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按摩穴位巧搭配,效果加倍

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治病症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應用,可以加強腧穴的治病作用。

穴位配伍,治療效果更好

腧穴的作用與臟腑、經絡有密切關係,腧穴不僅能夠反映病症、協助診斷,還能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腧穴治病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但入門也算容易,對於普通人來說,只要掌握常用腧穴所在部位及主治功效,就能幫助我們祛除疾病,保健養生。

使用單穴治病固然有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取得更好的療效,配伍就顯得很有必要。

配穴是選取兩個或兩個以上、主治病症相同或相近、具有協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應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強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治療效果。

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經配穴、同名經配穴、表裡配穴、上下配穴、前後配穴、左右配穴、遠近配穴、俞募配穴等。配穴時應處理好主穴與配穴的關係,盡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適當配伍次要腧穴。

本章接下來的部分,主要對這幾種配穴方法加以簡單介紹,讓你對穴位配伍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只要掌握中醫基礎理論及腧穴的主治作用,適當選擇腧穴並合理地進行配伍,就能取得良好的輔助療效。

上下相應,讓氣血更貫通

上下配穴法是指將腰部以上與腰部以下,或上肢與下肢腧穴相配合應用的方法。

上下配穴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如胃病取內關穴配足三里穴,牙痛取合谷穴配內庭穴,脫肛或子宮脫垂取百會穴配長強穴。此外,八脈交會穴配合,如內關穴配公孫穴、外關穴配足臨泣穴、後谿穴配申脈穴、列缺穴配照海穴等,也屬於本法的具體應用。

前後相對,讓功效更顯著

前指胸腹,後指背腰。選取前後部位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稱為前後配穴法,也叫「腹背陰陽配穴法」。凡治臟腑疾患,均可採用此法。如胃痛前取中脘穴、梁門穴,後取胃俞穴、胃倉穴;哮喘前取天突穴、膻中穴,後取肺俞穴、定喘穴等。

左右兼顧,讓陰陽更平衡

左右配穴法是指選取肢體左右兩側腧穴配合應用的方法。臨床應用時,一般左右穴同時取用,如心病取雙側心俞穴、內關穴,胃痛取雙側胃俞穴、足三里穴等。另外,左右不同名的腧穴也可同時並用,如左側面癱,取左側頰車穴、地倉穴,配合右側合谷穴等;左側偏頭痛,取左側頭維穴、曲鬢穴,配合右側陽陵泉穴、俠溪穴等。

第三章 常見病症穴位配伍按摩方

相比單穴按摩,穴位配伍可大大增強治療效果。辨證選穴則能讓治療更有針對性。8大類疾病,80種證型,本章將一一剖析病機,合理配穴。

風寒濕痺引起的頸椎病

頸椎病屬於中醫「痺病」範疇,其中風寒濕痺所致者最為常見,一般表現為頸肩痛、頭暈頭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縮等,遇風寒症狀加重。

完美配對!大椎穴+後谿穴+天柱穴:通經活絡,益氣壯陽

大椎穴屬於督脈,為手足三陽經及督脈之會。督脈統領一身陽氣,足三陽經的陽熱之氣由此匯入本穴並與督脈的陽氣上行頭頸。所以刺激大椎穴能夠激發身上所有陽經的陽氣,從而起到通經活絡、益氣壯陽的作用。

天柱穴位於頸項兩旁,人體以頭為天,頸項猶擎天之柱,故天柱穴為頭部、頸部、脊椎以及神經疾病的首選穴之一。且天柱穴氣血物質為強勁的陽氣,陽氣循膀胱經在此快速上行。因此按摩此穴有化氣壯陽的作用。

