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脈
人體的健康與經脈息息相關,但經脈究竟是什麼呢?經脈又稱經絡,主要功能是像通道一樣連通體內的臟腑和各個組織器官。在中國醫學的理論中,將人身體內運行的能量稱為氣血,而經脈就是氣血在身體中運行的管道。
在人體內的經脈系統中,從其分佈的特點、功能及作用的不同,可分成「經脈」與「絡脈」兩部分。「經脈」是以十二經為主體,尚有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肌筋、十二皮部。「絡脈」包括十五大脈,以及許許多多的浮絡。
這「經絡學」可說是人體的基本。因此在辨証定位、針炙定位、按摩推拿上,無不根據經絡理論。所以古人有句話說:「學醫者不知經絡學,開口動手便是錯。」
我們身體裡有心、肝、脾、肺、腎等五臟,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等六腑,每個臟與腑又各有一條專屬的經脈路線。氣血在每天早晨三點開始,從手太陰肺經開始循環,接著到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少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太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最後再回到手太陰肺經。首尾相通,起點也就是終點,如圓圈無止盡的循環著。這套循環系統,稱為「十二經」,是氣血主要的運行通道。
除了十二經外,另外還有奇經八脈。奇經八脈具有調節十二經氣血的功能。當十二經脈中氣血滿溢充足時,就會流注到奇經八脈之中,儲存備用。奇經八脈共有: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蹻脈、陽蹻脈、陰維脈、陽維脈。
這些經脈把人體構成一個大循環體,讓人體的生命能量,也就是氣血循環能靠著經脈運行到全身各處。藉著這個循環,身體才有抵抗力保衛身體,並獲得必要養分來保持健康。這套經脈和穴位的理論在中國醫學中有著長遠的影響,諸如針灸、推拿、拔罐等都是建立在經脈學上而發展出來的醫療技術,而其療效也在長遠的歷史中有大量的見證及記載。但是人體是精密且錯綜複雜的,實在很難說只有十幾條經脈和分布其上的數百穴位掌管一切氣血的運行。這個問題在古書上也有說明,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藥方》裡提出了阿是穴的說法,有時候病根或痛處不在某條已知的經脈上或某個已知的穴位處,但在這個疼痛點用針或推揉卻可達到醫療效果,於是將這個不同病症而有不同痛點的部位稱為阿是穴。這也就是說,除了已知的經脈和穴位,人體有著更密更複雜的網絡在運作著,密密麻麻的和編織物一樣,無法一一命名。
我在三十年的經驗裡,也經常遇到類似情形。例如有肝功能低落的朋友來尋求協助,經過一番檢查,發現這位朋友的肝脈沒有大問題,但是肩頸處卻有傷且阻塞嚴重,經過推揉調養和運動後,肩頸處的淤塞疏通了,肝的功能也恢復了。但經脈學上肝脈並沒有上行到肩頸處,而且這些阻塞點連成的線路也未見經脈學記載,諸如此類的經驗很多,於是我慢慢地從多年經驗累積,歸納出一些常見的病症及這些病症常見的阻塞點,在後面的章節裡會更詳細說明。在這裡要提出的觀點是,人體的網絡遠比經脈學裡有命名的經脈和穴位要更精密得許多,有命名的經脈就如同國道高速公路,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密密麻麻的省道和鄉間小道在人體裡幫忙氣血的運送,如同西方醫學中有將主要的動靜脈命名,但除了這些外也有密密麻麻的小血管和微血管運送著血液。