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本書先閱讀:找到正確穴位的方法
當你想要透過中醫的穴位按摩來緩解身體的不適,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找對位置」。穴位不是隨便按一按就能有效,而是需要精準地找到人體經絡上的特定點,才能真正發揮養骨舒筋、補氣調理的作用。如果能搭配適當的力道與規律的按壓頻率,更能促進氣血循環、疏通經絡,達到舒緩疲勞、改善痠痛、養生保健的效果。
穴位怎麼找?掌握2個基本原則
許多人對「找穴位」感到困難,其實只要掌握幾個基本技巧,就能大幅提高成功率。首先,要知道穴位的分布多以骨骼、肌肉、肌腱與關節為參考點,因此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方式定位:
1.用骨頭與手指定位
許多穴位都在骨頭突起、肌腱交接、關節凹陷處。幾個主治痠痛的穴位,例如:「委中穴」就在膝蓋後側的正中凹陷處;「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膝蓋斜下方,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手指幅度測量(寸法):中醫穴位通常以相對位置來表示,例如:「同身寸」來作為穴位測量的單位,即以自己身體部位的寬度來做基準,例如:
● 一拇指橫寬:大約1寸
● 食指與中指併攏:大約1.5寸
● 三指併攏:大約2寸
● 四指併攏:大約3寸
2. 觸摸找反應點
穴位因為看不見,因此當身體有異常時,按壓時會有以下感覺:有些微痠痛、麻麻的,或是有明顯摸到硬塊。如果完全沒感覺,很可能位置偏離或按得不夠深。
記得使用指腹緩慢按壓並停留3~5秒再釋放,重複3~5次,有助於找出最有感的部位。
穴位按摩時,需要注意哪些重點?
❶ 避免空腹或剛吃飽就按摩穴位,以免造成腸胃不適,建議飯後1小時進行。
❶ 按摩前後避免立刻洗冷水澡或吹到風,以免毛孔打開導致寒邪入侵。
❸ 請勿按壓傷口、皮膚感染處,也不建議在劇烈運動後立刻進行深層按壓。
❹ 按壓時以「有感覺但不刺痛」為原則,若感到刺痛、灼熱或頭暈,應立刻停止。
❺ 慢性病、懷孕婦女或身體虛弱者,按壓穴位前應請教專業中醫師。
❻ 穴位按摩時需專心,不要做一下,又分心去做別的事。
❼ 每次按壓穴位後,多喝溫開水來幫助身體代謝毒素與廢物。
◎40歲不是走下坡,痠痛是你身體在求救
你現在的腰卡、肩痛,不是命不好,而是身體在對你發出求救訊號:「我累了,幫幫我。」你可能覺得只是背有點緊、腿站久了有點痠,其實身體早已悄悄在說:「我快撐不住了, 能不能給我一點幫助?」
從現在開始,為你的骨與肌做點事,就是為自己的未來「儲值」。日常重油飲食、久坐少動,會讓脾氣虛弱、肌肉鬆軟無力;熬夜過勞,腎精漸虧,骨骼失於滋養;若又缺乏運動,氣血循環不暢,筋絡失去彈性。這樣的狀況日積月累,當你彎腰、轉身或提重物時,肌肉來不及反應、骨頭沒有支撐,自然容易「啪」一聲閃腰受傷。此時若單靠肌肉鬆弛劑來緩解症狀,等於讓原本已經無力的肌肉更加鬆弛,怎麼可能會好?
中醫強調:「補而不膩,動而不傷」的原則,意思是要補對體質、補在對的時間與部位,避免亂補亂操。例如:你腰痠,我會先分辨你是虛證還是實證?寒症還是熱症?氣虛還是血瘀?你走路沒力,我不會立刻開藥,而是透過體質、舌象、脈象、生活習慣等,判斷你是屬於補腎型、健脾型,還是行氣活血型?
