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6種體質對症食療

9特價387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第一章 健康的身體 體質做主
體質是吃出來的
「民以食為天」。每個人的生命都離不開食物,食物可消除飢餓,支撐著身體。可是有人想過,我們到底都吃進去哪些食物嗎?食物和體質、健康之間,又有什麼關係?究竟這些冷熱酸甜的食物,是如何影響身體的?
●一切源自於食物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人是鐵,飯是鋼」。《黃帝內經》上也有這樣的論述:「人以五穀為本」、「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蔬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由此可見,飲食對人生命的重要性。
每一個人要想從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長大成為少年、青年,直到成年人,都離不開食物。我們吃東西可不只是填飽肚子那麼簡單,而是在累積身體所需的養分。食物裡的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各種營養,都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原料」,缺少哪一種都不行。此外,食物也是重要的水源,如蔬菜、水果的含水量就超過70%。
那麼,我們都吃進去些什麼食物?
生活中,人的體質和飲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滴水穿石,聚沙成塔。」吃一口米飯就等於吃進去了澱粉;吃一顆雞蛋就獲得了蛋白質、卵磷脂;吃水果就補充果糖和維生素。營養就是這樣一口口吃進去的。一個人的身體是健康也好、疾病也好、胖瘦也罷,都是由一天天的飲食、活動、休息等累積出來的。
●「病從口入」有理
有人喜歡吃肥膩的食物,如肥肉等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就容易得高血脂、高血壓。
有人喜歡喝酒,時間久了,肝臟就出問題,得了酒精肝、肝硬化。
有人節食減肥,一天只吃很少的食物:一顆蘋果、一杯牛奶,長此以往,輕則營養不良、身體虛弱;重則身體衰竭、有生命危險。
有人貪吃、有人暴飲暴食,餓一頓飽一頓,久而久之,就吃壞了腸胃,消化不良、便祕腹瀉、胃炎、胃潰瘍,這些毛病都吃出來了。
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病從口入」,指飲食不當會讓人生病。這不僅是透過飲食和胃腸道傳播的病,許多其他疾病都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在飲食習慣的影響下,日積月累的結果。
吃出來的病,大凡都源自兩種原因:一是因為吃的東西不對;一是因為吃東西的方法不對。如吃鹽。鹽是人們每天飲食中必不可少的東西,能保持血液和其他體液中的離子濃度、滲透壓穩定。但凡事都要有限度,多了少了都不好。鹽吃多了會罹患高血壓;吃少了會浮腫。
●飲食不當帶來的疾病
齲齒:過度吃甜食會影響鈣質的吸收,如果不注意口腔衛生,就會罹患齲齒。食道癌:吃的飯菜太燙、飲食過於辛辣、常常喝烈酒。
脂肪肝、肝硬化:飲食過於肥膩、長時間飲酒、缺乏膽鹼或氨基酸。
胃炎、胃潰瘍:過度飲酒、暴飲暴食、飲食無規律、長時間飢餓等。
急性腸炎:飲食不衛生,過量食用有刺激性或難消化的食物。
直腸癌:飲食中脂肪和蛋白質類食物比例過高、纖維素含量低。
●食物有「涼」也有「熱」
生活中提到涼、熱,就會想到:燙手的是「熱」,冷冰冰的是「涼」。而中醫所說的「涼、熱」可不是用口和胃感覺到的食物溫度,而是根據進食後的反應來確定的食物按照不同反應,分為寒、涼、平、溫、熱等5種。其中,溫性和熱性的食物相近,寒性和涼性也有很多共同點,可以分別歸為一類介紹。日常接觸到的食物中,平性的食物最多,溫熱的相對少一些,寒涼的最少。
有些食物入口的感覺和進食後的反應並不一致,最典型的例子是「荔枝」。新鮮的荔枝吃一口,頓時覺得甘甜涼爽,自然會覺得它是涼的。實則不然,若真的像蘇東坡說的那樣「日啖荔枝三百顆」,一定會遍身生「火」,甚至鼻血不止。
橘子也是這樣,口味酸甜、汁液充足。吃到嘴裡鮮爽可口,可是吃得過多,它的溫性就會暴露無遺,免不了舌尖和口角潰爛。
●食物的「涼」、「熱」性
寒性、涼性:口感清爽,清熱去火、解毒滋陰。小米、綠豆、西瓜、梨、鴨肉豬肉、螃蟹、菠菜、黃瓜、蘿蔔、竹筍、苦瓜、番茄、蜂蜜等。適合夏天或體質偏熱的人食用。
平性:涼、熱性質不明顯,對身體沒有特殊影響。雞蛋、牛奶、番薯、山藥、馬鈴薯、南瓜、黃豆、黑豆、豌豆、葡萄、蘋果、蓮子、蘑菇、鯉魚等。可長年食用,沒有過多的禁忌。
溫性、熱性:口感溫暖,溫中散寒、助陽、行氣。生薑、大蒜、大蔥、辣椒、胡椒、花椒、韭菜、酒、羊肉、牛肉、蝦、荔枝、紅棗、紅糖等。適合冬季或體質虛寒的人食用。
●吃東西也要分「五味」
透過味覺,可知食物有不同的味道:酸、甜、苦、辣、鹹、澀等;這些是我們對食物最直接的感覺。中醫對食物的劃分就不這麼簡單,雖然也分為「五味」,但卻和味覺的分辨有所不同。
那麼,什麼是中醫的「味」呢?和用舌頭區分的「五味」又有什麼關係?

