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知壹】 健康檢查 您想知道的事
001定期健康檢查很重要
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健檢?諮詢專業醫護人員的意見,才能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健檢項目。
無論您的年紀大小,定期做健康檢查對維護個人健康及家庭幸福 來說非常重要。在做檢查前應先向專業人員(包括醫師、醫檢師、健檢護士或健康管理師)諮詢,「顧健康」像是買保險,錢還是要花在刀口上。
就一般人的認知,所謂的醫學檢驗即是當我們去醫院看病或生病 住院時,為了確實達到臨床診療目的,醫師會視病情需要開立檢驗醫囑。由病房護士、醫技人員或檢驗科的醫檢師,依據檢查項目採取我 們體內的血液、體液、分泌物、組織細胞或收集排出的尿液、精液、唾液、糞便等,送至檢驗部門進行分析化驗,以得到科學數據(檢驗 報告)供作診治參考。在這麼多沒有人真正去統計確實數量且林林總總的醫學檢驗項目(包含醫學影像的X光、超音波等檢查)中,哪些適用 於預防保健?或你對健康檢查和臨床檢驗項目有何區別看法?把這個問題就教於從事臨床檢驗工作二十年以上的醫檢師,可能會得到許多 不同的答案與見解。
當您透過專業諮詢或已知經常性的保健檢查後,接下來應衡量自身的需求與經費預算。若決定要做全面(身)性、住院式的「高階」健康檢查,當然大醫院或國內坊間獨立的健診(檢)中心是很好的;但您若只要做一般抽抽血、驗驗尿的預防性保健檢查,如「三高保健」、肝功能、癌症篩檢等,我建議不需要非得到大醫院(耗時又費 財)不可,在您住家或社區附近有由醫檢師主持執業的「醫事(X 光)檢驗所」也可為您做專業又貼心的服務,我認為這可能是經常被您忽略的一種好選擇。
002常做的抽血健康檢查項目
血液是最常用來分析的檢體,可測得有醫學意義的物質繁多。
我常碰到民眾問我:「我做抽血的健康檢查,這樣夠了嗎?」基本上,我會如此回答:「以常做的健檢項目來看,血液的檢驗分析是 夠了,但還是得看您是否需要其他的輔助檢查?或是等抽血檢驗報告出來後,再研究決定是否要做其他進一步的追蹤或確認檢查。」血液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運作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東西,動物體所 有組織細胞所需的養份、能量和氧氣都要藉血液運送來,並帶走不要 的排泄物;各種細胞在生長、正常代謝或執行生理功能(如免疫反應)時所釋出的物質也要排到血中才能運作。換句話說,血液裡的化學成份可反應人體內各器官的新陳代謝總合,這些循環於體內的物質時時有變動,若能偵測出其質或量的變化,是絕對有病症診治上的臨床意 義與價值。血液是血球加液體所組成,扣除約佔45 %、數量總合每微 升(µl)約4 ~ 500萬個的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其餘55 %液體成 份稱為血漿(plasma)。至於每公升血漿的組成為900 ~ 910毫升水、65 ~ 85公克的蛋白質(成份較為複雜多樣)和20公克的低分子量物質(多種電解質、無機鹽、氣體和有機化合物),以及細胞代謝產物、各種營養成分。人體的生理或病理變化往往引起血液成份改變,所以檢測 血液裡某些重要物質的異或常是有臨床意義的。
血液自血管被抽離出來後,在室溫下五至十五分鐘後開始凝固,若將血置於低溫下可稍微延緩凝固(凝固作用時間較長)。在未凝固前 加入抗凝劑anti-coagulant(或將採血器裡的血打入含抗凝劑的試管中搖一搖混合)可阻礙血液自行啟動的凝血機轉,血球與液體均勻混在一起 的檢體稱為全血(whole blood)。使用全血檢體來做的檢查項目,近十年被開發得愈來愈多。
003 檢驗報告解釋與正常參考值的關係
