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醫的發生、發展與回歸
醫學隨著科技在不斷進步。對古老中醫要揚棄,不能買櫝還珠。其實現代文明的進步只是科學的進步,《易經》與《黃帝內經》的哲學思想遠比現代人了解得高遠並超前,包括三螺旋的思想、藏象生命系統等。《易經》與《黃帝內經》在哲學上又是完全一致的。自從《易經》、《黃帝內經》形成後,一直在有效應用,卻沒有一個人能動搖這套理論框架,歷史上的儒家、道家以及無數名醫的實踐,僅僅對兩經的某些條文多了一些心得,卻沒有按照實踐與理論來螺旋升級兩部經典。本書正是從回歸理解兩部經典的角度重新整理中醫學的邏輯。幸運的是,目前已經發現的各個版本的《周易》與《黃帝內經》,除了字的寫法不同外,文字內容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回歸原著,只以原著文字為基,將後世解讀的象文之類忽略或只作為一種解讀參考,就可以找到本源。
一、《黃帝內經》溯源
中醫始於《黃帝內經》,中華文明源自《易經》,西方文明源自《聖經》。但中西方不同,西方人能明明白白地閱讀、理解《聖經》,我們華夏子孫卻沒幾個人能看懂《易經》與《黃帝內經》。原因主要是成書太早,早於戰國時代(戰國時代的作品現代人都能理解),因為幾千年前的文字字義與現代已經差別很大,甚至完全沒有關聯,導致很難理解書裡的內容。比如《易經》中的「君子、大人、小人」,指的是王室、貴族、平民百姓。「小人勿用」的「勿」指的是軍旗,成語意思本來指的是用軍旗召集人民開會、祭祀、準備春耕、備戰等。《周易》一書中,一個「包荒用馮」把幾百年後的孔子都難倒了,更何況是現代人。商、周時期的文字刻在甲骨與青銅器上才得以保存,之前夏的經典都記錄在玉石上,可想而知,書寫用字只能簡之又簡,也必然引起歧義。《周易》任何一卦都是一篇理論、邏輯、歷史事件案例齊備的論文,任何一個卦名都含義無窮。比如「乾」字就是一部天象;〈蠱卦〉就可以涵蓋姜子牙的「陰謀修德」;〈文伐〉十二條,比美國的「十條誡令」、「希拉蕊十條」更豐富。另外,現代人的膚淺,讓我們過於低估了歷經幾千年累積的文明(包括第一次產業革命、政權更替與戰爭、年復一年的天地觀察紀錄等)。
《黃帝內經》包括《素問》、《靈樞》兩篇,各八十一卷。《素問》側重於講藏象生命哲學以及人、天、地的三螺旋關係,並細分陰陽五行、五運六氣、五臟六腑、五穀五味、氣血精神等,論述病因、病理以及平衡調養;而《靈樞》則側重於講經絡、針灸,更像專業中醫技法。幾千年來,《易經》的原文與後世解讀,後人只是在《易傳》部分不斷加入自己的理解。由於《黃帝內經》是集納本,所以內容、編排上都有些混亂,後人新增的內容與原本內容混雜,為研究《黃帝內經》帶來了極大困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中提示《素問》是原本。「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陰陽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靈樞》作為書名,始見於唐代王冰《素問》注:「《靈樞》曰,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後文詳述,《靈樞》中很多內容與《素問》不一致,甚至恰恰是黃帝本人批評指正雷公的「五過四失」之類。《素問》強調「道」、系統論、整體論、平衡調養論,甚至明文「刺法」也只是和「按摩」、「湯藥」同類的調節平衡方法之一。《素問》的「道」與《周易》是一致的,只是《素問》適用於人體組織,而《易經》適用於社會政權組織。可以推斷:《黃帝內經》原文就是《素問》和遺失部分,當《素問》與《靈樞》不對應時,可採信《素問》。
正史記載的第一位醫生是戰國時期的扁鵲。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即後來總結的四診法:「望、聞、問、切」,當時扁鵲稱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扁鵲見蔡桓公〉文中展現的望診與表裡臟腑;治療虢太子所用的砥石針炙法、湯藥法等都與《黃帝內經》是一致的。可以證明至少扁鵲之前,《黃帝內經》已經成型。扁鵲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西元前407年),卒於赧王五年(西元前310年)。
「扁鵲」之名是對古代醫術高超者的通稱。「扁」的金文 就是「門+圍欄」。傑出的醫生治病救人,帶來安康和快樂,好比喜鵲飛到門前院內。署名為扁鵲(秦越人)的《黃帝八十一難經》,一般認為是後人根據扁鵲的脈診等醫術整理成書的。實際是想解釋《黃帝內經》中的疑難,後文會解讀《黃帝八十一難經》努力解釋《素問》中「三焦」的難題。這也證明了,對《黃帝內經》的合乎邏輯的解讀,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是難題了。周室密藏的《周易》、《陰符經》、《黃帝內經》、《山海經》流散各國後,在各自的解讀中,逐漸形成了老子、孔子、鬼谷子、莊子、屈原等的不同流派。