辛辣或香辛的味道
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還能刺激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液分泌。大多用於外感表邪或氣血阻滯的病症。吃太多會耗津傷陰。患有痔瘡、便祕、神經衰弱的人忌食。
包括辣椒、花椒、茴香、蔥、薑、蒜等香辛料,以及韭菜、蒜苗、洋蔥等。

醋是酸味的代表
「酸生肝」,能保護肝臟、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病菌。有收澀作用,吃太多則皮膚無光澤,易引起胃腸道痙攣,甚至消化功能紊亂。
大多數水果是酸的。如山楂,活血、促進消化;番茄、柳橙、檸檬,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梅子,生津、增強食慾。

鹽是最典型的鹹味
調節血液和細胞滲透壓、保持代謝正常。「鹹入腎」,能軟堅散結或瀉下通便。吃太多會使氣血瘀滯不暢,尤其對心臟病、高血壓等不利。
如海帶利水消腫、清熱化痰、散結軟堅;海藻消痰散結。鹹味的食物,還包括紫菜、海蜇、田螺和淡菜等。

甜是糖的味道
一般具有滋補作用,可補充氣血、調節脾胃、止痛解毒,大多用於補益虛證。吃太多會胃腹飽脹、泛酸,引起心胸煩悶、高血糖、齲齒等。
包括絕大多數主食,如稻米、小麥和玉米等,及豆類和南瓜、番薯、栗子、葡萄、蜂蜜、紅棗等。

苦澀的味道
「苦味入心」,能清心瀉火、除煩熱、燥濕降逆。用於大便不通、咳嗽、嘔吐等症。體質偏寒、怕冷、少氣乏力的人忌食;吃太多會引起腹瀉。
苦瓜清火除熱,蓮心清熱解毒,杏仁降氣止咳。還包括生菜、茶葉、橘皮和白果等。
●「五味」與「味道」
中醫的「五味」,有些與舌頭的判斷是一致的。如苦瓜、杏仁,都是「苦」的;辣椒是「辛」味的,但還有很多是不一致的,如雞肉味甘,就不是能用舌頭嚐出來的。
●食療,是美味也是良藥
說到藥,一般都會想起「良藥苦口」的感覺,因此沒有人喜歡吃藥。那麼,不舒服、生病了,有沒有一種既能治療疾病、保健身體,又不用忍受吃藥痛苦的辦法呢?你想過享用美味佳餚也能治病嗎?
事實上,我們經常吃的一些普通食材,也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藥效」—藥即為食,食即為藥。如紅棗可以用來補血益氣、綠豆清火消暑、山楂能健胃消食。同樣的,廚房裡常用的胡椒、生薑,也都有「散寒退熱」的功效。此外,湖南、四川人非常愛吃辣,辣得大汗淋漓,還連叫痛快。這是因為當地多雨多霧、空氣潮濕,辣椒辛熱能驅寒行氣,所以吃了辣椒,濕氣就隨之被驅出體外了。
這些「藥食同源」的食物,在《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等,很多中醫典籍裡都有介紹。此外,中國古代還有一部專門介紹食物保健功效的著作—《隨息居飲食譜》。書中的內容涵蓋300多種食物,不僅介紹食物的性味、功效,還蒐集許多食用配方,這些食用配方就是「食療藥膳」。
什麼是「食療藥膳」呢?食療藥膳,就是按照中醫的理論,將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搭配、烹飪出來的菜餚。食療巧妙地把藥物和食物融為一體,使良藥不再苦口,而成了讓人垂涎欲滴、回味無窮的佳餚美食。
食療最大的優點就是副作用小,因為即使不當作藥用,平時我們也吃這些食物。這就消除了很多人「是藥三分毒」的顧慮。面對食療,我們可以放心地把療效吃下去,卻不用擔心會危害身體。
●「藥王」與「藥膳」
有「藥王」之稱的中醫學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夫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疾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癒,然後命藥。」意思就是說:醫生瞭解了病情之後,應該先用食療,食療無效再用藥。由此,足見「食療」的功效不可低估,就算是最擅用藥的「藥王」,也要敬畏它三分。
●你真的會吃嗎?
可別小看吃,吃有吃的學問。西醫說的是「營養學」;中醫說的就是「食療」。吃也有吃對、吃錯、吃什麼、什麼時候吃,可不是每個人都瞭解。
首先,「吃什麼、不吃什麼」,這就涉及一個「飲食宜忌」的問題。按照中醫理論,飲食要依自身的體質而定,不能看別人吃什麼就吃什麼,或看什麼東西新鮮美味就吃什麼。如果不顧自己的體質,貪吃、亂吃,不僅不能滋養身體,反而會引起身體不適,甚至招致疾病。
《紅樓夢》裡就有這個例子:在〈薛蘅蕪諷和螃蟹詠〉一回裡寫道:大觀園中大擺螃蟹宴。席間,賈母叮嚀大家說:「那東西雖好吃,可不是什麼好的,吃多了肚子疼。」林黛玉素來身體虛弱,才吃了一點螃蟹,便「覺得心口微微痛」。很明顯,這就是吃錯東西。
而什麼時候吃,就要講究季節,要按照時令來吃。有些東西吃對時令就是「補養」,吃錯時令就會「傷身」。如冬季可以多吃羊肉。羊肉性溫、滋補壯陽,使人有足夠熱量抵禦寒冷,牛肉也有同樣效果;相反的,如果夏天吃多羊肉等溫熱的食物,就會覺得口乾舌燥、內火上升,甚至流鼻血。所以,人不可逆天時而行,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樣,食物的冷熱、五味,也要和天氣寒暑、乾濕相對應,才能吃出健康。
●四季與飲食
春(立春始)
主風邪,風性善行而數變。飲食要補氣養肝。
夏(立夏始)
暑性耗損津液,易傷陰。飲食要滋陰生津。
秋(立秋始)
乾燥多風,容易致「燥病」。飲食要去燥潤肺。
冬(立冬始)
氣溫下降,寒邪強盛。飲食要溫補驅寒。
身體、食物與「五行」對應

