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認識有關「穴位」的基本常識
本章介紹刺激穴位的作用與方法,包含消除身體的不適,穴位治療的效果,穴位按壓的活用術等,有關於穴位的治療,都會一一向大家介紹。
首先,就從詳細認識穴位開始吧!
◎「穴位」是什麼?所謂的「穴位治療」又是什麼?
「穴位」即是所謂的「壓痛點」,
透過穴位可以了解身體內部發出的訊息,
利用這樣的訊息來進行「穴位治療」。
對於眼睛無法直接看見的事物,我們總是很難馬上信服。穴位雖然無法以肉眼看見,但確實存在於我們身體上,且透過穴位可以進行身體的治療。
所以究竟穴位是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個詞來回答,那就是「壓痛點」。所謂壓痛點是指,當身體有哪個地方不舒服的時候,壓痛點就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來提醒我們身體的狀況有問題,同時也顯示出這是改善不適的治療時機。
說得更詳細一些吧!
穴位和內臟之間有很深的關連,因為內臟衰弱等引起身體內部的不適,反應到身體表面,就代表某個地方出了問題,或是當平衡出現崩壞,其中的訊息就會傳送到特定的穴位,然後反應出來。總之穴位就是一個可以判斷哪裡出問題的「診斷重點」。
所以,壓痛點就會是「治療重點」。透過穴位能充分了解身心的不適,根據訊息確切刺激相關的穴位,調整身體的平衡,將自然自癒力(身體自己治療的能力)激發至最大極限。
以前沒有像現代有精密的檢查儀器,連X光這樣基本的設備也沒有,大家就是從體表的狀態來掌握體內究竟出了什麼狀況,而這就是穴位治療的開端。
穴位治療源自中國,到目前已經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現在不僅在亞洲,就連世界各國也引起了醫療相關人士的高度關心。
◎關於穴位你一定要知道的幾個關鍵字
中醫所說的「氣」
指的是生命能量。
善用「按壓穴位」來調整氣的流動。
中醫重視的是心靈與身體間的連結,藉由調節全身的平衡,達到機能最大的回復力以及自癒力(身體自己治療的能力),並發揮到最大的極限。
本書正是以這個重要思維為主要基礎,幫每一個人都能快速找到正確穴位,並做到按壓效果。但在此之前,希望大家能夠先認識,跟按壓穴位息息相關的「氣」的這個概念。
所謂的「氣」,是中醫思維中的支柱,也是人類存活不可或缺的生命能量。我們體內有這樣的「氣」流遍全身,當「氣」流動得好,生命力就相對變強、就是健康的狀態;反之,如果「氣」流動得差,那生命力就變弱、也就會容易生病。而體內除了「氣」之外,和「氣」相互運行的還有負責運送養分的「血」,以及包括水分、汗、淋巴液等體液的「水」,這些同樣也在流動著,藉由調整這些「氣」、「血」、「水」的流動,身體就能取得平衡,並有效的回復身體機能,激發出自癒力的最大值。
這個讓「氣」流動的通路,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經絡」。經絡如網狀般遍布我們全身,包括感覺器官的眼睛、皮膚等或是內臟也相互連結。一旦經絡的流通狀況變差,反應在身體的某部分就會出現發冷、變硬等現象。而這個顯露在經絡上的壓痛點,稱為「經穴」,一般也稱為「腧穴」或「穴位」。
◎你知道刺激不同的穴位,對身體會有什麼不同影響嗎?
