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以新思維看世界
我們生活在以西方科學為主流的社會,看待事物的理解方式也會以西方科學的邏輯思維為主。身為現代社會的中醫師,在學習醫學知識的過程中,常常會自我模糊在中醫、西醫兩者對於人身體運作上的理解與定義,甚至會讓同時存在於自己腦袋裡的中西醫產生相互排斥、矛盾和懷疑。身為中醫師,不同以往,在校修業時數中、西醫學科各半,以便符合社會需求。因此,如何在看診時用中醫腦袋診斷,解釋病情時用西醫語言溝通,開藥、針灸時中西醫腦合參,是現下中醫師必備的技能。紓環波Le Pivot針灸療法是一個開端,用更寬廣的思維認識人、療癒人。
我希望想要認識、學習中醫的人能體會到,中醫始終是從「全人」的觀點出發,來看待和解決發生在人身上的各種疾病問題。在這樣的方式下,如何看待疾病、解讀發生在人體上的病症,便會基於其不同的文化知識背景,以及不一樣的語言表達方式,來描述人的生理、病理。
美國哈佛大學學者粟山茂久(Shigehisa Kuriyama)的著作《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闡明了,東、西方因不同的文化感官以及語言闡述方式,使得兩方在經驗上對於疾病的描述、看法產生差異。目前以西方醫學教育為主體的醫療體系,普遍以西醫觀點來看待人體,當從西醫角度去治療疾病時,在某些疾病上,就所知醫療知識中還未能找出解決方案。我們若能夠從另一個角度:中醫學,以中醫理論所提到的經絡、氣血、臟腑等觀念來思考疾病發生的模式,即可找出問題另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
所以,期盼讀者能夠以開放的心態,看待已有五千年脈絡的中醫,用寬闊的想法看待人、看待身體,能夠以更高的智慧看待人與疾病的問題。我常提醒自己,在治療疾病上沒有所謂的權威,現在可以治癒手上的患者,不表示下一位同樣能治癒,唯有竭盡所能做好醫者本分,才能讓患者與醫者本身邁入蛻變的可能。
感恩上帝賦予我的恩賜,藉由這套「紓環波Le Pivot」針法所提出的理論與方法來拋磚引玉,提供醫者或患者以不同的思維看待疾病,也帶給未來人們解決問題、迎向健康生活的方案。不只讓你美麗,更要你健康。
●第一章 樞紐,生命能量傳遞之鑰
人類對火星一直充滿想像,甚至不斷探測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可能,而我這顆原本唸物理的腦袋,同樣不忘用科學思維去探索事物的可能。物理學對大自然的理解,從巨觀牛頓力學進到微觀量子力學,從看得到,到看不見,當以量子世界的思維模式去理解看不到的世界,結合現代科學家利用量子尺度的檢測儀,發現人體上有疑似「氣」、「經絡」的存在,這些結果近一步印證了古人的論述,更啟發了我如何理解看不見的氣和經絡。五千年前古代中醫就發現,人體有著如無形軌道運行的經絡,載運「氣」,幫助維持生命的運作。某天,坐在診間瞇眼思索著如何透過不同的層次及角度,開創美顏針的更多可能時,恍惚間,身體竟不自主的向上飄移……
一眼瞬間:神永恆的作為
失重感讓我俯身看著躺坐在椅子上的自己,逐漸地從一個圓、一個點,直到消失不見。漩渦、星點、霧霾……,越專注想看清卻越是一片渾沌,霎時,一道閃光劃過,眼前這片望不到邊際的凹凸不平,塵土飛揚,是沙漠。如此靜穆、死寂,伴隨著一股一股的旋風,飛沙走石,將地表吹皺,一陣一陣的沙浪,向前湧動,將沙漠揭去了一層,又揭去了一層。「是塞東尼亞區的火星人臉!」我心中一驚,從美國太空總署探測到的畫面竟近在咫尺,如此的視角和光線,捕捉到的一眼瞬間,化為神永恆的作為。
這無邊的宇宙,我為著自己的卑小而顫抖。
據了解,塞東尼亞區本為火星古代的海岸線,「海岸線……,這難道是暗示?」似是有什麼東西,激烈震盪著我的靈魂。海岸線在近代法國數學家本華‧曼德博(Benoit Mandelbrot)眼中,翻轉出其思想的轉捩點,發展出了新的維度觀念:碎形(Fractal Geometry)。
