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穴道按壓的魅力

如果把人體比喻成城市,經絡就是它的交通網路,是氣血的運行通道,負責營養和代謝廢物的運輸。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經絡系統是暢通的。但是當人體受到外在邪氣的攻擊,或是內在情緒變化的影響,會使氣血的運行失調,從而導致經絡受損,氣滯則血瘀,而瘀血又會反過來影響全身或局部氣血的運行,造成相關不為的不適或疼痛。

因為經絡分布於全身各處,所以瘀血症也可以發生在人體的各個部位,也以各種不同的徵狀表現。

正是由於氣滯血瘀的病症發生如此廣泛,所以活血化瘀的治療用途廣泛。

中醫有一句話:「不通則痛、痛則不通」;「實則痛、或腫、或隆起;虛則癢、或陷」。在西醫的肌肉解剖學的觀念裡面,「實」代表肌肉處於興奮或發炎的狀態;相對的,「虛」就是抑制或虛弱的狀態。氣血是行走在肌肉縫隙間與骨肉間的經絡之上,因此,經脈中的氣血運行發生堵塞,按壓時就會引起疼痛。

這也就是中醫陰陽平衡的觀念。人體如果失去了平衡,在外就會在經絡行走的路線上產生酸、麻、脹、痛、僵硬、冷、熱、無力等狀況;在內則影響五臟六腑循環。進而又影響到精神、情緒等問題。

穴位指壓與一般按摩SPA不同,且並非一定要在按壓時痛到受不了才有用。適當的力道應能產生酸、脹等感覺,甚至能產生循經感傳為宜。

每人對痛的接受程度不一,且每個穴位在體內的深度不一。一般來說,會根據不同的穴位,使用身邊唾手可得的工具,在自己能夠承受痛的範圍內,自在地在任何時間,以最舒服的方式按壓。

穴位經絡如果有不通的現象,按壓時會有酸麻脹痛的感覺,最大的變化,在於調理後僵硬的部位獲得軟化,或是塌陷的地方有發紅浮起。時間長短通常以按壓至不痛為原則。如果要計算時間,則以五至十次的深呼吸為一個循環,接著再換下一個位置。

消除肌肉的緊張

肌肉是藉由收縮來產生作用,所以當肌肉主動或被動性的攣縮、變短,就無法作用。像是長時間的動作不良,就算是被動的原因;而受傷、重複性的動作、過度負重,則算是主動的原因。

當肌肉變短,肌腱產生拉力,就容易產生肌腱炎、媽媽手、肩關節炎等症狀;而當肌肉過力拉長時,則是產生張力,造成筋膜的血液循環不良,像是膏肓痛就是很標準的例子。而筋絡是行走在肌肉和肌肉的縫隙、筋膜之間,還有關節骨頭處。若是氣血不暢,就會引發肌肉的痠痛。這時只要運用中國老祖的智慧,運用一些筋絡或穴位,就可以快速找出不平衡的地方,讓肌肉恢復平衡,解除身體不適的症狀。

再者,人體所運行的氣,是看不到的,是很抽象的。但是,肌肉束和肌肉束之間,也就是氣的通道。如果肌肉過度疲勞,累積了乳酸,讓肌肉緊繃、變短、變硬、沾粘,自然就會影響氣的運行。

穴道按壓最重要的是『得氣』。得氣就是循經感傳,也就是在按壓時,有痠麻脹痛等等特殊的感覺,而且可以隨著經絡傳達到病變的部分。像是按壓小腿的足三里,有的人就會覺得胃會蠕動;按壓腳部的丘墟,胸口可能會感覺痛痛的;或是按壓背部的俞穴,都會影響到相對應的臟腑,甚至產生變化。但是這些變化會因為體質或敏感性的不同,每個人的感受也不太相同。

還有,氣血的調整需要時間,不給身體時間是無法達成任務的。

回歸骨骼的位置

以全身的骨骼來說,脊椎是最重要的一個部份,更是自律神經的所在位置。在脊椎從上到下的兩側,還有對應著不同臟器和十二經絡的俞穴,更突顯出脊椎的重要性。

脊椎分為: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和尾椎。好的姿勢是維持正常脊椎的生理曲度,正確的曲度是一個雙S的曲線。

