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看心臟—舌卷短顴赤
《內經‧五閱五使》:「心病者『舌卷短』、『顴赤』」,當心臟出現問題時,頭面上的問題,多見講話不靈光的舌卷短與臉紅,呈現顴赤的情況;臉紅多見顴骨部位的紅赤,多隨著心臟問題的輕重與新舊,而呈現出不同的情況。心臟與小腸通常會有個慣性,所有的靜脈會經小腸的水路的下腔靜脈,及油路的上腔靜脈,及冠狀靜脈竇回到右心房養心臟。「舌卷短」與「顴赤」就是心臟循環與小腸吸收能力不良的結果。
生活習慣和起居規律與否會影響心臟與小腸。心房的收縮是0.1秒,心室是0.3秒,舒張是0.4秒,收縮及舒張都需要血。愈嬌懶與慵懶的人,愈容易二尖瓣脫垂。韓戰時,送回美國的屍體約30歲左右的青年人,經解剖,70%的人,其冠狀動脈都有阻塞,其中40%屬嚴重的。這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因美國大兵被送出去作戰是不得已的,除工作、休息外,起居通常都是沒有規律的,因此可知,生活起居規律與否和心臟安全成正比。我們從小所學習的理論「早睡早起」是對的,假如很難做到,那麼,就要對口欲節制「少量多餐多變化」以維護我們的健康。根據統計,二、三尖瓣膜鬆弛的修復,注意營養均衡比運動還重要。運動多不見得可以「救人」,但吃可能會吃死人。
《內經‧五閱五使》:「肺病者喘息鼻張(鼻者,肺之官:嗅覺)。肝病者眥青(目者,肝之官:視覺)。脾病者唇黃(口唇者,脾之官:觸覺)。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舌者,心之官:味覺)。腎病者顴與顏黑(耳者,腎之官:聽覺)。」人的壓力會影響腦下垂體:副腎皮質系統及自律神經系統,從腦部影響免疫系統的回饋機制。所有壓力必然來自感覺(Feeling)超過思考(Thinking),即聽覺、嗅覺、味覺、視覺或觸覺受到影響,某程度的過勞,通常只要鼓舞意志力,便可以輕易過關。而生命依賴呼吸與飲食來延續,以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三大營養素來提供「能量」。老弱婦孺族群的聽覺、嗅覺、味覺、視覺或觸覺不良,最大的問題是「熱量」攝取不足,因為熱量轉化為能量,取決於吸收的狀況。
脂溶性Vit A、D、E、K與脂肪和乳糜小溝一起走「油水」路徑,當人的油水太多,體內的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就會成為五臟六腑的負擔,讓人感到不輕鬆,也不愉快,甚至情緒不好。但是,沒有油水,就沒有體力、活力、精力,人就是在如此矛盾的生態中,求得體內平衡(Homeostatic)、健康和快樂。
1-2 看心臟─嗌乾心痛目黃
《內經‧經脈》:「嗌乾、心痛、『目黃』、脇痛」係指心經脈是動病(剛剛要開始生病)與「所生病」(已經生病)的症狀,都是出現在心臟血管疾病的初期;《內經‧五閱五使》:「心病者『舌卷短』、『顴赤』」則是完整的心臟血管疾病。
跑步時,臉色發白(說不出話來,舌卷短)、兩唇及雙頰泛紅(顴赤),出現二尖瓣顏貌〈Mitral face〉,就是二尖瓣狹窄。二尖瓣閉鎖不全血液就會逆流,常常會擺臭臉〈Mask face〉。心肺瓣膜關係血液運轉,心肺有四個瓣: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肺動脈瓣。主動脈瓣與二尖瓣是一家人,肺動脈瓣與三尖瓣是一家人。西方醫學認為用聽診器聽心臟的聲音最清楚,血液通過二尖瓣時,從跳動的聲音可以了解二尖瓣是否有狹窄或閉鎖不全的情形。在擁抱對方時,心臟跳動的感覺也很明顯,如一下子就感覺出對方心臟緊張跳動,顯示對方的營養及情緒不穩。睡覺姿勢可反應身體狀況,睡覺時如果喜歡提高雙手表示呼吸不夠,提高雙手會促使橫膈膜和背闊肌協助呼吸。