這些鄉間小道儘管小,但若是阻塞或受傷,日積月累下來也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就像如果一個地區除了高速公路有平坦流暢的柏油路以外,其他道路卻都是凹凸不平泥濘不堪的砂石路,這個地區的交通運輸和效率就會大打折扣,表現在身體健康上就是一些常被人們忽略的小病小痛,如睡不好、打酸嗝等。現代的主流醫學用數字來衡量人體的健康,身高體重、血壓、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尿液中的糖分量等。人們普遍認同只要這些數字都在一定的範圍內人就是健康的。但身邊是否不乏經常聽到某朋友健檢都正常但總是疲倦沒精神呢?或是明明所有的檢查都做了也都正常,但總是胃痛或總是便祕呢?在這裡希望能為讀者建立一個概念,健檢報告是個指標建議,但身體的狀況其實靠自己用心感覺才是最準的。腫瘤癌症不到一公分是檢查不出來,血脂血壓比標準值低一點點而已也會被視為正常,但在這些數字超標亮紅燈以前,一定會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症狀,例如懶洋洋、消化不良等,中醫的概念就是要正視這些小小的症狀,防病遠甚於治病。
人體是一個很奧祕的有機體,沒有一個器官或任何組織是獨立運作而不互相影響的。除了現代醫學認同的器官運作和血液循環外,古老中醫所說的氣或能量,在經脈中的循環也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像是明明睡足了八小時,肝功能檢查也都正常,卻是經常的感覺疲倦沒精神,就有可能是氣在經脈中的運行緩滯造成的,也就是中醫說的氣虛或氣滯。那麼氣虛、氣滯又是怎麼造成的,是飲食上的營養不足,還是食物營養夠了但身體的吸收力有問題,或是身體的代謝能力差所以廢物堆太多,這些到目前為止尚無法用精密的儀器測出一個數字來,總總因素天天影響著你我的健康。
2、經脈與健康
經脈遍佈全身及臟腑,運行著氣血將養份送入臟腑和組織,並且將廢物運送排出。這樣的循環一旦阻塞不順,或者是氣血不足導致運行滯緩,就會造成身體的不適。
想像一下一條河流從山上流入海洋,中途如果有巨石擋在河道上,水流過不去時水位就會越積越高,直到某個程度後從巨石的兩旁氾濫出去。我們身體裡的循環也是一樣,當經脈阻塞時,氣血無法將養分運送過去也無法將廢物帶出,這些就會積塞在阻塞的部位。當這樣的阻塞發生時,經脈因為塞滿了過不去的養分及廢物而腫脹,就像阻塞的河流水位會升高一樣,當壓迫到神經時,就會造成痠麻脹痛等感覺。同時因為經脈貫通連結臟腑和組織,日積月累下來臟腑沒能得到適當的養分和排出廢物,臟腑的運作就會開始受到影響。舉例來說:一位先生因為膝蓋痠痛來尋求我的協助,經過檢查後發現他的小腿脛骨旁邊的胃經阻塞非常嚴重,似乎是扭傷或是經重物撞擊,詢問後這位先生說他喜歡踢足球,幾個月前在踢球時被對手踢到小腿脛骨附近。因為阻塞情形嚴重,我詢問這位先生是否時常感覺胃部不適,他坦承的確是會常常覺得胃怪怪的,也不是很痛,只是緊張或忙碌時就會覺得胃似乎很緊繃不舒服,所以也一直不是很在意。在施行局部推拿幫助阻塞處疏通後,膝蓋的痠痛已經獲得明顯的改善,並同時叮囑這位先生要每天操作腳踝旋轉的動作(見第2章養生操)來幫助阻塞完全疏通。經過幾週後,這位先生表示原本以為是緊張型胃部不適也獲得改善。
經脈的運行有一定的部位和起止點,因此可以根據出現的症狀,再結合經脈循行的路徑以及連屬的臟腑,找出阻塞的部位並藉助適當的按摩、推拿及養生功法來疏通阻塞,症狀往往就能獲得改善。
人體正面有任脈一條、腎脈二條、脾脈二條、胃脈二條、肝脈二條 、膽脈二條、陰蹻脈、陰維脈由左到右縱走向的有十五條經脈,橫走向的有帶脈,形成一個棋盤式的網,同時人體不是平面的,因此經脈的分部也可以區分出深淺數個層次。背後則有督脈、膀胱經左右共四條、陽蹻脈、陽維脈左右各一條。
