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什麼是粥療】
─藥膳食療的烹調方式─
藥膳是由中藥、食物和調味料互相搭配料理而成,依據藥膳烹調料理的方式,列出常見的8種:
①鮮汁:用中藥藥汁,再加上新鮮果汁或蔬菜汁,混合後飲用。
②茶飲:中藥用開水沖泡後飲用,或是將中藥稍微煮過,將藥汁當日常飲茶一樣飲用,所謂的藥茶不一定都含有茶葉喔!
③藥酒:中藥用酒浸泡或釀製,製作成藥酒飲用。
④湯:中藥和食材加水共煮成湯,可單獨飲用,或是當成菜湯來飲用。
⑤藥粥:中藥和米共煮成粥,亦可先將中藥加水煎煮,去渣取中藥汁,藥汁再和米煮成藥粥。
⑥蜜膏:中藥和食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藥汁濃縮後,加入蜂蜜或冰糖再煉成膏狀。
⑦菜餚:各種食材(肉類、蔬菜、水果)加入中藥一起烹煮,烹調方式有燉、蒸、煮、炒……等,亦可當成菜餚,三餐配飯食用。
⑧飯:中藥與米共煮成飯。亦可先將中藥加水煎煮,去渣取汁,藥汁再和米煮成飯。本書的料理方式是藥膳食療中的「藥粥」。
─什麼是粥療?粥療有什麼好處?─
粥療就是藥粥,將中藥和白米煮成粥,達到養生保健及預防疾病的功效。人體要先顧好腸胃,才能有效吸收營養,讓身體維持一定的活力。粥品就是很好的選擇,不僅可以保護腸胃,也可調體腸胃功能。粥屬於性平的食物,溫和不刺激,各種體質的人幾乎都適合食用。粥加上中藥就可有不同的功效,選擇適合自己的藥粥來食用,是很重要也很實用的養生方式。
糙米營養價值高
糙米則因為沒有完全脫殼,所以營養價值比白米高,但也因為沒有完全脫殼,所以咀嚼不易、口感較硬,牙齒不好或消化功能差的人不宜多食,烹煮前宜先浸泡2小時以上,煮後才會比較柔軟順口。
【第三章 體虛粥療法】
虛則補之,補對了才健康
「補」是針對「虛」而言,中國醫學明確指出:「虛則補之」,虧什麼補什麼,何臟虛補何臟,才是正確的進補方法。虛主要可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氣虛主要症狀為易頭暈、容易疲勞、四肢無力、不喜歡活動、食欲不佳、容易腹脹、容易出汗等症狀。血虛主要症狀為臉色蒼白無血色、四肢發麻、頭暈、耳鳴、指甲及嘴唇淡白、容易失眠心悸、低血壓等症狀。陰虛一般是慢性病引起的虛症現象,身體能量持續處在消耗的階段,易有日漸消瘦、皮膚乾燥、手足心發熱、口乾舌燥、乾咳少痰、盜汗、小便色黃、容易便祕、易失眠、頭暈眼花、經常口渴等症狀。陽虛長時間處於虛弱狀態,是氣虛惡化的表現,常見於體弱、老年人身上,易有怕冷畏寒、四肢冰冷、容易腹瀉、排尿頻繁、腰膝痠軟、說話有氣無力、嗜睡、行動無力、精神倦怠、性慾衰退等症狀。
不同虛性體質的人適合不同的藥膳食補,補對了身體才會更健康;相對地,補錯了不如不補。對於體虛者,有氣虛、血虛、陽虛、陰虛之別,進補就有補氣、補血、滋陰、補陽的不同,不可一味亂補,反而易引發疾病。
一般來講熱性體質(實熱)的人不宜進補,熱性體質的特徵如下:身體容易上火發炎,經常便祕,臉上、身上易長痘疹,尿少而色黃,常口乾舌燥,喜歡說話,聲音又大又急,體溫比別人高、容易流汗,汗味濃、有體臭,十分怕熱,腺體亢進、
代謝旺盛、容易餓,容易煩躁不安、性急易怒。如果你有許多熱性體質的症狀,那就不適合進補了。
