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胃氣三力:容得下、化得消、睡得沉

對於我們紫林中醫觀察人體來說,手腳心的溫暖是很重要的指標。在陽氣強健的前提下,胃氣的強弱與否,又直接大幅的影響了陽氣的狀態。判斷胃氣的表現是否如常,我個人提出三大指標,就是「容得下、化得消、睡得沉」。

「容得下」其中一個意義是指胃對於飲食的納受能力,也就是我們口語說的「胃口」好不好。常人的胃口要如何叫好?我先聊一件事:中國大概從隋、唐以來,延用至元、明、清,度量衡定義的一斤皆是現在公制的約六百克。有人認為六百克這個數字與現代的公制接軌轉換非常不便,而在民國初年時,西風東漸,民眾逐漸失去國學的薰陶,加上對於國學的底蘊也沒有足夠的信心,此時便跑出一種叫「市斤(五百克)」的單位。但根據我的研究,一斤六百克剛好就是平常成年人一餐所能容下食物的重量平均值。也就是說,一個成年人假使一餐能吃得下約六百克重的食物,此人胃的納受能力即算是在正常的範圍內。如果你是開餐館的,你就知道賣一份餐該有多少重量,客人才會覺得吃飽。反之,如果你拿沒有科學根據的「市斤」來估量,而且你是做「吃到飽」生意的,那肯定要慘賠收場。中醫雖然不講定量,但在定性之下,還是能指出常態分布的數值傾向。不是不講究數值,而是不輕易以定量做評斷標準,才能符合事實,更符合人性。

再來是「化得消」,其中一個意義是口語中的「消化能力」。我們常看到有的人暴飲暴食,突然某一餐吃了平常兩倍以上的食物,但在接下來的三、四個小時,胃部、腹部都處於非常飽脹不適的狀態。或者,有的人並沒有特別大量的進食,但是腹部或胃部也經常飽脹甚至疼痛,感到消化不良,或不太有食欲。對食物的「化消」,一方面是要化解、消去食物,一方面則是把化消之後的產物給運行開來,輸布到全身,如同《內經》提到:「五臟之脈,滋生於胃。」飲食的份量以及進食的間隔若是失去節律,就會傷害胃氣,身體在消化、輸布、同化、吸收這些食材的機能上就會出現障礙。

綜合前面兩點,以「容得下」、「化得消」這兩件事情來看胃氣強弱與否,在直觀上比較容易理解。如果我們要維持正常的生理機能,或是在病時讓身體產生好轉的力量,胃氣的這兩項指標更是顯得格外的關鍵。

最後,「睡得沉」這個指標,或許大家比較少聽過,但是在我們紫林中醫的研究裡面發現,晚上容易入眠,入眠後睡得沈穩,甚至不容易起夜小便,或是能維持穩定的睡眠,不易被驚醒,或是做了睡醒後不會清楚記得的夢,其實都與胃氣的穩定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現代人普遍的嚴重問題之一,就是睡眠品質不好。很多人會求助於所謂的睡眠中心、精神科、腦神經內科之類的西醫科目,但就紫林中醫的觀點,這是腸胃的問題。憂思過度,米飯主食與肉類、蛋類的攝取不足,人工化合添加物吃太多,嗜喝咖啡,都能讓胃氣虛弱、不穩定,讓全身的腠理,筋膜與神經、血管,常處在緊繃、亢奮的狀態下,就算累了也不易入睡,睡了也不安穩,醒了也沒精神。睡眠中的胃氣緩降,能幫助肌肉放鬆,神經、血管形成駐波的狀態,代謝放慢,自然沒有尿意的刺激,全身的氣血從體表內斂轉入內臟,就像食物被身體吸收,氣血與津液順著胃氣深入內臟收藏,這就是深層而品質良好的睡眠。

我們吃下的食物需要經過消化、吸收,無論是從「益菌」的觀點,或是「消化酶」的觀點,終究要與人體消化道的功能緊密結合。如果我們直接從體外補充所謂的益菌,這些外來菌種通常因為水土不服,與體內的環境或由在地飲食所產生的消化酶的特徵格格不入而很快滅絕,所以常是:有吃有效,沒吃沒效,越吃越沒效。就像在農業上,對農地施用化學肥科、農藥,結果是澈底削弱了當地土壤的地力,以致於惡化成:不用藥,就長不出好作物。無論是用外來的因素直接強刺激腸胃消化的運作,或者盲目追求一些具有強烈偏性特徵的飲食,都會讓我們失去胃氣原本能致中和的「常」,將是邯鄲學步,捨本逐末,並不是一個好主意。

