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我是一名註冊中醫師,執業以來因有感於坊間很多中醫理論被扭曲,所以開始在網路上分享小文章,以深入淺出的方法講解,讓更多人明白中醫理論絕非天馬行空或深奧難懂,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文章寫多了,病人看多了,更深感改善體質或治療疾病若要有良好的效果,必須靠生活及飲食上的配合。身兼妻子、母親及醫師等多個身分,我特別了解生活節奏急促的都市人,一般都沒能花時間,也不太懂得如何正確地調理身體,於是引發我撰寫這本養生工具書的念頭。
自中三以後,我便進入國際學校,然後到美國升學,但因生於傳統家庭,小時候生病會去看中醫,習慣喝苦茶並以冬瓜糖或山楂餅搭配;青春期時經期後媽媽會煮南棗水給我做經後調補;熬夜溫書爸爸會準備花旗參茶為我身體「清熱」。在潛移默化之下,這些傳統智慧逐漸成為我的思維模式。
中醫理論提及「上醫治未病」,說明生病後服藥醫治,始終不及改變日常的生活習慣來得全面及有效,而飲食與自己身體體質相配合更會令養生效果事半功倍。
自從踏上中醫之路,我更發現原來從小學會的中國傳統智慧都是由中醫理論演變而來的。接觸病人多了,更發現許多時下年輕人或外國長大的華人都不懂這些傳統智慧。
我反覆思量:如何讓大家了解這些中國傳統智慧,並把這些簡單的養生原則融入生活呢?其實日常的簡單飲食保健,就是為身體打造更強健體格,有效預防生病的方法!所以即使工作及生活有多忙碌,我都特別注意自己及家人的飲食健康,會留意他們有否出現特別的症狀如口臭、便秘、胃脹氣、容易疲倦或睡眠不安穩等,下班後到街上買簡單的新鮮食材,搭配出快捷美味的保健湯品為家人調理身體。
這本書除了拆解很多人不知道的中醫養生謬誤外,更列出八種體質類型,教大家為自己做一個簡單「起底」(分辨體質),學會留意自己身體發出的訊號,按自己體質決定什麼一定不能吃,什麼可以多吃。針對八種不同體質,我更會推薦六十道美味保健湯品,就算是入廚新手也能輕易做到。希望這本不一樣的養生工具書,可以幫助大家改善體質,遠離文明病,得到身心健康!
梁尹倩 Cinci EC
我是一名註冊中醫師,執業以來因有感於坊間很多中醫理論被扭曲,所以開始在網路上分享小文章,以深入淺出的方法講解,讓更多人明白中醫理論絕非天馬行空或深奧難懂,更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文章寫多了,病人看多了,更深感改善體質或治療疾病若要有良好的效果,必須靠生活及飲食上的配合。身兼妻子、母親及醫師等多個身分,我特別了解生活節奏急促的都市人,一般都沒能花時間,也不太懂得如何正確地調理身體,於是引發我撰寫這本養生工具書的念頭。
自中三以後,我便進入國際學校,然後到美國升學,但因生於傳統家庭,小時候生病會去看中醫,習慣喝苦茶並以冬瓜糖或山楂餅搭配;青春期時經期後媽媽會煮南棗水給我做經後調補;熬夜溫書爸爸會準備花旗參茶為我身體「清熱」。在潛移默化之下,這些傳統智慧逐漸成為我的思維模式。
中醫理論提及「上醫治未病」,說明生病後服藥醫治,始終不及改變日常的生活習慣來得全面及有效,而飲食與自己身體體質相配合更會令養生效果事半功倍。
自從踏上中醫之路,我更發現原來從小學會的中國傳統智慧都是由中醫理論演變而來的。接觸病人多了,更發現許多時下年輕人或外國長大的華人都不懂這些傳統智慧。
我反覆思量:如何讓大家了解這些中國傳統智慧,並把這些簡單的養生原則融入生活呢?其實日常的簡單飲食保健,就是為身體打造更強健體格,有效預防生病的方法!所以即使工作及生活有多忙碌,我都特別注意自己及家人的飲食健康,會留意他們有否出現特別的症狀如口臭、便秘、胃脹氣、容易疲倦或睡眠不安穩等,下班後到街上買簡單的新鮮食材,搭配出快捷美味的保健湯品為家人調理身體。
這本書除了拆解很多人不知道的中醫養生謬誤外,更列出八種體質類型,教大家為自己做一個簡單「起底」(分辨體質),學會留意自己身體發出的訊號,按自己體質決定什麼一定不能吃,什麼可以多吃。針對八種不同體質,我更會推薦六十道美味保健湯品,就算是入廚新手也能輕易做到。希望這本不一樣的養生工具書,可以幫助大家改善體質,遠離文明病,得到身心健康!
梁尹倩 Cinci 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