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足浴入門
一、足浴療法的原理
足浴療法為何能防病療疾?足浴療法理論認為,腳是全身上下內外器官組織的縮影,頭、四肢、軀幹、眼、耳、口、鼻、咽、喉、心、肝、脾、腎等人體器官組織系統,在腳上都可以找到相應點。經常在足浴後或定時按摩刺激某些相應點,可有效地調整人體的新陳代謝,促進內分泌平衡,而達到防病健身的作用。
從中醫經絡理論來看,在人體足部有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6條經脈通過,且與帶脈、沖脈、陽蹻脈、陽維脈、陰維脈交會甚密。足部有近40個穴位,將足部同整個人體上下內外、五官七竅、五臟六腑、肌膚、皮毛與筋骨溝通,按摩足部因此可以達到陰陽平衡、祛病健體的目的。
足浴療法是按左、右足底;足內、外側及足背5大區域61個反應點,自行採用按、壓、摩、搓、掀、壓等法進行。與各區域相關的部位有:
右足底:頭、大腦左半球、左額竇、腦幹、小腦、腦垂體、顳葉、三叉神經(左)、鼻、頸、左眼、左耳、斜方肌、頸肩部、甲狀腺、副甲狀腺、肺和支氣管、胃、十二指腸、胰、肝、膽囊、腹腔神經叢、右腎上腺、右腎、右輸尿管、膀胱、小腸、盲腸、闌尾、回盲瓣、升結腸、橫結腸、生殖腺(卵巢或睾丸)。
左足底:頭、大腦右半球、右額竇、腦幹、小腦、腦垂體、顳葉、三叉神經(右)、鼻、頸、右眼、右耳、斜方肌、頸肩部、甲狀腺、副甲狀腺、肺、支氣管、胃、十二指腸、胰、腹腔神經叢、左腎上腺、左腎、左輸尿管、膀胱、小腸、肛門、心、脾、生殖腺(卵巢或睾丸)。
足內側:鼻、副甲狀腺、膀胱、髖關節、腹部淋巴腺、腹股溝、子宮或前列腺、尿道、陰莖或陰道、肛門、直腸、頸椎、胸椎、腰椎、椎、內尾骨、肋骨。
足背面:胸以上淋巴腺、腹部淋巴腺、胸部淋巴腺。
足外側:三叉神經、肩、膝、生殖腺、月經不調、髖關節、胸以上淋巴腺、平衡器官(內耳迷路)、胸、橫膈膜、尾骨外側、肩胛、肘關節、肋骨、扁桃腺、下齶、上齶、咽喉、聲帶、氣管、腹股溝、肋骨。足浴療法適應症極廣,如遺尿、膀胱炎、輸尿管炎、關節炎、風濕病、痤瘡、脫髮、濕疹、厭食、胃腸神經官能症、牙齦炎、胃脘痛、疲勞、糖尿病、慢性闌尾炎、神經性腹瀉、結腸炎、便祕、痔瘡、心絞痛、動脈硬化、高血壓、低血壓、淋巴腺炎、神經痛、偏頭痛、失眠、腰腿痛、月經不調、陽痿、咽喉痛、感冒、耳鳴、肩背痛等等慢性疾患。
足浴治療前應根據病情選用適當的藥浴處方,洗浴時應摩擦足部反射區域相應點,治療開始應由輕到重,以患者耐受能力為準:在一側相應點上刺激以3~5分鐘為宜,進餐後1小時不宜施行治療,治療後30分鐘內,應飲用500cc左右溫開水,心臟與腎病患者只宜飲三分之一量,以免增加心、腎負擔。出汗時應用毛巾擦乾,禁用冷水或冷濕毛巾擦身。
值得注意的是,足浴療法的100餘種方法都是根據以上中醫經絡理論、神經反射原理等發展而來的,在本書中我們將予以介紹。
二、足浴前的診斷
足部是人體足三陰三陽經脈的必經之路,因此足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體三陰三陽疾病的變化,實驗證明,對人體足部十趾的一些穴位的壓痛敏感度和色彩變化可以診斷人體的五臟六腑疾病,這些都是我們進行足浴之前應注意的。
(一)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
足厥陰肝經(圖1)行於足背內側,井穴位於拇趾甲根外側,稱為大敦。足少陽膽經(圖2)行於足背外側,井穴位於第四足趾甲根外側,稱為足竅陰。當大敦穴及足竅陰穴出現壓痛或紫暗點時,說明人體肝膽系統出現疾病,這是因為肝與膽為表裡關係,而兩條經的位置均在足背,肝經在內側,膽經在外側。肝經有病,症狀為胸脅痛、易怒、腰腹痛、皮膚粗糙有黑斑、足痛、性功能低下、月經痛等。膽經有病,則常出現胃腸不適、膝腿痠痛等症狀。