綠入木,肝主木;其竅開於眼,其華在爪,主筋。

紅入火,心主火;其竅開於舌,其華在臉。

黃入土,脾主土;其竅開於口,其華在唇。

白入金,肺主金;其竅開於鼻,其華在皮毛。

黑入水,腎主水;其竅開於耳,其華在髮。

食物的顏色、五味和臟腑一樣都對應著「五行」,黑色入腎、白色入肺、綠色入肝、紅色入心、黃色入脾。不同顏色的食物與人體五臟六腑有相生或相剋的關係。《黃帝內經》中記載:「人要吃五色、五味的食物。」因為五色食物養分各異,互不重疊,不僅要做到營養均衡,更要按照自己的體質去攝取、合理地搭配,才能越吃越健康。
另外,有的人覺得某樣食物好,能滋補強身,就天天吃、頓頓吃,不排除有些食物可以這樣吃,但大多數食物是不能的;有些食物長年累月地吃,是會吃出毛病來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都知道人參是好東西,有很好的滋補效果,但人參能大量地天天吃、長年吃嗎?答案是:「不能。」即使是好東西,也要適量地吃,否則最後受害的是自己的身體。
本書中,我們將根據各種體質特點,介紹各種體質適合的食物,和需要注意的飲食禁忌、適合的飲食方法,還會附上部分養生食譜,讓大家在享用美味的同時,也能擁有更加健康的身體。

第二章 氣虛型體質
調節飲食,把「氣」吃進去
「氣虛」是中醫說的「虛證」之一,是身體缺乏某些東西而造成的虧虛。對於虛證,最常見的辦法就是「補養」,而氣虛自然就需要「補氣」了。那麼,我們在飲食中如何吃能補氣?適合吃什麼?在「補氣」的同時還要注意些什麼?
●健脾宜多吃「甜」味
氣虛的人適合多吃性平味甘或甘溫的食物。根據中藥「四氣五味」學,平性食物、藥物,介於溫熱和寒涼之間,作用比較平和,不論寒證熱證,皆可配用。味「甘」之物,就是味道甜的食物或藥材,一般具有滋補、中和或緩急作用,多用於虛證的補養。
氣虛,多因傷肝而使正氣受損,進而導致包括脾胃在內的氣機中轉站受累。因此,氣虛體質的調理要先從「養脾」入手,多吃味甜的食物可以養脾,如穀類中的糯米、黑米、黍米、燕麥等;蔬果要多吃南瓜、紅棗、桂圓等。中醫認為「多辣傷肝」,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等,氣虛體質的人不宜食用。
●注意「補氣」,別「破氣」
氣虛一般不容易造成大毛病,相對於其他偏頗體質來說,危害較小,所以在滋補時,只需扶助身體正氣即可。一般營養豐富的食物,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只要經常食用,使人體各種營養成分充足即可。
因此,氣虛的人適合「平補」。相對陰虛者的「清補」和陽虛者的「溫補」而言,「平補」是一種緩和滋補的方法。甘平和緩的食物或滋補藥物,可治療各種體虛、慢性病,包括茭白筍、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
與「補氣」相對,有些食物能夠削弱和破壞身體中的元氣,我們把這種作用稱為食物的「破氣」作用。在飲食中,許多常見的食物都有非常強的「破氣」作用,如白蘿蔔、芹菜、山楂等,氣虛的人應該忌食此類食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