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一、前言
本書名為《血肉與外傷:抗日戰爭期間傳統醫藥的知識轉型與現實應對(一九三一-一九四五)》,主標題和副標題其實具有極大的反差性並顛覆讀者的思想,接下來我要講的故事,恐怕連現代中醫都聞所未聞。這樣的張力從書名就可以看出,我曾經和一位現代中醫聊天,他具有中西醫雙執照,但他卻選擇了中醫來執業,正是因為他認為現代中醫不用處理大量的外科傷患,也就意味著他不用接觸一灘灘汙穢的血液和腐臭的膿水,甚至是處理折斷變形的骨頭。可是本書的起始,正是以「血肉與外傷」與「傳統醫藥」這兩個在人們心中幾乎無涉的事物和知識為核心,來書寫這段近一百年前的驚人故事。
撰寫專書,主要是基於自身之體察與學術之關懷。自從博士論文出版後,筆者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都在追尋現代中醫的歷史發展走向,及其背後所牽引出的傳統知識在西方科技話語下的生存空間。近年來,西方學術界對於中國近代中西醫發展史的研究,屢有佳作,現在學界對整個近代醫療史發展的看法,和十幾年前的認知已大為不同;一代學者的努力,發掘出不少中醫具有創造力的故事,而非僅是過往史事的堆砌和陳述而已。
不斷創新與發掘新議題,是學術生命力的展現;如何在日常的閱讀、寫作中發現新的課題,開展新的研究,是每位學者日夜苦思的願望。在這幾年間,筆者撰寫了幾篇論文,並以之為基礎來進行思考。例如筆者將抗戰前細菌戰、化學戰的知識,當作一種全球化知識的在地理解脈絡來梳理,也探討細菌戰背後戰爭與疫病史之間的關係。這類議題在抗戰史的研究雖然不少,時人對中醫藥在戰爭中所扮演之角色,也屢有敘述,但「中醫」卻極少在戰爭史中被拿出來獨立討論;或反過來說,在中國醫療史研究中,也極少重視「戰爭史」的面向,這讓我產生一些新的想法與疑問,戰爭對傳統醫學的影響是什麼?並尋求是否在歷史上,有著我們目前所不知道的故事存在?
二、研究回顧
在後來閱讀資料的過程中,我意外地發現當時中醫其實針對化學戰和細菌戰的防護與醫療,曾經提出了不少傳統醫藥之見解與療法,這顯示中醫並非對戰爭、國家事務乃至新知識沒有興趣。過去的研究極少重視它們的存在,甚至連《百年中醫史》這樣大部頭的中國醫療史研究成果,竟也忽略了中醫與戰爭之間任何可能的關係,其他研究則更談不上論述這些史事在中醫近代發展史上的特殊性。目前,醫療史學界的研究,針對近代中國醫學的轉型,大多集中在防疫和衛生制度的建構與中西醫疾病史、藥物與技術之間的對照和比較;或談中西醫療法律或醫者職業之困境等等。各種相關的歷史研究,前人已經有很好的開展,如何求其突破,或許可藉助更細緻的醫藥報刊言論或檔案中的線索來加以梳理,成了創新研究的關鍵。
在民國之前,無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關切的焦點都放在社會秩序的穩定上,瘟疫常是聽任其發展或採消極避疫法,中醫在社會中少有被談及或承擔什麼深刻的「社會責任」,過去史學界很少重視這樣的課題。若將醫療史置放於抗戰史的大架構下來看,筆者觀察,至少有下面幾個論題已經有研究成果,包括與戰爭有關的難民醫療、西醫救護的基本史事、戰時公共衛生制度的建置、後方都市之衛生工作、軍醫制度與人物、西方醫療制度與技術協助、移植等論題,皆已有相關專著問世。又如江松月(Nicole Elizabeth Barnes)的新作,將研究視角轉向抗戰時期的西南大後方,敘述了戰時大後方的醫療、護理與助產醫學,強調女性醫學專業人員的歷史定位,但對於軍事醫學的內涵,卻沒有做更進一步的梳理;而且顯而易見的是,西方抗戰醫學史研究多數都將焦點放在抗日戰爭對現代公共衛生體系所產生的影響,而非敘述戰爭醫療本身的故事。