在《史記》中記錄下了扁鵲的「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醫;驕恣不論於理;輕身重財;衣食不能適;形羸不能服;陰陽並,藏氣不定。其中「信巫不信醫;驕恣不論於理」,包含著明確的科學與邏輯精神。近代一些學者,一方面號召不讀中國古書;另一方面又因為無知而攻擊中醫是封建迷信的「巫術」,十分淺薄可笑。甚至還由於學識不足,扭曲妄解先哲的經典,而那就是如老子說的「不知知,病」了。比如明清之際東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怎麼能看懂「字字血淚」的《紅樓夢》?《紅樓夢》以易學布局,全篇不斷用各種「藥」提示反常(幾乎都是假藥錯方),目的就是要在賈府這個沒有一個新生命的煉丹爐中提煉出救治中華的神藥「通靈寶玉」,「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筆者的另一專著《紅樓大夢》。
《黃帝內經》形成於黃帝時期,但很少有人相信。人們一般認為《黃帝內經》「出現」在戰國,這和《易經》很相似;《連山》形成於夏或更早,基本被認可。它們都是帝王密學,根本不外傳,所以孔子看到《周易》的興奮可想而知。因為王子朝奔楚等原因,周室典籍才得以流散。老子是周王室的「圖書館館長」,有學習的便利條件。《黃帝內經》中有許多文字與《道德經》幾乎完全相同,老子的許多名言可以直接引用於中醫,有人認為莊子就是在闡述《黃帝內經》的《素問》,甚至可以進一步認為老子和莊子都是「醫學家」。比如《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不就是《道德經》中的內容嗎?而《道德經》的開篇就是講「牝」這個「根」,透過「玄」(陰陽三螺旋)這個「門」,化成了宇宙與生命(《黃帝內經》說都來自《太始天元冊》);老子〈赤子篇〉就是在解釋「先天之精」等。其中如「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之類,文字與意境都一樣。《道德經》第八十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無為而治」的社會影象。《黃帝內經》:「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道德經》文風類似格言警句摘抄,每一句都是結論和觀點,沒有中間論述,這在古代經典中是獨一無二的。《道德經》的另一個特點是書中沒有任何時間、人物、事件,這在各國哲理書中也是獨一無二的。《道德經》的哲理與《周易》下經以及《陰符經》也高度一致。據以上三點,可以推論:老子在擔任周王室「圖書館館長」期間摘抄提煉整合了《周易》、《陰符經》、《黃帝內經》等的內容,最終完成《道德經》。
醫學隨著科技在不斷進步。對古老中醫要揚棄,不能買櫝還珠。其實現代文明的進步只是科學的進步,《易經》與《黃帝內經》的哲學思想遠比現代人了解得高遠並超前,包括三螺旋的思想、藏象生命系統等。《易經》與《黃帝內經》在哲學上又是完全一致的。自從《易經》、《黃帝內經》形成後,一直在有效應用,卻沒有一個人能動搖這套理論框架,歷史上的儒家、道家以及無數名醫的實踐,僅僅對兩經的某些條文多了一些心得,卻沒有按照實踐與理論來螺旋升級兩部經典。本書正是從回歸理解兩部經典的角度重新整理中醫學的邏輯。幸運的是,目前已經發現的各個版本的《周易》與《黃帝內經》,除了字的寫法不同外,文字內容基本上是完全一致的。回歸原著,只以原著文字為基,將後世解讀的象文之類忽略或只作為一種解讀參考,就可以找到本源。
一、《黃帝內經》溯源
中醫始於《黃帝內經》,中華文明源自《易經》,西方文明源自《聖經》。但中西方不同,西方人能明明白白地閱讀、理解《聖經》,我們華夏子孫卻沒幾個人能看懂《易經》與《黃帝內經》。原因主要是成書太早,早於戰國時代(戰國時代的作品現代人都能理解),因為幾千年前的文字字義與現代已經差別很大,甚至完全沒有關聯,導致很難理解書裡的內容。比如《易經》中的「君子、大人、小人」,指的是王室、貴族、平民百姓。「小人勿用」的「勿」指的是軍旗,成語意思本來指的是用軍旗召集人民開會、祭祀、準備春耕、備戰等。《周易》一書中,一個「包荒用馮」把幾百年後的孔子都難倒了,更何況是現代人。商、周時期的文字刻在甲骨與青銅器上才得以保存,之前夏的經典都記錄在玉石上,可想而知,書寫用字只能簡之又簡,也必然引起歧義。《周易》任何一卦都是一篇理論、邏輯、歷史事件案例齊備的論文,任何一個卦名都含義無窮。比如「乾」字就是一部天象;〈蠱卦〉就可以涵蓋姜子牙的「陰謀修德」;〈文伐〉十二條,比美國的「十條誡令」、「希拉蕊十條」更豐富。另外,現代人的膚淺,讓我們過於低估了歷經幾千年累積的文明(包括第一次產業革命、政權更替與戰爭、年復一年的天地觀察紀錄等)。
