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經典回顧與理論基礎
本篇從三個部分對溫經湯進行論述:第一章第一節溯本求源部分從經方出處、方名釋義、藥物組成、使用方法、方歌等方面對其進行系統整理。第二節經方集注選取歷代醫家對經方的代表性闡釋。第三節類方簡析對臨床中較常用的溫經湯類方進行簡要分析。第二章對組成溫經湯的主要藥物的功效與主治,以及作用機制進行闡釋,對溫經湯的功效進行剖析。第三章對溫經湯的源流進行整理,對古代醫家方論和現代醫家方論進行論述。
第一章 總論與概述
第一節 溯本求源
一、經方出處
《金匱要略》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裏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二、方名釋義
本方命名為「溫經」者,因具有溫通經脈的作用。《素問.調經論》說: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本方取名溫經,義或源此。方中吳茱萸、桂枝和當歸、白芍、阿膠同用,能溫經養血;半夏、麥冬、人參、甘草和川芎、牡丹皮同用,有潤燥、益氣、活血作用,合而用之,本方具有溫經養血、活血祛瘀之效。由於患者為五十歲左右更年期婦女,又經半產流血,陰虛血少,在所難免。所以方中用當歸、白芍、阿膠、川芎以補血養血;累經不利,脾胃虛弱,勢所必然,又用人參、甘草、生薑、半夏以溫胃健脾;牡丹皮、川芎、桂枝以祛瘀活血;阿膠、麥冬不僅能滋陰、生津、補血,還可緩和生薑、桂枝、半夏之燥,諸藥合用,共奏補虛、祛瘀、散寒、調經的作用。
三、藥物組成
吳茱萸三兩,當歸、川芎、芍藥(白芍)、人參、桂枝、阿膠、丹皮、甘草各二兩,生薑三兩(一本二兩),半夏半升(一本一升),麥冬一升。(《金匱方歌括》)
四、使用方法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來多,及至期不來。
五、方歌
溫經芎芍草歸人,膠桂丹皮二兩均,
半夏半升麥倍用,薑萸三兩對君陳。(《金匱方歌括》)
										本篇從三個部分對溫經湯進行論述:第一章第一節溯本求源部分從經方出處、方名釋義、藥物組成、使用方法、方歌等方面對其進行系統整理。第二節經方集注選取歷代醫家對經方的代表性闡釋。第三節類方簡析對臨床中較常用的溫經湯類方進行簡要分析。第二章對組成溫經湯的主要藥物的功效與主治,以及作用機制進行闡釋,對溫經湯的功效進行剖析。第三章對溫經湯的源流進行整理,對古代醫家方論和現代醫家方論進行論述。
第一章 總論與概述
第一節 溯本求源
一、經方出處
《金匱要略》
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裏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二、方名釋義
本方命名為「溫經」者,因具有溫通經脈的作用。《素問.調經論》說: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本方取名溫經,義或源此。方中吳茱萸、桂枝和當歸、白芍、阿膠同用,能溫經養血;半夏、麥冬、人參、甘草和川芎、牡丹皮同用,有潤燥、益氣、活血作用,合而用之,本方具有溫經養血、活血祛瘀之效。由於患者為五十歲左右更年期婦女,又經半產流血,陰虛血少,在所難免。所以方中用當歸、白芍、阿膠、川芎以補血養血;累經不利,脾胃虛弱,勢所必然,又用人參、甘草、生薑、半夏以溫胃健脾;牡丹皮、川芎、桂枝以祛瘀活血;阿膠、麥冬不僅能滋陰、生津、補血,還可緩和生薑、桂枝、半夏之燥,諸藥合用,共奏補虛、祛瘀、散寒、調經的作用。
三、藥物組成
吳茱萸三兩,當歸、川芎、芍藥(白芍)、人參、桂枝、阿膠、丹皮、甘草各二兩,生薑三兩(一本二兩),半夏半升(一本一升),麥冬一升。(《金匱方歌括》)
四、使用方法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溫三服。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水來多,及至期不來。
五、方歌
溫經芎芍草歸人,膠桂丹皮二兩均,
半夏半升麥倍用,薑萸三兩對君陳。(《金匱方歌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