如果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吃補,那就留意吃完補品的時候,是否出現下列症狀,一、口乾;二、睡不著、多夢;三、燥熱;四、多汗;五、便祕,有其中一項症狀就必須停止該項補品的進補,因為你需要的可能是其它調理方式,如涼補、去濕。
如果真的還是搞不清楚自己是什麼體質,可以請教中醫師,中醫師會針對你的症狀表現,及經由中醫望、聞、問、切四診的診斷來判定你的體質狀態。
─適合氣虛體質的粥療─
如何辨別氣虛體質
容易累、睡不飽、做事提不起勁︙︙你可能是氣虛了!中醫認為,氣虛指的是氣的生成與來源不足,或者是消耗過度,導致氣的量減少、虧損。
如果只是一時的勞累、只要休息一下就能恢復,這還不算氣虛;但如果是長時間熬夜工作、體力透支,或是年紀大、久病引起的疲憊感,即使睡足8小時,醒來時卻還是覺得累,就要特別注意。人參蓮子補氣粥
【藥材】西洋參10 克(3 錢)、蓮子12 枚
【食材】蓮藕6 ~ 8 小片、白米1 杯
【調味料】冰糖少許、
【作法】
1. 白米洗淨連同西洋參、蓮子、蓮藕加6 杯水用電鍋煮成粥。
2. 加入少許冰糖調味後即可食用。
【功效】調養病後體弱,氣虛、少食。
【醫師小叮嚀】
1. 粉光參即西洋參,屬於補氣中藥。可補肺養陰,不會太燥熱。
2. 蓮子可健脾養心,有收斂、鎮靜和輕微的滋養作用。便祕者要慎用。
3. 蓮藕可補氣健脾、開胃消食。
芡實排骨止瀉粥
【藥材】淮山藥、芡實、蓮子、 白扁豆、茯苓、薏苡仁 ──各 15 克(5 錢) 紅棗─── 6 枚
【食材】芋頭1/2 條、排骨3 ~ 4 小塊、白米1 杯
【調味料】鹽少許
【作法】
1.〔藥材〕洗淨。芋頭削皮切小塊。
2.將〔藥材〕及〔食材〕加 9 杯水用電鍋煮成粥。
3.煮好後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可益氣、健脾、滲濕。脾胃虛弱、消化能力差、 平常容易腹瀉或糞便較軟無法成形者,適合食用。
【醫師小叮嚀】
1. 淮山藥可健脾開胃,補氣養陰,止瀉。因為有收澀的作用,故便祕的人不適合食用。
2. 薏苡仁可健脾止瀉、利濕除痹、清熱排膿。
南瓜行氣健胃粥
【藥材】砂仁─── 3 克(1 錢) 橘皮、枳殼、佛手─各 6 克(2 錢)
【食材】南瓜──── 1/4 顆 豬肉片─── 6 片 白米──── 1 杯
【調味料】鹽少許
【功效】適用於胃痛屬於氣滯證者,即為胃痛因緊張或情 緒因素而誘發。
【作法】
1.南瓜不去皮,切小塊。
2.用約1公升水煎煮〔藥材〕20分鐘後濾汁去 渣。
3.中藥汁加米和南瓜、豬肉片用電鍋共煮成粥。
4.最後再加入少許鹽調味後即可食用。
【醫師小叮嚀】
1.砂仁可開胃消食,理氣解鬱,對於脘腹脹痛,食積,腹瀉有幫助。
2.枳殼可改善食積,胸腹脹痛,腹瀉。
3.南瓜可以中和食物中的農藥和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促進人體胰島素的分泌,增加肝腎細胞的再 生能力。
4.南瓜開胃健脾益氣,補中益氣,對改善消化性潰瘍有幫助。
─藥膳食療的烹調方式─
藥膳是由中藥、食物和調味料互相搭配料理而成,依據藥膳烹調料理的方式,列出常見的8種:
①鮮汁:用中藥藥汁,再加上新鮮果汁或蔬菜汁,混合後飲用。
②茶飲:中藥用開水沖泡後飲用,或是將中藥稍微煮過,將藥汁當日常飲茶一樣飲用,所謂的藥茶不一定都含有茶葉喔!
