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生活型態醫學的出現
醫學經過數百年發展,現代醫療的焦點大多集中在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也獲得極佳成績,然而從藍色區域獲得的啟示,以及全球慢性病患的不減反增,加上許多研究證據的出現,醫療界逐漸意識到,有一些疾病光靠藥物與手術並無法真正解決問題,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及癌症等。這些疾病往往源於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如缺乏運動、飲食不均衡、長期壓力及睡眠不足。因此,一種以「預防為主」的新興醫學——生活型態醫學應運而生。
生活型態醫學的核心理念很簡單:與其等到疾病發生後再治療,不如從生活習慣下手,提前預防甚至逆轉疾病的發展。這不僅有助於個人的健康,也能降低社會整體的醫療負擔,創造更健康的未來。2004年,美國生活型態醫學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Lifestyle Medicine, ACLM)成立,專注於推動以健康習慣為基礎的醫療模式,強調透過改善飲食、運動、壓力管理、睡眠品質及社會支持等因素來降低疾病風險。
這種做法不僅是「輔助療法」,更被證實可以逆轉部分慢性病。例如,根據《刺胳針》(The Lancet)2018年的研究顯示,透過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管理,許多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減少或完全擺脫胰島素依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況也可顯著改善。
生活型態醫學的發展,也讓醫療人員的角色發生轉變。在生活型態醫學中,醫師不再只是疾病的「修理工」,而是健康的引導者,幫助病人建立更好的生活習慣,減少對藥物的依賴。
此外,這門學科也不僅侷限於個人層面,還延伸到公共衛生領域,促使社會政策的調整,如推廣健康飲食、改善城市步行環境,以及設計更友善的工作與生活平衡策略。

生活型態醫學四大實證研究
生活型態醫學之所以能逐漸在醫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不只是因為臨床觀察的成果,更關鍵的是背後有大量科學實證作為支撐。以下四項經典研究,可說是生活型態醫學的重要里程碑,不僅證實健康習慣的改變確實有效,更讓這個領域在實務應用上具備可信的依據。

1.飲食可降低膽固醇
多倫多組合飲食研究(The Portfolio Study)
2003年,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大衛.詹金斯(David Jenkins)教授發表於《美國醫學會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隨機對照試驗,招募了46位高膽固醇患者,持續追蹤1個月,探討如何透過飲食組合降低「壞的膽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而非依靠藥物控制。
他的研究團隊發現,若將植物甾醇(Phytosterol,一種存在於植物中的脂質化合物,結構類似於人體內的膽固醇)、黏性纖維(特殊的水溶性纖維,遇水時會形成濃稠的膠狀,如燕麥與豆類)、大豆蛋白以及各類堅果納入日常飲食中,膽固醇的降低幅度可與中等劑量的降膽固醇藥物(例如他汀類)相當。這項發現讓人們重新認識食物對心血管健康的影響,也促使全球許多飲食指南調整方向,更加重視植物性食物的攝取與整體飲食品質。

2.心臟病也可逆轉
歐尼斯生活型態研究(The Ornish Lifestyle Study)
美國心臟病權威迪恩.歐尼斯(Dean Ornish)博士1990年發表於《刺胳針》的研究,共招募48位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組並追蹤長達5年,是生活型態醫學史上極具影響力的突破之一。他挑戰傳統醫界長期以來對心臟病「無法逆轉」的觀點,針對已罹患冠心病的病人,設計一套整合性的生活型態介入方案,內容包括:低脂、以植物為主的飲食、規律運動、壓力管理(例如瑜伽、冥想)與社會支持。
結果顯示,病人的胸痛顯著減少,動脈阻塞的情況也有改善,顯示透過生活習慣的調整,即使是既有的心血管病變,也有機會出現好轉。這項研究結果讓醫界重新檢視傳統治療模式,促使心臟病治療不再只侷限於藥物與手術,更朝向預防醫學與整體健康管理的方向發展。

3.降血脂的飲食指南
美國心臟協會二階研究(AHA Step 2 Diet)
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根據大量研究結果,提出AHA Step 2 Diet,作為降低高血脂患者LDL-C標準飲食方針。2002年發表於《脂質研究》(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的隨機對照試驗中,納入中老年男女共120例高膽固醇患者,實施12週AHA Step 2飲食介入。
研究結果顯示,限制飽和脂肪攝取(不超過每日熱量的7% )、減少膽固醇攝取(每日不超過200毫克)、增加膳食纖維(來自全穀類、水果、蔬菜),能有效降低膽固醇10%至15%,並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項指南後來成為臨床醫學的重要參考,也幫助許多高血脂患者透過飲食調整來改善健康。

4.生活習慣降低全因死亡率
《刺胳針》全球性研究
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於2022發表的一項研究,分析不同飲食與生活型態對全因死亡率的影響。這項研究蒐集了28,098名45至73歲的瑞典居民,調查他們的飲食方法是否與死亡率有關。結果顯示: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健康脂肪(不飽和脂肪),並減少紅肉及加工食品,可降低25%的全因死亡率,同時減少心血管疾病及某些癌症的風險。
這項結果的影響深遠,使各國政府開始將健康飲食納入公共政策,並促進更多人關注自己的生活型態。