正常參考值是解讀及判斷檢驗數值的依據或標準。
過去大家掛在嘴上的是正常值(normal range),現在才漸漸明白 ──科學上,每一件標本裡所要測定的化合物是沒有所謂的「真值」(true value)只測知「相對值」。每一項檢驗報告後面所附的數據和單位,應稱為檢驗參考值(reference range)或正常參考值比較好。
經科學實驗找到偵測某種物質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後,藥廠、儀器商自然會積極開發該項「檢查」在臨床上的大量使用。上市前,必須有一套審核標準以取得各國政府衛生單位(如美國FDA)的販售許可(體外診斷試劑的標準會比動物或人的用藥來得低一點),其中就包括有一定統計意義標本數的實測結果。因實驗方法、儀器設計原理及使用試劑不同,在研發檢驗項目時都會經過審慎的測試,如穩定性、再現性及其他方法原理的比對一致性。最後大多還會(或配合學術研究、流行病學調查)做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依性別、年齡群取得一般民眾的檢體,大量的分析數據得到一定的統計意義,如此才會知道將來某一群95 %「正常」人,舉例說明,他們的飯前血漿葡萄醣可能會落在71∼100mg/dl這樣的健康參考值(health-associated reference value)內,高或低於數值範圍雖並不一定代表生病,但畢竟所顯現出異於常人的數值或生理現象(有時還要看高或低多少的程度)是有其臨床意義的。過去我們大多參考歐美國家的數值,目前已有許多檢查已具備亞洲人及國人的健康參考值。
如何利用正常參考值來解釋檢驗報告
每間實驗室(如醫事檢驗所、醫院檢驗科)所使用的儀器、試劑不同(不僅有品牌差異甚至整個分析原理不同),其正常參考值必須依照該項目檢驗方法(廠商儀器試劑手冊所載)之分析為標準。除了數字外,民眾或解讀報告者(如醫師、醫檢師、健診護士)要注意的反而是單位,不一樣的單位表示法會呈現千百倍的落差,如果只是數字上的些許差別,大概可以斷定某兩個單位發出檢驗報告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分析原理及單位表示相似,只有儀器試劑品牌使用的差異而已。一般人在「解讀」檢驗報告時常見有兩個迷思,一是「真值」,另一為「非紅字的正常值」是否愈少愈好?檢體裡某種化合物不可能完全沒有,端看是否測得到(檢測方法的靈敏度)或「切值」(cut-off value or ratio)訂定之高低,此時,正常值會以xxx ~ xxx表示,小於參考值下限只代表該項目您比95%健康人要來得低,沒有特別好或不好,除非已出現臨床上病症之絕對判斷。如果明瞭該檢測物質是什麼?其生理特性是正常群體或健康者體內不該出現的(生病了才有),這類檢驗 項目的參考值通常會以0 ~ xxx或 < xxx表示,「看上不看下」,這時或許可說沒有或愈低愈好!【須知貳】 您需要知道 自己身體的知識
069一天要喝多少水才正確?
水是身體最重要的東西,除了明白一天要多少水之外,也應要知道怎麼喝才健康。
人體是由各種細胞所組成,每個細胞的主成份(占六至七成)是水(H2O)。水份影響著身體各項的運作與循環,幾乎所有的細胞內化學作用都要在水裡才能完成,消化系統分泌的酵素要分解醣類、蛋白質需要有水才能發揮作用;新陳代謝後的廢物也需要溶於水才能排出體外。人不吃東西可以撐個十幾天,沒喝水可能三天就掛了,由此可知水對我們的身體有多麼重要,水可說是生命的泉源。
若說水對身體這麼重要,那是否「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