中醫講究「辨證調理」,治標固然重要,但唯有治本、深層調養,才能真正做到「不再反覆疼痛」。《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提到:「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意思是說,男生到了40歲,筋骨發育已達到高峰,肌肉最為健壯;但到了50歲前後,腎氣開始衰退,出現掉髮、牙齒脆弱、體力下滑等老化跡象。這段描述雖聚焦男性生理節律,卻也提醒所有人:「年過四十,無論男女,若不及時維持肌力與代謝,脂肪就會悄悄取代肌肉,骨頭也會逐漸失去強度。
你不需要練成健美選手,但需要保留基本的「肌本」,這是保護骨骼的第一道防線。「減脂、增肌」不僅是為了體態,更是為了行動力、穩定性與老後的生活品質。從現在開始,只要你願意動一點、吃對一點、睡好一點,身體就會回應你多一點。
中醫萬用治痛三穴位
腰痠背痛、腿軟無力,不一定要吃藥打針。中醫講究「通則不痛」,只要每天花幾分鐘,按對穴位、補對氣血,就能改善痠痛、強健筋骨,讓行動力慢慢回來。
●委中穴:在膝後正中凹陷處,每天左右交替輕柔按壓,早晚各一次,按壓有痠脹感即為有效。古人有言:「腰背委中求」,意指此穴位主治腰痛、坐骨神經痛等下肢痠痛,有明顯效果。
●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約兩指寬),每天交替輕柔按壓,早晚各一次,按壓有痠脹感即為有效。此穴是補腎強腰的常用大穴,可熱敷、艾灸,對腰痠、下肢無力特別有幫助。
●足三里穴:膝下三寸(四橫指),脛骨旁,每天交替輕柔按壓,早晚各一次,按壓有痠脹感即為有效。可以補脾健胃,強壯四肢肌肉,是中醫認定的「長壽穴」。
◎兒童和青春期:成長痛,骨肌長大需要更多營養
「醫師,我家孩子半夜會喊腿痛,白天卻活蹦亂跳,這是怎麼回事?」這就是大家常說的「生長痛」,最常發生於4到10歲的小朋友,通常在晚上或睡覺時突然發作。痛的部位大部分是大腿或小腿肌肉,非關節部位痛,而且白天活動完全正常,沒有紅腫發炎,也不影響走路。西醫認為這是骨頭與肌肉生長速度不協調,屬於良性的發育現象,通常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消失,不需要藥物治療。
中醫觀點是腎氣在努力生骨、長筋,但孩子的先天體質或後天睡眠、飲食沒跟上,導致氣血不足、骨無以榮,就會「長得卡卡的」。中醫稱這類情況為腎虛、脾弱夾氣滯,經絡不通時自然會在夜間靜止時,導致痠痛發作。
建議家長睡前幫孩子溫敷小腿,按摩懸鐘穴、腎俞穴等,疏通經絡、補益氣血;日常飲食可搭配雞湯、山藥、紅棗等健脾補腎的食材。除了緩解疼痛,這些方式也能讓孩子在發育過程中「補得穩、長得好、睡得安」,腎氣旺,骨髓足,孩子才能長得快、長得壯。讓孩子從小穩住骨根,是給他(她)一輩子的禮物。懸鐘穴:又稱絕骨穴,位於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吳醫師提醒
● 生活習慣:晚上9點到凌晨1點,是腎氣藏精、生髓的關鍵時段, 讓孩子9點上床睡覺,早睡早起身體好,並配合適當運動。
● 飲食建議:雞腳湯、豬骨湯、加點枸杞黃耆,補腎又養血。
● 穴位調理:腎俞穴(補腎)、足三里穴(健脾),每天至少按壓兩次,每次3至5分鐘。穴位圖見P.32、28。
◎青年期:骨質密度巔峰期,滑手機時悄悄滑過
二十幾歲的你,也許正忙著打拼人生,熬夜加班、久坐辦公室、三餐不定時、天天一杯手搖飲或咖啡提神。依靠著年輕,覺得骨頭和肌肉「用不壞」,根本不需要特別照顧。但你知道嗎?其實你正身處人生「骨質密度的巔峰期」,如果錯過這個階段,骨頭可是會「記仇」。
