腦在休息狀態的產物。因此在非指令式靜坐裡運作的預設模式網路,可觸及心理機制的基礎層面。
非指令式靜坐的定義
Eifring(2016a)對靜坐的定義為:「透過注意力來促進內在轉化的一種技巧」(p. 1),且意味著無論是從宗教還是世俗來解釋,靜坐是為了使人「錨定於存在中更根本的層面」(p. 9)。誠然,不是所有靜坐者都有這麼深遠的目標,但此定義暗示著靜坐具有發展潛力的功能,而非只是一種簡單的放鬆技巧。
非指令式靜坐這一觀念已有將近 50 年的歷史,心理學家Claudio Naranjo(1971)應該是首位使用此詞的人,即使是用在截然不同的背景,涵義也略有不同。9 而在許多針對雅肯靜坐的科學研究之中(Xu et al., 2014; Lagopoulos et al., 2009; Nesvold et al., 2012; Ellingsen & Holen, 2015; Gutierrez et al., 2015),這個詞彙逐漸獲得今天所理解的涵義。在 Eifring 探討靜坐文化史的著作(2016b)中,亦有一整章的篇幅專論非指令式靜坐,Solli 也有一篇哲學詮釋學的博士論文(2016)以此為核心。除了雅肯靜坐之外,尚有其他著名的非指令式靜坐,包括: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臨床標準化靜坐(Clinically Standardized Meditation)及鬆弛反應(Relaxation Response)。
所以什麼是非指令式靜坐?
本書是基於以下定義: 一種不具指導性的靜坐技巧,可促進自發性(spontaneous)、非依賴外在刺激的自然心靈活動,這點可從靜坐時預設模式網路(又稱靜息態網路)活躍程度提升得知。
第一章:自主性放鬆——何謂非指令式靜坐?
許多靜坐方法都在追求屏除雜念,然而非指令式靜坐的目的在於活化與心靈漫遊相關的腦區。其效果是可衡量的,包括徹底放鬆、情緒與記憶的處理。過去的經驗也指出,此方法可能有助於靜坐者消化那些留下長遠影響的未解議題。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期 刊 在 2014 年 2月發表了一篇論文,它有著很長且會讓很多人看不懂的標題:非 指 令 式 靜 坐 能 活 化 預 設 模 式 網 路(default mode network)及其他與記憶提取、情緒處理相關的腦區。(Xu et al., 2014)
有這種標題的文章,顯然不會成為熱門話題,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所以接下來,我們會先來看看論文提出了哪些非指令式靜坐的有趣之處,再進一步探討它令人感興趣的原因。之後,我們就來探究什麼是非指令式靜坐。
備受矚目
這篇文章多受歡迎,可從網路的曝光率看出:光是 2018 年,就有約 6 萬次點閱及 5 千次下載。它是同時期所有科學期刊發表文獻中最受歡迎的前百分之一,也是自開始統計以來,前百分之五最受歡迎的科學論文。
文章發表後,「非指令式靜坐」及該論文迅速成為網路上廣為轉載與討論的焦點,其中既有問題也有答案,例如:「靜坐時無法屏除雜念嗎?這樣說不定更好」;「在靜坐時稍微出神可幫助情緒的處理」;「根據腦神經科學家所說,『非指令式』靜坐是最有效的」;「說到靜坐,你可能把自己逼太緊了」。此外,已有一些專門分享非指令式靜坐最新消息及討論的網站陸續成立。其概念及訊息已逐漸流傳開來。
就科學研究的範疇來說,所謂「成功」通常是以論文被其他科學文獻引用的次數來衡量。在《Frontiers》出版商的 61 種開放取用期刊中,該論文的科學引用次數位居前百分之九。
心靈的新視野
這篇論文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是它駁斥傳統上對靜坐及人類思維的看法。直到不久前,即使是科學家,對於所有的靜坐基本上是一視同仁,都將它們視為一種號稱能帶來魔術般效果的黑盒子(Davanger, 2013)。迄今多數人都誤以為靜坐需要專注或正念。但無論何者,都認為得屏除心中的各項雜念。而非指令式靜坐則著重於放鬆、開放的心靈態度,以及對所有的心靈漫遊及雜念等的全然接納,這反映了對心靈運作的不同看法。