③藥酒:中藥用酒浸泡或釀製,製作成藥酒飲用。
④湯:中藥和食材加水共煮成湯,可單獨飲用,或是當成菜湯來飲用。
⑤藥粥:中藥和米共煮成粥,亦可先將中藥加水煎煮,去渣取中藥汁,藥汁再和米煮成藥粥。
⑥蜜膏:中藥和食材加水煎煮,去渣取汁,藥汁濃縮後,加入蜂蜜或冰糖再煉成膏狀。
⑦菜餚:各種食材(肉類、蔬菜、水果)加入中藥一起烹煮,烹調方式有燉、蒸、煮、炒……等,亦可當成菜餚,三餐配飯食用。
⑧飯:中藥與米共煮成飯。亦可先將中藥加水煎煮,去渣取汁,藥汁再和米煮成飯。本書的料理方式是藥膳食療中的「藥粥」。
─什麼是粥療?粥療有什麼好處?─
粥療就是藥粥,將中藥和白米煮成粥,達到養生保健及預防疾病的功效。人體要先顧好腸胃,才能有效吸收營養,讓身體維持一定的活力。粥品就是很好的選擇,不僅可以保護腸胃,也可調體腸胃功能。粥屬於性平的食物,溫和不刺激,各種體質的人幾乎都適合食用。粥加上中藥就可有不同的功效,選擇適合自己的藥粥來食用,是很重要也很實用的養生方式。
糙米營養價值高
糙米則因為沒有完全脫殼,所以營養價值比白米高,但也因為沒有完全脫殼,所以咀嚼不易、口感較硬,牙齒不好或消化功能差的人不宜多食,烹煮前宜先浸泡2小時以上,煮後才會比較柔軟順口。
【第三章 體虛粥療法】
虛則補之,補對了才健康
「補」是針對「虛」而言,中國醫學明確指出:「虛則補之」,虧什麼補什麼,何臟虛補何臟,才是正確的進補方法。虛主要可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氣虛主要症狀為易頭暈、容易疲勞、四肢無力、不喜歡活動、食欲不佳、容易腹脹、容易出汗等症狀。血虛主要症狀為臉色蒼白無血色、四肢發麻、頭暈、耳鳴、指甲及嘴唇淡白、容易失眠心悸、低血壓等症狀。陰虛一般是慢性病引起的虛症現象,身體能量持續處在消耗的階段,易有日漸消瘦、皮膚乾燥、手足心發熱、口乾舌燥、乾咳少痰、盜汗、小便色黃、容易便祕、易失眠、頭暈眼花、經常口渴等症狀。陽虛長時間處於虛弱狀態,是氣虛惡化的表現,常見於體弱、老年人身上,易有怕冷畏寒、四肢冰冷、容易腹瀉、排尿頻繁、腰膝痠軟、說話有氣無力、嗜睡、行動無力、精神倦怠、性慾衰退等症狀。
不同虛性體質的人適合不同的藥膳食補,補對了身體才會更健康;相對地,補錯了不如不補。對於體虛者,有氣虛、血虛、陽虛、陰虛之別,進補就有補氣、補血、滋陰、補陽的不同,不可一味亂補,反而易引發疾病。
一般來講熱性體質(實熱)的人不宜進補,熱性體質的特徵如下:身體容易上火發炎,經常便祕,臉上、身上易長痘疹,尿少而色黃,常口乾舌燥,喜歡說話,聲音又大又急,體溫比別人高、容易流汗,汗味濃、有體臭,十分怕熱,腺體亢進、
代謝旺盛、容易餓,容易煩躁不安、性急易怒。如果你有許多熱性體質的症狀,那就不適合進補了。
如果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吃補,那就留意吃完補品的時候,是否出現下列症狀,一、口乾;二、睡不著、多夢;三、燥熱;四、多汗;五、便祕,有其中一項症狀就必須停止該項補品的進補,因為你需要的可能是其它調理方式,如涼補、去濕。