當頸椎變直,讓椎間縫隙不見,或是當腰椎過度前突或變直,都會造成脊椎失衡,影響到五臟六腑的俞穴,進而影響生理的平衡,引發各種疾病。

像是常見的駝背,就會造成胸椎錯位,壓迫心肺功能,影響橫膈膜,造成一連串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

頭痛

頭痛的範圍很廣泛,只要是頸部以上的部位,涵蓋臉部的疼痛,都叫頭痛。事實上,大腦並沒有疼痛的接受器,所以大腦本身不會痛,會感受到痛的都是頭部的組織,包括:皮膚、肌肉、血管等等接受到刺激,而產生疼痛感。

根據研究調查,台灣有超過十萬人是天天有頭痛的症狀。而每月至少發生一次頭痛的人,更是高達六成。屏除外傷的因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頭痛,都是頸縮性的疼痛和偏頭痛。會引發頭痛的因素有很多,像是長期處於緊張環境、出入溫差過大的環境、處在吵鬧或空氣不流通的空間、維持特定姿勢、心情不好、焦慮不安、飲食不節制、喜好吃冰冷食物、受到風寒,或是女生有經前症候群、經期不順,都會引發頭痛。

尤其很多人都不知道,攝食加工食品、醃漬肉類、咖啡、乳酪等等,也是會造成頭痛的原因。因為這幾類食物內的一些化學物質,會影響較敏感的腦部,引起神經、血管的變化。如果血管受到刺激而收縮,使得血流不順暢、腦部缺血,或者受到刺激而擴張、發炎,就會引發頭痛。

而之所以會在不同的部位感受到疼痛,是因為不同經絡的氣血不順,會引發不同肌肉的緊縮,並壓迫神經,因此造成不同區塊的疼痛。

前頭痛

凡是額頭、眼睛、鼻子周圍,涵蓋眉陵骨和臉頰部位的疼痛,都算是前頭痛。疼痛時,額頭會有悶悶的脹痛感,有時會往兩邊擴散造成偏頭痛。

前頭痛發生的時候,多是因為鼻子過敏、感冒鼻塞來引發。疼痛時對眼睛也有影響,會導致眼壓高,覺得脹痛,或乾澀流淚。

眼周肌肉群有額肌、鼻眉肌、皺眉肌,屬於膀胱經和督脈、膽經的巡行區塊。因此想舒緩前頭痛引發的眼睛不適,可以選擇位在皺眉肌上的攢竹,以及位在眼輪閘肌的睛明。這兩個屬於膀胱經的穴位,在刺激後可以改善因為頭痛而造成眼壓過高的狀況,尤其在按壓後會有眼睛一亮的感覺。

位在額肌上的陽白,和位在眉陵骨上的魚腰,是可以清頭明目的重要穴位。因此刺激後除了可以緩解頭痛外,對於眼睛疲勞的狀況也有很好的消除效果。

基於上病下治的道理,可以選擇腳踝外側的崑崙,刺激這個穴位有去風化濕的效果,對於改善感冒, 風寒造成的鼻塞很有幫助。位在小腳趾頂端的至陰,算是人體最末端的穴位,刺激後可以預防氣血積在遠端,增加頭足的氣血迴流。

鼻子內有一層鼻黏膜,會因為感冒或是過敏而腫大,造成阻塞時,就是鼻塞的發生。當鼻塞時,因為鼻粘膜腫大而壓迫鼻腔四周,改變鼻腔或鼻竇內的負壓,而覺得頭昏腦脹,引發頭痛,甚至壓迫眼周或臉頰並引發疼痛。想要緩解因為鼻塞而造成的頭痛,要挑選在鼻周的穴位,包括位在鼻根的印堂、鼻子兩側的迎香、巨髎、顴髎,位在鼻尖的素髎,以及鼻下的禾髎。

牙齦腫脹時,也會造成頭部疼痛,這是因為由於牙齒有三叉神經分佈,當牙齒或牙齦發生疾病時,會經由神經蔓延引起區域性的抽痛。而引發牙齦腫脹的原因,多是在疲累或熬夜後引致胃火過大有關,中醫稱為「陽明痛」。要舒緩疼痛,可以透過遠處取穴的方式。

在手背虎口處的合谷,是對付疼痛的萬用穴,並且因為合谷是大腸經的原穴,而大腸經的巡行會經過下牙齦和臉頰周圍,因此按壓後的效果很明顯。

在腳背上的內庭,屬於胃經,因胃經巡行經過上牙齦,可以洩除因胃火引起的牙痛。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