穴位受到刺激所產生的「訊息」,
會經由自律神經傳輸到大腦,
達到調整內臟運作的目的。
到底刺激穴位,會對身體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近年來對於穴位治療能消解各種身體的不適,已有各式各樣的研究,而這些研究也證實了穴位治療的效果的確非常卓越。
最主要的原因,是穴位和「自律神經」間的重要關聯。雖然肉眼看不到,但位在體表的穴位和內臟其實有很深的連結,所以藉由刺激穴位對內臟產生影響,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主要是藉由按壓穴位達到影響自律神經的作用所致。
自律神經分成兩種類,分別是活動時或緊張時發揮作用的交感神經,以及睡眠時或休息時發揮作用的副交感神經。自律神經主要是在「消解不適的機制」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與我們的意識無關,是一種身體進行反射性反應的神經系統,它掌管了呼吸、血液循環、體溫、血壓、消化、荷爾蒙分泌等等,幾乎掌控了一切。接下來會循序漸進地向各位解說。
當穴位受到刺激時,體表附近的神經會開始興奮,同時也會傳遞給如樹枝般分布連結的末稍神經。訊息會透過位於脊髓的中樞神經,再傳遞給大腦,就會刺激控制自律神經機能的下視丘。如此一來,下視丘便會發號司令來刺激和穴位連結的內臟。最後藉由刺激調整內臟的運作,達到讓體內產生變化,或是消解身體不適的效果。◎利用穴位治療的效果,真的非常驚人
除了可以鎮痛安神、強化免疫力外,
利用各種穴位治療後,
效果更是備受肯定與期待。
從穴位治療的悠久歷史與經驗,我們可以知道,穴位治療確實可以達到改善血液循環、鎮痛、活化或是抑制內臟機能等效果,另外對於提高免疫力,或是安定內心,都有明顯的作用。
這也是一直以來,穴位治療會得到全世界的高度關注的原因之一。現在也有很多西醫的科學研究,正一同探究、關注其治療效果。
例如,面對肩痠、腰痛、頭痛、神經痛等情況,可以刺激穴位讓體表附近的血液循環變好,在全身的血液循環得以改善的情況之下,疼痛與痠痛就會開始緩和。近年的研究報告指出,這是因為積聚在肌肉裡的組織胺等會引起疼痛的物質,或是乳酸之類引發疲勞的物質,經由血液順暢的流動後就能完全排除,同時還能供給含有營養的新鮮血液,所以連同血液循環也獲得改善,細胞的代謝活躍起來,免疫力自然也會跟著強化。
◎最有效的穴位治療&穴位按壓活用術
按對穴位就能防患未然。
天天持續按壓,
便能遠離疼痛,百病不上身!
壓力、過敏、慢性疲勞等等這些現代人常見的生活習慣病,經由日積月累會不停地增加。而對於這些症狀,可以用「亞健康」這個名詞來形容。
所謂「亞健康」,指的是「總覺得身體哪裡怪怪的」、「去大醫院接受精密檢查,也查不出原因,但就是覺得哪裡不太舒服......」這樣子的症狀,像是胃腸狀況不好、手腳容易冰冷、睡不好...…這些都可以說是亞健康的狀態。而有這些狀況的患者,年齡層從小孩到老人都囊括,不斷的大幅增加中。
而穴位治療就是藉由調整全身,來達到回復身體機能的效果。在不怎麼舒服的狀態、感到疲勞,甚至變成疾病前進行治療,就稱為「亞健康治療」。
現代人會把不舒服看成是疾病,但在疾病還沒顯現前,便以提高免疫力來回復健康,這樣的「亞健康治療」是必要的。亞健康治療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疲勞囤積,注意不舒服的感受,還有身體的變化,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按壓穴位。
當然,如果是持續不斷的劇烈疼痛,或已經變成疾病時,這時就必須接受醫生診治才行。但是,不論何時何地,若能自己天天實行按壓穴位,還是最簡單也最容易上手的舒緩不適的方法。為了不要成為醫院的常客,在這裡誠心建議各位,每天都要按壓一下穴位,就能維護身體與心靈的健康。◎認識穴位—醫學知識1
中醫學的12臟器「六臟六腑」
中醫學認為,在人的體內有「六臟六腑」,六臟指的是「肝、脾、心、肺、腎、心包」,六腑指的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說到「肝」、「心」、「肺」,我們會首先想到肝臟、心臟、以及肺臟這些器官,但在中醫學裡所說的六臟六腑,其實比西醫學裡下的定義更廣泛。
以「心」為例,除了心臟本身使血液循環於全身的功能之外,還包含了控制情感、思考、記憶等功能,綜合下來在中醫學中稱之為「心」。
再者,「心包」、「三焦」對大家來說可能不大熟悉,其實它們並不是實際的臟器。「心包」是保護心臟這個重大臟器的囊膜;「三焦」則有三道熱源的意思,作用是在維持人的體溫。兩者都是中醫獨特的醫學產物。
六臟與六腑,如同「肝與膽」、「脾與胃」,各自對應、互相協力運作。另外,和「肝」有關,擔任其機能調節的經絡稱之為「肝經」,六臟六腑各自也有相對應的經絡。
【第二章】
正確找出穴位的方法&按壓方式
為了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利用這個章節,
把「找出穴位位置的方法」以及「正確的按壓方式」好好地記起來吧!
