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醫養生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一) 中醫養生四原則
1. 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中醫學的養生防老方法都是以預防疾病、保健益壽為目的。如起居調攝方面,《內經》強調「風雨寒暑」等「虛邪賊風」要「避之有時」;飲食衛生方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有專篇強調預防食物中毒;孫思邈在其著作中記載了用動物肝臟來預防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和海帶預防地方性甲狀腺腫(甲狀腺低下症);《內經》還提倡用針灸來預防疾病、養生益壽。因此,中醫養生學的指導思想應該是未老先防。
2. 日常調理,生活有節
講究生活規律,注意對日常生活如飲食、起居、睡眠、勞動及精神等方面的調養,對延緩衰老有著重要作用。中醫學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如精神養生法、睡眠養生法、飲食養生法、起居養生法、四時養生法等。
3. 自我鍛鍊,持之以恒
中醫學自我鍛鍊的方法,包括氣功、導引、按摩等,近代所謂氣功,源於古代的導引、吐納等鍛鍊方法,關鍵是調身、調心、調息。它們可使人體排除內外干擾,形神合一地處於最佳狀態,從而對整個生命過程實行自身調控,激發和調動人體內在潛力,袪病防老。
4. 藥食相兼,針灸相配
在中醫歷代文獻中,不時可見到許多藥物和方劑具有「益氣輕身」、「延年益壽」等作用的記載,這些都屬於藥養的範疇。食療則是中醫養生寶庫中又一朵奇葩。食物與藥物相輔相成,共同起到強身延年之功。此外,還有針刺保健、養生灸、臍療法、藥枕療法等許多行之有效、簡單實用的方法。
(二) 養生要訣
1. 養生六傷
(1) 久聽傷神。
(2) 久視傷血。
(3) 久臥傷氣。
(4) 久立傷骨。
(5) 久坐傷肉。
(6) 久行傷筋。
2. 養生八莫
(1) 莫強食。
(2) 莫強酒。
(3) 莫強做。
(4) 莫憂思。
(5) 莫大怒。
(6) 莫悲愁。
(7) 莫大驚。
(8) 莫貪慾。
3. 養生十少
(1) 少思(多思勞動)。
(2) 少念(多念志散)。
(3) 少慾(多慾志昏)。
(4) 少事(多事勞形)。
(5) 少語(語多氣乏)。
(6) 少笑(多笑傷臟)。
(7) 少愁(多愁則心攝)。
(8) 少樂(多樂則意溢)。
(9) 少喜(多喜則記憶錯亂)。
(10) 少怒(多怒則專迷不理)。一、中醫美容的基本理論
(一) 中醫美容的特點
中醫美容,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以具有中醫特有的方法和藥方來達到調節臟腑功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環,美化肌膚、五官、毛髮,消除臉部瑕疵,以維護、修復、重塑人體美的目的。
中醫美容方法豐富,葯材多樣。如內服、外擦、熏染、沐浴、按摩、針灸等。所用的材料,大多取自於天然的動物、植物、礦物,日常生活所用的食物佔相當的比重,且較不會對人體造成不良的副作用,易於被人所接受。
中醫美容表現出了中醫學裡醫藥天人合一、辯證論治的基本特點,並且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自然美、神韻美及文質並重美的美學思想,追求神形俱美、外貌和品德俱佳的境界。
具體的說,中醫美容有如下特點:
1. 強調外貌的健美與人體臟腑的功能有密切的關係,即古代醫書所說的:「有諸內者,必形諸外」,以整體觀念作為中醫美容的指導思想。
2. 提倡身心愉快,起居有節,重視精神養生、起居養生對美容的影響。
3. 注意均衡的飲食和充足的營養,重視藥補、食養、食療對美容的作用。
4. 注重持續性的運動,強調運動養生、體能療法對美容的作用。
5. 用按摩、針灸作為美容的技術。
6. 確定了防治結合的實踐原則。很多美容中藥、美容秘方,都具有營養與袪病、美容與治疾的雙重作用。
7. 在內外並重的思想指導下,重視適當的美容化妝。中醫美容化妝品的配方,多為植物性的中草藥與部分食物,具有良好效果好、無毒、無害、無副作用等優點。
(二) 中醫美容的基本原則
1. 整體觀念
整體觀念具有一致性和完整性,整體觀是內外環境的一致性,身體各部的一致性的思想。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一致性、完整性及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著的,同時也意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人類能主動的適應自然和改進自然的鬥爭中,維持著身體正常的生理活動。這種整體觀念運用在美容學則為中醫美容學的指導思想,也是中醫美容學的特點之一。顏面、皮膚、五官、指甲、頭髮、粘膜等是整體中的一部分,這些部位的變化直接反映著身體的健康狀況。皮膚白嫩、臉色紅潤、體格健壯是健康美的表徵,也是各臟腑經絡功能正常、氣血充盛的表現。反之,則是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紊亂的病理反應。
2. 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也是中醫美容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證,是身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
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症狀和徵象,透過分析來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一種性質症狀的診斷。論治,又稱施治,則是根據辨證的結果,來確定應給予的治療方法。
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方式和方法,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臨床相結合的表現,是原理方法藥物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也是執行中醫美容臨床工作的基本原則。其特點是以症辨證,以病辨病,病證結合,進而確定治則,則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疾病的不同發展階段可表現出不同的症,每種病均有若干個徵候。例如,陰虛型的黃褐斑、臉部皺紋和皮膚發黑,病雖不同,但證相同,其本質均因陰津不足而引起,治療上均可選用滋陰的藥物,這便是中醫美容所依據的理論。