後谿穴是八脈交會穴,與督脈相通。督脈主一身陽氣,陽氣旺,則全身旺。一般按揉幾分鐘後就可振奮全身的陽氣。此外,點揉此穴,對小腸經有熱、腿痛也有很好的療效。

大椎穴刺激陽氣升發,天柱穴化氣壯陽,後谿穴協助振奮全身陽氣。三者相配,可以調節督脈經氣,起到昇陽祛濕、通絡止痛的效果。

\超簡單按摩法/

步驟一:按壓大椎穴3 ~ 5分鐘

【取法】在頸區,第7 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後正中線上。

【按法】低頭,將食指和中指併攏,用力按壓穴位3 ~ 5 分鐘。

步驟二:按揉天柱穴20下

【取法】在頸后區,橫平第2 頸椎棘突上際,斜方肌外緣凹陷中,後正中線旁開1.3 寸。

【按法】一邊緩緩吐氣一邊用拇指揉6 秒,如此反复20 下。每天2 次。

步驟三:掐按後谿穴3 ~ 5分鐘

【取法】位於第5掌指關節尺側後方,第5掌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處。

【按法】以拇指指尖有節律地掐按患側後谿穴,以有痛感但舒適為宜,雙手交替按摩。同時輕轉頸部,掐按3 ~ 5 分鐘。氣血不通引起的肩周炎

氣血不通是引起肩周炎的一個重要因素,年老體弱、肝腎不足、氣血虧虛都可造成氣血不通。如再加上風寒濕邪、外傷及慢性勞損等外因,就更易誘發本病。主要表現為頸肩持續疼痛,患側上肢抬高、旋轉、前後擺動受限,遇風遇冷感覺沉重隱痛。

完美配對!肩井穴+肩貞穴+肩髃穴:祛風除痺,疏利關節

肩井穴屬足少陽膽經穴位,為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之會。具有寬胸理氣、通經活絡的功效,是治療肩背痛、頸項痛、落枕等頸肩疾病的重要穴位。

肩貞穴為手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交會穴,通一身之陽,調理氣機,疏利肝膽而主難產、胞衣不下、瘰癧諸症;局部用於頸項肩背痛等。

肩髃穴屬手陽明大腸經穴位。手陽明大腸經陽氣盛極,按摩肩穴可疏通此部經絡,升發肩臂部陽氣,驅除聚集在此的風寒濕邪,從而對肩周炎起到治 ​​療作用。主治肩臂攣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症。現代常用於治療肩周炎、上肢癱瘓、臂部的神經痛等。

肩井穴舒經活絡,肩貞穴調理氣機,肩髃穴溫陽驅寒。三穴都位於肩部,相配可調理多種頸肩疾病。

\超簡單按摩法/

步驟一:拿捏肩井穴3分鐘

【取法】在肩胛區,第7頸椎棘突與肩峰最外側點連線的中點。

【按法】用對側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拿捏穴位,兩側穴位每天早晚各1 次,每次3 分鐘。

步驟二:按壓肩貞穴10下

【取法】在肩胛區,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1 寸。

【按法】用拇指用力按壓穴位5 秒,然後慢慢放開,重複10 下,換另一側重複相同按摩。

步驟三:按壓肩髃穴30 ~ 50下

【取法】位於肩峰前下方,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舉,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即是。

【按法】食指、中指併攏,或用拇指用力按壓穴位30 ~ 50 下,力度以稍感疼痛為宜。雙肩交替按摩,每天2 ~ 3 次。

虛火上炎引起的牙痛

虛火牙痛為臨床中最常見的一種牙痛,其表現為牙齒隱隱作痛或微痛,日久不愈,牙齦微紅、微腫,久則牙齦萎縮,牙齒鬆動,咬物無力疼痛,午後疼痛加重。此類牙痛遠遠超過齲齒和牙周炎引起的疼痛,一般伴有舌苔黃厚、口苦、發熱、便祕或大便不暢等全身症狀,治宜滋陰降火。

完美配對!太谿穴+手三里穴+合谷穴:滋陰益腎,清熱止痛太谿穴具有滋陰益腎、壯陽強腰的作用。牙為骨之餘,腎主骨,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所致牙痛,宜遠部取太谿穴而治之。

手三里穴為人體手陽明大腸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具有通經活絡、清熱明目、調理腸胃的作用,可治療牙痛頰腫、口腔炎、上肢不遂、腹痛、腹瀉等。

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是止痛首選穴,對頭面部疼痛,尤其是牙痛、頭痛有非常好的緩解效果。

太谿穴滋陰益腎,手三里穴清熱通絡,合谷穴止痛。三者相配祛虛火而治牙痛。

\超簡單按摩法/

步驟一:按揉太谿穴3 ~ 5分鐘

【取法】在足內側,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

【按法】左牙痛按揉右太谿穴,右牙痛按揉左太谿穴,每次3 ~ 5 分鐘。

步驟二:掐按手三里穴5分鐘

【取法】在前臂,肘橫紋下2 寸,陽溪穴與曲池穴連線上。

【按法】牙痛時,雙手交替掐按對側手三里穴5 分鐘,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步驟三:掐按合谷穴3 ~ 5分鐘