根據有關骨頭研究,30歲以前是骨質堆積的黃金期,這時候造骨能力強,可以快速儲存骨鈣、增加骨質密度,這就像在幫自己存「骨本」。當過了30歲,骨質會開始以每年0.5%~1%的速度自然流失;進入更年期後,女性更可能每年流失3%~5%。如果年輕時沒有存夠骨本,老了想補回來就難上加難。
中醫也提出相似觀點,《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意思是在24歲前後腎氣最充足,骨骼與筋肉達到最健壯的狀態。腎氣足,骨就硬實;氣血旺,肌肉就有力。這時候不保養,等腎氣走下坡,筋骨自然跟著走樣。所以記住,你現在偷懶,骨頭都會記帳;等到35歲時,它會記得你,膝蓋就會開始「咔咔叫」。
吳醫師提醒
● 生活習慣:長時間坐著,會讓氣血不通、關節僵硬。建議每次坐著大約40分鐘,就需要起來活動3分鐘,走動、搖擺四肢、輕拍關節,幫助氣血運行、骨骼活化。
● 飲食建議:中醫認為「黑色入腎」,補骨要補腎,常用黑豆、黑芝麻、核桃、桑葚等天然食材,溫和調養。若有鈣質不足,仍建議依醫囑適量補充。
● 運動方式:快走、深蹲、登階運動,每週至少三次,每次約30分鐘,有助於刺激骨細胞生長。
◎壯年期:你不補,骨頭就默默減少
年過30歲,可能還覺得自己年輕,未覺得哪裡明顯不舒服。其實,身體正在默默流失「骨本」與「肌力」中,只是還沒發出明確警報,而是透過一點一滴的小提醒,例如:起床腰有點卡、久站膝蓋有點痠、背部背重物就感到腰背有點痠疼……,這些未達疾病的小毛病,常常就是骨骼與肌肉同步下滑的徵兆。
你一定要記住,這不只是老了,而是身體在提醒自己:「應該開始顧好骨頭與肌肉」。若說20歲的你,像鋼筋水泥般結實;30歲後的你,可能已像中空紙卷,看似撐得住,實際上只要撞一下就傾斜了。
西醫對這類狀況的說法,可能是骨質疏鬆與肌少症的前期階段,是處於「亞健康」與「未病」之間的灰色地帶。中醫則視這一段為「未病先防」的關鍵期,如果忽略了,未來就得補得更費力。
在醫書《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提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意思是,陽氣如同天地間的太陽,一旦失調,就會影響壽命與健康。陽氣衰退,氣血無以生化,骨與肌便逐漸失去滋養。若再加上晚睡、疲憊、飲食紊亂、久坐不動,氣虛、腎虧、脾弱的體質便悄然形成。這時的骨頭,其實既聰明又現實,若疼它、養它,它就穩穩支撐你;若忽略它,它就歪斜給你看。
吳醫師提醒
● 生活習慣:養肝護腎從睡眠開始,晚上11點前就寢,請不要熬夜。不要滑手機至深夜、避免工作過勞。
● 飲食建議:多吃山藥、豆腐、小魚乾、深綠色蔬菜,幫助補骨養肌。
● 穴位調理:睡前在大杼穴、腎俞穴熱敷15分鐘,具補腎護骨效果。
大杼穴:此穴位於第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兩橫指)。
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約兩指寬)。
◎更年期:骨本寒冬期,骨鬆是腎精虧虛
「吳醫師,我怎麼一停經,腰就變得特別痠,走樓梯也覺得腿無力?」這是許多女性在進入更年期後,會突然發現自己好像「不如以前穩健了」,不僅容易閃到腰、受傷,甚至睡不好、全身容易痠痛。這些變化不是老化的速度變快了,而是骨質正在快速流失中。
從西醫角度來看,女性一旦停經,體內的雌激素濃度會迅速下降。由於女性荷爾蒙平常就有「保護骨質」的作用,像是骨頭的守護者。當它突然減少,骨頭就好像失去了守門員,開始出現「鬆動變脆」的狀況,這就是所謂的「停經後骨質疏鬆症」。