◎正確找到穴位位置的方法1沿著骨頭尋找
正確找出穴位的最大提示
骨頭就是關鍵
刺激穴位要能得到預期的效果,首先要正確找到穴位位置是很重要的。那麼,怎麼做才能找到正確位置呢?最大的提示就是「沿著骨頭尋找」!
多數的穴位都位在「骨頭邊緣」、「骨頭與骨頭之間」、「骨頭與骨頭銜接凹陷處」、「關節凹凸處」等這些地方。
穴位和骨頭一樣,無法直接被肉眼看見,但不同的是,骨頭可以隔著皮膚摸到它的存在。
首先,在皮膚上沿著骨頭尋找,就能準確找到穴位的正確位置。若摸到穴位的話,請試著在骨頭邊緣附近按一按。因為雖然穴位相同,但每個人的位置會稍有差異,也有可能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位置會有微妙的改變!
因為當壓按穴位的位置正確時,會有一種痠麻卻舒爽的痛感。所以在鄰近位置按一按,最有感覺或是最有痠麻感的地方,即是穴位所在。
◎認識穴位—醫學知識1
中醫學的12臟器「六臟六腑」
中醫學認為,在人的體內有「六臟六腑」,六臟指的是「肝、脾、心、肺、腎、心包」,六腑指的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說到「肝」、「心」、「肺」,我們會首先想到肝臟、心臟、以及肺臟這些器官,但在中醫學裡所說的六臟六腑,其實比西醫學裡下的定義更廣泛。
以「心」為例,除了心臟本身使血液循環於全身的功能之外,還包含了控制情感、思考、記憶等功能,綜合下來在中醫學中稱之為「心」。
再者,「心包」、「三焦」對大家來說可能不大熟悉,其實它們並不是實際的臟器。「心包」是保護心臟這個重大臟器的囊膜;「三焦」則有三道熱源的意思,作用是在維持人的體溫。兩者都是中醫獨特的醫學產物。
六臟與六腑,如同「肝與膽」、「脾與胃」,各自對應、互相協力運作。另外,和「肝」有關,擔任其機能調節的經絡稱之為「肝經」,六臟六腑各自也有相對應的經絡。
【第二章】
正確找出穴位的方法&按壓方式
為了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利用這個章節,
把「找出穴位位置的方法」以及「正確的按壓方式」好好地記起來吧!
◎正確找到穴位位置的方法1沿著骨頭尋找
正確找出穴位的最大提示
骨頭就是關鍵
刺激穴位要能得到預期的效果,首先要正確找到穴位位置是很重要的。那麼,怎麼做才能找到正確位置呢?最大的提示就是「沿著骨頭尋找」!
多數的穴位都位在「骨頭邊緣」、「骨頭與骨頭之間」、「骨頭與骨頭銜接凹陷處」、「關節凹凸處」等這些地方。
穴位和骨頭一樣,無法直接被肉眼看見,但不同的是,骨頭可以隔著皮膚摸到它的存在。
首先,在皮膚上沿著骨頭尋找,就能準確找到穴位的正確位置。若摸到穴位的話,請試著在骨頭邊緣附近按一按。因為雖然穴位相同,但每個人的位置會稍有差異,也有可能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位置會有微妙的改變!