思及此,眼睛瞬地睜開,燈光熱辣辣的刺眼,瞥見桌上剛沏的茶還冒著煙圈,一如心中的悸動上升後持續繚繞盤旋,我手探孤獨,想解開。掛鐘滴答滴答,下午三點二十三分,我在診間。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美顏針的更多可能,實則早已建基在以往接觸到的各類針法與臨床實踐及體會上。靜思得之,浮動的心漸漸沉澱,不再外求,不再疑惑。
中醫裡,經絡氣血的存在與運作的現象,就如同太陽系中各行星運行原理的萬有引力和軌道。因為萬有引力,太陽星系的行星能夠始終圍繞著太陽運轉,就像是有一股「氣」(氣相當於萬有引力),在推動各行星圍繞著太陽,使得這些行星能在特定的軌道上運行,循環不息。氣是一種力(force),當這個「力」推動著不同的物質,它就會帶出不同的身體效應。例如氣推動帶電物質,它就會在身體上產生電流效應,同時,由法拉第定律也帶出身體的磁效應,由此也解釋了中醫理論的各種氣的定義。如「衛氣」:表示氣帶動身體的免疫物質;「營氣」:表示氣帶動身體上的營養物質。氣帶動身體的各種物質,依循著存在在身體上的無形軌道(經絡),循環無端的周流著,維持身體的功能及延續著生命。
若將這無形的軌道比喻為河流,那穴位就是河流在不同段落因地形而產生的湖泊,湖泊能夠調節水流量,同樣地,穴位正是人身體氣血行經之處的中繼站、調節站。回顧在中醫學理中所講的身體運作模式,是透過人體內的經絡通道,來傳遞體內表達的訊息與乘載的物質,而「氣」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醫師可以透過在穴位上針灸引導氣來打通身體經絡穴道,疏通氣血,產生對應各種不同疾病的治療效果。
有位僵直性脊椎炎1的先生,固定會從台中上來台北找我做美顏針療程。有次,他按照時間固定回診。
「方醫師我跟你說,我昨天扭到腳今天還在痛。」皺著眉,他一跛一跛地走進診間。
「左腳踝?」看著他走路的姿勢,我推測。
「是呀,現在還是腫的。」他說,語氣多了分無奈,右手撐著桌邊緩緩地坐下。
「看樣子還在發炎,記得燥熱的東西這陣子先不要碰。」我觸診後發現腳踝局部溫度較高,膚色稍顯發紅。
「等等除了美顏針外,腳踝要處理一下嗎?」他問。
「先做美顏針。」我心裡盤算著,這個問題可以一併在臉部針灸時改善。
「現在你試著腳踝動動看。」扎完針後,我說。
「咦!鬆開了耶!不痛了,奇怪,怎麼會這樣?!」他吃驚於原本疼痛緊繃的腳踝就這麼解開了,關節轉動變得靈活,肉眼可見的腫,消了。
我所運用的道理很簡單,就是經絡。頭面部的穴位甚多,經絡遍布,有些連到手,有些通到腳,只要診斷在對應病灶的同一條經絡進行遠端施針,便可改善氣血循環,達到立馬消腫止痛的目的。
《黃帝內經.靈樞經水第十二》: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臟六腑。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第十》: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篇第六十二》: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這位先生僵直性脊椎炎的病況,在接下來的美顏針療程中逐漸改善,原本因脊椎疼痛而無法平躺睡過夜的現象,在治療半年後已能安穩一覺到天亮。回西醫門診施打生物製劑2的頻率,也從兩週一次降為二至三個月一次,箇中的道理,不僅僅是透過穴位經絡,其關竅,我稱之為:「Le Pivot,樞紐。」
這是個驚人的發現。
註解:
1.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自體免疫疾病,主要侵犯軀幹正中央的骨關節,通常開始於腸薦骨關節的滑液囊炎,逐漸往上侵犯脊椎之滑膜關節,由腰椎、胸椎最後至頸椎。
2. 生物製劑(Biologic Therapy):一種透過生科技術研發的抗體藥物,這些抗體可以在患者體內去中和抵銷那一群不受控制的發炎因子,最後希望能達到終止發炎因子所帶來的負面連鎖反應。