中醫認為,這不只是荷爾蒙的問題,醫書《景岳全書》早就記載:「骨者,精之所聚也。」骨頭的強壯與否,是看腎精夠不夠。女性到了49歲上下,腎氣、腎精開始衰退,骨頭得不到滋養,加上脾胃功能下降、氣血不足,就更容易導致骨鬆、肌肉無力。這個階段是骨本的「寒冬期」,你不需要太煩惱,只要給它適時的溫暖,它會讓你擁有美好無慮的更年期。
吳醫師提醒
● 飲食建議:養骨增肌的藥材,例如:熟地黃、杜仲、山藥、當歸, 適合煮湯或燉粥,或是常吃芝麻糊、黑豆漿、黑豆排骨湯(3-2的P.108),每週三次。
● 穴位調理:三陰交穴(補陰)、太溪穴(補腎陰)、命門穴(壯腎陽),此三穴交替按壓,每天至少按壓兩次,每次3至5分鐘。
◎銀髮族:你不是老,而是「沒肌沒骨」才走不穩
許多長輩其實身體還不錯,但經常一摔就骨折,骨折後就臥床,從此元氣大傷。「就是老了呀!」你可能這樣安慰自己。但真相卻與「老」沒關係,是「骨質密度流失及肌肉萎縮」,導致你站不久、走不穩。
這些狀況即是「骨質疏鬆合併肌少症」,是一種雙重的退化狀態。骨質疏鬆代表骨頭變脆,肌少症則是肌肉變少變弱。一個是「骨鬆如豆腐」,一個是「肌鬆像橡皮筋沒彈性」,兩者合體,就是一摔就斷、斷了難復原。這類長者不一定看得出明顯異狀,但實際上走路無力、平衡感變差,早已埋下許多風險。
中醫古籍《黃帝內經》說:「腎主骨,脾主肌肉。」骨頭要靠腎氣來養,肌肉則靠脾氣來補。如果你只補骨不補肌,就像只澆水不施肥;只吃藥卻不動身,就像硬把破傘撐開,反而更容易斷。但是,中醫也強調:「氣血能生,筋骨可養。」只要動得當、吃得對、補得巧,筋骨還是能恢復健康。
請記住,你不是輸在年齡,而是輸在「沒有行動」;不是站不穩,而是「肌力與骨力都在偷懶」。從現在開始,每天站穩5分鐘、多走10步路,就是讓身體重新找回「力量」的開始。人的一生,骨頭從來沒離開你,顧骨不是等到痛才補,而是從小就得養骨,從年輕就得鍛鍊。今天開始,按一個穴位、做一組深蹲、煮一碗養骨湯,都是在告訴自己:「我會為未來的自己,留下一副撐得起人生的骨架。」
吳醫師提醒
● 運動建議:每天快走30分鐘,搭配提水走動、扶牆單腳站等簡易的平衡訓練,能幫助肌肉維持力量,讓骨頭感受到適度的刺激與震動。
● 飲食調理:杜仲牛膝燉雞、補骨脂煮蛋、黑豆羊肉湯,都是補腎壯骨、填髓養筋的飲食好方,配方與作法見P.41~42。
◎中醫視角:骨是地基、肌是樑柱
中醫講究五臟,認為骨是腎的延伸、肌是脾的表現、筋靠肝血滋養,氣血能否流暢,還要靠心與肺的協調。每一個臟腑都像工程團隊,合力打造身體的地基與支架。當你瞭解五臟怎麼影響骨與肌,就能明白:「為什麼有些人一補就錯、有些人動了也不壯、有些人越來越痠痛卻查不出原因。想要知道原因,就從「五臟」開始,養骨增肌就能從根本出發,不再迷路。
1.身體地基與樑柱,瞭解骨頭與肌肉的重要性
你知道身體有多少塊骨頭?這座「活著的建築物」一共有206塊骨頭、超過600條肌肉,還有約360個關節,每天默默支撐著我們的行動力。從睜開眼到躺平休息,每一個抬腿、轉身、蹲下,都是靠骨頭和肌肉在幕後很有默契配合。
中醫觀點提及骨頭和肌肉不僅是結構,它們更是氣血運行是否充足、陰陽平衡是否協調的外在表現。骨頭像地基,支撐著身體的架構;肌肉像樑柱,透過連結、包覆並穩固著這座身體大樓。如果骨虛、肌弱,整座「建築物」自然會搖搖欲墜,導致步伐不穩,甚至骨折受傷。
許多人年輕時,覺得自己有吃有睡,骨頭肌肉應該沒問題。但骨與肌的變化,通常是「靜悄悄地」開始。走路膝蓋咔咔響、早上起來腰痠腿軟、抱孩子閃到腰,這些都是身體在告訴你:「我的地基和樑柱開始出現裂縫囉!」
在診間時,我經常聽到許多病人驚訝地說:「我還不到50歲,為什麼膝蓋站不久?是不是太早發生了?」其實不是年齡到了才出事,而是你一直沒有好好照顧這些默默辛苦工作的骨頭和肌肉。
