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疾病
肝臟接受豐富的雙重供血,肝酵素可以清除循環系統中的毒素。它可以通過酶的氧化、還原作用及結合反應,破壞外源性(藥物)和內源性(膽紅素)毒素。P450酶系統是與肝臟代謝最有關聯的酶系。氨基酸經由轉氨酶即穀丙轉氨酶GPT(ALT)和谷草轉氨酶GOT(AST)進行降解。通過肝功能測試(LFTs)可以將肝臟疾病分為不同的類型:
1. 肝細胞完整性破壞/受損:GPT比GOT更具有特異性、鹼性磷酸酶升高(AKP,更敏感),γ-穀氨酰轉肽酶(GGT)可陽性或陰性,膽紅素升高。
2. 膽汁淤積:鹼性磷酸酶(AKP)、穀氨酰轉肽酶(GGT)和膽紅素升高;GPT和GOT可陽性或陰性。
3. 高膽紅素血症:膽紅素升高,鹼性磷酸酶和轉氨酶正常。
在肝損傷中,凝血酶原時間(PT)延長對預後最重要(正常:11-14秒),其次是低白蛋白血症。
黃疸:在肝-膽囊疾病中是最為常見的症狀,可繼發於肝細胞疾病,肝內阻塞(因膽汁淤積)或肝外膽管阻塞。
▎肝損傷和肝炎
肝損傷主要由化學性和病毒性炎症引起。肝炎是由各種因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肝臟炎症。最常見的類型是酒精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全身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是RNA 病毒,但DNA病毒引起的乙型肝炎除外)。它主要影響肝細胞並導致轉氨酶升高(ALT:AST > 2,與酒精性肝炎相反)。肝硬化可繼發於病毒性肝炎(乙型和丙型)或酒精引起的慢性肝炎。猛暴性肝炎和肝功能衰竭很少見,但在對乙酰氨基酚和病毒性肝炎可能發生。
▎肝炎
肝炎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肝臟急性或慢性炎症。最常見的是酒精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靜脈藥物濫用/輸血而致的B型或C型肝炎,旅行時的A型或E型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全身病毒感染引起的(除乙型肝炎由DNA病毒引起外,大多數由RNA病毒引起)。病毒性肝炎主要影響肝細胞而導致轉氨酶升高(穀丙轉氨酶與谷草轉氨酶之比>2,與酒精性肝炎相反)。B型或C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炎可導致慢性肝炎,從而引發肝硬化。醋氨酚和病毒性肝炎科可引起暴發性肝壞死和肝衰竭,但這種病例很少見。
常見肝炎小結於下表。
表4-2: 常見肝炎小結
病因 臨床特徵,診斷和治療
病毒性 見第1章: 感染性疾病
酒精性 酗酒數年後可發生程度不等的脂肪肝和急性/慢性肝炎。谷草轉氨酶與穀丙轉氨酶的比值>2,穀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300。治療:禁酒;如有功能失調,給予類固醇藥,戒酒或己酮可可礆、戒酒治療和支持療法。預後:酒精性肝損傷,女性比男性更易損。有C型肝炎病毒時,男性的病情進展速度要快於女性。
藥物性 與halothane、Isoniazid、diphenylhydantoin、methyldopa和四氯化碳CCl4誘發自身免疫有關。偶見醋氨酚導致猛暴性肝炎。(1)自身免疫疾病史(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等),但無肝臟疾病症狀。(2)肝-脾腫大,血清肝功能測試顯示鹼性磷酸酶、總蛋白增加,但白蛋白降低。抗核抗體和抗史密斯抗體(+)。治療:支持性護理。預後:大多數患者會完全康復。
自身免疫 (1)自體免疫性疾病(ITP等)病史但無肝病症狀。(2)肝脾腫大,血清肝酵素、AKP和蛋白 升高,白蛋白降低。ANA 和 Anti-smith(+)。治療:免疫抑制療法:潑尼松(類固醇) +/- 硫唑嘌呤azathioprine。預後:大多數患者通過治療完全康復。
