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一、春季養生法則
  養生,春季是最好的時節。一年之計在於春,如果春季能將身體養健康,則一年無病。每個人都應該學習一些春季的養生知識,這對維持一整年的健康有莫大的益處。
(一)《黃帝內經》的春季養生法則
  《黃帝內經》有云:「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春三月包含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這六個節氣。古人認為,春季是一個陰陽變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人體也隨著時節的變化而變化。人生於天地之間,必順四時寒溫變化、適天地陰陽升降以養其生。中醫理論認為春季「陰消陽長」,即自然界中的陽氣開始生長,陰氣歸位,萬物也都開始發育生長。人體與自然界相呼應,生理功能開始活躍,新陳代謝日漸旺盛,活動量開始增加,氣血漸漸活躍,皮膚腠理變得疏鬆,毛孔張開。這時,人體的陰陽兩氣處於動態變化之中,很不穩定,一旦調節不當,人就很容易生病。春季養生之道,在養陽氣之升。多晒太陽,可助升陽。
  那麼,《黃帝內經》認為春季該怎麼養生呢?
  一是「夜臥早起」,即健康作息。春季到了,可以稍晚一些再靜心安寢,但最好不晚於子時(晚上11點);清晨日出時早起,「廣步於庭」,在草長鶯飛的院子裡慢慢地走,讓體內的正氣慢慢升發。
  二是「披髮緩形」,即披散髮束而不苛求外表嚴整,舒適地放鬆自己的心情,很隨意地在家裡起居,不約束自己,時時保有「明朝散髮弄扁舟」的逸懷。中醫認為「腎藏志」,春季順利地養生,可以把腎中所藏的生氣慢慢升發起來,即「以使志生」。
  三是「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指的是春季時對萬事萬物,不僅是自然,還有自己或別人的願望,都不要進行壓抑,應盡力給予幫助去實現。就像培育花苗,應給予花草營養,澆水培育,讓它生長並盛開,而不要挫傷它向上的趨勢,減損它的生機。春季要順暢心志,不懲不罰。不妨為這一年立定目標,心存希望,然後積極進取,這也是養陽之法。
  上述三點,就是與春季氣機相適應的養生之理。如果與之相逆就會傷肝,到夏季肝木不能化生心火,那麼夏季生長壯大的資源就非常匱乏了。
(二)春季可服的方藥
  春季木旺,陽氣上升,若過升則浮火在上,反而易出現不適。常見的不適有脈數、煩躁、焦慮、情緒不穩且易發脾氣、失眠、臉上長痘、頭暈、頭痛、憂鬱、神經過敏、咽部有異物感、口腔潰瘍等。這些都屬木氣升浮之象,春季最為多見,當疏洩木氣以緩解不適。可經常喝烏梅固本湯,斂降木火,頗有良效。其方如下。
  烏梅10公克,黑豆30公克,綠豆30公克,黃豆30公克,冰糖30公克,杏仁10公克。3劑,水煎服,每日1劑。
  無不適的人亦可服3劑,以幫助調暢肝氣,促進疏洩,適用於春季養生。
(三)春季穿衣保陽
  春季天氣寒暖不定,不可頓去棉衣。尤其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腠理,平時應隨身準備一件外套。溫度升一重,衣服減一重,慢減,不可暴減。孫思邈說:「春天不可薄衣,令人傷寒、霍亂、食不消、頭痛。」
  民間也有「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俗語。春寒料峭時多穿一點,既順應陽氣升發,又能御邪防病。
  地下潛藏的陽氣自冬至而初動,經過小寒與大寒漸漸浮出,至立春始達地面。早春時節,天氣乍暖,此時陽氣上升,人易自覺煩熱。地下為天地之陽根,下焦則為人之陽根,陽氣漸浮,陽根漸鬆。此時即使氣溫上升,亦需保暖,切不可讓腰部以下受寒。寒侵下焦,最傷陽根。根不可傷,根傷則命懸。雖不可亂減冬衣,但若天氣突熱亦不必多穿至出汗,反為不美。減衣之法,先減上衣,下肢要重視保暖,須知寒多自下起。古人明確提出春令衣著宜「下厚上薄」,如此穿衣最有助於養生。反觀一些女士,早早地穿上了絲襪短裙,漂亮但受凍。風寒外襲,輕則傷風感冒,重則寒入筋骨,久而成痹。若陽氣過傷,下焦漸虛,相火反浮,高風飄搖,最是危險。一旦中風,則靈智盡損,生機猝遏。俗語「大風吹倒無根樹,傷寒偏死下虛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故春季最好維持適當保暖,以養護陽氣升發。否則天氣忽冷忽熱,非常容易使人感冒。
(四)春季煩躁、失眠
  不少人每到春季就特別容易煩躁不安,且脾氣變大,睡覺也不安穩。這是因為春季陽氣上升,如果腎根不固,則容易上升太過,出現火炎於上的現象。
  凡是在春季感覺心情不暢,易發脾氣,易上火,易煩躁,易夜汗身熱,或出現神經衰弱、焦慮症、憂鬱症、哮喘、胃炎、大腸激躁症等現象,都可以用下面的方子,有助於消除焦慮,改善睡眠,調暢情緒,尤其是治療春季的夜汗身熱,最有效果。
  梔子10公克,厚朴10公克,枳實10公克,黃芩10公克,連翹10公克,薑半夏10公克,茯苓10公克,紫蘇梗10公克。3劑,水煎服,每日1劑。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