足浴入門
一、足浴療法的原理
足浴療法為何能防病療疾?足浴療法理論認為,腳是全身上下內外器官組織的縮影,頭、四肢、軀幹、眼、耳、口、鼻、咽、喉、心、肝、脾、腎等人體器官組織系統,在腳上都可以找到相應點。經常在足浴後或定時按摩刺激某些相應點,可有效地調整人體的新陳代謝,促進內分泌平衡,而達到防病健身的作用。
從中醫經絡理論來看,在人體足部有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6條經脈通過,且與帶脈、沖脈、陽蹻脈、陽維脈、陰維脈交會甚密。足部有近40個穴位,將足部同整個人體上下內外、五官七竅、五臟六腑、肌膚、皮毛與筋骨溝通,按摩足部因此可以達到陰陽平衡、祛病健體的目的。
足浴療法是按左、右足底;足內、外側及足背5大區域61個反應點,自行採用按、壓、摩、搓、掀、壓等法進行。與各區域相關的部位有:
右足底:頭、大腦左半球、左額竇、腦幹、小腦、腦垂體、顳葉、三叉神經(左)、鼻、頸、左眼、左耳、斜方肌、頸肩部、甲狀腺、副甲狀腺、肺和支氣管、胃、十二指腸、胰、肝、膽囊、腹腔神經叢、右腎上腺、右腎、右輸尿管、膀胱、小腸、盲腸、闌尾、回盲瓣、升結腸、橫結腸、生殖腺(卵巢或睾丸)。
左足底:頭、大腦右半球、右額竇、腦幹、小腦、腦垂體、顳葉、三叉神經(右)、鼻、頸、右眼、右耳、斜方肌、頸肩部、甲狀腺、副甲狀腺、肺、支氣管、胃、十二指腸、胰、腹腔神經叢、左腎上腺、左腎、左輸尿管、膀胱、小腸、肛門、心、脾、生殖腺(卵巢或睾丸)。
足內側:鼻、副甲狀腺、膀胱、髖關節、腹部淋巴腺、腹股溝、子宮或前列腺、尿道、陰莖或陰道、肛門、直腸、頸椎、胸椎、腰椎、椎、內尾骨、肋骨。
足背面:胸以上淋巴腺、腹部淋巴腺、胸部淋巴腺。
足外側:三叉神經、肩、膝、生殖腺、月經不調、髖關節、胸以上淋巴腺、平衡器官(內耳迷路)、胸、橫膈膜、尾骨外側、肩胛、肘關節、肋骨、扁桃腺、下齶、上齶、咽喉、聲帶、氣管、腹股溝、肋骨。足浴療法適應症極廣,如遺尿、膀胱炎、輸尿管炎、關節炎、風濕病、痤瘡、脫髮、濕疹、厭食、胃腸神經官能症、牙齦炎、胃脘痛、疲勞、糖尿病、慢性闌尾炎、神經性腹瀉、結腸炎、便祕、痔瘡、心絞痛、動脈硬化、高血壓、低血壓、淋巴腺炎、神經痛、偏頭痛、失眠、腰腿痛、月經不調、陽痿、咽喉痛、感冒、耳鳴、肩背痛等等慢性疾患。
足浴治療前應根據病情選用適當的藥浴處方,洗浴時應摩擦足部反射區域相應點,治療開始應由輕到重,以患者耐受能力為準:在一側相應點上刺激以3~5分鐘為宜,進餐後1小時不宜施行治療,治療後30分鐘內,應飲用500cc左右溫開水,心臟與腎病患者只宜飲三分之一量,以免增加心、腎負擔。出汗時應用毛巾擦乾,禁用冷水或冷濕毛巾擦身。
值得注意的是,足浴療法的100餘種方法都是根據以上中醫經絡理論、神經反射原理等發展而來的,在本書中我們將予以介紹。
二、足浴前的診斷
足部是人體足三陰三陽經脈的必經之路,因此足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體三陰三陽疾病的變化,實驗證明,對人體足部十趾的一些穴位的壓痛敏感度和色彩變化可以診斷人體的五臟六腑疾病,這些都是我們進行足浴之前應注意的。
(一)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陽膽經
足厥陰肝經(圖1)行於足背內側,井穴位於拇趾甲根外側,稱為大敦。足少陽膽經(圖2)行於足背外側,井穴位於第四足趾甲根外側,稱為足竅陰。當大敦穴及足竅陰穴出現壓痛或紫暗點時,說明人體肝膽系統出現疾病,這是因為肝與膽為表裡關係,而兩條經的位置均在足背,肝經在內側,膽經在外側。肝經有病,症狀為胸脅痛、易怒、腰腹痛、皮膚粗糙有黑斑、足痛、性功能低下、月經痛等。膽經有病,則常出現胃腸不適、膝腿痠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