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頭痛 
頭痛是指由於外感六淫與內傷雜病所引起的以頭部疼痛為主要臨床特徵的疾病。
頭痛既是一種常見病症,也是一個常見症狀,可以發生於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有時亦是某些相關疾病加重或惡化的前兆。西醫學中的高血壓性頭痛、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叢集性頭痛、外傷後頭痛以及感染發熱性疾病所致頭痛等,均可參考本節辨證施治。
《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稱本病為「腦風」、「首風」,指出外感與內傷是其主要病因。
〈素問.風論〉載有「新沐中風,則為首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
〈素問.五臟生成〉還提出「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病機。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較詳細地論述了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厥陰病頭痛,並列舉了頭痛病的不同治療方案。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已了解到「風痰相結,上衝於頭」可致頭痛。唐代王燾《外臺祕要.頭風及頭痛方》中也指出「體虛陽經脈為風所乘」是頭痛主要病因,並根據不同症狀列出具體用藥,對理解和治療頭痛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宋代陳言《三因極一病症方論》對內傷頭痛已有較充分的理解,認為「有氣血食飲厥而疼者,有五臟氣鬱厥而疼者」。金、元以後,對頭痛病的理解日臻完善。元代李杲《東垣十書.內外傷辨惑論》指出外感與內傷均可引起頭痛,還補充了太陰頭痛和少陰頭痛,從而為頭痛分經用藥創造了條件。明代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頭痛大法分內外之因》對頭痛病進行總結說:「頭痛自內而致者,氣血痰飲、五臟氣鬱之病,東垣論氣虛、血虛、痰厥頭痛之類也;自外而致者,風寒暑溼之病,仲景傷寒、東垣六經之類是也。」
另外,文獻有頭風之名,實際仍屬頭痛。正如《證治準繩.頭痛》所說:「醫書多分頭痛、頭風為二門,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淺而近者名頭痛,其痛卒然而至,易於解散速安也;深而遠者為頭風,其痛作止不常,愈後遇觸復發也。皆當驗其邪所從來而治之。」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頭痛》曰:「查患頭痛者無表證,無裡證,無氣虛,痰飲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血府逐瘀湯)一劑而愈。……」
										頭痛是指由於外感六淫與內傷雜病所引起的以頭部疼痛為主要臨床特徵的疾病。
頭痛既是一種常見病症,也是一個常見症狀,可以發生於多種急、慢性疾病過程中,有時亦是某些相關疾病加重或惡化的前兆。西醫學中的高血壓性頭痛、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叢集性頭痛、外傷後頭痛以及感染發熱性疾病所致頭痛等,均可參考本節辨證施治。
《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稱本病為「腦風」、「首風」,指出外感與內傷是其主要病因。
〈素問.風論〉載有「新沐中風,則為首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
〈素問.五臟生成〉還提出「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病機。漢代張仲景在《傷寒論》中較詳細地論述了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厥陰病頭痛,並列舉了頭痛病的不同治療方案。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已了解到「風痰相結,上衝於頭」可致頭痛。唐代王燾《外臺祕要.頭風及頭痛方》中也指出「體虛陽經脈為風所乘」是頭痛主要病因,並根據不同症狀列出具體用藥,對理解和治療頭痛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宋代陳言《三因極一病症方論》對內傷頭痛已有較充分的理解,認為「有氣血食飲厥而疼者,有五臟氣鬱厥而疼者」。金、元以後,對頭痛病的理解日臻完善。元代李杲《東垣十書.內外傷辨惑論》指出外感與內傷均可引起頭痛,還補充了太陰頭痛和少陰頭痛,從而為頭痛分經用藥創造了條件。明代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頭痛大法分內外之因》對頭痛病進行總結說:「頭痛自內而致者,氣血痰飲、五臟氣鬱之病,東垣論氣虛、血虛、痰厥頭痛之類也;自外而致者,風寒暑溼之病,仲景傷寒、東垣六經之類是也。」
另外,文獻有頭風之名,實際仍屬頭痛。正如《證治準繩.頭痛》所說:「醫書多分頭痛、頭風為二門,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淺而近者名頭痛,其痛卒然而至,易於解散速安也;深而遠者為頭風,其痛作止不常,愈後遇觸復發也。皆當驗其邪所從來而治之。」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頭痛》曰:「查患頭痛者無表證,無裡證,無氣虛,痰飲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血府逐瘀湯)一劑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