▎肝硬化與併發症
肝硬化指肝實質的顯著纖維性改變形成不可逆的慢性肝臟損害。臨床表現與肝臟損害的程度有關,而與損害的原因無關。通常當肝實質的損傷程度>70%時,可引起凝血障礙、黃疸、水腫和肝性腦病。肝纖維化和肝門靜脈系統的變形導致門靜脈高壓、腹水和血管曲張等併發症。
酒精性肝炎是肝硬化最常見的病因。其他原因有:慢性乙型肝炎、慢性C型肝炎、原發膽汁性肝硬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藥物、毒素、血色素沉積症、威爾森氏症和1-抗胰蛋白酶缺乏。
化學誘導性肝損傷
脂肪肝(Fatty liver):肝細胞氣球樣變性和脂肪性退化,主要與高脂血症、肥胖和酗酒有關,絕大多數患者在停止飲酒後是可逆的。誘導性藥物有胺碘酮amiodarone、四環素tetracycline、丙戊酸valproic acid和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藥物。
肝脂肪變性(Hepatic steatosis):脂肪肝的晚期階段,加上多形核白血球浸潤和壞死。穀丙轉氨酶和鹼性磷酸酶升高。
膽汁淤積:與氯丙嗪chlorpromazine、呋喃妥英nitrofurantoin、紅黴素erythromycin或類固醇的使用有關。口服避孕藥或妊娠時可能有此症,但它是自限性的。鹼性磷酸酶和膽紅素升高。
肉芽腫病:與阿洛比林alobillin、保泰鬆paulaesone的使用有關。
▎門靜脈高壓症與併發症
許多病理過程可導致門靜脈壓高於下腔靜脈壓5 mmHg以上,導致腹水,細菌性腹膜炎,食道靜脈曲張,肝-腎症候群和肝性腦病。通過肝功能試驗(GPT,GOT,AKP,膽紅素,凝血酶原時間/部分凝血致活酶時間和血清蛋白)來評價肝臟功能。門靜脈高壓常見原因如下:
1. 肝血竇隙前的門靜脈或脾靜脈血栓形成,肉芽腫病;
2. 肝血竇隙肝硬變,肉芽腫病;
3. 肝血竇隙後的右心衰竭,縮窄性心包炎,肝靜脈血栓形成。
4. Budd-Chiari症候群(巴德吉亞利症候群)—繼發於高凝血狀態的肝靜脈或下腔靜脈血栓形成。高死亡率,需要進行溶栓或肝移植治療。
肝臟接受豐富的雙重供血,肝酵素可以清除循環系統中的毒素。它可以通過酶的氧化、還原作用及結合反應,破壞外源性(藥物)和內源性(膽紅素)毒素。P450酶系統是與肝臟代謝最有關聯的酶系。氨基酸經由轉氨酶即穀丙轉氨酶GPT(ALT)和谷草轉氨酶GOT(AST)進行降解。通過肝功能測試(LFTs)可以將肝臟疾病分為不同的類型:
1. 肝細胞完整性破壞/受損:GPT比GOT更具有特異性、鹼性磷酸酶升高(AKP,更敏感),γ-穀氨酰轉肽酶(GGT)可陽性或陰性,膽紅素升高。
2. 膽汁淤積:鹼性磷酸酶(AKP)、穀氨酰轉肽酶(GGT)和膽紅素升高;GPT和GOT可陽性或陰性。
3. 高膽紅素血症:膽紅素升高,鹼性磷酸酶和轉氨酶正常。
在肝損傷中,凝血酶原時間(PT)延長對預後最重要(正常:11-14秒),其次是低白蛋白血症。
黃疸:在肝-膽囊疾病中是最為常見的症狀,可繼發於肝細胞疾病,肝內阻塞(因膽汁淤積)或肝外膽管阻塞。
▎肝損傷和肝炎
肝損傷主要由化學性和病毒性炎症引起。肝炎是由各種因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肝臟炎症。最常見的類型是酒精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全身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是RNA 病毒,但DNA病毒引起的乙型肝炎除外)。它主要影響肝細胞並導致轉氨酶升高(ALT:AST > 2,與酒精性肝炎相反)。肝硬化可繼發於病毒性肝炎(乙型和丙型)或酒精引起的慢性肝炎。猛暴性肝炎和肝功能衰竭很少見,但在對乙酰氨基酚和病毒性肝炎可能發生。
▎肝炎