《黃帝內經》包括《素問》、《靈樞》兩篇,各八十一卷。《素問》側重於講藏象生命哲學以及人、天、地的三螺旋關係,並細分陰陽五行、五運六氣、五臟六腑、五穀五味、氣血精神等,論述病因、病理以及平衡調養;而《靈樞》則側重於講經絡、針灸,更像專業中醫技法。幾千年來,《易經》的原文與後世解讀,後人只是在《易傳》部分不斷加入自己的理解。由於《黃帝內經》是集納本,所以內容、編排上都有些混亂,後人新增的內容與原本內容混雜,為研究《黃帝內經》帶來了極大困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中提示《素問》是原本。「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陰陽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靈樞》作為書名,始見於唐代王冰《素問》注:「《靈樞》曰,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後文詳述,《靈樞》中很多內容與《素問》不一致,甚至恰恰是黃帝本人批評指正雷公的「五過四失」之類。《素問》強調「道」、系統論、整體論、平衡調養論,甚至明文「刺法」也只是和「按摩」、「湯藥」同類的調節平衡方法之一。《素問》的「道」與《周易》是一致的,只是《素問》適用於人體組織,而《易經》適用於社會政權組織。可以推斷:《黃帝內經》原文就是《素問》和遺失部分,當《素問》與《靈樞》不對應時,可採信《素問》。
正史記載的第一位醫生是戰國時期的扁鵲。扁鵲在診視疾病中,已經應用了中醫全面的診斷技術,即後來總結的四診法:「望、聞、問、切」,當時扁鵲稱為「望色、聽聲、寫影和切脈」。〈扁鵲見蔡桓公〉文中展現的望診與表裡臟腑;治療虢太子所用的砥石針炙法、湯藥法等都與《黃帝內經》是一致的。可以證明至少扁鵲之前,《黃帝內經》已經成型。扁鵲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西元前407年),卒於赧王五年(西元前310年)。
「扁鵲」之名是對古代醫術高超者的通稱。「扁」的金文 就是「門+圍欄」。傑出的醫生治病救人,帶來安康和快樂,好比喜鵲飛到門前院內。署名為扁鵲(秦越人)的《黃帝八十一難經》,一般認為是後人根據扁鵲的脈診等醫術整理成書的。實際是想解釋《黃帝內經》中的疑難,後文會解讀《黃帝八十一難經》努力解釋《素問》中「三焦」的難題。這也證明了,對《黃帝內經》的合乎邏輯的解讀,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是難題了。周室密藏的《周易》、《陰符經》、《黃帝內經》、《山海經》流散各國後,在各自的解讀中,逐漸形成了老子、孔子、鬼谷子、莊子、屈原等的不同流派。
在《史記》中記錄下了扁鵲的「六不治」,包括:信巫不信醫;驕恣不論於理;輕身重財;衣食不能適;形羸不能服;陰陽並,藏氣不定。其中「信巫不信醫;驕恣不論於理」,包含著明確的科學與邏輯精神。近代一些學者,一方面號召不讀中國古書;另一方面又因為無知而攻擊中醫是封建迷信的「巫術」,十分淺薄可笑。甚至還由於學識不足,扭曲妄解先哲的經典,而那就是如老子說的「不知知,病」了。比如明清之際東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怎麼能看懂「字字血淚」的《紅樓夢》?《紅樓夢》以易學布局,全篇不斷用各種「藥」提示反常(幾乎都是假藥錯方),目的就是要在賈府這個沒有一個新生命的煉丹爐中提煉出救治中華的神藥「通靈寶玉」,「一除邪祟,二療冤疾,三知禍福」。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筆者的另一專著《紅樓大夢》。
《黃帝內經》形成於黃帝時期,但很少有人相信。人們一般認為《黃帝內經》「出現」在戰國,這和《易經》很相似;《連山》形成於夏或更早,基本被認可。它們都是帝王密學,根本不外傳,所以孔子看到《周易》的興奮可想而知。因為王子朝奔楚等原因,周室典籍才得以流散。老子是周王室的「圖書館館長」,有學習的便利條件。《黃帝內經》中有許多文字與《道德經》幾乎完全相同,老子的許多名言可以直接引用於中醫,有人認為莊子就是在闡述《黃帝內經》的《素問》,甚至可以進一步認為老子和莊子都是「醫學家」。比如《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不就是《道德經》中的內容嗎?而《道德經》的開篇就是講「牝」這個「根」,透過「玄」(陰陽三螺旋)這個「門」,化成了宇宙與生命(《黃帝內經》說都來自《太始天元冊》);老子〈赤子篇〉就是在解釋「先天之精」等。其中如「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之類,文字與意境都一樣。《道德經》第八十章「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無為而治」的社會影象。《黃帝內經》:「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慾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道德經》文風類似格言警句摘抄,每一句都是結論和觀點,沒有中間論述,這在古代經典中是獨一無二的。《道德經》的另一個特點是書中沒有任何時間、人物、事件,這在各國哲理書中也是獨一無二的。《道德經》的哲理與《周易》下經以及《陰符經》也高度一致。據以上三點,可以推論:老子在擔任周王室「圖書館館長」期間摘抄提煉整合了《周易》、《陰符經》、《黃帝內經》等的內容,最終完成《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