【取法】在手背,第1、第2 掌骨間,第2 掌骨橈側中點處。拇指、食指合攏,在肌肉的最高處取穴。

【按法】用一手拇指用力掐按另一手的合谷穴3 ~ 5 分鐘或直至牙痛緩解。

胃火上炎引起的口瘡

脾開竅於口,脾主水穀運化,與胃休戚相關。胃以通降為和,胃火向上走,意味著胃的功能失常。胃火旺,會沿著胃經上至臉頰、前額,導致這些部位長痘;胃火沿食管向上,就會有口臭,重者生口瘡。

完美配對!內庭穴+天樞穴+勞宮穴:調胃經,瀉胃火

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的滎穴,滎穴主熱證,內庭穴主瀉胃火,胃火所致諸症,如口瘡、口臭、便祕、咽喉腫痛、牙痛、腹脹、吐酸水等不適,均可按內庭穴。

天樞穴是足陽明胃經穴位,同時又是大腸經的募穴。所謂募穴就是臟腑之氣在胸腹的聚集地,相當於大腸經氣在小腹駐紮的營地。所以天樞穴不僅可調胃經,還能調整大腸功能。

勞宮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滎穴,滎穴主熱證,清熱瀉火是它的一大功能。臨床上也常用它來治療由於身熱或者內熱引起的口瘡、口臭等,效果突出。

內庭穴主瀉胃火,天樞穴調臟腑之氣,勞宮穴清熱瀉火。三者相配能清瀉胃火,主治口瘡、口臭等。\超簡單按摩法/

步驟一:按壓內庭穴200下

【取法】在足背,第2 、第3 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按法】用拇指指腹向骨縫方向按壓200 下,力量稍大,以能忍受為度,早上7 ~ 9 點胃經經氣最盛時按壓最佳。

步驟二:按揉天樞穴2分鐘

【取法】在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 寸。

【按法】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指腹按揉,力量稍大,按下後輕輕旋轉。早上起床,先用拇指點按兩側內庭穴2 分鐘,以瀉胃火,再按揉兩側天樞穴2 分鐘,以通便。飯後半小時,再按揉天樞穴1 ~ 2 分鐘。

步驟三:按揉勞宮穴1 ~ 3分鐘

【取法】在掌心,第2、第3 掌骨之間,偏於第3 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點到處,第3 掌骨橈側。

【按法】用拇指指端垂直下壓並按揉穴位1 ~ 3 分鐘,力度以能忍受為度。

肝膽濕熱引起的口苦

肝膽濕熱,指濕熱之邪蘊結肝膽的病證。多由外感濕熱之邪,或濕邪內生,鬱久化熱所致。肝膽濕熱所致口苦表現為口中有明顯的苦味,並伴有口乾舌燥、兩脅脹痛、小便短黃等症狀,治宜清利肝膽濕熱。急性肝炎、急性膽囊炎、急性尿道炎等肝膽濕熱型患者多有上述症狀。

完美配對!陽陵泉穴+期門穴+日月穴:平肝瀉火,疏肝理氣,利膽,降逆

陽陵泉穴為足少陽膽經合穴,具有平肝瀉火、化食消滯的作用,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泄瀉嘔吐、下肢痿痺等。

期門穴是足厥陰肝經的募穴,有健脾疏肝、理氣活血的作用,所有肝部不適或疾病均可按摩此穴調理。

日月穴是足少陽膽經的募穴,具有利膽疏肝、降逆和胃的作用,對肝膽濕熱諸證有調理作用。

期門穴、日月穴分別為肝膽兩經的募穴,專治本臟腑病證,配以陽陵泉穴可平肝瀉火,從根本上消除肝膽濕熱。\超簡單按摩法/

步驟一:按揉陽陵泉穴100 ~ 150下

【取法】在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中。

【按法】按揉穴位100 ~ 150 下,手法輕揉、均勻、和緩,每天2 次。

步驟二:按揉期門穴30 ~ 50下

【取法】在胸部,第6 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 寸。女性在鎖骨中線與第6 肋間隙交點處。

【按法】食指、中指併攏,以中指指腹著力於穴位處,做環狀按揉,每次30 ~ 50 下,每天2 次。

步驟三:按揉日月穴30 ~ 50下

【取法】在上腹部,第7 肋間隙中,前正中線旁開4 寸。乳頭直下,期門穴下1 肋。女性在鎖骨中線與第7 肋間隙交點處。

【按法】手指併攏,以中指指腹著力於穴位處,做環狀按揉,每次30 ~ 50 下,每天2 次。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