如果真的還是搞不清楚自己是什麼體質,可以請教中醫師,中醫師會針對你的症狀表現,及經由中醫望、聞、問、切四診的診斷來判定你的體質狀態。
─適合氣虛體質的粥療─
如何辨別氣虛體質
容易累、睡不飽、做事提不起勁︙︙你可能是氣虛了!中醫認為,氣虛指的是氣的生成與來源不足,或者是消耗過度,導致氣的量減少、虧損。
如果只是一時的勞累、只要休息一下就能恢復,這還不算氣虛;但如果是長時間熬夜工作、體力透支,或是年紀大、久病引起的疲憊感,即使睡足8小時,醒來時卻還是覺得累,就要特別注意。人參蓮子補氣粥
【藥材】西洋參10 克(3 錢)、蓮子12 枚
【食材】蓮藕6 ~ 8 小片、白米1 杯
【調味料】冰糖少許、
【作法】
1. 白米洗淨連同西洋參、蓮子、蓮藕加6 杯水用電鍋煮成粥。
2. 加入少許冰糖調味後即可食用。
【功效】調養病後體弱,氣虛、少食。
【醫師小叮嚀】
1. 粉光參即西洋參,屬於補氣中藥。可補肺養陰,不會太燥熱。
2. 蓮子可健脾養心,有收斂、鎮靜和輕微的滋養作用。便祕者要慎用。
3. 蓮藕可補氣健脾、開胃消食。
芡實排骨止瀉粥
【藥材】淮山藥、芡實、蓮子、 白扁豆、茯苓、薏苡仁 ──各 15 克(5 錢) 紅棗─── 6 枚
【食材】芋頭1/2 條、排骨3 ~ 4 小塊、白米1 杯
【調味料】鹽少許
【作法】
1.〔藥材〕洗淨。芋頭削皮切小塊。
2.將〔藥材〕及〔食材〕加 9 杯水用電鍋煮成粥。
3.煮好後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功效】可益氣、健脾、滲濕。脾胃虛弱、消化能力差、 平常容易腹瀉或糞便較軟無法成形者,適合食用。
【醫師小叮嚀】
1. 淮山藥可健脾開胃,補氣養陰,止瀉。因為有收澀的作用,故便祕的人不適合食用。
2. 薏苡仁可健脾止瀉、利濕除痹、清熱排膿。
南瓜行氣健胃粥
【藥材】砂仁─── 3 克(1 錢) 橘皮、枳殼、佛手─各 6 克(2 錢)
【食材】南瓜──── 1/4 顆 豬肉片─── 6 片 白米──── 1 杯
【調味料】鹽少許
【功效】適用於胃痛屬於氣滯證者,即為胃痛因緊張或情 緒因素而誘發。
【作法】
1.南瓜不去皮,切小塊。
2.用約1公升水煎煮〔藥材〕20分鐘後濾汁去 渣。
3.中藥汁加米和南瓜、豬肉片用電鍋共煮成粥。
4.最後再加入少許鹽調味後即可食用。
【醫師小叮嚀】
1.砂仁可開胃消食,理氣解鬱,對於脘腹脹痛,食積,腹瀉有幫助。
2.枳殼可改善食積,胸腹脹痛,腹瀉。
3.南瓜可以中和食物中的農藥和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促進人體胰島素的分泌,增加肝腎細胞的再 生能力。
4.南瓜開胃健脾益氣,補中益氣,對改善消化性潰瘍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