我們生活在以西方科學為主流的社會,看待事物的理解方式也會以西方科學的邏輯思維為主。身為現代社會的中醫師,在學習醫學知識的過程中,常常會自我模糊在中醫、西醫兩者對於人身體運作上的理解與定義,甚至會讓同時存在於自己腦袋裡的中西醫產生相互排斥、矛盾和懷疑。身為中醫師,不同以往,在校修業時數中、西醫學科各半,以便符合社會需求。因此,如何在看診時用中醫腦袋診斷,解釋病情時用西醫語言溝通,開藥、針灸時中西醫腦合參,是現下中醫師必備的技能。紓環波Le Pivot針灸療法是一個開端,用更寬廣的思維認識人、療癒人。
我希望想要認識、學習中醫的人能體會到,中醫始終是從「全人」的觀點出發,來看待和解決發生在人身上的各種疾病問題。在這樣的方式下,如何看待疾病、解讀發生在人體上的病症,便會基於其不同的文化知識背景,以及不一樣的語言表達方式,來描述人的生理、病理。
美國哈佛大學學者粟山茂久(Shigehisa Kuriyama)的著作《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闡明了,東、西方因不同的文化感官以及語言闡述方式,使得兩方在經驗上對於疾病的描述、看法產生差異。目前以西方醫學教育為主體的醫療體系,普遍以西醫觀點來看待人體,當從西醫角度去治療疾病時,在某些疾病上,就所知醫療知識中還未能找出解決方案。我們若能夠從另一個角度:中醫學,以中醫理論所提到的經絡、氣血、臟腑等觀念來思考疾病發生的模式,即可找出問題另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
所以,期盼讀者能夠以開放的心態,看待已有五千年脈絡的中醫,用寬闊的想法看待人、看待身體,能夠以更高的智慧看待人與疾病的問題。我常提醒自己,在治療疾病上沒有所謂的權威,現在可以治癒手上的患者,不表示下一位同樣能治癒,唯有竭盡所能做好醫者本分,才能讓患者與醫者本身邁入蛻變的可能。
感恩上帝賦予我的恩賜,藉由這套「紓環波Le Pivot」針法所提出的理論與方法來拋磚引玉,提供醫者或患者以不同的思維看待疾病,也帶給未來人們解決問題、迎向健康生活的方案。不只讓你美麗,更要你健康。
●第一章 樞紐,生命能量傳遞之鑰
人類對火星一直充滿想像,甚至不斷探測是否有生命存在的可能,而我這顆原本唸物理的腦袋,同樣不忘用科學思維去探索事物的可能。物理學對大自然的理解,從巨觀牛頓力學進到微觀量子力學,從看得到,到看不見,當以量子世界的思維模式去理解看不到的世界,結合現代科學家利用量子尺度的檢測儀,發現人體上有疑似「氣」、「經絡」的存在,這些結果近一步印證了古人的論述,更啟發了我如何理解看不見的氣和經絡。五千年前古代中醫就發現,人體有著如無形軌道運行的經絡,載運「氣」,幫助維持生命的運作。某天,坐在診間瞇眼思索著如何透過不同的層次及角度,開創美顏針的更多可能時,恍惚間,身體竟不自主的向上飄移……
一眼瞬間:神永恆的作為
失重感讓我俯身看著躺坐在椅子上的自己,逐漸地從一個圓、一個點,直到消失不見。漩渦、星點、霧霾……,越專注想看清卻越是一片渾沌,霎時,一道閃光劃過,眼前這片望不到邊際的凹凸不平,塵土飛揚,是沙漠。如此靜穆、死寂,伴隨著一股一股的旋風,飛沙走石,將地表吹皺,一陣一陣的沙浪,向前湧動,將沙漠揭去了一層,又揭去了一層。「是塞東尼亞區的火星人臉!」我心中一驚,從美國太空總署探測到的畫面竟近在咫尺,如此的視角和光線,捕捉到的一眼瞬間,化為神永恆的作為。
這無邊的宇宙,我為著自己的卑小而顫抖。
據了解,塞東尼亞區本為火星古代的海岸線,「海岸線……,這難道是暗示?」似是有什麼東西,激烈震盪著我的靈魂。海岸線在近代法國數學家本華‧曼德博(Benoit Mandelbrot)眼中,翻轉出其思想的轉捩點,發展出了新的維度觀念:碎形(Fractal Geometry)。