因為當壓按穴位的位置正確時,會有一種痠麻卻舒爽的痛感。所以在鄰近位置按一按,最有感覺或是最有痠麻感的地方,即是穴位所在。
◎正確找到穴位位置的方法2以指幅測量
利用手指測量
穴位最正確的位置
我們已經知道沿著骨頭尋找穴位的方法,接下來是瞭解怎麼「把自己的手指寬度當作量尺來使用」的方法。穴位的位置大多以「從內側腳踝往上四指幅的位置」、「從肚臍向外側兩指幅的位置」等,用手指的幅度距離來說明表示,將正中線(以連結恥骨、肚臍的假想中央線將身體分成左右兩邊)視為基準與標的,以指幅為尺,從基準點開始測量長度,就能推測穴位的位置。
◎準確按壓穴位!必學的3個關鍵重點!
以能讓自己感到舒服的力道
去做按壓的動作
若要做到刺激穴位,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透過按壓的方式來進行。手指的感覺相當敏銳,很適合用來找尋穴位,且因為容易改變按壓力道與方向,所以對於調整壓痛後的反應(太用力按壓會感到疼痛)有很大的幫助。按壓的重點有三個:力道、次數、呼吸節奏。首先是力道,穴位按壓不是使勁按就好,而是要自己覺得舒服的力道才行。再者是次數,一個穴位大概需要按壓6~8次才夠,當然,還要配合呼吸節奏進行。
穴位按壓的第三個重點是,呼吸要配合按壓穴位的節奏,在吐氣時按壓。因為吐氣的時候身心放鬆,更容易達到刺激穴位的效果。
總之,「吐氣緩壓,吸氣收力」為按壓的基本。但是如果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到呼吸及次數上,反而會有呼吸不順的情況發生,所以最好是能自然而深沉地呼吸,把動作放慢,進行按壓及收力即可。
認識有關「穴位」的基本常識
本章介紹刺激穴位的作用與方法,包含消除身體的不適,穴位治療的效果,穴位按壓的活用術等,有關於穴位的治療,都會一一向大家介紹。
首先,就從詳細認識穴位開始吧!
◎「穴位」是什麼?所謂的「穴位治療」又是什麼?
「穴位」即是所謂的「壓痛點」,
透過穴位可以了解身體內部發出的訊息,
利用這樣的訊息來進行「穴位治療」。
對於眼睛無法直接看見的事物,我們總是很難馬上信服。穴位雖然無法以肉眼看見,但確實存在於我們身體上,且透過穴位可以進行身體的治療。
所以究竟穴位是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個詞來回答,那就是「壓痛點」。所謂壓痛點是指,當身體有哪個地方不舒服的時候,壓痛點就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來提醒我們身體的狀況有問題,同時也顯示出這是改善不適的治療時機。
說得更詳細一些吧!
