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常見的錯誤觀念
拔罐是一種能見度極高的民間療法,更是臺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許多按摩會館都有提供拔罐的服務。在我們每天的使用當中,許多人都是哪裡痛就拔哪裡,沒有探究拔罐的治療原理,導致這麼好的治療工具,卻在不當的使用下造成更深入或更長久的不適,實在讓我感到非常惋惜。
在這個章節,我分享幾個臨床上常見的錯誤觀念,讓大家可以對「拔罐」有更真切的理解。
〈錯誤觀念一〉:拔罐的方法只有一種。
拔罐聽起來好像是過時的一個名詞,實際上它是近幾十年才流行起來的名稱。古代就已經有這樣的治療手法,但當時不是稱為「拔罐」,而是叫作「角法」,原因是當時拔罐通常使用的器具,不是現在常見的塑膠罐,而是使用牛角或羊角。不過在時代更迭、更新變化之下,拔罐器具開始出現非常多元的材質,如:陶器、竹子等等,「角法」這個名詞慢慢變得無法涵蓋所有拔罐器具。
古代沒有現在的抽氣機可以使用,他們是利用點火後的真空效應來拔罐,在「角法」的稱呼出現侷限後,「拔火罐」變成較為常見的統稱。
根據拔罐的真空抽取技術不同,又演變出藥水罐和符籙罐兩種。一直到距今大約四十年前,隨著科技材料的進步,出現了透明的聚碳酸酯製成的罐子,再加上真空抽氣機,現代的拔罐於焉誕生。
這樣的新型工具除了容易使用、清潔以外,也造成現代拔罐的真空負壓,比以前的拔火罐負壓強了許多。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拔罐,跟古代的拔火罐狀況是不一樣的,現代的療效,比之以前拔火罐,實際上有很大的差異。
〈錯誤觀念二〉:拔罐不用管位置,都一樣有效。
答案是不一定。
有時候同樣的一個位置。但是手法、技巧、角度不同,拔罐後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樣。針對同樣的部位,我們有可能是要調整肌肉,也有可能是為了調整筋膜,或是為了拔除裡面的舊傷,甚至是氣滯血瘀的毒素等等。
所以目的不一樣,拔罐的方法就不一樣,同樣都是拔罐,效果卻有相當大的不同。因此當我們需要拔罐治傷時,首先要由專業人士診斷,進而辨別癥狀,然後需要很多的技巧搭配診斷,適當運用手法與技巧,才能夠達到我們想要的:釣出舊傷,排出氣滯血瘀,有效地達成排解酸痛或其他治療效果。
〈錯誤觀念三〉:拔罐是長輩、老人家的事情。
其實老人家比較不適合任意拔罐。最適合拔罐的,其實是年輕氣盛的人。拔罐是運用自己體內的氣血,來治療身體的疾病。老人一般來說氣血比較虛弱,所以不太適合;同理,嬰幼兒也不適合。小朋友至少要六歲以上,才可以考慮拔罐。
現在臨床上常見許多年輕人,有些是身體累積的毒素過多,或者是運動時肌肉拉傷,這些內出血的內傷停留在體內,導致整體循環變差,就開始產生痠痛的毛病。如果是這類狀況,就非常適合運用拔罐的方法來治療。
〈錯誤觀念四〉:拔罐時間越長越好、越緊越好、且浮現皮膚瘀血、瘀塊才是有效?
拔罐是經由負壓帶出深層淤積的邪毒,並促進,達到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舒緩局部疼痛等功效。拔罐力主以最低的撕裂傷換取最高的療癒力,而時間上以五分鐘上下,適中的壓力以避免撕裂傷,搭配搖罐或是運動罐法等來減少相關副作用。
〈錯誤觀念五〉:拔罐不夠科學,甚至過時了。
現在的拔罐機器十分先進,甚至可以加入電腦感應與自動化的控制。透過這些持續性的演進,連頭部有頭髮的地方都可以拔罐了(過去要頭部拔罐,都必須把頭髮剃光,才能進行)。拔罐的技術還在不斷進步當中,加諸其他身心靈產品的研發,未來可能還有其他項目,會結合到拔罐這門療法裡,讓效果更好,整體技術更精進。
一般坊間的西醫,對於拔罐的技術普遍非常陌生,在西醫的治療中,對於身體內出血所造成的酸痛或其他疾病,目前仍然是一籌莫展。許多內傷(內出血)所產生的酸痛或疾病,目前還是只能依靠中醫的拔罐技術,才有辦法快速排除身體內部損傷。
所以說,拔罐的技術,非但不過時,而且可能很快就會成為未來醫學的重點!
〈錯誤觀念六〉:拔罐不一定要專業人士操作?
由於經驗尚淺的人對於拔罐仍有許多錯誤觀念,為避免病還沒治好又產生新傷,拔罐極度推線專業人士進行。。
我常常看到許多人被經驗不足的推拿師傅過度拔罐,或者是不當處置,反而導致傷害。不是破壞原本的肌肉纖維,導致肌肉纖維化的病變,就是過度的破壞血管,讓血管變得老化、容易破裂。由於實在太常見到這些慘況,我不忍心放任不理,才動念要將我一路深入研究、親身實做超過三十種門派的學問,寫成書籍分享,讓想學習的人可以比照依循。也讓想認識拔罐或是嘗試拔罐的人,對這門流傳千年的療法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回答完以上常見的疑問,你是不是也有種恍然大悟的感受呢?
當專業度不足的人操作拔罐,患者經常產生副作用或是二次傷害。但是,其實想要增加專業一點也不難,只要受過十六個小時的拔罐訓練就可以。你也許會問,既然不是那麼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專業度不足的操作人士呢?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是在一般坊間或學校裡,具備足夠專業性及全方位學理的老師,實在太少了。
我才會選擇將我所知所有的內容,包含:拔罐優缺點、原理、處理方式、注意事項、禁忌等,集合整理成書籍,教大家如何有效率學習、釐清疑問。縱使不是專業拔罐的職業人士,但也能善用這門療法,用正確的方式幫助自己身邊的人。
至於是否操作就能達到「良好的效果」?這除了讀書學習外,還需要有更多的實務訓練,透過中醫解剖學、肌肉解剖學、中醫診斷學、臨床辨證論治的學習操作,才有辦法真正變成一位治傷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