如此的交錯複雜的經脈群,使整個軀幹如同一個複雜的經脈方塊網,同時經脈除了在軀幹處,也向上延伸到頭向下延伸到腳,所以這種經脈方塊網在頭部有一個、在頸部也有一個、在臀部與大腿處也各有一個,這些經脈方塊網彼此相連相通,因為人是整體的,一個人出現病症時,通常不只有一個部位出問題,而是從某處阻塞淤塞或受傷後,經年累月到症狀顯現在這個部位,但病根卻得要沿著經脈的線索沿線搜尋。同時甚至可能從這個病根出發,許多與此有牽連的其他經脈沿線也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症狀。
又因病之根本有可能在淺處或深層的部位,或者可能受傷的時間也不一樣、阻塞的程度也不一定相同,因此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症狀。所以儘管有各種不同的症狀出現,實際上卻可能只有一個根本的病根。3、經脈相互影響
人受傷時,血管可能會破裂,造成出血或是皮下瘀血。神經受到損傷刺激,也會有痠麻脹痛等感覺。而經脈受傷時,則可能產生扭曲或結節,當扭曲的部位腫大、累積廢物,漸漸變硬失去柔軟度,經脈應有的傳導疏通功能便完全喪失。人體經脈的分佈是密密麻麻,許多主要的經脈有命名,但許多是分支或是在人體身體深層運行的經脈則大都沒有命名。一般所熟知的經脈則是運行於人體較表層的位置,但當經脈受傷失去功能後就會慢慢萎縮,阻塞處則脹滿,或是氣血不足使經脈沒有充足的氣血運行,這樣的經脈會逐漸沉入身體較深層,使原本的運行氣血功能大打折扣。又或者當囤積的脂肪太多,經脈也會受到壓迫而使循環功能受阻,此時也會產生經脈沉入身體深層的情形。
因此若是帶脈受傷循環受阻而沉入深層,就會連帶壓迫到其他縱向的經脈,直接、間接的控制了經脈的傳輸作用,也影響臟腑的功能。
人體是立體的三度空間,想像將十三層的隔板上下架起來,再用十五根的圓棒照著任脈、腎脈、胃經等深淺部位的不同位置插好,這就成為一個立體的棋盤式的方塊。
這樣的網面橫剖看,有脖子關卡、橫膈膜鳩尾帶脈關卡、海底盤骨盆腔關卡、膝蓋關卡、腳踝關卡,只要有任何一關卡出問題,便可能牽動全身,使全身健康問題亮紅燈。
從鳩尾帶脈至核心的分界線即是神闕帶脈,因此當任脈、腎脈、肝脈、脾脈、胃脈一過神闕帶脈後,所衍發出來的問題非常之多,層次也是多方面的。例如:
1.任脈任何一個部位不通順時,任脈所經過的部位或多或少都有症狀發生,只是症狀有輕有重、有感覺或無感覺。其症狀有:喉頭有異物感、胸悶、心下痞、胃機能退化、子宮病變。
2. 腎脈如果有不通順時,其症狀有:門牙疼痛、甲狀腺機能性症狀、心下痞、胃脹氣、輸卵管閉鎖、子宮病變;又因腎脈走在大腿內側後方前行至膝、至腳踝,因此易造成腰、膝酸軟無力。
3. 胃經脈不順暢時,其症狀有:鼻子過敏、牙齒痛、胸悶、心悸、心下痞、胃脹氣、消化道機能退化症、卵巢症候群、膝蓋無力、腳踝症候群。
4. 肝經脈阻塞時,其症狀有:頭痛、眼睛紅腫乾澀、牙齒痛、肩膀頸部酸痛、手指曲伸障礙、肝機能症候群、膽機能症候群、心下痞、腸胃機能症候群、子宮病變、膝關節症狀、腳踝關節症狀等。5. 脾經阻塞時,其症狀有:乳房病變、腸胃機能性症候群、膝關節症狀、腳踝關節症狀等。
以上五點的五條經脈走向,即衍展出這麼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症狀都不是一天或短時間造成的。如果嚴重扭傷,經脈可能瞬間就會完全閉鎖,身體在二、三天內就會出現問題而有重症或急症出現。
4、健康階段與經脈