穴位和內臟之間有很深的關連,因為內臟衰弱等引起身體內部的不適,反應到身體表面,就代表某個地方出了問題,或是當平衡出現崩壞,其中的訊息就會傳送到特定的穴位,然後反應出來。總之穴位就是一個可以判斷哪裡出問題的「診斷重點」。
所以,壓痛點就會是「治療重點」。透過穴位能充分了解身心的不適,根據訊息確切刺激相關的穴位,調整身體的平衡,將自然自癒力(身體自己治療的能力)激發至最大極限。
以前沒有像現代有精密的檢查儀器,連X光這樣基本的設備也沒有,大家就是從體表的狀態來掌握體內究竟出了什麼狀況,而這就是穴位治療的開端。
穴位治療源自中國,到目前已經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現在不僅在亞洲,就連世界各國也引起了醫療相關人士的高度關心。
◎關於穴位你一定要知道的幾個關鍵字
中醫所說的「氣」
指的是生命能量。
善用「按壓穴位」來調整氣的流動。
中醫重視的是心靈與身體間的連結,藉由調節全身的平衡,達到機能最大的回復力以及自癒力(身體自己治療的能力),並發揮到最大的極限。
本書正是以這個重要思維為主要基礎,幫每一個人都能快速找到正確穴位,並做到按壓效果。但在此之前,希望大家能夠先認識,跟按壓穴位息息相關的「氣」的這個概念。
所謂的「氣」,是中醫思維中的支柱,也是人類存活不可或缺的生命能量。我們體內有這樣的「氣」流遍全身,當「氣」流動得好,生命力就相對變強、就是健康的狀態;反之,如果「氣」流動得差,那生命力就變弱、也就會容易生病。而體內除了「氣」之外,和「氣」相互運行的還有負責運送養分的「血」,以及包括水分、汗、淋巴液等體液的「水」,這些同樣也在流動著,藉由調整這些「氣」、「血」、「水」的流動,身體就能取得平衡,並有效的回復身體機能,激發出自癒力的最大值。
這個讓「氣」流動的通路,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經絡」。經絡如網狀般遍布我們全身,包括感覺器官的眼睛、皮膚等或是內臟也相互連結。一旦經絡的流通狀況變差,反應在身體的某部分就會出現發冷、變硬等現象。而這個顯露在經絡上的壓痛點,稱為「經穴」,一般也稱為「腧穴」或「穴位」。
◎你知道刺激不同的穴位,對身體會有什麼不同影響嗎?
穴位受到刺激所產生的「訊息」,
會經由自律神經傳輸到大腦,
達到調整內臟運作的目的。
到底刺激穴位,會對身體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近年來對於穴位治療能消解各種身體的不適,已有各式各樣的研究,而這些研究也證實了穴位治療的效果的確非常卓越。
最主要的原因,是穴位和「自律神經」間的重要關聯。雖然肉眼看不到,但位在體表的穴位和內臟其實有很深的連結,所以藉由刺激穴位對內臟產生影響,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主要是藉由按壓穴位達到影響自律神經的作用所致。
自律神經分成兩種類,分別是活動時或緊張時發揮作用的交感神經,以及睡眠時或休息時發揮作用的副交感神經。自律神經主要是在「消解不適的機制」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與我們的意識無關,是一種身體進行反射性反應的神經系統,它掌管了呼吸、血液循環、體溫、血壓、消化、荷爾蒙分泌等等,幾乎掌控了一切。接下來會循序漸進地向各位解說。
當穴位受到刺激時,體表附近的神經會開始興奮,同時也會傳遞給如樹枝般分布連結的末稍神經。訊息會透過位於脊髓的中樞神經,再傳遞給大腦,就會刺激控制自律神經機能的下視丘。如此一來,下視丘便會發號司令來刺激和穴位連結的內臟。最後藉由刺激調整內臟的運作,達到讓體內產生變化,或是消解身體不適的效果。◎利用穴位治療的效果,真的非常驚人
除了可以鎮痛安神、強化免疫力外,
利用各種穴位治療後,
效果更是備受肯定與期待。
從穴位治療的悠久歷史與經驗,我們可以知道,穴位治療確實可以達到改善血液循環、鎮痛、活化或是抑制內臟機能等效果,另外對於提高免疫力,或是安定內心,都有明顯的作用。
這也是一直以來,穴位治療會得到全世界的高度關注的原因之一。現在也有很多西醫的科學研究,正一同探究、關注其治療效果。
例如,面對肩痠、腰痛、頭痛、神經痛等情況,可以刺激穴位讓體表附近的血液循環變好,在全身的血液循環得以改善的情況之下,疼痛與痠痛就會開始緩和。近年的研究報告指出,這是因為積聚在肌肉裡的組織胺等會引起疼痛的物質,或是乳酸之類引發疲勞的物質,經由血液順暢的流動後就能完全排除,同時還能供給含有營養的新鮮血液,所以連同血液循環也獲得改善,細胞的代謝活躍起來,免疫力自然也會跟著強化。
◎最有效的穴位治療&穴位按壓活用術
按對穴位就能防患未然。
天天持續按壓,
便能遠離疼痛,百病不上身!