思及此,眼睛瞬地睜開,燈光熱辣辣的刺眼,瞥見桌上剛沏的茶還冒著煙圈,一如心中的悸動上升後持續繚繞盤旋,我手探孤獨,想解開。掛鐘滴答滴答,下午三點二十三分,我在診間。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美顏針的更多可能,實則早已建基在以往接觸到的各類針法與臨床實踐及體會上。靜思得之,浮動的心漸漸沉澱,不再外求,不再疑惑。
中醫裡,經絡氣血的存在與運作的現象,就如同太陽系中各行星運行原理的萬有引力和軌道。因為萬有引力,太陽星系的行星能夠始終圍繞著太陽運轉,就像是有一股「氣」(氣相當於萬有引力),在推動各行星圍繞著太陽,使得這些行星能在特定的軌道上運行,循環不息。氣是一種力(force),當這個「力」推動著不同的物質,它就會帶出不同的身體效應。例如氣推動帶電物質,它就會在身體上產生電流效應,同時,由法拉第定律也帶出身體的磁效應,由此也解釋了中醫理論的各種氣的定義。如「衛氣」:表示氣帶動身體的免疫物質;「營氣」:表示氣帶動身體上的營養物質。氣帶動身體的各種物質,依循著存在在身體上的無形軌道(經絡),循環無端的周流著,維持身體的功能及延續著生命。
若將這無形的軌道比喻為河流,那穴位就是河流在不同段落因地形而產生的湖泊,湖泊能夠調節水流量,同樣地,穴位正是人身體氣血行經之處的中繼站、調節站。回顧在中醫學理中所講的身體運作模式,是透過人體內的經絡通道,來傳遞體內表達的訊息與乘載的物質,而「氣」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醫師可以透過在穴位上針灸引導氣來打通身體經絡穴道,疏通氣血,產生對應各種不同疾病的治療效果。
有位僵直性脊椎炎1的先生,固定會從台中上來台北找我做美顏針療程。有次,他按照時間固定回診。
「方醫師我跟你說,我昨天扭到腳今天還在痛。」皺著眉,他一跛一跛地走進診間。
「左腳踝?」看著他走路的姿勢,我推測。
「是呀,現在還是腫的。」他說,語氣多了分無奈,右手撐著桌邊緩緩地坐下。
「看樣子還在發炎,記得燥熱的東西這陣子先不要碰。」我觸診後發現腳踝局部溫度較高,膚色稍顯發紅。
「等等除了美顏針外,腳踝要處理一下嗎?」他問。
「先做美顏針。」我心裡盤算著,這個問題可以一併在臉部針灸時改善。
「現在你試著腳踝動動看。」扎完針後,我說。
「咦!鬆開了耶!不痛了,奇怪,怎麼會這樣?!」他吃驚於原本疼痛緊繃的腳踝就這麼解開了,關節轉動變得靈活,肉眼可見的腫,消了。
我所運用的道理很簡單,就是經絡。頭面部的穴位甚多,經絡遍布,有些連到手,有些通到腳,只要診斷在對應病灶的同一條經絡進行遠端施針,便可改善氣血循環,達到立馬消腫止痛的目的。
《黃帝內經.靈樞經水第十二》:經脈十二者,外合於十二經水,而內屬於五臟六腑。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第十》: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篇第六十二》: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這位先生僵直性脊椎炎的病況,在接下來的美顏針療程中逐漸改善,原本因脊椎疼痛而無法平躺睡過夜的現象,在治療半年後已能安穩一覺到天亮。回西醫門診施打生物製劑2的頻率,也從兩週一次降為二至三個月一次,箇中的道理,不僅僅是透過穴位經絡,其關竅,我稱之為:「Le Pivot,樞紐。」
這是個驚人的發現。
註解:
1.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自體免疫疾病,主要侵犯軀幹正中央的骨關節,通常開始於腸薦骨關節的滑液囊炎,逐漸往上侵犯脊椎之滑膜關節,由腰椎、胸椎最後至頸椎。
2. 生物製劑(Biologic Therapy):一種透過生科技術研發的抗體藥物,這些抗體可以在患者體內去中和抵銷那一群不受控制的發炎因子,最後希望能達到終止發炎因子所帶來的負面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