特別是能從正面角度看待雜念及心靈漫遊這點。那些在腦海裡自發性出現的想法、情緒、畫面、感覺不再被視為干擾,反而是重要的資源。由於這些占據了我們平常大部分的清醒時間,能從這樣的角度看它們,實在很令人振奮。
在認知心理學及正念運動裡,心靈漫遊常被認為會帶來負面影響。有篇著名論文就直言不諱地說:「漫遊的心靈是不快樂的心靈。」(Killingsworth & Gilbert, 2010)。心靈漫遊常被認為與在負面思考時的反覆打轉、抑鬱傾向,以及現代人易受智慧型手機干擾的現象有關。然而,近來不少研究論文開始挑戰這樣的看法(Poerio et al., 2013)。這些論文指出,心靈漫遊會存在有它的道理。它可促進我們對過去的記憶及計劃未來的能力,其重要特徵是使我們了解自己及他人,達到同理及內省的效果。它幫助我們轉換視角及跳出框架,去有創意地思考及工作。此外,它會喚起過往的經驗,進而加以處理和整合。
心靈漫遊也能幫助我們放鬆。因為放鬆不在於排除雜念,也不是不動腦袋。我們的心臟在放鬆時並不會停止跳動,有些身體功能甚至會更活躍,而人類的思維更是如此。大約在千禧年之際,我們更清楚知道人類、老鼠及其他哺乳類動物的大腦中,存在一種特殊網路:當我們在努力追求目標時,它會沉靜下來;在我們放鬆時,它反而活躍起來,它就是所謂的「預設模式網路」,又稱「靜息態網路」(resting state network)。當我們放鬆時,這個網路會啟動,心靈也隨之開始漫遊,這些自發性念頭,其實正是處於放鬆狀態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些研究指出,預設模式網路還扮演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作為各種主觀經驗──也就是意識本身──的神經基礎。依據 Georg Northoff(2016)的說法,區分自我與環境,以及區分不同的時間與空間,是人類經驗的基本組成,而它們正是大腦在休息狀態的產物。因此在非指令式靜坐裡運作的預設模式網路,可觸及心理機制的基礎層面。
非指令式靜坐的定義
Eifring(2016a)對靜坐的定義為:「透過注意力來促進內在轉化的一種技巧」(p. 1),且意味著無論是從宗教還是世俗來解釋,靜坐是為了使人「錨定於存在中更根本的層面」(p. 9)。誠然,不是所有靜坐者都有這麼深遠的目標,但此定義暗示著靜坐具有發展潛力的功能,而非只是一種簡單的放鬆技巧。
非指令式靜坐這一觀念已有將近 50 年的歷史,心理學家Claudio Naranjo(1971)應該是首位使用此詞的人,即使是用在截然不同的背景,涵義也略有不同。9 而在許多針對雅肯靜坐的科學研究之中(Xu et al., 2014; Lagopoulos et al., 2009; Nesvold et al., 2012; Ellingsen & Holen, 2015; Gutierrez et al., 2015),這個詞彙逐漸獲得今天所理解的涵義。在 Eifring 探討靜坐文化史的著作(2016b)中,亦有一整章的篇幅專論非指令式靜坐,Solli 也有一篇哲學詮釋學的博士論文(2016)以此為核心。除了雅肯靜坐之外,尚有其他著名的非指令式靜坐,包括: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臨床標準化靜坐(Clinically Standardized Meditation)及鬆弛反應(Relaxation Response)。
所以什麼是非指令式靜坐?
本書是基於以下定義: 一種不具指導性的靜坐技巧,可促進自發性(spontaneous)、非依賴外在刺激的自然心靈活動,這點可從靜坐時預設模式網路(又稱靜息態網路)活躍程度提升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