十二條經脈是動病(剛剛要開始生病)與所生病(已經生病),其中有九條經脈都會影響到眼白的清澈度,依序從大腸經脈「目黃,口乾,鼽衄,喉痺」到心包經脈「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多是與腸胃相關的體液問題,「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與「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都是心臟血管疾病的徵兆。改善消化道機能低下,是很重要的課題,人每天體內約有九公升的水分,小腸吸收八公升,大腸只吸收一公升,然而大腸的病症很多,大腸癌、大腸息肉、痔瘡等非常多,死亡率比小腸高很多;小腸只有十二指腸潰瘍較常見,其他疾病不多,而且十二指腸潰瘍一開始是因情緒不好引起的。而大腸癌手術治療後似乎存活率很高,但五年內的死亡率也不低。通常,右邊大腸負責吸收,病症比較少。左邊大腸負責排泄,病症比較多。手在身體的左右兩側,當心臟出現問題時,也是左側手痠麻疼痛較多。
1-3 看心臟—闕中肺下極心
《內經‧五色》:「闕中者肺。下極者心。直下者肝。」解剖學上,鼻骨正確的位置,是公正的落在兩個眼眶骨之間,闕中者肺,闕中即上極;下極者心,闕下即下極;下極與上極之間即山根,山根位於鼻骨與鼻軟骨間,就在闕與極之間;鼻骨就是下極者心,鼻軟骨就是直下者肝。「五色獨決於明堂」─明堂(鼻)骨的結構與色澤,看起來好不好,主要是看面部鼻竇的結構與功能狀況,幾乎如煙囪與爐火的關係。呼吸與循環系統的微微變化,都會一五一十地反映在「明堂」,俗云:「搞什麼明堂」即端視言行舉止。下極者心要看鼻骨、直下者肝要看鼻軟骨,從鼻骨到鼻軟骨處,屬橫膈膜和心臟與肝膽區域;額骨與眼眶骨和鼻骨的交會區,屬胸腔的肺臟與心臟。
鼻竇是位於頭骨中的空腔,每個人均有四對鼻竇,像蜂窩狀的格間,有大有小地分布在前額部(前額竇)、臉頰後方(上頷竇)、兩眼之間(篩竇)、及眼球的內後方(蝶竇)。當這些鼻竇因為某些原因(例如感冒)而阻塞時,所堆積的膿液及發炎腫脹的黏膜,會刺激神經使我們感到疼痛。兩眉之間上面額頭處有額竇,眼下牙齒間有上頷竇,與眼球動作有關。鼻腔的鼻竇又稱副鼻腔,一天分泌1公升液體,口腔一天分泌1.5公升唾液,這些體液的營運狀況,就要看生活起居的損益情形。負責呼吸的鼻肌分兩段:擴張鼻孔的鼻孔擴張肌,又叫鼻翼肌(Dilator);與收縮鼻孔的鼻孔收縮肌,又叫鼻橫肌(Compressor),當鼻翼肌與鼻橫肌顏色暗黑時,代表肝膽太累了。鼻骨與鼻軟骨間屬心臟與肝膽區域,心臟與肝膽的功能運作多寫實於此,長期處於疲憊的人,此區多呈黑青色;反之,當生活機能佳則多光澤亮麗。
面部鼻竇的功能狀況,實際上都與腦部生息與共,臉部所有的骨頭及肌肉,都受腦部神經控制。「五色獨決於明堂」指五臟六腑都會透過腦部,表現於明堂。例如腦部或頭部受傷,通常眼睛並未撞到,但卻常常會造成整個眼睛周圍都是黑的,顯示在受傷後動靜脈循環有問題,間接的使腦部也受了傷。通常,眼眶骨周圍都是黑的人,日久,上眼瞼及眼輪匝肌也會乏力,下巴也會枯黑,身心健康的問題就多。從鼻骨到鼻軟骨處呈黑青色,多是長期處於疲憊狀態,需要多休息、多遊山玩水,若加上持恆的有氧運動,如:游泳、跑步、馬拉松、騎腳踏車等,可以強化呼吸系統,擴張鼻子的鼻孔擴張肌、收縮鼻子的鼻橫肌,使氣血運行加強,明堂與鼻骨周圍的顏色也會變得亮麗,生命品質可以隨之提升。
