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刻微養生.開啟心身日益輕靈的最美微笑旅程
	──介紹一門來自家學、師學、古典,已歷十五萬人體證的身體技術
	
	一九三八年,哈佛大學教授阿列.博克(Arlie Bock)展開了一項長達七十六年的研究──格蘭特研究,旨在探討「人如何才能擁有健康、成功與幸福的人生」。研究結果顯示,幸福的關鍵並非千禧年八○%的人認為的重要財富,也非當下五○%年輕人追求的名位,而是「真愛」。無論是愛情、友情還是親情,擁有真愛是顯著提升「人生繁盛」(prosperous life)機率的核心要素。
	由此可知,遇見真愛、製造真愛,就成了人生能否擁有幸福的關鍵。──倘你知道你是這樣地被愛著,活在天地間的幸福感,會變得不一樣。如果讀這個句子的你,感到淡淡的悲傷。那就只是還沒有機會抑或經驗承擔起「真愛自己──深愛自己」,這個美到不行的責任。
	真愛一個人的具體內容、真愛自己的具體內容,除了心、身、情、食、寢,當然也可以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走、站、坐、臥,只要選對姿勢,效果將遠勝每週額外運動數小時。
	原來只要掌握「深情而不滯於情」的用情原則,便可無傷、悠遊於情場。
	原來人生的方向,比行進的速度來得重要。
	
	「導引」是什麼?
	──用呼吸與肢體動作舒筋、活血、養氣、治神的源遠流長傳統
	
	「導引」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和《黃帝內經》。在《莊子.刻意》篇中提到:「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唐代學者陸德明在《經典釋文.莊子音義》中注釋:「導氣令和,引體令柔。」而成玄英《疏》:「斯皆導引神氣,以養形魂,延年之道,駐形之術。」可見,「導引」涵蓋了呼吸吐納與肢體動作,目的在於柔體、養氣、治神、療病、駐形(保持形體)、延年。
	《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則提到:「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王冰註釋道:「導引,謂搖筋骨,動支節。按,是按皮肉。蹻,是捷舉手足。」指出中央地區因地勢平坦潮濕,加上人民飲食雜亂且缺乏勞動,導致常見的疾病包括四肢冰冷無力、肌肉麻痺萎縮,以及因外感引發的寒熱症狀,這些病症可通過「導引按蹻」進行治療。此處亦提到「導引」的起源地及其具體效用。有趣的是,相對於中醫學醫療技術產出於東方的砭石、西方的草藥、北方的灸、南方的針、中央的導引,箇中中央之土的導引,非醫療工作人員可代為施治、操作,浩瀚天地間,如斯療癒維護康健身體之職,竟然唯有患者或常人自身,能夠承擔。
	上述記載中提到的百姓因雜食與缺乏運動而引發的健康問題,如四肢冰冷、無力,或因外感出現發熱怕冷的症狀(如不喜電風扇直吹或冷氣直對),在現代都市生活中也頗為常見。由此可見,「導氣令和,引體令柔」這一古老的概念,在當代亦具高度的實踐價值,可視為源於古典智慧的全新健康觀念。
	
	「穴道導引」是什麼?
	──一而再地「用力收緊」一個個正氣匯聚之所的意義
	
	當我們理解「導引」的核心是「導氣令和,引體令柔」,便能明白其透過呼吸、搖筋骨、動肢節等設計,實現柔化身體、養氣活血、安定神志、療癒疾病、延緩衰老的多重效用。傳統的「導引」涵蓋筋膜網絡的放鬆、肌肉力量與骨質密度的提升,以及經脈氣血的疏通與養護,同時還涉及心靈層面的專注與調適。
	在古人的身體觀中,氣與穴道雖然無形無象,卻是真實存在的。「氣穴」是氣聚集的地方,正如山谷溪流能匯聚水源。只要氣道通暢、正氣充沛,榮氣便能滋養臟腑,衛氣則能守護體表。不僅能有效抵禦外界的風、寒、暑、燥、濕、火,以及流感與時疫等侵襲,還能使人在白天保持充沛精力,夜晚安穩入睡。而「穴道導引」這套技法,正是幫助人們舒筋、活血、養氣、安神,簡單易行且卓越有效的功夫。
	「穴道」是脈氣流經系統中的最小單位,也是正氣匯聚的重要樞紐。力量的特性在於使用越多,增長越快。因此,「穴道導引」以「用力收緊」後「完全放鬆」穴道所在部位為核心動作,經過每日規律反覆的練習,不僅能逐漸增強該部位的肌肉力量,還能提升筋膜的彈性與恢復力,讓身體活力日益旺盛。
	當每一個關鍵穴道所在的部位都能持續得到鍛鍊,其筋膜愈加舒展、氣血運行愈加暢通,整個身體的氣血充盈、神志專注安定,便能全面提升健康狀態。
	