2.骨頭是身體的基礎結構
中醫強調:「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骨頭要密實強健,需要腎精充足,否則骨質流失、骨髓空虛,就像老房子地基塌陷,連牆面也撐不住。
肌肉是行走的動力來源
脾胃好,營養被消化轉化成氣血,肌肉就結實有彈性;脾胃虛弱,養分送不到肌肉,結果是鬆垮無力,就像樑柱斷裂,樓層搖搖欲墜。
當你想要透過中醫的穴位按摩來緩解身體的不適,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找對位置」。穴位不是隨便按一按就能有效,而是需要精準地找到人體經絡上的特定點,才能真正發揮養骨舒筋、補氣調理的作用。如果能搭配適當的力道與規律的按壓頻率,更能促進氣血循環、疏通經絡,達到舒緩疲勞、改善痠痛、養生保健的效果。
穴位怎麼找?掌握2個基本原則
許多人對「找穴位」感到困難,其實只要掌握幾個基本技巧,就能大幅提高成功率。首先,要知道穴位的分布多以骨骼、肌肉、肌腱與關節為參考點,因此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方式定位:
1.用骨頭與手指定位
許多穴位都在骨頭突起、肌腱交接、關節凹陷處。幾個主治痠痛的穴位,例如:「委中穴」就在膝蓋後側的正中凹陷處;「陽陵泉穴」在小腿外側,膝蓋斜下方,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手指幅度測量(寸法):中醫穴位通常以相對位置來表示,例如:「同身寸」來作為穴位測量的單位,即以自己身體部位的寬度來做基準,例如:
● 一拇指橫寬:大約1寸
● 食指與中指併攏:大約1.5寸
● 三指併攏:大約2寸
● 四指併攏:大約3寸
2. 觸摸找反應點
穴位因為看不見,因此當身體有異常時,按壓時會有以下感覺:有些微痠痛、麻麻的,或是有明顯摸到硬塊。如果完全沒感覺,很可能位置偏離或按得不夠深。
記得使用指腹緩慢按壓並停留3~5秒再釋放,重複3~5次,有助於找出最有感的部位。
穴位按摩時,需要注意哪些重點?
❶ 避免空腹或剛吃飽就按摩穴位,以免造成腸胃不適,建議飯後1小時進行。
❶ 按摩前後避免立刻洗冷水澡或吹到風,以免毛孔打開導致寒邪入侵。
❸ 請勿按壓傷口、皮膚感染處,也不建議在劇烈運動後立刻進行深層按壓。
❹ 按壓時以「有感覺但不刺痛」為原則,若感到刺痛、灼熱或頭暈,應立刻停止。
❺ 慢性病、懷孕婦女或身體虛弱者,按壓穴位前應請教專業中醫師。
❻ 穴位按摩時需專心,不要做一下,又分心去做別的事。
❼ 每次按壓穴位後,多喝溫開水來幫助身體代謝毒素與廢物。
◎40歲不是走下坡,痠痛是你身體在求救
你現在的腰卡、肩痛,不是命不好,而是身體在對你發出求救訊號:「我累了,幫幫我。」你可能覺得只是背有點緊、腿站久了有點痠,其實身體早已悄悄在說:「我快撐不住了, 能不能給我一點幫助?」
從現在開始,為你的骨與肌做點事,就是為自己的未來「儲值」。日常重油飲食、久坐少動,會讓脾氣虛弱、肌肉鬆軟無力;熬夜過勞,腎精漸虧,骨骼失於滋養;若又缺乏運動,氣血循環不暢,筋絡失去彈性。這樣的狀況日積月累,當你彎腰、轉身或提重物時,肌肉來不及反應、骨頭沒有支撐,自然容易「啪」一聲閃腰受傷。此時若單靠肌肉鬆弛劑來緩解症狀,等於讓原本已經無力的肌肉更加鬆弛,怎麼可能會好?
中醫強調:「補而不膩,動而不傷」的原則,意思是要補對體質、補在對的時間與部位,避免亂補亂操。例如:你腰痠,我會先分辨你是虛證還是實證?寒症還是熱症?氣虛還是血瘀?你走路沒力,我不會立刻開藥,而是透過體質、舌象、脈象、生活習慣等,判斷你是屬於補腎型、健脾型,還是行氣活血型?