《內經‧五閱五使》:「心病者『舌卷短』、『顴赤』」,當心臟出現問題時,頭面上的問題,多見講話不靈光的舌卷短與臉紅,呈現顴赤的情況;臉紅多見顴骨部位的紅赤,多隨著心臟問題的輕重與新舊,而呈現出不同的情況。心臟與小腸通常會有個慣性,所有的靜脈會經小腸的水路的下腔靜脈,及油路的上腔靜脈,及冠狀靜脈竇回到右心房養心臟。「舌卷短」與「顴赤」就是心臟循環與小腸吸收能力不良的結果。
生活習慣和起居規律與否會影響心臟與小腸。心房的收縮是0.1秒,心室是0.3秒,舒張是0.4秒,收縮及舒張都需要血。愈嬌懶與慵懶的人,愈容易二尖瓣脫垂。韓戰時,送回美國的屍體約30歲左右的青年人,經解剖,70%的人,其冠狀動脈都有阻塞,其中40%屬嚴重的。這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因美國大兵被送出去作戰是不得已的,除工作、休息外,起居通常都是沒有規律的,因此可知,生活起居規律與否和心臟安全成正比。我們從小所學習的理論「早睡早起」是對的,假如很難做到,那麼,就要對口欲節制「少量多餐多變化」以維護我們的健康。根據統計,二、三尖瓣膜鬆弛的修復,注意營養均衡比運動還重要。運動多不見得可以「救人」,但吃可能會吃死人。
《內經‧五閱五使》:「肺病者喘息鼻張(鼻者,肺之官:嗅覺)。肝病者眥青(目者,肝之官:視覺)。脾病者唇黃(口唇者,脾之官:觸覺)。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舌者,心之官:味覺)。腎病者顴與顏黑(耳者,腎之官:聽覺)。」人的壓力會影響腦下垂體:副腎皮質系統及自律神經系統,從腦部影響免疫系統的回饋機制。所有壓力必然來自感覺(Feeling)超過思考(Thinking),即聽覺、嗅覺、味覺、視覺或觸覺受到影響,某程度的過勞,通常只要鼓舞意志力,便可以輕易過關。而生命依賴呼吸與飲食來延續,以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三大營養素來提供「能量」。老弱婦孺族群的聽覺、嗅覺、味覺、視覺或觸覺不良,最大的問題是「熱量」攝取不足,因為熱量轉化為能量,取決於吸收的狀況。
脂溶性Vit A、D、E、K與脂肪和乳糜小溝一起走「油水」路徑,當人的油水太多,體內的內臟脂肪和皮下脂肪就會成為五臟六腑的負擔,讓人感到不輕鬆,也不愉快,甚至情緒不好。但是,沒有油水,就沒有體力、活力、精力,人就是在如此矛盾的生態中,求得體內平衡(Homeostatic)、健康和快樂。
1-2 看心臟─嗌乾心痛目黃
《內經‧經脈》:「嗌乾、心痛、『目黃』、脇痛」係指心經脈是動病(剛剛要開始生病)與「所生病」(已經生病)的症狀,都是出現在心臟血管疾病的初期;《內經‧五閱五使》:「心病者『舌卷短』、『顴赤』」則是完整的心臟血管疾病。
跑步時,臉色發白(說不出話來,舌卷短)、兩唇及雙頰泛紅(顴赤),出現二尖瓣顏貌〈Mitral face〉,就是二尖瓣狹窄。二尖瓣閉鎖不全血液就會逆流,常常會擺臭臉〈Mask face〉。心肺瓣膜關係血液運轉,心肺有四個瓣:二尖瓣、三尖瓣、主動脈瓣、肺動脈瓣。主動脈瓣與二尖瓣是一家人,肺動脈瓣與三尖瓣是一家人。西方醫學認為用聽診器聽心臟的聲音最清楚,血液通過二尖瓣時,從跳動的聲音可以了解二尖瓣是否有狹窄或閉鎖不全的情形。在擁抱對方時,心臟跳動的感覺也很明顯,如一下子就感覺出對方心臟緊張跳動,顯示對方的營養及情緒不穩。睡覺姿勢可反應身體狀況,睡覺時如果喜歡提高雙手表示呼吸不夠,提高雙手會促使橫膈膜和背闊肌協助呼吸。