在我個人三十年的病理推拿生涯中,前十五年探索學習,後十五年驗證,我個人是把健康劃分成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膽固醇、血脂肪開始偏高,人容易覺得累,常常疲倦不想動,有精力不足的感覺。
第二階段:中性脂肪開始囤積在五臟六腑及心臟血管中,此時新陳代謝降低,有些人會有腹瀉的狀況,有些人則是便秘,晚上不容易入睡或睡不好,經常覺得關節無力或痠軟。
第三階段:這些囤積造成的阻塞,將帶脈往內壓入腹腔深處,同時因為帶脈下沉,連帶肝脈、卵巢都會受到阻礙而失去正常機能。除了腰膝無力外,腰痠背痛或肩頸僵硬痠痛也很常犯,早上起不來,晚上睡不著,有口臭或早上起床覺得口苦,便秘或腹瀉的情形很常見。
第四階段:脾胃經無法正常運作,此時健康已不及格。因為脾胃運作有問題,消化吸收就不順利,無法將食物化為氣血,無法順利的吸收養分,氣血不足,健康就會越來越走下坡,於是各式各樣的問題都浮上檯面。
第五階段腎脈受到了影響,身體缺乏養分而導致腎氣不足,除了上述症狀外還經常頭昏眼花或耳鳴,很清楚自身健康情況不佳,卻無法診斷出確實的問題根源。
健康是環環相扣、接連影響的。一項因素或部位出了問題,可能導致其他症狀或其他部位的病變。但是往健康的路上也是有連鎖效應的,當把身上的壞膽固醇、血脂肪、與其他不好的沉澱物慢慢代謝乾淨後,腹部的帶脈就會一條條的往上浮動,這是機能活化的開始。帶脈的啟動促使了腸胃活動範圍的擴大,於是排便次數增多,排便量也變多;因此當帶脈往上提升時,自己本身能感覺到的,就是身體會愈來愈鬆、肚子愈來愈軟。當帶脈都浮上來時,會覺得自己挺個肚子,因而怕胖、不敢再多吃,但這是錯誤的,因為身體此時需要大量的營養來修復壞損的器官。健康繼續在自己的努力中提升加分,帶脈要回到自己應該在的地方。當帶脈因活化即將定位時,就把肝脈往上拉;等肝脈定位後,接著把卵巢往上帶。等到肝脈調整好,卵巢也回到原來的部位,胃經即開始運作,脾胃正常後就能將食物化為氣血,腎氣充足腎脈即開始啟動,腎脈啟動後,身體的健康程度就更進一步了。
人體的健康與經脈息息相關,但經脈究竟是什麼呢?經脈又稱經絡,主要功能是像通道一樣連通體內的臟腑和各個組織器官。在中國醫學的理論中,將人身體內運行的能量稱為氣血,而經脈就是氣血在身體中運行的管道。
在人體內的經脈系統中,從其分佈的特點、功能及作用的不同,可分成「經脈」與「絡脈」兩部分。「經脈」是以十二經為主體,尚有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肌筋、十二皮部。「絡脈」包括十五大脈,以及許許多多的浮絡。
這「經絡學」可說是人體的基本。因此在辨証定位、針炙定位、按摩推拿上,無不根據經絡理論。所以古人有句話說:「學醫者不知經絡學,開口動手便是錯。」
我們身體裡有心、肝、脾、肺、腎等五臟,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等六腑,每個臟與腑又各有一條專屬的經脈路線。氣血在每天早晨三點開始,從手太陰肺經開始循環,接著到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少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太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最後再回到手太陰肺經。首尾相通,起點也就是終點,如圓圈無止盡的循環著。這套循環系統,稱為「十二經」,是氣血主要的運行通道。
除了十二經外,另外還有奇經八脈。奇經八脈具有調節十二經氣血的功能。當十二經脈中氣血滿溢充足時,就會流注到奇經八脈之中,儲存備用。奇經八脈共有: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蹻脈、陽蹻脈、陰維脈、陽維脈。