多喝水可使我們身體健康、皮膚水嫩,但水不是喝愈多愈好,我們一天要喝多少水才正確又健康呢? 眾所周知,人體在呼吸、排汗以及尿尿時都會流失身體的水分,人體每天經由呼吸及皮膚排出的水分約600到800毫升,如果一整天都不喝水,身體還是會產生400到600毫升的尿液,以「入至少要大於出」來推算,正常成人一天至少應補充1,200至1,500毫升的水。不過, 要注意的是一般民眾應先明瞭水不完全等於水份(純水可以說一比一的水份);知曉液體度量衡的淺顯概念。所以,一般建議每天要喝到七、八大杯(450毫升)或四、五小瓶(一礦泉水瓶700毫升)的白開水,約3,000至3,500毫升。不過,一般人常反應在日常生活中要喝到那 麼多水實在有些困難,其實,在日常飲食(如其他飲料、湯品、食 物)中就可以攝取約1,000、2,000毫升水分,因此真正需要補充的純水量應為2000至2500毫升即可。
除了明白一天要喝多少水之外,還要注意到喝水的速度與時間。喝水要一口一口慢慢喝,一小時不超過1,000毫升,每次不超過200毫 升(即使是運動、大量排汗後)。感到口渴時務必要先喝水;生病時當然要多喝水;也有不少人以晨起一杯水做為養生的方法,認為早晨起床後空腹喝水可以幫助身體排除毒素,其實空腹的時候喝水使大量水分進入人體,有利尿效果,水分很快就會排出體外,並不會留在體內,也沒有實驗或研究報告證實起床喝水有排毒的效果。
喝水有益健康,幫助新陳代謝,人體缺水很容易引發健康問題,喝水量太少,容易發生尿道感染或結石,尿酸過高的人也會因為缺水而引發痛風,還有常見的便秘、乾眼症及皮膚乾燥都與喝水量有關。
尤其泌尿道疾病大都可以透過多喝水來改善病情或做好預防,如八成的尿路結石可靠多喝水,由尿液自行排出;而膀胱炎也要多喝水,以稀釋細菌,將細菌透過尿液排出,以緩和病情。需要多喝水的病症中,最常見的就是便秘了,多喝水可以使大便柔軟容易排出。如果有腸胃炎,因拉肚子排出較多水分,也要多喝水,症狀輕微補充白開水即可,較嚴重時需增加電解質。還有感冒也要補充水份,因為感冒發燒使體溫上升,增加身體的水份散失,水也是很好的天然化痰劑,因此咳嗽的時候,多喝水可將痰稀釋、易排,感冒就會好得快。
070 為何酸性體質的人容易生病? 喝鹼性水可改善嗎?
近年來世界各國的研究均指出,體質偏酸是許多疾病的根源,光喝大量的鹼性水是無法改善酸性體質。
根據衛福部公佈的資料,歷年來台灣地區十大死亡原因仍以惡性腫瘤高居榜首。惡性腫瘤的死亡率,逐年攀升,近二十年增加一倍,台灣地區每年新增人數約7.5分鐘增加一人。致癌因素的產生,區分為先天因素;體內基因後天因素;外在、內在環境因素;生活習慣及飲食。癌細胞的進化過程約十至十五年,根據研究指出,酸性體質是導致「細胞癌化」的罪魁禍首。日本大阪大學片瀨淡(T.A.Baroody)博士提醒:「酸毒acidosis是所有疾病的根源。」榮總邱仁輝醫師曾研究了六百位癌症病人的體液,顯示九成以上的癌症患者是酸性體質;而日本的柳澤文正博士則研究百名癌症患者,百分之百顯示──患者均有鈣減少而鎂遽增的酸性體質。
臨床上發現,體質酸化的指標為血液的酸鹼值低於7.3,此時,身體各部位所產生的「異像」及酸性體質的生理表徵整理於右頁表供參考及自我檢視。醫學上一般認為,癌症、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致病的原因都在於體質的酸化。這些無法完全依賴醫藥或手術來根治,但可從根本的飲食習慣來改變,加上定期檢測自己的體質,隨時保持較鹼性的狀況,疾病自然遠離。由於酸性體質不利健康甚至會致癌的醫療報導不斷,帶動巿面上出現喝鹼性水可改善的「傳聞」,但醫界指出,血液的酸鹼不會因喝鹼性水而改變,且目前並無明確證據顯示血液偏鹼會比較健康。在正常情況下,飲食進入消化系統後,膽汁可中和胃酸,並不會出現過酸的情況,且血液的酸鹼值也不會因喝鹼性水而改變。此外,血液是人體十分穩定的緩衝系統,肺臟、腎臟也可調節血液中的酸鹼值,嚴謹控制酸鹼值在7.35到7.45之間,使體內的許多生化反應可以順利進行。因此不管是酸性或鹼性食物(但少吃酸性食物如肉類總是不會讓體質太酸),在正常的飲食範圍內攝取後經過代謝,都不會對血液的酸鹼 性造成太大的變動,更不會因為每天喝了多少鹼性水而改善,勉強說,唯一的好處是因為「多喝水」。