中醫講究「辨證調理」,治標固然重要,但唯有治本、深層調養,才能真正做到「不再反覆疼痛」。《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提到:「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意思是說,男生到了40歲,筋骨發育已達到高峰,肌肉最為健壯;但到了50歲前後,腎氣開始衰退,出現掉髮、牙齒脆弱、體力下滑等老化跡象。這段描述雖聚焦男性生理節律,卻也提醒所有人:「年過四十,無論男女,若不及時維持肌力與代謝,脂肪就會悄悄取代肌肉,骨頭也會逐漸失去強度。
你不需要練成健美選手,但需要保留基本的「肌本」,這是保護骨骼的第一道防線。「減脂、增肌」不僅是為了體態,更是為了行動力、穩定性與老後的生活品質。從現在開始,只要你願意動一點、吃對一點、睡好一點,身體就會回應你多一點。
中醫萬用治痛三穴位
腰痠背痛、腿軟無力,不一定要吃藥打針。中醫講究「通則不痛」,只要每天花幾分鐘,按對穴位、補對氣血,就能改善痠痛、強健筋骨,讓行動力慢慢回來。
●委中穴:在膝後正中凹陷處,每天左右交替輕柔按壓,早晚各一次,按壓有痠脹感即為有效。古人有言:「腰背委中求」,意指此穴位主治腰痛、坐骨神經痛等下肢痠痛,有明顯效果。
●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約兩指寬),每天交替輕柔按壓,早晚各一次,按壓有痠脹感即為有效。此穴是補腎強腰的常用大穴,可熱敷、艾灸,對腰痠、下肢無力特別有幫助。
●足三里穴:膝下三寸(四橫指),脛骨旁,每天交替輕柔按壓,早晚各一次,按壓有痠脹感即為有效。可以補脾健胃,強壯四肢肌肉,是中醫認定的「長壽穴」。
◎兒童和青春期:成長痛,骨肌長大需要更多營養
「醫師,我家孩子半夜會喊腿痛,白天卻活蹦亂跳,這是怎麼回事?」這就是大家常說的「生長痛」,最常發生於4到10歲的小朋友,通常在晚上或睡覺時突然發作。痛的部位大部分是大腿或小腿肌肉,非關節部位痛,而且白天活動完全正常,沒有紅腫發炎,也不影響走路。西醫認為這是骨頭與肌肉生長速度不協調,屬於良性的發育現象,通常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消失,不需要藥物治療。
中醫觀點是腎氣在努力生骨、長筋,但孩子的先天體質或後天睡眠、飲食沒跟上,導致氣血不足、骨無以榮,就會「長得卡卡的」。中醫稱這類情況為腎虛、脾弱夾氣滯,經絡不通時自然會在夜間靜止時,導致痠痛發作。
建議家長睡前幫孩子溫敷小腿,按摩懸鐘穴、腎俞穴等,疏通經絡、補益氣血;日常飲食可搭配雞湯、山藥、紅棗等健脾補腎的食材。除了緩解疼痛,這些方式也能讓孩子在發育過程中「補得穩、長得好、睡得安」,腎氣旺,骨髓足,孩子才能長得快、長得壯。讓孩子從小穩住骨根,是給他(她)一輩子的禮物。懸鐘穴:又稱絕骨穴,位於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吳醫師提醒
● 生活習慣:晚上9點到凌晨1點,是腎氣藏精、生髓的關鍵時段, 讓孩子9點上床睡覺,早睡早起身體好,並配合適當運動。
● 飲食建議:雞腳湯、豬骨湯、加點枸杞黃耆,補腎又養血。
● 穴位調理:腎俞穴(補腎)、足三里穴(健脾),每天至少按壓兩次,每次3至5分鐘。穴位圖見P.32、28。
◎青年期:骨質密度巔峰期,滑手機時悄悄滑過
二十幾歲的你,也許正忙著打拼人生,熬夜加班、久坐辦公室、三餐不定時、天天一杯手搖飲或咖啡提神。依靠著年輕,覺得骨頭和肌肉「用不壞」,根本不需要特別照顧。但你知道嗎?其實你正身處人生「骨質密度的巔峰期」,如果錯過這個階段,骨頭可是會「記仇」。
根據有關骨頭研究,30歲以前是骨質堆積的黃金期,這時候造骨能力強,可以快速儲存骨鈣、增加骨質密度,這就像在幫自己存「骨本」。當過了30歲,骨質會開始以每年0.5%~1%的速度自然流失;進入更年期後,女性更可能每年流失3%~5%。如果年輕時沒有存夠骨本,老了想補回來就難上加難。