「達標」的太極米漿粥
太極米漿粥,很簡單,爐、鍋、米、水,四大要素,完全家常,但要說簡單卻也不簡單,學問在裡面。要將太極米漿粥熬得好,細節需處處講究。(詳細熬煮方法請見書內。)

太極米漿粥煮畢起鍋後,必要細細過濾,去除米渣。過濾時不要刻意擠壓米粒,以免把沒有煮化的米渣也壓破,混入粥液,喝了傷胃。米粒的精華已在泔糜裡,米渣對消化功能十分磨耗。就像煎藥也要去藥渣,不要胡思亂想什麼「珍惜食物」。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定是要先珍惜自己的身體健康,後談及愛惜物力,才合於秩序。如果想要惜物,拿米渣來做為洗頭或洗手的去油膩洗劑,或混入花壇、土壤中做肥料,都很理想,就是別拿來吃下肚裡。

濃度恰好的粥,溫熱時有一定的流動性,能從杯中順利倒出,杯壁只會留下薄薄一層粥液膜。放入冰箱至攝氏四度左右冷藏,隔夜約十二小時後取出,會明顯增強膠狀質感,流動性降低,但不至於難以倒出,甚至結塊。若濃度不夠,化得不夠開,長時間冷藏後,上層會有很多被推出來的水,或是流動性太高,根本無法形成膠質感。過稠與過稀,都不是達標的太極米漿粥,喝了都極傷胃氣,切不可用。

熱飲泔糜是家常,放涼了喝則要歸於「藥用」。仲景在《傷寒雜病論》提到某首方服後:「不利進熱粥一杯,利不止進冷粥一杯」(〈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八.二〇〉)熱粥助人提振胃氣,促進機能代謝,冷粥卻在幫人解除虛燥亢進。只有深入細讀《傷寒雜病論》,才能體會:一碗清水煮大米竟然可以這麼神奇的雙向調節全身上下所有功能。

很多人只看到「我煮的粥也是糊糊的啊!」其實米粒沒有化開完全,漿未成,或熬過頭,太濃稠,過猶不及。不少人自以為已經吃了好一陣的太極米漿粥,卻什麼感覺也沒有,甚至感到不適。也有人說:煮這玩意不是很容易嗎?的確,真的不難,不過就是講究「正確」,下的功夫要「老實」。難,不是難在技術,或材料的珍奇、昂貴,這違反我談「經方化家常」的原則。但是「老實」、「正確」、「認真」這些事,卻意外成為許多人在實踐上的最大障礙。

我認為:熬起一碗粥,甚至可以看清自己的心性。

太極米漿粥的保存與用法
保存
太極米漿粥最好是每天煮,新鮮吃。冷藏不宜超過三天,也不宜冷凍。因為粳米如同胃氣,有一種「吸氣」的物性特質,這在熬成太極米漿粥之後會更加鮮明。若在冰箱中久放,會因為吸附多了冰箱中的濁氣、雜氣、濕氣等,吃下對身體反而不好。冷凍雖能減緩食物腐敗的速度,但不能減緩食物物性之中「氣」的流失速度。食物的氣一旦流失過多,就算沒有腐敗,也因物性過低,吃了對身體沒有好處。同理,任何食物都應避免長期冷凍為宜。

用法
太極米漿粥必要在晨起空腹,不喝水也不進任何飲食的狀態下,為了避免清潔劑也一併下肚,不要刷牙也不必漱口,以不燙口為前提,熱熱飲用,別加任何其他調味料,也不可搭配任何其他食物。附帶一提,每天晨起最傷身的做法,就是大量喝水。水性本寒,再溫熱的水也至多屬於「從極寒到大寒」的差異而已。一大早剛起床,胃氣尚弱,就用大量寒涼泄下的東西來搞破壞,對胃的傷害很是嚴重,古經方中醫重視胃氣,絕不贊同。

依《傷寒雜病論》指出「一升餘」,我建議可換算為三百毫升。若是感覺需要加強調理的朋友,用上四百毫升,更好。食量較小的兒少,能用上一至兩百毫升也就可以了,量力而為。正式的早餐在飲後過三十分鐘再進食,除此之外,整日都可飲用,沒有用量上限,想喝就喝,感覺舒服就喝。感覺不舒服的時候,我建議:更是不妨多喝。我常說:家中若能常備一千毫升左右的太極米漿粥,四季閤家平安。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