壓力、過敏、慢性疲勞等等這些現代人常見的生活習慣病,經由日積月累會不停地增加。而對於這些症狀,可以用「亞健康」這個名詞來形容。
所謂「亞健康」,指的是「總覺得身體哪裡怪怪的」、「去大醫院接受精密檢查,也查不出原因,但就是覺得哪裡不太舒服......」這樣子的症狀,像是胃腸狀況不好、手腳容易冰冷、睡不好...…這些都可以說是亞健康的狀態。而有這些狀況的患者,年齡層從小孩到老人都囊括,不斷的大幅增加中。
而穴位治療就是藉由調整全身,來達到回復身體機能的效果。在不怎麼舒服的狀態、感到疲勞,甚至變成疾病前進行治療,就稱為「亞健康治療」。
現代人會把不舒服看成是疾病,但在疾病還沒顯現前,便以提高免疫力來回復健康,這樣的「亞健康治療」是必要的。亞健康治療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疲勞囤積,注意不舒服的感受,還有身體的變化,而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按壓穴位。
當然,如果是持續不斷的劇烈疼痛,或已經變成疾病時,這時就必須接受醫生診治才行。但是,不論何時何地,若能自己天天實行按壓穴位,還是最簡單也最容易上手的舒緩不適的方法。為了不要成為醫院的常客,在這裡誠心建議各位,每天都要按壓一下穴位,就能維護身體與心靈的健康。◎認識穴位—醫學知識1
中醫學的12臟器「六臟六腑」
中醫學認為,在人的體內有「六臟六腑」,六臟指的是「肝、脾、心、肺、腎、心包」,六腑指的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說到「肝」、「心」、「肺」,我們會首先想到肝臟、心臟、以及肺臟這些器官,但在中醫學裡所說的六臟六腑,其實比西醫學裡下的定義更廣泛。
以「心」為例,除了心臟本身使血液循環於全身的功能之外,還包含了控制情感、思考、記憶等功能,綜合下來在中醫學中稱之為「心」。
再者,「心包」、「三焦」對大家來說可能不大熟悉,其實它們並不是實際的臟器。「心包」是保護心臟這個重大臟器的囊膜;「三焦」則有三道熱源的意思,作用是在維持人的體溫。兩者都是中醫獨特的醫學產物。
六臟與六腑,如同「肝與膽」、「脾與胃」,各自對應、互相協力運作。另外,和「肝」有關,擔任其機能調節的經絡稱之為「肝經」,六臟六腑各自也有相對應的經絡。
【第二章】
正確找出穴位的方法&按壓方式
為了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利用這個章節,
把「找出穴位位置的方法」以及「正確的按壓方式」好好地記起來吧!
◎正確找到穴位位置的方法1沿著骨頭尋找
正確找出穴位的最大提示
骨頭就是關鍵
刺激穴位要能得到預期的效果,首先要正確找到穴位位置是很重要的。那麼,怎麼做才能找到正確位置呢?最大的提示就是「沿著骨頭尋找」!
多數的穴位都位在「骨頭邊緣」、「骨頭與骨頭之間」、「骨頭與骨頭銜接凹陷處」、「關節凹凸處」等這些地方。
穴位和骨頭一樣,無法直接被肉眼看見,但不同的是,骨頭可以隔著皮膚摸到它的存在。
首先,在皮膚上沿著骨頭尋找,就能準確找到穴位的正確位置。若摸到穴位的話,請試著在骨頭邊緣附近按一按。因為雖然穴位相同,但每個人的位置會稍有差異,也有可能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位置會有微妙的改變!