十二條經脈是動病(剛剛要開始生病)與所生病(已經生病),其中有九條經脈都會影響到眼白的清澈度,依序從大腸經脈「目黃,口乾,鼽衄,喉痺」到心包經脈「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多是與腸胃相關的體液問題,「心病者『舌卷短』、『顴赤』」與「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都是心臟血管疾病的徵兆。改善消化道機能低下,是很重要的課題,人每天體內約有九公升的水分,小腸吸收八公升,大腸只吸收一公升,然而大腸的病症很多,大腸癌、大腸息肉、痔瘡等非常多,死亡率比小腸高很多;小腸只有十二指腸潰瘍較常見,其他疾病不多,而且十二指腸潰瘍一開始是因情緒不好引起的。而大腸癌手術治療後似乎存活率很高,但五年內的死亡率也不低。通常,右邊大腸負責吸收,病症比較少。左邊大腸負責排泄,病症比較多。手在身體的左右兩側,當心臟出現問題時,也是左側手痠麻疼痛較多。
1-3 看心臟—闕中肺下極心
《內經‧五色》:「闕中者肺。下極者心。直下者肝。」解剖學上,鼻骨正確的位置,是公正的落在兩個眼眶骨之間,闕中者肺,闕中即上極;下極者心,闕下即下極;下極與上極之間即山根,山根位於鼻骨與鼻軟骨間,就在闕與極之間;鼻骨就是下極者心,鼻軟骨就是直下者肝。「五色獨決於明堂」─明堂(鼻)骨的結構與色澤,看起來好不好,主要是看面部鼻竇的結構與功能狀況,幾乎如煙囪與爐火的關係。呼吸與循環系統的微微變化,都會一五一十地反映在「明堂」,俗云:「搞什麼明堂」即端視言行舉止。下極者心要看鼻骨、直下者肝要看鼻軟骨,從鼻骨到鼻軟骨處,屬橫膈膜和心臟與肝膽區域;額骨與眼眶骨和鼻骨的交會區,屬胸腔的肺臟與心臟。
鼻竇是位於頭骨中的空腔,每個人均有四對鼻竇,像蜂窩狀的格間,有大有小地分布在前額部(前額竇)、臉頰後方(上頷竇)、兩眼之間(篩竇)、及眼球的內後方(蝶竇)。當這些鼻竇因為某些原因(例如感冒)而阻塞時,所堆積的膿液及發炎腫脹的黏膜,會刺激神經使我們感到疼痛。兩眉之間上面額頭處有額竇,眼下牙齒間有上頷竇,與眼球動作有關。鼻腔的鼻竇又稱副鼻腔,一天分泌1公升液體,口腔一天分泌1.5公升唾液,這些體液的營運狀況,就要看生活起居的損益情形。負責呼吸的鼻肌分兩段:擴張鼻孔的鼻孔擴張肌,又叫鼻翼肌(Dilator);與收縮鼻孔的鼻孔收縮肌,又叫鼻橫肌(Compressor),當鼻翼肌與鼻橫肌顏色暗黑時,代表肝膽太累了。鼻骨與鼻軟骨間屬心臟與肝膽區域,心臟與肝膽的功能運作多寫實於此,長期處於疲憊的人,此區多呈黑青色;反之,當生活機能佳則多光澤亮麗。
面部鼻竇的功能狀況,實際上都與腦部生息與共,臉部所有的骨頭及肌肉,都受腦部神經控制。「五色獨決於明堂」指五臟六腑都會透過腦部,表現於明堂。例如腦部或頭部受傷,通常眼睛並未撞到,但卻常常會造成整個眼睛周圍都是黑的,顯示在受傷後動靜脈循環有問題,間接的使腦部也受了傷。通常,眼眶骨周圍都是黑的人,日久,上眼瞼及眼輪匝肌也會乏力,下巴也會枯黑,身心健康的問題就多。從鼻骨到鼻軟骨處呈黑青色,多是長期處於疲憊狀態,需要多休息、多遊山玩水,若加上持恆的有氧運動,如:游泳、跑步、馬拉松、騎腳踏車等,可以強化呼吸系統,擴張鼻子的鼻孔擴張肌、收縮鼻子的鼻橫肌,使氣血運行加強,明堂與鼻骨周圍的顏色也會變得亮麗,生命品質可以隨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