根據劉士永的觀察,與歐美歷史學研究相比,不論中西方學界,對於整個東亞地區戰爭與醫學史關係之研究,仍是醫學史家較少接觸的領域。更為缺憾的是,以上所述及的研究成果,極少談及中醫貢獻者,頂多只論到中醫參加救護工作的一些案例,卻沒有討論到中醫與國家之關係,或拓展至中醫的社會責任,以及挖掘戰爭本身對中醫內部學術發展所帶來之深刻反省為何?這些都是值得追問的議題。英國軍事醫學史家馬克.哈里森(MarkHarrison)的專書,就分析了不同戰區的英國軍事醫學,探討新式軍事醫學影響現代印度醫學之貢獻。那麼,戰時的中醫與中藥,和西醫或軍醫之間產生什麼樣的關係?這正是本書亟欲解答的部分。
本書所選擇的年代是介於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之間,在這段戰雲密布的時期,學者對戰爭本身或軍事的研究成果,已經不少。但相對於戰爭中的醫療與藥品,則研究相對薄弱很多,論中醫藥者則更為罕見,已如前述。所以本書試圖轉換一個切入點,從國難、戰爭的大背景中來尋覓,思考中醫之於國家、社會責任這個問題的一些答案,並思考書寫中醫歷史的新觀點,探討中醫在這樣緊張的時局中,要如何自處?如何提出合於當時時局的見解和改革方針?而這些構想,對現代中醫又造成了什麼影響?整本書將扣緊筆者一貫的學術關懷:現代中醫的歷史與發展脈絡;當然,為顧及全面性,仍設計一章專以蔣中正(一八八七-一九七五)的領導人言論為主,來探討當時全面推展西方公共衛生制度的困境,本書甚至也融入大後方和解放區內的中西醫藥知識和技術互動之論題,來考察中醫藥在當時特殊時空背景下所創造出來的知識轉型、藥品研發、技術改進等方面之空間;再從過去罕為人知的戰爭、外科、傷科、急救、戰爭藥物等幾個知識內涵,來梳理中醫學術之發展與轉型,期待能為讀者呈現一本具開創性且論題新穎的戰爭史與醫療史。
一、前言
本書名為《血肉與外傷:抗日戰爭期間傳統醫藥的知識轉型與現實應對(一九三一-一九四五)》,主標題和副標題其實具有極大的反差性並顛覆讀者的思想,接下來我要講的故事,恐怕連現代中醫都聞所未聞。這樣的張力從書名就可以看出,我曾經和一位現代中醫聊天,他具有中西醫雙執照,但他卻選擇了中醫來執業,正是因為他認為現代中醫不用處理大量的外科傷患,也就意味著他不用接觸一灘灘汙穢的血液和腐臭的膿水,甚至是處理折斷變形的骨頭。可是本書的起始,正是以「血肉與外傷」與「傳統醫藥」這兩個在人們心中幾乎無涉的事物和知識為核心,來書寫這段近一百年前的驚人故事。
撰寫專書,主要是基於自身之體察與學術之關懷。自從博士論文出版後,筆者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都在追尋現代中醫的歷史發展走向,及其背後所牽引出的傳統知識在西方科技話語下的生存空間。近年來,西方學術界對於中國近代中西醫發展史的研究,屢有佳作,現在學界對整個近代醫療史發展的看法,和十幾年前的認知已大為不同;一代學者的努力,發掘出不少中醫具有創造力的故事,而非僅是過往史事的堆砌和陳述而已。
不斷創新與發掘新議題,是學術生命力的展現;如何在日常的閱讀、寫作中發現新的課題,開展新的研究,是每位學者日夜苦思的願望。在這幾年間,筆者撰寫了幾篇論文,並以之為基礎來進行思考。例如筆者將抗戰前細菌戰、化學戰的知識,當作一種全球化知識的在地理解脈絡來梳理,也探討細菌戰背後戰爭與疫病史之間的關係。這類議題在抗戰史的研究雖然不少,時人對中醫藥在戰爭中所扮演之角色,也屢有敘述,但「中醫」卻極少在戰爭史中被拿出來獨立討論;或反過來說,在中國醫療史研究中,也極少重視「戰爭史」的面向,這讓我產生一些新的想法與疑問,戰爭對傳統醫學的影響是什麼?並尋求是否在歷史上,有著我們目前所不知道的故事存在?
