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經──改善眩暈
身體脾經的走向,從大拇指指甲側的隱白穴開始,沿著腳的內側向上行,進入腹部後分為兩個分支,一個分支走在體內經由脾胃,與心臟相連結;另一個分支走在體表,經由胸部、腋下,再一分為二,一條由側胸到肋骨旁的大包穴,另一條沿著喉嚨連結於舌頭。
清代醫家章虛谷說:「胃為戊土屬陽,脾為己土屬陰,濕土之氣,同類相如。故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也。」所以,養好脾胃才能調理水濕。《脾胃論》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所以治脾胃才能安五臟,只有脾胃功能強健、正氣不虛,人體才不易受外邪濕邪所擾,脾胃一旦受損,身體的臟腑也會受影響。
中醫認為甘入脾,所以可多吃「甘」味以養脾。甘味指甜味,及常見的五穀雜糧,如大米、小米、薏米等,具有滋養、補脾、緩急、潤燥等功能,可以幫助健脾化濕。日常的食物如木耳、絲瓜、蘋果、西瓜、紅棗等,也屬於甘味食物,經常食用也可以幫助健脾燥濕。
◎眩暈
眩暈,不像一般的頭暈,眩暈的症狀嚴重許多,發作時,整個天旋地轉,完全沒有辦法走路或是站起來,甚至連頭都動不了,一動就暈,暈到會吐。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眩暈好發於五、六十歲的女性,許多原因都可能導致眩暈,例如內耳神經不平衡、耳石症、梅尼爾氏症、聽神經退化、睡眠不佳、壓力大與自律神經失調等。其中梅尼爾氏症的定義比較嚴謹,一定要同時出現聽力變差、眩暈、耳鳴三種症狀才行,所以並非所有的眩暈都是梅尼爾氏症。
在臨床上,眩暈是十分常見的困擾,因為發作時症狀十分痛苦,病人往往會非常恐慌,迅速求醫,病因也非常多樣化,所以診斷上比較複雜,通常無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真正的病因,所以建議眩暈急性發作時,在安靜黑暗的室內靜靜躺臥,儘量不要轉動頭部,先減少誘發眩暈的機會,減輕不適症狀。等眩暈情況稍稍改善後,採漸進式的頭部及身體運動,也要避免長期不活動,這樣反而會延誤復原時機。中醫認為,眩暈與濕邪相關性極高,原本脾胃的功能是升清降濁,當我們將飲食吃到胃裡,脾會透過運化的作用,將食物中的精微物質,也就是清氣,上升到肺部及頭部,而食物中的濁物及殘渣,則下降至大腸,藉由排便及排尿排出體外。清陽之氣應該上升至頭部,人才會感覺頭腦清醒,如果濕邪阻滯了氣機的升降,使清陽不升、濁氣不降,必然會感覺眩暈的。
對於因為血壓偏低引起的眩暈,臨床上會使用生脈飲之類的滋補方式,提高身體的含氧量及整體的血液含量,避免因為感覺疲勞時,眩暈就發作。人蔘類補氣的中藥材,在這些類型的眩暈患者身上,都有很好的輔助預防發作的效果。如果工作繁忙,完全無法休息的情況下,適時地在嘴裡含兩片紅蔘,特別在下午頭昏腦脹、感覺疲勞時,有很好的提神效果。
另一種相反類型的眩暈,就是血壓不低,可能還偏高的情況,建議使用西洋蔘類涼補的方式來處理。這樣類型的體質,通常容易生氣動怒、屬於肝火旺、肝風內動引起的眩暈,這時候喝點西洋蔘菊花枸杞茶,也可以幫助氣機的升降恢復平衡,改善體內氣機過剩引起的眩暈。
*保健食療:眩暈粥
材料:蒼朮、陳皮、厚朴、甘草各三克,白米一百克,水五百毫升。
作法:將所有材料放入電鍋中,外鍋加一杯水,等電鍋開關跳起即可食用。
功效:蒼朮苦辛溫燥,可以燥濕健脾;陳皮理氣化滯,與厚朴合在一起可恢復脾胃的升降功能;甘草調補脾胃,補中益氣、幫助身體水濕運化,適合容易眩暈、經常暈車或暈船的體質食用。
*三大保健穴位:減緩眩暈不適症狀
按壓的穴道包括翳風穴、勞宮穴以及俠谿穴等。每次可按壓五秒、每回二十次,每天數回,平時按壓可預防眩暈發作,若嚴重不舒服則可以加強按摩力度以緩解症狀。
.翳風穴
位於耳垂後耳根部,顳骨乳突與下頜骨下頜支後緣間凹陷處。「翳」原指羽扇,用作遮掩。穴在風池之前耳根部,為耳垂所掩蔽。翳風穴屬手少陽三焦經,具有活血通絡、通竅醒神、去風止暈的效果,翳風能治「風邪」導致的疾病,「善治一切風疾」。.勞宮穴
位於手掌心,當第二、三掌骨之間,偏於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所到之處。勞宮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滎穴,「勞」意指勞作,「宮」則是宮殿,刺激勞宮穴有助強化心包經,減少外邪對心臟的傷害,從而泄心火,讓思維恢復清晰,止眩暈,焦急、浮躁的情緒也可以恢復平和。
.俠谿穴
位於足背第四、五趾趾縫端,取穴時一般正坐,垂足著地。俠谿穴為足少陽膽經滎水穴,經常揉按可以緩解肝膽之火,同時疏散風熱、清頭目、利五竅、消腫止痛,主治頭痛、眩暈、耳鳴、耳聾等症狀。點揉時的力度要均勻柔和,不能與皮膚表面形成摩擦。