因為當壓按穴位的位置正確時,會有一種痠麻卻舒爽的痛感。所以在鄰近位置按一按,最有感覺或是最有痠麻感的地方,即是穴位所在。
◎認識穴位—醫學知識1
中醫學的12臟器「六臟六腑」
中醫學認為,在人的體內有「六臟六腑」,六臟指的是「肝、脾、心、肺、腎、心包」,六腑指的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說到「肝」、「心」、「肺」,我們會首先想到肝臟、心臟、以及肺臟這些器官,但在中醫學裡所說的六臟六腑,其實比西醫學裡下的定義更廣泛。
以「心」為例,除了心臟本身使血液循環於全身的功能之外,還包含了控制情感、思考、記憶等功能,綜合下來在中醫學中稱之為「心」。
再者,「心包」、「三焦」對大家來說可能不大熟悉,其實它們並不是實際的臟器。「心包」是保護心臟這個重大臟器的囊膜;「三焦」則有三道熱源的意思,作用是在維持人的體溫。兩者都是中醫獨特的醫學產物。
六臟與六腑,如同「肝與膽」、「脾與胃」,各自對應、互相協力運作。另外,和「肝」有關,擔任其機能調節的經絡稱之為「肝經」,六臟六腑各自也有相對應的經絡。
【第二章】
正確找出穴位的方法&按壓方式
為了能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利用這個章節,
把「找出穴位位置的方法」以及「正確的按壓方式」好好地記起來吧!
◎正確找到穴位位置的方法1沿著骨頭尋找
正確找出穴位的最大提示
骨頭就是關鍵
刺激穴位要能得到預期的效果,首先要正確找到穴位位置是很重要的。那麼,怎麼做才能找到正確位置呢?最大的提示就是「沿著骨頭尋找」!
多數的穴位都位在「骨頭邊緣」、「骨頭與骨頭之間」、「骨頭與骨頭銜接凹陷處」、「關節凹凸處」等這些地方。
穴位和骨頭一樣,無法直接被肉眼看見,但不同的是,骨頭可以隔著皮膚摸到它的存在。
首先,在皮膚上沿著骨頭尋找,就能準確找到穴位的正確位置。若摸到穴位的話,請試著在骨頭邊緣附近按一按。因為雖然穴位相同,但每個人的位置會稍有差異,也有可能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位置會有微妙的改變!
因為當壓按穴位的位置正確時,會有一種痠麻卻舒爽的痛感。所以在鄰近位置按一按,最有感覺或是最有痠麻感的地方,即是穴位所在。
◎正確找到穴位位置的方法2以指幅測量
利用手指測量
穴位最正確的位置
我們已經知道沿著骨頭尋找穴位的方法,接下來是瞭解怎麼「把自己的手指寬度當作量尺來使用」的方法。穴位的位置大多以「從內側腳踝往上四指幅的位置」、「從肚臍向外側兩指幅的位置」等,用手指的幅度距離來說明表示,將正中線(以連結恥骨、肚臍的假想中央線將身體分成左右兩邊)視為基準與標的,以指幅為尺,從基準點開始測量長度,就能推測穴位的位置。
◎準確按壓穴位!必學的3個關鍵重點!
以能讓自己感到舒服的力道
去做按壓的動作
若要做到刺激穴位,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透過按壓的方式來進行。手指的感覺相當敏銳,很適合用來找尋穴位,且因為容易改變按壓力道與方向,所以對於調整壓痛後的反應(太用力按壓會感到疼痛)有很大的幫助。按壓的重點有三個:力道、次數、呼吸節奏。首先是力道,穴位按壓不是使勁按就好,而是要自己覺得舒服的力道才行。再者是次數,一個穴位大概需要按壓6~8次才夠,當然,還要配合呼吸節奏進行。
穴位按壓的第三個重點是,呼吸要配合按壓穴位的節奏,在吐氣時按壓。因為吐氣的時候身心放鬆,更容易達到刺激穴位的效果。
總之,「吐氣緩壓,吸氣收力」為按壓的基本。但是如果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到呼吸及次數上,反而會有呼吸不順的情況發生,所以最好是能自然而深沉地呼吸,把動作放慢,進行按壓及收力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