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壹篇】病原體是什麼?

001 黴菌病mycoses 真核生物之真菌
真菌是一大群形態較大、不能行光合作用(無葉綠素)的腐生性微生物,無論在大小、形態、結構、細胞核構造及化學組成上都異於細菌。
真菌分為單細胞和多細胞兩大類。前者是俗稱的酵母菌,為圓形或卵圓形單細胞,以母細胞產生芽孢而繁殖,並不形成有性孢子。後者具有多細胞的菌絲體,可藉由有性及無性孢子來散播,俗稱黴菌,在醫學上兩者統稱為真菌。
真菌約有五萬多種,廣存於大自然,大部份為腐生菌(自然分解者),一般以引起植物的疾病為主。大約百種的真菌與動物或人類的疾病有關,但只有念珠菌和皮癬菌可在人類間相互傳染。由真菌寄生所引起的疾病稱為黴菌病。
當真菌的孢子生長於適合的環境或人工培養基時,會長出發芽管,並形成修長又分枝的細絲,一般稱為菌絲。菌絲有分隔菌絲(大部份)和無隔菌絲(少數)兩類。當菌絲大量生長分枝而形成一叢網狀結構時稱為菌絲體,可分為兩種不同功能的生長菌絲體和空中菌絲體(能生成孢子,又稱為繁殖菌絲體)。菌絲的有無以及菌絲體外形是黴菌分類的標準之一。

002 細菌感染症bacterial infections 原核生物之細菌
除了大型寄生性蠕蟲可用肉眼或低倍數的解剖「放大鏡」來觀察外,一般「微生物」是指必須使用顯微鏡才能看見的細菌、真菌及原蟲。蠕蟲以公厘(mm)、公分(cm)甚至公尺(m)為測量單位,細菌則是以微米(μm);病毒以微毫米(奈米,nm)為其大小的表示單位。生物小至細菌大至動植物,都是由最基本的單位――細胞所組成。目前所知最小的細菌為黴漿菌,其直徑只有0.125 ~ 0.25微米。多數細菌大小約1微米,以光學顯微鏡即可清楚觀察到染色後的菌體形態。細菌以近似真核細胞(動植物細胞)的模式,維持細菌體正常的生理活性,經由染色體DNA的複製,將遺傳訊息轉錄成訊息RNA(mRNA),再將mRNA轉譯成蛋白質,這些蛋白質產物則負責執行產生能量、代謝及生化合成等生理機能。
細菌依其大小、形態及染色特徵,可大致分為球菌、桿菌及螺旋菌三類(見右頁圖),分述如下。一、球菌:單一菌體呈圓形或卵圓形,依其種類及分裂方式不同,常見的菌體排列有成雙、四聯、八聯、長鏈、不規則成叢等。二、桿菌:菌端多為圓鈍或平,菌體呈桿狀或微彎。桿菌的大小不一,因種類不同,其長度和直徑差異頗大,如球桿狀、圓端狀、鈍端狀、柵狀、雪茄狀、分叉狀、鼓棒狀等。三、螺旋菌:菌體彎曲或旋轉的統稱為螺旋菌,其彎曲程度及數目有所不同,如弧菌只有像逗點一個彎曲;螺菌菌體較硬,有兩、三個彎曲;螺旋體菌體柔軟富彈性,有兩個以上的彎曲。
由於細菌、真菌或原蟲在光學顯微鏡下幾乎為無色透明,與周圍媒劑間的對比極不明顯,因此要藉助染色將之單獨顯現。最常用的細菌鑑別染色法名為革蘭氏染色法,細菌若保留染劑的結晶紫-碘複合物(呈藍紫色),為革蘭氏陽性菌;細菌細胞壁內的物質被酒精完全脫色,再被對比染劑染成紅色,此為革蘭氏陰性菌。因此,細菌學上常有革蘭氏陽性球菌、革蘭氏陽性桿菌、革蘭氏陰性球菌、革蘭氏陰性桿菌的描述,醫學上較重要的是革蘭氏陽性球菌GPC和革蘭氏陰性桿菌GNB。
雖然細菌小到無法用肉眼觀察,但單一活菌在固態人工培養基上持續增殖分裂所形成的集團物,稱為菌落,可用肉眼或放大鏡來觀察(見右頁圖)。菌落形態因細菌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菌落的觀察包括大小、顏色、形狀、表面、高度、邊緣、黏度、透明度和氣味等,可做為菌屬種類初步鑑定及判定。除了細胞壁外,細菌(原核生物)的構造要比動植物細胞(真核生物)來得簡單。細菌的主要構造大致可分為以下兩大類。一、一般結構:如類核體、細胞質的構造及內容物、細胞膜和細胞壁。二、特殊結構:如莢膜、鞭毛、纖毛(菌毛)以及部份細菌在環境惡劣時才會形成的內孢子。
細菌在自然界中無所不在,只有少數會對宿主造成傷害。健康的人在出生前全身內外應是無菌的,出生後會接觸到各種微生物,大部份的情況,微生物能與宿主和平共存而無任何病害發生。這是因為宿主體內有足夠的天然抵抗力,而將微生物局限在能夠耐受的部位而成為正常菌叢,如皮膚和口腔、上呼吸道的葡萄球菌;腸道內的大腸桿菌、類桿菌;陰道的乳酸桿菌,絕大多數的正常菌叢分佈在大腸。
感染是指微生物進入宿主體內或體表的過程,其步驟包含;一、經由容易及適當的管道如表皮黏膜、皮膚傷口、呼吸道、腸胃道和泌尿生殖道入侵宿主,有些可穿過完整的皮膚、黏膜或藉由昆蟲的叮咬。微生物的表面組成,決定了其是否能黏附到表皮細胞。二、要在宿主體內繁殖。三、有適當的散佈管道並另覓新宿主。微生物的感染來源可分為內生性正常菌叢(也就是臨床上常說的伺機性感染)和外來性微生物。後者與疾病的傳播很有關係,常見的有空氣傳染、糞口傳染、經手傳染、直接接觸、動物傳染、靠病媒傳染和其他人為因素等。