中醫也提出相似觀點,《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意思是在24歲前後腎氣最充足,骨骼與筋肉達到最健壯的狀態。腎氣足,骨就硬實;氣血旺,肌肉就有力。這時候不保養,等腎氣走下坡,筋骨自然跟著走樣。所以記住,你現在偷懶,骨頭都會記帳;等到35歲時,它會記得你,膝蓋就會開始「咔咔叫」。
吳醫師提醒
● 生活習慣:長時間坐著,會讓氣血不通、關節僵硬。建議每次坐著大約40分鐘,就需要起來活動3分鐘,走動、搖擺四肢、輕拍關節,幫助氣血運行、骨骼活化。
● 飲食建議:中醫認為「黑色入腎」,補骨要補腎,常用黑豆、黑芝麻、核桃、桑葚等天然食材,溫和調養。若有鈣質不足,仍建議依醫囑適量補充。
● 運動方式:快走、深蹲、登階運動,每週至少三次,每次約30分鐘,有助於刺激骨細胞生長。
◎壯年期:你不補,骨頭就默默減少
年過30歲,可能還覺得自己年輕,未覺得哪裡明顯不舒服。其實,身體正在默默流失「骨本」與「肌力」中,只是還沒發出明確警報,而是透過一點一滴的小提醒,例如:起床腰有點卡、久站膝蓋有點痠、背部背重物就感到腰背有點痠疼……,這些未達疾病的小毛病,常常就是骨骼與肌肉同步下滑的徵兆。
你一定要記住,這不只是老了,而是身體在提醒自己:「應該開始顧好骨頭與肌肉」。若說20歲的你,像鋼筋水泥般結實;30歲後的你,可能已像中空紙卷,看似撐得住,實際上只要撞一下就傾斜了。
西醫對這類狀況的說法,可能是骨質疏鬆與肌少症的前期階段,是處於「亞健康」與「未病」之間的灰色地帶。中醫則視這一段為「未病先防」的關鍵期,如果忽略了,未來就得補得更費力。
在醫書《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提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意思是,陽氣如同天地間的太陽,一旦失調,就會影響壽命與健康。陽氣衰退,氣血無以生化,骨與肌便逐漸失去滋養。若再加上晚睡、疲憊、飲食紊亂、久坐不動,氣虛、腎虧、脾弱的體質便悄然形成。這時的骨頭,其實既聰明又現實,若疼它、養它,它就穩穩支撐你;若忽略它,它就歪斜給你看。
吳醫師提醒
● 生活習慣:養肝護腎從睡眠開始,晚上11點前就寢,請不要熬夜。不要滑手機至深夜、避免工作過勞。
● 飲食建議:多吃山藥、豆腐、小魚乾、深綠色蔬菜,幫助補骨養肌。
● 穴位調理:睡前在大杼穴、腎俞穴熱敷15分鐘,具補腎護骨效果。
大杼穴:此穴位於第1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兩橫指)。
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約兩指寬)。
◎更年期:骨本寒冬期,骨鬆是腎精虧虛
「吳醫師,我怎麼一停經,腰就變得特別痠,走樓梯也覺得腿無力?」這是許多女性在進入更年期後,會突然發現自己好像「不如以前穩健了」,不僅容易閃到腰、受傷,甚至睡不好、全身容易痠痛。這些變化不是老化的速度變快了,而是骨質正在快速流失中。
從西醫角度來看,女性一旦停經,體內的雌激素濃度會迅速下降。由於女性荷爾蒙平常就有「保護骨質」的作用,像是骨頭的守護者。當它突然減少,骨頭就好像失去了守門員,開始出現「鬆動變脆」的狀況,這就是所謂的「停經後骨質疏鬆症」。
中醫認為,這不只是荷爾蒙的問題,醫書《景岳全書》早就記載:「骨者,精之所聚也。」骨頭的強壯與否,是看腎精夠不夠。女性到了49歲上下,腎氣、腎精開始衰退,骨頭得不到滋養,加上脾胃功能下降、氣血不足,就更容易導致骨鬆、肌肉無力。這個階段是骨本的「寒冬期」,你不需要太煩惱,只要給它適時的溫暖,它會讓你擁有美好無慮的更年期。
吳醫師提醒