001定期健康檢查很重要
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健檢?諮詢專業醫護人員的意見,才能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健檢項目。
無論您的年紀大小,定期做健康檢查對維護個人健康及家庭幸福 來說非常重要。在做檢查前應先向專業人員(包括醫師、醫檢師、健檢護士或健康管理師)諮詢,「顧健康」像是買保險,錢還是要花在刀口上。
就一般人的認知,所謂的醫學檢驗即是當我們去醫院看病或生病 住院時,為了確實達到臨床診療目的,醫師會視病情需要開立檢驗醫囑。由病房護士、醫技人員或檢驗科的醫檢師,依據檢查項目採取我 們體內的血液、體液、分泌物、組織細胞或收集排出的尿液、精液、唾液、糞便等,送至檢驗部門進行分析化驗,以得到科學數據(檢驗 報告)供作診治參考。在這麼多沒有人真正去統計確實數量且林林總總的醫學檢驗項目(包含醫學影像的X光、超音波等檢查)中,哪些適用 於預防保健?或你對健康檢查和臨床檢驗項目有何區別看法?把這個問題就教於從事臨床檢驗工作二十年以上的醫檢師,可能會得到許多 不同的答案與見解。
當您透過專業諮詢或已知經常性的保健檢查後,接下來應衡量自身的需求與經費預算。若決定要做全面(身)性、住院式的「高階」健康檢查,當然大醫院或國內坊間獨立的健診(檢)中心是很好的;但您若只要做一般抽抽血、驗驗尿的預防性保健檢查,如「三高保健」、肝功能、癌症篩檢等,我建議不需要非得到大醫院(耗時又費 財)不可,在您住家或社區附近有由醫檢師主持執業的「醫事(X 光)檢驗所」也可為您做專業又貼心的服務,我認為這可能是經常被您忽略的一種好選擇。
002常做的抽血健康檢查項目
血液是最常用來分析的檢體,可測得有醫學意義的物質繁多。
我常碰到民眾問我:「我做抽血的健康檢查,這樣夠了嗎?」基本上,我會如此回答:「以常做的健檢項目來看,血液的檢驗分析是 夠了,但還是得看您是否需要其他的輔助檢查?或是等抽血檢驗報告出來後,再研究決定是否要做其他進一步的追蹤或確認檢查。」血液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運作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東西,動物體所 有組織細胞所需的養份、能量和氧氣都要藉血液運送來,並帶走不要 的排泄物;各種細胞在生長、正常代謝或執行生理功能(如免疫反應)時所釋出的物質也要排到血中才能運作。換句話說,血液裡的化學成份可反應人體內各器官的新陳代謝總合,這些循環於體內的物質時時有變動,若能偵測出其質或量的變化,是絕對有病症診治上的臨床意 義與價值。血液是血球加液體所組成,扣除約佔45 %、數量總合每微 升(µl)約4 ~ 500萬個的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其餘55 %液體成 份稱為血漿(plasma)。至於每公升血漿的組成為900 ~ 910毫升水、65 ~ 85公克的蛋白質(成份較為複雜多樣)和20公克的低分子量物質(多種電解質、無機鹽、氣體和有機化合物),以及細胞代謝產物、各種營養成分。人體的生理或病理變化往往引起血液成份改變,所以檢測 血液裡某些重要物質的異或常是有臨床意義的。
血液自血管被抽離出來後,在室溫下五至十五分鐘後開始凝固,若將血置於低溫下可稍微延緩凝固(凝固作用時間較長)。在未凝固前 加入抗凝劑anti-coagulant(或將採血器裡的血打入含抗凝劑的試管中搖一搖混合)可阻礙血液自行啟動的凝血機轉,血球與液體均勻混在一起 的檢體稱為全血(whole blood)。使用全血檢體來做的檢查項目,近十年被開發得愈來愈多。
003 檢驗報告解釋與正常參考值的關係
正常參考值是解讀及判斷檢驗數值的依據或標準。