這些經脈把人體構成一個大循環體,讓人體的生命能量,也就是氣血循環能靠著經脈運行到全身各處。藉著這個循環,身體才有抵抗力保衛身體,並獲得必要養分來保持健康。這套經脈和穴位的理論在中國醫學中有著長遠的影響,諸如針灸、推拿、拔罐等都是建立在經脈學上而發展出來的醫療技術,而其療效也在長遠的歷史中有大量的見證及記載。但是人體是精密且錯綜複雜的,實在很難說只有十幾條經脈和分布其上的數百穴位掌管一切氣血的運行。這個問題在古書上也有說明,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藥方》裡提出了阿是穴的說法,有時候病根或痛處不在某條已知的經脈上或某個已知的穴位處,但在這個疼痛點用針或推揉卻可達到醫療效果,於是將這個不同病症而有不同痛點的部位稱為阿是穴。這也就是說,除了已知的經脈和穴位,人體有著更密更複雜的網絡在運作著,密密麻麻的和編織物一樣,無法一一命名。
我在三十年的經驗裡,也經常遇到類似情形。例如有肝功能低落的朋友來尋求協助,經過一番檢查,發現這位朋友的肝脈沒有大問題,但是肩頸處卻有傷且阻塞嚴重,經過推揉調養和運動後,肩頸處的淤塞疏通了,肝的功能也恢復了。但經脈學上肝脈並沒有上行到肩頸處,而且這些阻塞點連成的線路也未見經脈學記載,諸如此類的經驗很多,於是我慢慢地從多年經驗累積,歸納出一些常見的病症及這些病症常見的阻塞點,在後面的章節裡會更詳細說明。在這裡要提出的觀點是,人體的網絡遠比經脈學裡有命名的經脈和穴位要更精密得許多,有命名的經脈就如同國道高速公路,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密密麻麻的省道和鄉間小道在人體裡幫忙氣血的運送,如同西方醫學中有將主要的動靜脈命名,但除了這些外也有密密麻麻的小血管和微血管運送著血液。這些鄉間小道儘管小,但若是阻塞或受傷,日積月累下來也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就像如果一個地區除了高速公路有平坦流暢的柏油路以外,其他道路卻都是凹凸不平泥濘不堪的砂石路,這個地區的交通運輸和效率就會大打折扣,表現在身體健康上就是一些常被人們忽略的小病小痛,如睡不好、打酸嗝等。現代的主流醫學用數字來衡量人體的健康,身高體重、血壓、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尿液中的糖分量等。人們普遍認同只要這些數字都在一定的範圍內人就是健康的。但身邊是否不乏經常聽到某朋友健檢都正常但總是疲倦沒精神呢?或是明明所有的檢查都做了也都正常,但總是胃痛或總是便祕呢?在這裡希望能為讀者建立一個概念,健檢報告是個指標建議,但身體的狀況其實靠自己用心感覺才是最準的。腫瘤癌症不到一公分是檢查不出來,血脂血壓比標準值低一點點而已也會被視為正常,但在這些數字超標亮紅燈以前,一定會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症狀,例如懶洋洋、消化不良等,中醫的概念就是要正視這些小小的症狀,防病遠甚於治病。
人體是一個很奧祕的有機體,沒有一個器官或任何組織是獨立運作而不互相影響的。除了現代醫學認同的器官運作和血液循環外,古老中醫所說的氣或能量,在經脈中的循環也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像是明明睡足了八小時,肝功能檢查也都正常,卻是經常的感覺疲倦沒精神,就有可能是氣在經脈中的運行緩滯造成的,也就是中醫說的氣虛或氣滯。那麼氣虛、氣滯又是怎麼造成的,是飲食上的營養不足,還是食物營養夠了但身體的吸收力有問題,或是身體的代謝能力差所以廢物堆太多,這些到目前為止尚無法用精密的儀器測出一個數字來,總總因素天天影響著你我的健康。