二、研究回顧
在後來閱讀資料的過程中,我意外地發現當時中醫其實針對化學戰和細菌戰的防護與醫療,曾經提出了不少傳統醫藥之見解與療法,這顯示中醫並非對戰爭、國家事務乃至新知識沒有興趣。過去的研究極少重視它們的存在,甚至連《百年中醫史》這樣大部頭的中國醫療史研究成果,竟也忽略了中醫與戰爭之間任何可能的關係,其他研究則更談不上論述這些史事在中醫近代發展史上的特殊性。目前,醫療史學界的研究,針對近代中國醫學的轉型,大多集中在防疫和衛生制度的建構與中西醫疾病史、藥物與技術之間的對照和比較;或談中西醫療法律或醫者職業之困境等等。各種相關的歷史研究,前人已經有很好的開展,如何求其突破,或許可藉助更細緻的醫藥報刊言論或檔案中的線索來加以梳理,成了創新研究的關鍵。
在民國之前,無論是中央或地方政府,關切的焦點都放在社會秩序的穩定上,瘟疫常是聽任其發展或採消極避疫法,中醫在社會中少有被談及或承擔什麼深刻的「社會責任」,過去史學界很少重視這樣的課題。若將醫療史置放於抗戰史的大架構下來看,筆者觀察,至少有下面幾個論題已經有研究成果,包括與戰爭有關的難民醫療、西醫救護的基本史事、戰時公共衛生制度的建置、後方都市之衛生工作、軍醫制度與人物、西方醫療制度與技術協助、移植等論題,皆已有相關專著問世。又如江松月(Nicole Elizabeth Barnes)的新作,將研究視角轉向抗戰時期的西南大後方,敘述了戰時大後方的醫療、護理與助產醫學,強調女性醫學專業人員的歷史定位,但對於軍事醫學的內涵,卻沒有做更進一步的梳理;而且顯而易見的是,西方抗戰醫學史研究多數都將焦點放在抗日戰爭對現代公共衛生體系所產生的影響,而非敘述戰爭醫療本身的故事。根據劉士永的觀察,與歐美歷史學研究相比,不論中西方學界,對於整個東亞地區戰爭與醫學史關係之研究,仍是醫學史家較少接觸的領域。更為缺憾的是,以上所述及的研究成果,極少談及中醫貢獻者,頂多只論到中醫參加救護工作的一些案例,卻沒有討論到中醫與國家之關係,或拓展至中醫的社會責任,以及挖掘戰爭本身對中醫內部學術發展所帶來之深刻反省為何?這些都是值得追問的議題。英國軍事醫學史家馬克.哈里森(MarkHarrison)的專書,就分析了不同戰區的英國軍事醫學,探討新式軍事醫學影響現代印度醫學之貢獻。那麼,戰時的中醫與中藥,和西醫或軍醫之間產生什麼樣的關係?這正是本書亟欲解答的部分。
本書所選擇的年代是介於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之間,在這段戰雲密布的時期,學者對戰爭本身或軍事的研究成果,已經不少。但相對於戰爭中的醫療與藥品,則研究相對薄弱很多,論中醫藥者則更為罕見,已如前述。所以本書試圖轉換一個切入點,從國難、戰爭的大背景中來尋覓,思考中醫之於國家、社會責任這個問題的一些答案,並思考書寫中醫歷史的新觀點,探討中醫在這樣緊張的時局中,要如何自處?如何提出合於當時時局的見解和改革方針?而這些構想,對現代中醫又造成了什麼影響?整本書將扣緊筆者一貫的學術關懷:現代中醫的歷史與發展脈絡;當然,為顧及全面性,仍設計一章專以蔣中正(一八八七-一九七五)的領導人言論為主,來探討當時全面推展西方公共衛生制度的困境,本書甚至也融入大後方和解放區內的中西醫藥知識和技術互動之論題,來考察中醫藥在當時特殊時空背景下所創造出來的知識轉型、藥品研發、技術改進等方面之空間;再從過去罕為人知的戰爭、外科、傷科、急救、戰爭藥物等幾個知識內涵,來梳理中醫學術之發展與轉型,期待能為讀者呈現一本具開創性且論題新穎的戰爭史與醫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