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五、中醫辨證分型
1. 風寒束表
症候表現:惡寒重,發燒輕,頭痛無汗,四肢痠痛,鼻塞流清涕,打噴嚏,咽癢咳嗽,痰白清稀,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
治法: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荊防敗毒散。
2. 風熱犯表
症候表現:身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汗出不暢,口乾微渴,鼻塞流黃涕,咽痛咽紅,咳嗽,痰黏或黃稠,舌邊尖紅,苔白或微黃,脈浮數。
治法:辛涼解表,宣肺清熱。
代表方:銀翹散或蔥豉桔梗湯。
3. 暑溼襲表
症候表現:見於夏季,頭昏脹痛,鼻塞流濁涕,惡寒發燒或熱勢不揚,無汗或少汗,心煩,口渴不多飲,胸悶泛惡,咳嗽痰黏,舌苔黃膩,脈濡數。
治法:清暑祛溼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飲。
4. 氣虛感冒
症候表現:感冒反覆不癒,惡寒發燒,頭身疼痛,咳嗽鼻塞,自汗,倦怠乏力,短氣懶言,咳嗽,咳痰無力,脈浮而無力。
治法:益氣解表。
代表方:參蘇飲。
5. 陰虛感冒
症候表現: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暈心煩,口渴咽乾,手足心熱,乾咳少痰,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解表。
代表方:加減葳蕤湯。
 第三節 中醫特色治療
1. 針炙療法
治法:祛風解表。以手太陰、手陽明經及督脈穴為主。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陽、風池,加曲池、尺澤、魚際;鼻塞者,加迎香;體虛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全身酸楚者,加身柱;夾溼者,加陰陵泉;夾暑者,加委中。操作:主穴用毫針瀉法。風寒感冒,大椎行灸法;風熱感冒,大椎行刺絡拔罐。配穴中足三里用補法或平補平瀉法,少商、委中用點刺出血法,餘穴用瀉法。
2. 拔火罐法
選大椎、身柱、大杼、肺俞,拔罐後留罐15min起罐,或用閃罐法。本法適用於風寒感冒。
3. 刺絡拔罐法
選大椎、風門、身柱、肺俞,消毒後,用三稜針點刺,使其自然出血,待出血顏色轉淡後,加火罐於穴位上,留罐10min後起罐,清潔局部並再次消毒針眼。本法適用於風熱感冒。
4. 耳針法
選肺、內鼻、下屏尖、額,用中、強刺激。咽痛加咽喉、扁桃體,毫針炙。
5. 敷貼療法
取大蒜2枚搗汁拌麵粉做成圓錐狀,塞入鼻孔(兩側交替),每次留塞15~20min,每日4~5次。具有祛風散寒、宣肺通竅的功效,適用於風寒感冒。
6. 外治法
取蔥白、生薑各30g,食鹽5g,共搗成糊狀,加入適量白酒調勻,用紗布包好,塗擦胸背、肘膕窩及手足心。一般有解表散邪的功效,塗擦後15min左右會有汗出,感冒諸症可以解除。
7. 刮痧
刮痧主要發揮通經絡、散風寒的作用,對風寒感冒療效更佳。刮痧部位:頭頸部選取太陽、四神聰、天柱、風池、風府、大椎;背部選取肺俞;上肢部選取尺澤、經渠、支溝、合谷。
8. 薑汁泡腳
邊加水邊泡,一直到出汗為止,大概要20min以上方能出汗。
 第四節 中醫辨證調護
一、傳統行為療法
平素可透過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巢氏導引法等傳統運動療法來調身、調息、調心,具有開宣上焦、強健四肢、鼓舞陽氣的作用。
二、藥膳防護
(1)紫蘇茶:取紫蘇葉3~6g,生薑3g,洗淨切碎,放入茶杯內,沖入沸水200~300ml,加蓋泡10min,再放入紅糖15g攪勻,趁熱飲用。具有解表散邪的功效,適用於感冒初起,惡寒、無汗、頭痛者。
(2)菊花茶:將菊花用開水進行沖泡,蓋上蓋子5min之後即可代替茶水服用。功效:本方具有很好的祛風清熱的作用,非常適合風熱感冒患者服用。
(3)薄荷粥:取鮮薄荷30g(乾者10g),粳米60g,冰糖少許。製法:水煎薄荷5min,去渣取汁。取粳米熬粥,加入薄荷汁,稍煮,加入冰糖調化。功效:疏風解表,清利頭目。用法:分早晚溫熱服食。
(4)芥菜生薑紫蘇肉片湯:取芥菜150g,生薑10g,紫蘇5g,瘦豬肉50g,精鹽、味精等各適量。做法:將芥菜、紫蘇洗淨,生薑去皮、拍破,豬肉洗淨、切成薄片;先將生薑放油鍋炒香,加適量水,放芥菜、瘦肉片,用武火煮沸,放入紫蘇稍煮片刻,調味後,趁熱食用。功效:化痰止咳、開胃健脾。芥菜有宣肺豁痰、利氣開胃之功,生薑可發散風寒之邪、宣肺化痰止咳,紫蘇亦有宣肺散寒止咳的效果。傷風感冒、咳痰不爽、食慾減退者非常適合食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