(一) 中醫養生四原則
1. 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中醫學的養生防老方法都是以預防疾病、保健益壽為目的。如起居調攝方面,《內經》強調「風雨寒暑」等「虛邪賊風」要「避之有時」;飲食衛生方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有專篇強調預防食物中毒;孫思邈在其著作中記載了用動物肝臟來預防夜盲症、用羊的甲狀腺和海帶預防地方性甲狀腺腫(甲狀腺低下症);《內經》還提倡用針灸來預防疾病、養生益壽。因此,中醫養生學的指導思想應該是未老先防。
2. 日常調理,生活有節
講究生活規律,注意對日常生活如飲食、起居、睡眠、勞動及精神等方面的調養,對延緩衰老有著重要作用。中醫學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如精神養生法、睡眠養生法、飲食養生法、起居養生法、四時養生法等。
3. 自我鍛鍊,持之以恒
中醫學自我鍛鍊的方法,包括氣功、導引、按摩等,近代所謂氣功,源於古代的導引、吐納等鍛鍊方法,關鍵是調身、調心、調息。它們可使人體排除內外干擾,形神合一地處於最佳狀態,從而對整個生命過程實行自身調控,激發和調動人體內在潛力,袪病防老。
4. 藥食相兼,針灸相配
在中醫歷代文獻中,不時可見到許多藥物和方劑具有「益氣輕身」、「延年益壽」等作用的記載,這些都屬於藥養的範疇。食療則是中醫養生寶庫中又一朵奇葩。食物與藥物相輔相成,共同起到強身延年之功。此外,還有針刺保健、養生灸、臍療法、藥枕療法等許多行之有效、簡單實用的方法。
(二) 養生要訣
1. 養生六傷
(1) 久聽傷神。
(2) 久視傷血。
(3) 久臥傷氣。
(4) 久立傷骨。
(5) 久坐傷肉。
(6) 久行傷筋。
2. 養生八莫
(1) 莫強食。
(2) 莫強酒。
(3) 莫強做。
(4) 莫憂思。
(5) 莫大怒。
(6) 莫悲愁。
(7) 莫大驚。
(8) 莫貪慾。
3. 養生十少
(1) 少思(多思勞動)。
(2) 少念(多念志散)。
(3) 少慾(多慾志昏)。
(4) 少事(多事勞形)。
(5) 少語(語多氣乏)。
(6) 少笑(多笑傷臟)。
(7) 少愁(多愁則心攝)。
(8) 少樂(多樂則意溢)。
(9) 少喜(多喜則記憶錯亂)。
(10) 少怒(多怒則專迷不理)。一、中醫美容的基本理論
(一) 中醫美容的特點
中醫美容,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以具有中醫特有的方法和藥方來達到調節臟腑功能,改善全身血液循環,美化肌膚、五官、毛髮,消除臉部瑕疵,以維護、修復、重塑人體美的目的。
中醫美容方法豐富,葯材多樣。如內服、外擦、熏染、沐浴、按摩、針灸等。所用的材料,大多取自於天然的動物、植物、礦物,日常生活所用的食物佔相當的比重,且較不會對人體造成不良的副作用,易於被人所接受。
中醫美容表現出了中醫學裡醫藥天人合一、辯證論治的基本特點,並且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自然美、神韻美及文質並重美的美學思想,追求神形俱美、外貌和品德俱佳的境界。
具體的說,中醫美容有如下特點:
1. 強調外貌的健美與人體臟腑的功能有密切的關係,即古代醫書所說的:「有諸內者,必形諸外」,以整體觀念作為中醫美容的指導思想。
2. 提倡身心愉快,起居有節,重視精神養生、起居養生對美容的影響。
3. 注意均衡的飲食和充足的營養,重視藥補、食養、食療對美容的作用。
4. 注重持續性的運動,強調運動養生、體能療法對美容的作用。
5. 用按摩、針灸作為美容的技術。
6. 確定了防治結合的實踐原則。很多美容中藥、美容秘方,都具有營養與袪病、美容與治疾的雙重作用。
7. 在內外並重的思想指導下,重視適當的美容化妝。中醫美容化妝品的配方,多為植物性的中草藥與部分食物,具有良好效果好、無毒、無害、無副作用等優點。
(二) 中醫美容的基本原則
1. 整體觀念
整體觀念具有一致性和完整性,整體觀是內外環境的一致性,身體各部的一致性的思想。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一致性、完整性及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著的,同時也意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人類能主動的適應自然和改進自然的鬥爭中,維持著身體正常的生理活動。這種整體觀念運用在美容學則為中醫美容學的指導思想,也是中醫美容學的特點之一。顏面、皮膚、五官、指甲、頭髮、粘膜等是整體中的一部分,這些部位的變化直接反映著身體的健康狀況。皮膚白嫩、臉色紅潤、體格健壯是健康美的表徵,也是各臟腑經絡功能正常、氣血充盛的表現。反之,則是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紊亂的病理反應。
2. 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也是中醫美容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證,是身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
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症狀和徵象,透過分析來了解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一種性質症狀的診斷。論治,又稱施治,則是根據辨證的結果,來確定應給予的治療方法。
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疾病的方式和方法,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是理論和臨床相結合的表現,是原理方法藥物在臨床上的具體運用,也是執行中醫美容臨床工作的基本原則。其特點是以症辨證,以病辨病,病證結合,進而確定治則,則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疾病的不同發展階段可表現出不同的症,每種病均有若干個徵候。例如,陰虛型的黃褐斑、臉部皺紋和皮膚發黑,病雖不同,但證相同,其本質均因陰津不足而引起,治療上均可選用滋陰的藥物,這便是中醫美容所依據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