2、經脈與健康
經脈遍佈全身及臟腑,運行著氣血將養份送入臟腑和組織,並且將廢物運送排出。這樣的循環一旦阻塞不順,或者是氣血不足導致運行滯緩,就會造成身體的不適。
想像一下一條河流從山上流入海洋,中途如果有巨石擋在河道上,水流過不去時水位就會越積越高,直到某個程度後從巨石的兩旁氾濫出去。我們身體裡的循環也是一樣,當經脈阻塞時,氣血無法將養分運送過去也無法將廢物帶出,這些就會積塞在阻塞的部位。當這樣的阻塞發生時,經脈因為塞滿了過不去的養分及廢物而腫脹,就像阻塞的河流水位會升高一樣,當壓迫到神經時,就會造成痠麻脹痛等感覺。同時因為經脈貫通連結臟腑和組織,日積月累下來臟腑沒能得到適當的養分和排出廢物,臟腑的運作就會開始受到影響。舉例來說:一位先生因為膝蓋痠痛來尋求我的協助,經過檢查後發現他的小腿脛骨旁邊的胃經阻塞非常嚴重,似乎是扭傷或是經重物撞擊,詢問後這位先生說他喜歡踢足球,幾個月前在踢球時被對手踢到小腿脛骨附近。因為阻塞情形嚴重,我詢問這位先生是否時常感覺胃部不適,他坦承的確是會常常覺得胃怪怪的,也不是很痛,只是緊張或忙碌時就會覺得胃似乎很緊繃不舒服,所以也一直不是很在意。在施行局部推拿幫助阻塞處疏通後,膝蓋的痠痛已經獲得明顯的改善,並同時叮囑這位先生要每天操作腳踝旋轉的動作(見第2章養生操)來幫助阻塞完全疏通。經過幾週後,這位先生表示原本以為是緊張型胃部不適也獲得改善。
經脈的運行有一定的部位和起止點,因此可以根據出現的症狀,再結合經脈循行的路徑以及連屬的臟腑,找出阻塞的部位並藉助適當的按摩、推拿及養生功法來疏通阻塞,症狀往往就能獲得改善。
人體正面有任脈一條、腎脈二條、脾脈二條、胃脈二條、肝脈二條 、膽脈二條、陰蹻脈、陰維脈由左到右縱走向的有十五條經脈,橫走向的有帶脈,形成一個棋盤式的網,同時人體不是平面的,因此經脈的分部也可以區分出深淺數個層次。背後則有督脈、膀胱經左右共四條、陽蹻脈、陽維脈左右各一條。
如此的交錯複雜的經脈群,使整個軀幹如同一個複雜的經脈方塊網,同時經脈除了在軀幹處,也向上延伸到頭向下延伸到腳,所以這種經脈方塊網在頭部有一個、在頸部也有一個、在臀部與大腿處也各有一個,這些經脈方塊網彼此相連相通,因為人是整體的,一個人出現病症時,通常不只有一個部位出問題,而是從某處阻塞淤塞或受傷後,經年累月到症狀顯現在這個部位,但病根卻得要沿著經脈的線索沿線搜尋。同時甚至可能從這個病根出發,許多與此有牽連的其他經脈沿線也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症狀。
又因病之根本有可能在淺處或深層的部位,或者可能受傷的時間也不一樣、阻塞的程度也不一定相同,因此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症狀。所以儘管有各種不同的症狀出現,實際上卻可能只有一個根本的病根。3、經脈相互影響
人受傷時,血管可能會破裂,造成出血或是皮下瘀血。神經受到損傷刺激,也會有痠麻脹痛等感覺。而經脈受傷時,則可能產生扭曲或結節,當扭曲的部位腫大、累積廢物,漸漸變硬失去柔軟度,經脈應有的傳導疏通功能便完全喪失。人體經脈的分佈是密密麻麻,許多主要的經脈有命名,但許多是分支或是在人體身體深層運行的經脈則大都沒有命名。一般所熟知的經脈則是運行於人體較表層的位置,但當經脈受傷失去功能後就會慢慢萎縮,阻塞處則脹滿,或是氣血不足使經脈沒有充足的氣血運行,這樣的經脈會逐漸沉入身體較深層,使原本的運行氣血功能大打折扣。又或者當囤積的脂肪太多,經脈也會受到壓迫而使循環功能受阻,此時也會產生經脈沉入身體深層的情形。
因此若是帶脈受傷循環受阻而沉入深層,就會連帶壓迫到其他縱向的經脈,直接、間接的控制了經脈的傳輸作用,也影響臟腑的功能。