肝炎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肝臟急性或慢性炎症。最常見的是酒精性肝炎和病毒性肝炎(靜脈藥物濫用/輸血而致的B型或C型肝炎,旅行時的A型或E型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全身病毒感染引起的(除乙型肝炎由DNA病毒引起外,大多數由RNA病毒引起)。病毒性肝炎主要影響肝細胞而導致轉氨酶升高(穀丙轉氨酶與谷草轉氨酶之比>2,與酒精性肝炎相反)。B型或C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炎可導致慢性肝炎,從而引發肝硬化。醋氨酚和病毒性肝炎科可引起暴發性肝壞死和肝衰竭,但這種病例很少見。
常見肝炎小結於下表。
表4-2: 常見肝炎小結
病因 臨床特徵,診斷和治療
病毒性 見第1章: 感染性疾病
酒精性 酗酒數年後可發生程度不等的脂肪肝和急性/慢性肝炎。谷草轉氨酶與穀丙轉氨酶的比值>2,穀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300。治療:禁酒;如有功能失調,給予類固醇藥,戒酒或己酮可可礆、戒酒治療和支持療法。預後:酒精性肝損傷,女性比男性更易損。有C型肝炎病毒時,男性的病情進展速度要快於女性。
藥物性 與halothane、Isoniazid、diphenylhydantoin、methyldopa和四氯化碳CCl4誘發自身免疫有關。偶見醋氨酚導致猛暴性肝炎。(1)自身免疫疾病史(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等),但無肝臟疾病症狀。(2)肝-脾腫大,血清肝功能測試顯示鹼性磷酸酶、總蛋白增加,但白蛋白降低。抗核抗體和抗史密斯抗體(+)。治療:支持性護理。預後:大多數患者會完全康復。
自身免疫 (1)自體免疫性疾病(ITP等)病史但無肝病症狀。(2)肝脾腫大,血清肝酵素、AKP和蛋白 升高,白蛋白降低。ANA 和 Anti-smith(+)。治療:免疫抑制療法:潑尼松(類固醇) +/- 硫唑嘌呤azathioprine。預後:大多數患者通過治療完全康復。
▎肝硬化與併發症
肝硬化指肝實質的顯著纖維性改變形成不可逆的慢性肝臟損害。臨床表現與肝臟損害的程度有關,而與損害的原因無關。通常當肝實質的損傷程度>70%時,可引起凝血障礙、黃疸、水腫和肝性腦病。肝纖維化和肝門靜脈系統的變形導致門靜脈高壓、腹水和血管曲張等併發症。
酒精性肝炎是肝硬化最常見的病因。其他原因有:慢性乙型肝炎、慢性C型肝炎、原發膽汁性肝硬化、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藥物、毒素、血色素沉積症、威爾森氏症和1-抗胰蛋白酶缺乏。
化學誘導性肝損傷
脂肪肝(Fatty liver):肝細胞氣球樣變性和脂肪性退化,主要與高脂血症、肥胖和酗酒有關,絕大多數患者在停止飲酒後是可逆的。誘導性藥物有胺碘酮amiodarone、四環素tetracycline、丙戊酸valproic acid和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藥物。
肝脂肪變性(Hepatic steatosis):脂肪肝的晚期階段,加上多形核白血球浸潤和壞死。穀丙轉氨酶和鹼性磷酸酶升高。
膽汁淤積:與氯丙嗪chlorpromazine、呋喃妥英nitrofurantoin、紅黴素erythromycin或類固醇的使用有關。口服避孕藥或妊娠時可能有此症,但它是自限性的。鹼性磷酸酶和膽紅素升高。
肉芽腫病:與阿洛比林alobillin、保泰鬆paulaesone的使用有關。
▎門靜脈高壓症與併發症
許多病理過程可導致門靜脈壓高於下腔靜脈壓5 mmHg以上,導致腹水,細菌性腹膜炎,食道靜脈曲張,肝-腎症候群和肝性腦病。通過肝功能試驗(GPT,GOT,AKP,膽紅素,凝血酶原時間/部分凝血致活酶時間和血清蛋白)來評價肝臟功能。門靜脈高壓常見原因如下:
1. 肝血竇隙前的門靜脈或脾靜脈血栓形成,肉芽腫病;
2. 肝血竇隙肝硬變,肉芽腫病;
3. 肝血竇隙後的右心衰竭,縮窄性心包炎,肝靜脈血栓形成。
4. Budd-Chiari症候群(巴德吉亞利症候群)—繼發於高凝血狀態的肝靜脈或下腔靜脈血栓形成。高死亡率,需要進行溶栓或肝移植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