身體脾經的走向,從大拇指指甲側的隱白穴開始,沿著腳的內側向上行,進入腹部後分為兩個分支,一個分支走在體內經由脾胃,與心臟相連結;另一個分支走在體表,經由胸部、腋下,再一分為二,一條由側胸到肋骨旁的大包穴,另一條沿著喉嚨連結於舌頭。
清代醫家章虛谷說:「胃為戊土屬陽,脾為己土屬陰,濕土之氣,同類相如。故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也。」所以,養好脾胃才能調理水濕。《脾胃論》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所以治脾胃才能安五臟,只有脾胃功能強健、正氣不虛,人體才不易受外邪濕邪所擾,脾胃一旦受損,身體的臟腑也會受影響。
中醫認為甘入脾,所以可多吃「甘」味以養脾。甘味指甜味,及常見的五穀雜糧,如大米、小米、薏米等,具有滋養、補脾、緩急、潤燥等功能,可以幫助健脾化濕。日常的食物如木耳、絲瓜、蘋果、西瓜、紅棗等,也屬於甘味食物,經常食用也可以幫助健脾燥濕。
◎眩暈
眩暈,不像一般的頭暈,眩暈的症狀嚴重許多,發作時,整個天旋地轉,完全沒有辦法走路或是站起來,甚至連頭都動不了,一動就暈,暈到會吐。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眩暈好發於五、六十歲的女性,許多原因都可能導致眩暈,例如內耳神經不平衡、耳石症、梅尼爾氏症、聽神經退化、睡眠不佳、壓力大與自律神經失調等。其中梅尼爾氏症的定義比較嚴謹,一定要同時出現聽力變差、眩暈、耳鳴三種症狀才行,所以並非所有的眩暈都是梅尼爾氏症。
在臨床上,眩暈是十分常見的困擾,因為發作時症狀十分痛苦,病人往往會非常恐慌,迅速求醫,病因也非常多樣化,所以診斷上比較複雜,通常無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真正的病因,所以建議眩暈急性發作時,在安靜黑暗的室內靜靜躺臥,儘量不要轉動頭部,先減少誘發眩暈的機會,減輕不適症狀。等眩暈情況稍稍改善後,採漸進式的頭部及身體運動,也要避免長期不活動,這樣反而會延誤復原時機。中醫認為,眩暈與濕邪相關性極高,原本脾胃的功能是升清降濁,當我們將飲食吃到胃裡,脾會透過運化的作用,將食物中的精微物質,也就是清氣,上升到肺部及頭部,而食物中的濁物及殘渣,則下降至大腸,藉由排便及排尿排出體外。清陽之氣應該上升至頭部,人才會感覺頭腦清醒,如果濕邪阻滯了氣機的升降,使清陽不升、濁氣不降,必然會感覺眩暈的。
對於因為血壓偏低引起的眩暈,臨床上會使用生脈飲之類的滋補方式,提高身體的含氧量及整體的血液含量,避免因為感覺疲勞時,眩暈就發作。人蔘類補氣的中藥材,在這些類型的眩暈患者身上,都有很好的輔助預防發作的效果。如果工作繁忙,完全無法休息的情況下,適時地在嘴裡含兩片紅蔘,特別在下午頭昏腦脹、感覺疲勞時,有很好的提神效果。
另一種相反類型的眩暈,就是血壓不低,可能還偏高的情況,建議使用西洋蔘類涼補的方式來處理。這樣類型的體質,通常容易生氣動怒、屬於肝火旺、肝風內動引起的眩暈,這時候喝點西洋蔘菊花枸杞茶,也可以幫助氣機的升降恢復平衡,改善體內氣機過剩引起的眩暈。
*保健食療:眩暈粥
材料:蒼朮、陳皮、厚朴、甘草各三克,白米一百克,水五百毫升。
作法:將所有材料放入電鍋中,外鍋加一杯水,等電鍋開關跳起即可食用。
功效:蒼朮苦辛溫燥,可以燥濕健脾;陳皮理氣化滯,與厚朴合在一起可恢復脾胃的升降功能;甘草調補脾胃,補中益氣、幫助身體水濕運化,適合容易眩暈、經常暈車或暈船的體質食用。
*三大保健穴位:減緩眩暈不適症狀
按壓的穴道包括翳風穴、勞宮穴以及俠谿穴等。每次可按壓五秒、每回二十次,每天數回,平時按壓可預防眩暈發作,若嚴重不舒服則可以加強按摩力度以緩解症狀。
.翳風穴
位於耳垂後耳根部,顳骨乳突與下頜骨下頜支後緣間凹陷處。「翳」原指羽扇,用作遮掩。穴在風池之前耳根部,為耳垂所掩蔽。翳風穴屬手少陽三焦經,具有活血通絡、通竅醒神、去風止暈的效果,翳風能治「風邪」導致的疾病,「善治一切風疾」。.勞宮穴
位於手掌心,當第二、三掌骨之間,偏於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所到之處。勞宮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滎穴,「勞」意指勞作,「宮」則是宮殿,刺激勞宮穴有助強化心包經,減少外邪對心臟的傷害,從而泄心火,讓思維恢復清晰,止眩暈,焦急、浮躁的情緒也可以恢復平和。
.俠谿穴
位於足背第四、五趾趾縫端,取穴時一般正坐,垂足著地。俠谿穴為足少陽膽經滎水穴,經常揉按可以緩解肝膽之火,同時疏散風熱、清頭目、利五竅、消腫止痛,主治頭痛、眩暈、耳鳴、耳聾等症狀。點揉時的力度要均勻柔和,不能與皮膚表面形成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