	當我們嫻熟身體最小單位的「放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心與身體往往不自覺地陷入緊張、糾結與僵硬之中,而這種狀態必然影響氣血的流暢。如何有效緩解因長期壓力、過度疲勞或姿勢不良所引發的僵硬與糾結,成為擺脫氣血不暢、痠麻疼痛、代謝不良乃至瘀滯積瘤等問題的關鍵。由於肌肉和筋膜在用力後更容易達到深層放鬆,因此透過一次次全力收緊,再完全放鬆,可以實現更徹底的釋放效果。
	人體的「穴道」,作為身體中比掌、腕、小臂、大臂等部位更微小的單位,正是放鬆與調節的核心。透過逐一對這些最小單位所居部位的肌肉進行盡力的收緊與放鬆,不僅能讓人察覺過去未曾留意的緊繃感,還能幫助消除長期積累的緊張、糾結與僵硬,進而減輕或解除痠痛不適。「穴道導引」能有效放鬆肌筋膜,相較於其他運動形式,減少了潛在運動傷害的風險,同時可以隨時隨地提升筋膜的彈性,使身體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輕鬆與靈活。
	通過「穴道導引」對全身進行循序漸進的調節,藉由每個穴道的反覆收緊與放鬆,快速疏通氣血,鬆解緊繃的筋膜,提升穴道所在部位的靈活性。「穴道導引」將傳統導引的精髓延展至筋膜網絡的深層調理,讓整個身體達到極致的放鬆與平衡,實現內外兼修的全面健康效果。
	
	蔡璧名的「穴道導引」從何而來?
	
	談及「穴道導引」的起源,須從我的父親說起。家父是太極拳宗師鄭曼青先生門下二萬餘弟子中唯一練就太極凌空勁的弟子,可謂青出於藍的嫡傳高徒。太極拳是我的家學,而穴道導引則同樣傳承自父親──前者由父親親自教習,後者則是父親為我鋪設的修行之路。
	我清楚記得,在父親的修行歲月中,有兩三年時間,他曾完全停止練習太極拳,而專注於如今匯集於《穴道導引》書系中的動作與招式。令人驚奇的是,正是在這兩三年完全停練太極拳的時光裡,他的太極功力不僅沒有退步,反而大幅精進。這似乎說明了一個道理:殊途同歸。
	穴道導引與太極拳猶如孿生的兄弟,皆行於追求心靈與身體更為放鬆的道路上。二者相輔相成,彼此助力,共同超越昨日之我,使自身邁向更高的境界,亦如彼此相較又各有精進。
	
	世上的「道」,都是相通的
	
	「道,都是相通的。」父親常說。
	無論是心靈層面的「神凝」、「心齋」、「徇耳目內通」、「神宜內斂」,還是身體技術上的強化中心線(如「頂頭懸」、「豎起脊梁」、「尾閭中正」、「腰為纛」)、置重心於單腳(如「不雙重」、「虛實分明」)、以及全身的放鬆(如「形如槁木」、「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柔」、「鬆」),這些看似分屬不同層面的修行,其實並非四件事,也不是三件事,甚至不是兩件事,而只是一件事——讓舒筋、活血、養氣、安神在同一時間得以展開,並恢復身體如大藥般的天然機能。
	
	等你用身體證明,來告訴我一個神奇的故事
	
	穴道導引是一門深具實效的身體技術,能直接作用於人體的重要穴位,導引經脈的通暢。它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化解身體的緊繃與糾結,實現舒筋、活血、養氣、安神的效果。這不是一種讓人結束後仍需思考健康關聯的運動,而是清晰指向身心整合的實踐。
	更進一步,穴道導引也是一門結合力度與放鬆的運動課程。在鍛鍊中,力度的增強與放鬆的深化相輔相成,練習完成後無需依賴滾筒、球、按摩槍,甚至按摩師的協助,也無需透過額外的拉伸或伸展即可感受全身的放鬆與舒適。
	過去專注於穴道的療法,如針灸、艾灸或經絡調理,大多依賴他人之手與外力的介入,借助工具如砭石、針刺或艾條完成。而穴道導引承襲這些傳統智慧,同時創新拓展,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即可進行。無論是豎起脊梁、單腳重心的穩定,還是單一穴道的收緊與多穴道的累疊出力,這些練習均可隨日積月累而愈發有力,就像透過反覆練習提升手部握力一般。
	這門技術為身心強化鋪展了一條自我掌控的路徑。無需等待他人的幫助,只要善用日常的空隙──清晨甦醒後、夜晚入睡前、飯前或飯後,甚至在繁忙的生活中抽出短短一刻鐘,無論是臥、坐還是站,都能開始鍛鍊。
	當你規律地習練穴道導引,身體將愈加鬆弛柔韌,氣血通暢,心神安寧。這是一段通往健康與心靈平靜的旅程,那裡,有著無病一身輕的體魄,以及愈發空明靜定的心境,正在遠方等著你邁步前行。
	