過去大家掛在嘴上的是正常值(normal range),現在才漸漸明白 ──科學上,每一件標本裡所要測定的化合物是沒有所謂的「真值」(true value)只測知「相對值」。每一項檢驗報告後面所附的數據和單位,應稱為檢驗參考值(reference range)或正常參考值比較好。
經科學實驗找到偵測某種物質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後,藥廠、儀器商自然會積極開發該項「檢查」在臨床上的大量使用。上市前,必須有一套審核標準以取得各國政府衛生單位(如美國FDA)的販售許可(體外診斷試劑的標準會比動物或人的用藥來得低一點),其中就包括有一定統計意義標本數的實測結果。因實驗方法、儀器設計原理及使用試劑不同,在研發檢驗項目時都會經過審慎的測試,如穩定性、再現性及其他方法原理的比對一致性。最後大多還會(或配合學術研究、流行病學調查)做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依性別、年齡群取得一般民眾的檢體,大量的分析數據得到一定的統計意義,如此才會知道將來某一群95 %「正常」人,舉例說明,他們的飯前血漿葡萄醣可能會落在71∼100mg/dl這樣的健康參考值(health-associated reference value)內,高或低於數值範圍雖並不一定代表生病,但畢竟所顯現出異於常人的數值或生理現象(有時還要看高或低多少的程度)是有其臨床意義的。過去我們大多參考歐美國家的數值,目前已有許多檢查已具備亞洲人及國人的健康參考值。
如何利用正常參考值來解釋檢驗報告
每間實驗室(如醫事檢驗所、醫院檢驗科)所使用的儀器、試劑不同(不僅有品牌差異甚至整個分析原理不同),其正常參考值必須依照該項目檢驗方法(廠商儀器試劑手冊所載)之分析為標準。除了數字外,民眾或解讀報告者(如醫師、醫檢師、健診護士)要注意的反而是單位,不一樣的單位表示法會呈現千百倍的落差,如果只是數字上的些許差別,大概可以斷定某兩個單位發出檢驗報告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分析原理及單位表示相似,只有儀器試劑品牌使用的差異而已。一般人在「解讀」檢驗報告時常見有兩個迷思,一是「真值」,另一為「非紅字的正常值」是否愈少愈好?檢體裡某種化合物不可能完全沒有,端看是否測得到(檢測方法的靈敏度)或「切值」(cut-off value or ratio)訂定之高低,此時,正常值會以xxx ~ xxx表示,小於參考值下限只代表該項目您比95%健康人要來得低,沒有特別好或不好,除非已出現臨床上病症之絕對判斷。如果明瞭該檢測物質是什麼?其生理特性是正常群體或健康者體內不該出現的(生病了才有),這類檢驗 項目的參考值通常會以0 ~ xxx或 < xxx表示,「看上不看下」,這時或許可說沒有或愈低愈好!【須知貳】 您需要知道 自己身體的知識
069一天要喝多少水才正確?
水是身體最重要的東西,除了明白一天要多少水之外,也應要知道怎麼喝才健康。
人體是由各種細胞所組成,每個細胞的主成份(占六至七成)是水(H2O)。水份影響著身體各項的運作與循環,幾乎所有的細胞內化學作用都要在水裡才能完成,消化系統分泌的酵素要分解醣類、蛋白質需要有水才能發揮作用;新陳代謝後的廢物也需要溶於水才能排出體外。人不吃東西可以撐個十幾天,沒喝水可能三天就掛了,由此可知水對我們的身體有多麼重要,水可說是生命的泉源。
若說水對身體這麼重要,那是否「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