生活型態影響自由基及粒線體
當我們談論健康與老化,往往著眼於器官功能、基因遺傳或外在風險,卻忽略了細胞層級的核心動力。其中,自由基與粒線體就是細胞中兩個關鍵角色,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與老化速度,而生活型態醫學對於消除體內自由基及改善粒線體功能更有強大的影響力。

自由基導致老化
在人體內,無數化學反應維繫著生命活動,但這些過程也會產生自由基。自由基是帶有不成對電子的分子,會從周遭分子搶奪電子,造成氧化傷害。當自由基攻擊細胞膜、蛋白質與DNA,可能導致細胞功能退化與老化。1956年,生物學家德罕.哈曼(Denham Harman)提出「自由基老化理論」,認為老化源自持續累積的氧化傷害,當身體清除自由基的速度趕不上自由基的生成速度時,就會產生「氧化壓力」。
自由基可來自體內粒線體能量代謝、發炎反應與壓力荷爾蒙,也可能來自外界如空汙、紫外線、香菸與某些藥物。雖然無法完全避免,但人體有內建的抗氧化系統能清除部分有害分子。此外,攝取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如莓果、綠茶、堅果與深色蔬果,也能提供防護力。而生活型態的選擇會影響體內的抗氧化能力,透過均衡飲食、運動與睡眠等調整,我們其實可以參與自己的老化速度與健康命運。

生活型態醫學建立抗氧化防護網
從對抗自由基的觀點來看,生活型態醫學的六大支柱共同構築了一道天然的防線:
● 植物性飲食富含多酚與抗氧化營養素,有助中和自由基;反之,高醣高脂飲食與高溫油炸會促進氧化反應。
● 規律運動能強化抗氧化酵素表現,尤其是Zone 2(中等強度運動,最大心率的60%至70%,詳見第4章)強度的運動最能兼顧粒線體健康與抗氧化效益。
● 睡眠則是清除自由基的關鍵時段,大腦在深睡期會啟動代謝清除系統,有助修復細胞損傷。
● 心理壓力若未妥善處理,會提升皮質醇與氧化壓力,因此冥想與正念練習在分子層面也具保護效果。
● 良好的人際關係可降低孤獨與憂鬱帶來的慢性發炎,間接減少自由基生成。
● 避免藥物菸酒,如香菸、酒精與毒品,則是從源頭減少自由基負擔,並維持細胞抗氧化系統的穩定性。
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選擇,實則深刻地左右著細胞層級的老化與健康走向。生活型態不僅是健康的基石,更是體內抗氧化系統的調節者。自由基雖無法完全避免,但透過六大支柱的落實,可顯著降低其對細胞與基因的破壞力,延緩老化、預防疾病,並維持身心的整體平衡。這也是生活型態醫學在慢性病防治與健康促進上的深層意義所在。

粒線體功能影響老化
粒線體是細胞的能量來源,其健康與否直接影響人體老化速度與疾病風險。大腦、心臟、肌肉與免疫系統等高能耗器官,無一不仰賴粒線體穩定供能。它負責將食物中的養分轉化為三磷酸腺苷(ATP),同時也產生自由基這一副產物;若自由基過量,反而會損傷粒線體與細胞本身。
此外,粒線體也掌管細胞的凋亡機制,是控制細胞品質與預防癌變的關鍵角色。一旦粒線體功能失調,會出現腦霧、免疫力下降、慢性疲勞等問題,甚至更進一步引發糖尿病、心血管病與神經退化。尤其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粒線體的數量與效率下降,是老化與多種慢性病的共同根源。
值得注意的是,粒線體健康不只由基因決定,飲食、運動、睡眠與心理壓力等日常生活選擇,也都能實質影響它的功能與修復能力,這也正是生活型態醫學介入的關鍵所在。

生活型態醫學強化粒線體
粒線體的健康深受日常生活影響,而生活型態醫學的六大支柱正好提供全方位的保護:
● 飲食方面,攝取天然未加工食材可減少氧化壓力並穩定粒線體代謝。
● 規律運動,尤其是中等強度有氧訓練,能刺激粒線體生成並延緩老化。
● 睡眠則提供夜間修復的時間,促進受損粒線體的更新與清除。
● 壓力管理透過冥想與正念等方法,有助調節神經系統,間接維持粒線體功能。
● 良好的人際關係可緩解慢性壓力,減少粒線體受損。
● 遠離菸酒與毒品,是保護粒線體避免直接損害的根本。
這些日常選擇看似簡單,卻能深刻影響細胞能量與全身健康。粒線體並不是一個靜態的器官,而是一個高度動態、持續與環境互動的生理單位。它的數量、結構與功能,會隨著我們每天的選擇而改變。當生活型態醫學的六大支柱能夠被穩定實踐,粒線體將變得更為強壯、靈活與高效,身體各器官的運作也將更為順暢,整體健康與抗老化的能力會隨之提升。
可以說,維護粒線體的健康,就是從根本守護我們的細胞活力與生命品質。粒線體健康所構築的能量基礎,是每個人面對人生各階段挑戰與疾病風險時,最穩
定也最值得投資的生理資產。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