003 披衣菌病chlamydiasis;黴漿菌病mycoplasmiasis 特殊病原體
披衣菌是一大群性質類似、無運動性、最簡單的小型特殊細菌,僅能生存於活細胞內,曾被誤認為最大的不像病毒之病毒,故過去有「衣原體」之稱。對人類有致病性的披衣菌共有三種,分別是砂眼披衣菌、鸚鵡披衣菌及肺炎披衣菌。
由於披衣菌有下列不同於病毒的特性,故在分類上仍屬於細菌。一、不像病毒只有DNA或RNA其一,而是如細菌一般具有DNA和RNA。二、以二分裂法增殖。三、具有與細菌相似成份的細胞壁。四、具有多種新陳代謝活性酵素(病毒沒有)。五、能被多種抗菌藥物所抑制(病毒不會)。至於披衣菌也有一些特性又與細菌不同,例如:一、細胞壁對革蘭氏染色的反應不同於細菌,通常是用金沙氏染色法來染色,初體被染成藍色,而基體被染成紫色。二、無法用人工培養基來培養,屬於絕對細胞內寄生。四、與一般的細菌不同,對溫度及化學藥劑的抵抗力較弱。五、與細菌有完全不同又特殊的生殖循環,基本上是經由初體、基體兩種不同菌形體互換所構成。在宿主體內的生殖循環與感染及致病性有關。
黴漿菌是一群小型、有細菌特性但沒有細胞壁的特殊細菌,廣泛存於自然界,在人類、哺乳動物及鳥類的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處均可發現,只有少數菌種是致病菌。尿漿菌與黴漿菌同為黴漿菌科,其中只有一菌種與人類的泌尿生殖道感染有關。
黴漿菌的大小約0.125 ~ 0.25微米,能通過一般濾除細菌的濾膜(孔徑0.2 ~ 0.45微米),是最小且有增殖能力的自由營生微生物。缺乏堅硬的細胞壁(所以抑制細菌細胞壁的抗生素如青黴素對其無效),必須要以金沙氏染色法來染色。可在人工培養基內生長,在液態培養液內呈細長狀;固態培養基則常見氣球狀或圓盤狀。大部份的黴漿菌無法運動。典型的菌落為圓形、粒狀表面、中央為暗黑色突起且下層又陷入瓊脂表面的特性,看起來像是「荷包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