人體是立體的三度空間,想像將十三層的隔板上下架起來,再用十五根的圓棒照著任脈、腎脈、胃經等深淺部位的不同位置插好,這就成為一個立體的棋盤式的方塊。
這樣的網面橫剖看,有脖子關卡、橫膈膜鳩尾帶脈關卡、海底盤骨盆腔關卡、膝蓋關卡、腳踝關卡,只要有任何一關卡出問題,便可能牽動全身,使全身健康問題亮紅燈。
從鳩尾帶脈至核心的分界線即是神闕帶脈,因此當任脈、腎脈、肝脈、脾脈、胃脈一過神闕帶脈後,所衍發出來的問題非常之多,層次也是多方面的。例如:
1.任脈任何一個部位不通順時,任脈所經過的部位或多或少都有症狀發生,只是症狀有輕有重、有感覺或無感覺。其症狀有:喉頭有異物感、胸悶、心下痞、胃機能退化、子宮病變。
2. 腎脈如果有不通順時,其症狀有:門牙疼痛、甲狀腺機能性症狀、心下痞、胃脹氣、輸卵管閉鎖、子宮病變;又因腎脈走在大腿內側後方前行至膝、至腳踝,因此易造成腰、膝酸軟無力。
3. 胃經脈不順暢時,其症狀有:鼻子過敏、牙齒痛、胸悶、心悸、心下痞、胃脹氣、消化道機能退化症、卵巢症候群、膝蓋無力、腳踝症候群。
4. 肝經脈阻塞時,其症狀有:頭痛、眼睛紅腫乾澀、牙齒痛、肩膀頸部酸痛、手指曲伸障礙、肝機能症候群、膽機能症候群、心下痞、腸胃機能症候群、子宮病變、膝關節症狀、腳踝關節症狀等。5. 脾經阻塞時,其症狀有:乳房病變、腸胃機能性症候群、膝關節症狀、腳踝關節症狀等。
以上五點的五條經脈走向,即衍展出這麼多問題,這些問題的症狀都不是一天或短時間造成的。如果嚴重扭傷,經脈可能瞬間就會完全閉鎖,身體在二、三天內就會出現問題而有重症或急症出現。
4、健康階段與經脈
在我個人三十年的病理推拿生涯中,前十五年探索學習,後十五年驗證,我個人是把健康劃分成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膽固醇、血脂肪開始偏高,人容易覺得累,常常疲倦不想動,有精力不足的感覺。
第二階段:中性脂肪開始囤積在五臟六腑及心臟血管中,此時新陳代謝降低,有些人會有腹瀉的狀況,有些人則是便秘,晚上不容易入睡或睡不好,經常覺得關節無力或痠軟。
第三階段:這些囤積造成的阻塞,將帶脈往內壓入腹腔深處,同時因為帶脈下沉,連帶肝脈、卵巢都會受到阻礙而失去正常機能。除了腰膝無力外,腰痠背痛或肩頸僵硬痠痛也很常犯,早上起不來,晚上睡不著,有口臭或早上起床覺得口苦,便秘或腹瀉的情形很常見。
第四階段:脾胃經無法正常運作,此時健康已不及格。因為脾胃運作有問題,消化吸收就不順利,無法將食物化為氣血,無法順利的吸收養分,氣血不足,健康就會越來越走下坡,於是各式各樣的問題都浮上檯面。
第五階段腎脈受到了影響,身體缺乏養分而導致腎氣不足,除了上述症狀外還經常頭昏眼花或耳鳴,很清楚自身健康情況不佳,卻無法診斷出確實的問題根源。
健康是環環相扣、接連影響的。一項因素或部位出了問題,可能導致其他症狀或其他部位的病變。但是往健康的路上也是有連鎖效應的,當把身上的壞膽固醇、血脂肪、與其他不好的沉澱物慢慢代謝乾淨後,腹部的帶脈就會一條條的往上浮動,這是機能活化的開始。帶脈的啟動促使了腸胃活動範圍的擴大,於是排便次數增多,排便量也變多;因此當帶脈往上提升時,自己本身能感覺到的,就是身體會愈來愈鬆、肚子愈來愈軟。當帶脈都浮上來時,會覺得自己挺個肚子,因而怕胖、不敢再多吃,但這是錯誤的,因為身體此時需要大量的營養來修復壞損的器官。健康繼續在自己的努力中提升加分,帶脈要回到自己應該在的地方。當帶脈因活化即將定位時,就把肝脈往上拉;等肝脈定位後,接著把卵巢往上帶。等到肝脈調整好,卵巢也回到原來的部位,胃經即開始運作,脾胃正常後就能將食物化為氣血,腎氣充足腎脈即開始啟動,腎脈啟動後,身體的健康程度就更進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