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成為有中醫養生常識的父母>

孩子是一對夫妻的愛和生命在地球上的延續,是上天送給我們的禮物。我們只是在他們的未成年期負責照顧他們的身體和精神世界。一天一天陪伴他們從柔嫩的小嬰兒、牙牙學語的小豆丁,到蹦蹦跳跳的小可愛、問東問西的小精靈……從抱著、背著、牽著、陪著,到他們漸漸地長過了我們的肩膀,長成為快樂、陽光、自由、自主的少男少女。

我們的孩子選擇來到我們的生命中,他們全然地信任我們,我們也努力學習精心地照顧他們,雖然養育、陪伴、傾聽、支持他們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心血,但在養育他們的過程中,生活中各種事物的細節和樂趣也在慢慢向我們展開了。孩子們對很多事物的好奇和探索,讓我們的心量和能量被淨化和提升,陪著他們長大,生活更加有滋有味,雖然身體很累,內心卻時時被快樂灌滿。世界日新月異,千姿百態,但小朋友的誕生與成長,依然寄託了我們美好的希望。

當下,養育孩子對很多年輕的新手爸媽來說,簡單的是,很多物質上的東西都可以輕鬆搞定,繁雜的家務和偶爾的照顧也可以請人代勞;困難的是,不知道如何用新的方法取代老一輩人的養育習慣,從而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身體素質和精神品質,所以難免焦慮與擔心。好在,現在是資訊發達的時代,只要你有一顆全然愛孩子的心和飽滿的學習熱情,很多古今中外的育兒智慧都是可以學習和借鑒的。但這裡要說的是一定要在對比、體驗和交流中學習,找到適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方法。
.
在孩子生病的過程中,父母自己的身心狀態對孩子的病情影響非常大。小兒科自古被稱為「啞科」,五六歲以下的孩子還沒有能力表達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但越小的孩子對父母的情緒和身心的能量狀態體察得越精微,他們全然地活在當下,生病時他們的感覺、感受更加敏銳。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必說的,看到自己的孩子生病,食不知味,夜不安寢,恨不得病痛都讓自己來承受。但病只能自己生,痛只能自己受,這是別人不能代替的,即使是深愛孩子的父母,也只能對孩子的病痛「愛莫能替」。當然,關愛和幫助是可以的,父母要學會觀察孩子每次生病的原因和症狀,找到醫生幫助解決這些症狀,並且配合合理的飲食和作息以及共情陪伴,慢慢地,父母就會在醫生的診斷和治療中幫助孩子走向康復,這樣對孩子的體質也是很大的保護。如果父母能夠進一步花點時間和心力學習中醫知識,踐行身心健康之道,那麼平安、健康、喜悅和幸福就會屬於這個家庭。
.
其實生病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每個人都會生病,從嬰兒、幼兒、兒童、青少年到老年,生病是生命或者說身體非常自然的一部分。生病不可避免,醫生是幫助我們早日康復的助力。做為身體主人的我們,如何看待身體的疾病症狀,如何避免身體受到損傷,如何幫助身體早日恢復健康,是要多花點心思來觀察和學習的,這個過程也是學習愛自己的過程。
.
在生活中,在孩子的每一次生病中,觀察孩子身體的反應,總結規律,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和氣候變化有關? 和飲食有關?和情緒有關?還是其他的原因?找到引起生病的原因,觀察其身心症狀的發展,找到規律,這樣在找到醫生治療的過程中就不會盲目,還會幫助醫生儘早確定治療思路,對症施治,讓孩子早日恢復健康,還避免了佔用資源和過度治療。當我們以這種細心、靜心來觀察和愛護身心的態度去生活,那麼就會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在平常的日子裡,通過溫和的語言和輕柔、穩定的行為讓孩子感知到我們全然的陪伴和支持。在孩子生病時這種滲透在每一個當下的關愛、照護也會讓孩子心裡感覺溫暖、踏實、放鬆,孩子的身心能量就會更多地被分配去處理身體的不適症狀,而不是分心來尋求我們的關注。
.
那些不關注自己身體的人,不會愛自己的人,對自己馬馬虎虎、常常忽視自己的人,生病時就特別容易恐懼,對醫生的依賴就很大,期待也很大,抱怨也就很大。因為在這種對身心不適的恐懼和無知中,人們就比較容易選擇向外投射指責和抱怨,這也是現在社會醫患衝突比較多的原因之一,但這些損耗身心能量的心理和行為都不利於疾病的療癒。到我們艾灸館來的,經常有一些多動症、鼻炎、哮喘、腎炎、癲癇等患兒的父母,為了治療孩子的疾病,跑了很多地方,身心疲憊,我們要用很長時間來陪伴和傾聽他們的故事,感受他們的傷痛,但是真正地對孩子治療是要在他們能放慢節奏、安下心來才開始進行。當他們能夠在飲食、睡眠、情緒、日常活動等生活各方面持續地給孩子正向的配合,孩子的身體能量才會慢慢改變,才會逐漸走向康復之路。
.
幾千年來,中醫宣導治未病,說的是要了解身心,學習養生智慧,預防和遠離疾病。養育孩子,首先應該引導他們關注身心健康,以便將來能擁有健康強壯的體魄和精神,這需要父母從自身開始做起,不斷學習中醫知識,學會愛自己、愛生活。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