多喝水可使我們身體健康、皮膚水嫩,但水不是喝愈多愈好,我們一天要喝多少水才正確又健康呢? 眾所周知,人體在呼吸、排汗以及尿尿時都會流失身體的水分,人體每天經由呼吸及皮膚排出的水分約600到800毫升,如果一整天都不喝水,身體還是會產生400到600毫升的尿液,以「入至少要大於出」來推算,正常成人一天至少應補充1,200至1,500毫升的水。不過, 要注意的是一般民眾應先明瞭水不完全等於水份(純水可以說一比一的水份);知曉液體度量衡的淺顯概念。所以,一般建議每天要喝到七、八大杯(450毫升)或四、五小瓶(一礦泉水瓶700毫升)的白開水,約3,000至3,500毫升。不過,一般人常反應在日常生活中要喝到那 麼多水實在有些困難,其實,在日常飲食(如其他飲料、湯品、食 物)中就可以攝取約1,000、2,000毫升水分,因此真正需要補充的純水量應為2000至2500毫升即可。
除了明白一天要喝多少水之外,還要注意到喝水的速度與時間。喝水要一口一口慢慢喝,一小時不超過1,000毫升,每次不超過200毫 升(即使是運動、大量排汗後)。感到口渴時務必要先喝水;生病時當然要多喝水;也有不少人以晨起一杯水做為養生的方法,認為早晨起床後空腹喝水可以幫助身體排除毒素,其實空腹的時候喝水使大量水分進入人體,有利尿效果,水分很快就會排出體外,並不會留在體內,也沒有實驗或研究報告證實起床喝水有排毒的效果。
喝水有益健康,幫助新陳代謝,人體缺水很容易引發健康問題,喝水量太少,容易發生尿道感染或結石,尿酸過高的人也會因為缺水而引發痛風,還有常見的便秘、乾眼症及皮膚乾燥都與喝水量有關。
尤其泌尿道疾病大都可以透過多喝水來改善病情或做好預防,如八成的尿路結石可靠多喝水,由尿液自行排出;而膀胱炎也要多喝水,以稀釋細菌,將細菌透過尿液排出,以緩和病情。需要多喝水的病症中,最常見的就是便秘了,多喝水可以使大便柔軟容易排出。如果有腸胃炎,因拉肚子排出較多水分,也要多喝水,症狀輕微補充白開水即可,較嚴重時需增加電解質。還有感冒也要補充水份,因為感冒發燒使體溫上升,增加身體的水份散失,水也是很好的天然化痰劑,因此咳嗽的時候,多喝水可將痰稀釋、易排,感冒就會好得快。
070 為何酸性體質的人容易生病? 喝鹼性水可改善嗎?
近年來世界各國的研究均指出,體質偏酸是許多疾病的根源,光喝大量的鹼性水是無法改善酸性體質。
根據衛福部公佈的資料,歷年來台灣地區十大死亡原因仍以惡性腫瘤高居榜首。惡性腫瘤的死亡率,逐年攀升,近二十年增加一倍,台灣地區每年新增人數約7.5分鐘增加一人。致癌因素的產生,區分為先天因素;體內基因後天因素;外在、內在環境因素;生活習慣及飲食。癌細胞的進化過程約十至十五年,根據研究指出,酸性體質是導致「細胞癌化」的罪魁禍首。日本大阪大學片瀨淡(T.A.Baroody)博士提醒:「酸毒acidosis是所有疾病的根源。」榮總邱仁輝醫師曾研究了六百位癌症病人的體液,顯示九成以上的癌症患者是酸性體質;而日本的柳澤文正博士則研究百名癌症患者,百分之百顯示──患者均有鈣減少而鎂遽增的酸性體質。
臨床上發現,體質酸化的指標為血液的酸鹼值低於7.3,此時,身體各部位所產生的「異像」及酸性體質的生理表徵整理於右頁表供參考及自我檢視。醫學上一般認為,癌症、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等,致病的原因都在於體質的酸化。這些無法完全依賴醫藥或手術來根治,但可從根本的飲食習慣來改變,加上定期檢測自己的體質,隨時保持較鹼性的狀況,疾病自然遠離。由於酸性體質不利健康甚至會致癌的醫療報導不斷,帶動巿面上出現喝鹼性水可改善的「傳聞」,但醫界指出,血液的酸鹼不會因喝鹼性水而改變,且目前並無明確證據顯示血液偏鹼會比較健康。在正常情況下,飲食進入消化系統後,膽汁可中和胃酸,並不會出現過酸的情況,且血液的酸鹼值也不會因喝鹼性水而改變。此外,血液是人體十分穩定的緩衝系統,肺臟、腎臟也可調節血液中的酸鹼值,嚴謹控制酸鹼值在7.35到7.45之間,使體內的許多生化反應可以順利進行。因此不管是酸性或鹼性食物(但少吃酸性食物如肉類總是不會讓體質太酸),在正常的飲食範圍內攝取後經過代謝,都不會對血液的酸鹼 性造成太大的變動,更不會因為每天喝了多少鹼性水而改善,勉強說,唯一的好處是因為「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