● 飲食建議:養骨增肌的藥材,例如:熟地黃、杜仲、山藥、當歸, 適合煮湯或燉粥,或是常吃芝麻糊、黑豆漿、黑豆排骨湯(3-2的P.108),每週三次。
● 穴位調理:三陰交穴(補陰)、太溪穴(補腎陰)、命門穴(壯腎陽),此三穴交替按壓,每天至少按壓兩次,每次3至5分鐘。
◎銀髮族:你不是老,而是「沒肌沒骨」才走不穩
許多長輩其實身體還不錯,但經常一摔就骨折,骨折後就臥床,從此元氣大傷。「就是老了呀!」你可能這樣安慰自己。但真相卻與「老」沒關係,是「骨質密度流失及肌肉萎縮」,導致你站不久、走不穩。
這些狀況即是「骨質疏鬆合併肌少症」,是一種雙重的退化狀態。骨質疏鬆代表骨頭變脆,肌少症則是肌肉變少變弱。一個是「骨鬆如豆腐」,一個是「肌鬆像橡皮筋沒彈性」,兩者合體,就是一摔就斷、斷了難復原。這類長者不一定看得出明顯異狀,但實際上走路無力、平衡感變差,早已埋下許多風險。
中醫古籍《黃帝內經》說:「腎主骨,脾主肌肉。」骨頭要靠腎氣來養,肌肉則靠脾氣來補。如果你只補骨不補肌,就像只澆水不施肥;只吃藥卻不動身,就像硬把破傘撐開,反而更容易斷。但是,中醫也強調:「氣血能生,筋骨可養。」只要動得當、吃得對、補得巧,筋骨還是能恢復健康。
請記住,你不是輸在年齡,而是輸在「沒有行動」;不是站不穩,而是「肌力與骨力都在偷懶」。從現在開始,每天站穩5分鐘、多走10步路,就是讓身體重新找回「力量」的開始。人的一生,骨頭從來沒離開你,顧骨不是等到痛才補,而是從小就得養骨,從年輕就得鍛鍊。今天開始,按一個穴位、做一組深蹲、煮一碗養骨湯,都是在告訴自己:「我會為未來的自己,留下一副撐得起人生的骨架。」
吳醫師提醒
● 運動建議:每天快走30分鐘,搭配提水走動、扶牆單腳站等簡易的平衡訓練,能幫助肌肉維持力量,讓骨頭感受到適度的刺激與震動。
● 飲食調理:杜仲牛膝燉雞、補骨脂煮蛋、黑豆羊肉湯,都是補腎壯骨、填髓養筋的飲食好方,配方與作法見P.41~42。
◎中醫視角:骨是地基、肌是樑柱
中醫講究五臟,認為骨是腎的延伸、肌是脾的表現、筋靠肝血滋養,氣血能否流暢,還要靠心與肺的協調。每一個臟腑都像工程團隊,合力打造身體的地基與支架。當你瞭解五臟怎麼影響骨與肌,就能明白:「為什麼有些人一補就錯、有些人動了也不壯、有些人越來越痠痛卻查不出原因。想要知道原因,就從「五臟」開始,養骨增肌就能從根本出發,不再迷路。
1.身體地基與樑柱,瞭解骨頭與肌肉的重要性
你知道身體有多少塊骨頭?這座「活著的建築物」一共有206塊骨頭、超過600條肌肉,還有約360個關節,每天默默支撐著我們的行動力。從睜開眼到躺平休息,每一個抬腿、轉身、蹲下,都是靠骨頭和肌肉在幕後很有默契配合。
中醫觀點提及骨頭和肌肉不僅是結構,它們更是氣血運行是否充足、陰陽平衡是否協調的外在表現。骨頭像地基,支撐著身體的架構;肌肉像樑柱,透過連結、包覆並穩固著這座身體大樓。如果骨虛、肌弱,整座「建築物」自然會搖搖欲墜,導致步伐不穩,甚至骨折受傷。
許多人年輕時,覺得自己有吃有睡,骨頭肌肉應該沒問題。但骨與肌的變化,通常是「靜悄悄地」開始。走路膝蓋咔咔響、早上起來腰痠腿軟、抱孩子閃到腰,這些都是身體在告訴你:「我的地基和樑柱開始出現裂縫囉!」
在診間時,我經常聽到許多病人驚訝地說:「我還不到50歲,為什麼膝蓋站不久?是不是太早發生了?」其實不是年齡到了才出事,而是你一直沒有好好照顧這些默默辛苦工作的骨頭和肌肉。
2.骨頭是身體的基礎結構
中醫強調:「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骨頭要密實強健,需要腎精充足,否則骨質流失、骨髓空虛,就像老房子地基塌陷,連牆面也撐不住。
肌肉是行走的動力來源
脾胃好,營養被消化轉化成氣血,肌肉就結實有彈性;脾胃虛弱,養分送不到肌肉,結果是鬆垮無力,就像樑柱斷裂,樓層搖搖欲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