	● ● ●
	
	中醫是太早熟的文明,所以朝代與朝代之間,著作與著作之間,就呈現不斷複述的內容、大量類抄襲的傳承文本。而今讀二十歲讀過的書,讀四十歲溫複的書,屆甲子竟幾回讀。從難以聚攏、難以嫻熟、那彷彿散落滿地的餖飣堆砌;直至二○○四年仲夏起拜入清御醫傳人、北京四大名醫首席蕭龍友嫡傳之周成清先生門下,漸能梳理出家學與師承之間,可堪執簡御繁的脈落。
	孰想時隔廿年再讀,每一穴道下主司之看似距離遙遠、不那麼相關的諸多繁雜病症,卻已成活潑生動如斯、立體井然如斯,本末源流、明晰如此的山川自然。彷彿有巍峨群山,自有一帶澄碧宛轉依傍。
	方知愈是根柢深厚、愈是浩瀚無涯之學,一朝你覺得你會了,你的進步就停止了。越了解所學的浩瀚,越覺得自己在浩瀚的邊緣。親愛的父親,我懂了,那萬一。
	
	從家學到師學,從身體技術(body techniques)到古典詮釋中的「穴道」
	
	茲將穴道導引工夫所在穴道的穴位、命名由來、主治、劑量等,以及筆者的解讀,條述如下(詳見《穴道導引 時刻微養生 日常練習卡》小書)
	
	鑰匙.開門.見山
	
	一個星期有七天,如果生命一共就是七天,那你打算怎麼過?
	懷抱什麼樣的心情?感受什麼樣的身體?完成什麼樣的夢想?愛著什麼樣的人?
	當你擁有這份牌卡,大可依個人生活習慣,或臥,或坐,或站;榻上,案前,窗邊;等車,等人,等我──隨時隨地,回春鬆柔,自主隨意,揮別僵硬。全套七十五式穴道導引活頁牌卡,根據自我需求,自由搭配。習慣善用生活裡的零碎時間,鍛鍊身體最小單位,為健康存底氣。隨心組合,隨處置放,讓穴道導引自然融入日常,從此氣血流暢。日日練習,收穫全心身的輕鬆靈活、肌筋膜Q彈鬆柔。
	歸家穩坐。這是一個不斷收回心意的練習。把你心不在焉、四處流竄的「心意」,收回來。手執穩定心神之鑰,心神遂養成隨時隨處端坐在──主人翁可以主宰、本該端坐的寶座。何其簡單,不要「『心』不在『焉』」而已。
	那麼究竟「心」要如何使用?「在焉」該在哪裡?莊周已經親筆留下《莊子》內七篇詳細解答,而今我們朝朝暮暮有如斯具體而微的功夫相持相佐。助你我自然而然,收回心神可堪掌控氣血順暢、充沛的,主人翁之職。
	
	功夫,其實就只「在焉」二字而已
	
	就像操作穴道導引時,你是只有穴道所在部位的肌肉,在收緊、放鬆?還是你全幅的「心意」都在此間?全然靜謐地感受穴道所在的這方田壟,用心體會著日復一日收緊與放鬆的操作,是否比昨日更加徹底?感覺可收放的空間是否比前月更加遼闊?
	直到全然放鬆身體,這萬頃良田。
	丹田並非實腹,湧泉並非實泉。一旦真氣積蓄於丹田、充沛於湧泉、流轉於任督、日長一張紙於骨髓筋膜間,收復身體於完整,揮別痼疾於中途。形神離合間,莫非「唯道集虛」所集者,才是生命亙古的真實。
	就當生命僅此七日。真愛自己,深愛自己,鬆柔自己,也本此愛你。自今天起,我想用這樣的思維活著。還做不到一日一生的我,就一週一生吧。
	敬邀天涯為客的你,七日同行。斯卡在手,便有醫道文化的深深祝福與斯文一脈的不輟徽音。
	2024.12.31.08:28璧名書於臺北市溫州街孺慕堂
	
	(本文節錄自《穴道導引 時刻微養生 日常練習卡》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