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經絡,就能找到潛在的病變
本書想提供一個新的觀察角度——透過現象認識中醫。把經絡看成是一種空間,我們就可以藉由日常可見的各種現象,清楚瞭解經絡的運作。
經絡之於人體就像道路之於城市、國家。若經絡不通就像道路堵塞,可能造成整個城市甚至全國通勤運輸不利、物資流通也受到阻礙。推演到人體,如果經絡出現問題,勢必引起體內的功能異常,進而危害健康。
經絡也像網路,舉凡通話、發信、聊天、看影片、購物……現代科技力量已經證明,即使肉眼看不到,資訊、影像、文字一樣可以被傳遞。經絡也是類似的道理。比方說按揉昆侖穴,可能瞬間緩解午後發作的後頭痛,昆侖穴位於足部卻能快速緩解頭部的疼痛,我想這是打開了開關,讓身體的訊息快速傳遞。
經絡也像河道,河道暢通,河水就能夠灌溉下游的良田,使地區的農產豐富、船運便利。同理,如果身體肌肉僵緊,肢體末梢的氣血供應一定變差。
既然經絡像道路、網路、河道,那麼保持經絡的暢通,就能讓身體維持在健康的狀態。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我們只要檢查經絡是否有疼痛、有堵塞,就可以判斷身體是否健康,這正是自我體檢審微恙。
舉例來說,胃部若有潛在病變,平常可能完全沒有不適感,但敲打大腿中線(胃經的路徑,圖13)時,多數人在腹股溝中線下方3指寬(2寸)(圖14)的地方,會找到壓痛點,這個壓痛點就顯示胃經在此處有堵塞。如果不導引經氣,我們永遠不會發現這裡的異常反應,而這種反應可以作為「未病先決」的證據,讓我們及時發現胃部的隱患。
子午流注的時間訊號,讓中醫提早兩年發現肺癌前兆
在肺出問題的最早期,常見的徵兆之一是,每天在凌晨3~5點會固定醒來,5點過後才能再度入睡,而且幾乎天天如此。若這種情況持續一年左右,同時還伴隨咳嗽不止,並咳出白色帶泡沫的痰,就有可能是肺癌的早期訊號。這個階段做影像檢查往往還看不出腫塊,因此難以確診,給病人使用抗生素也往往效果不彰。再過一段時間,咳嗽會惡化,並可能出現咳血、胸痛、體重減輕、頭痛等症狀,此時X光或電腦斷層(CT) 檢查,就能清楚看見腫瘤了,而確診為肺癌。
為什麼會在每天凌晨3~5點之間莫名醒來呢?因為這段時間是氣血運行在肺經最旺盛的時候,肺的功能也最為活躍。如果肺部有潛在的問題──不論是些微的寒邪,或是些許的熱象,總之是小毛病──身體就會透過「喚醒」的方式提醒我們。
只是,對於不熟悉中醫的朋友來說,因為不知道經絡的「子午流注」理論,所以難以理解這個身體訊號。而在西醫體系,醫師若不懂經絡,只能等到病灶成形,檢查出實質病變後,才有辦法確診,這也意味著,我們可能因此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出現凌晨3~5點莫名醒來的情況時,可以試著疏理肺經上的魚際穴和孔最穴,會有強烈明顯的痛感,若能持續按揉這兩個痛點三、五天,等到痛感逐漸消失,就代表肺經的氣血已經通暢,凌晨固定醒的情況亦會隨之改善(圖15)。
掌握實用的經絡知識,細心觀察身體發出的訊號,並重視這些「警報」,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懂得保健養生的「上工」,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如果是固定時間醒來、固定時間感到睏倦,或固定時間出現疼痛等狀況,而且連續三天都有這樣的表現,就可以依照子午流注的時間規律來判斷,再調理相應經絡的易堵塞穴位,往往能夠立刻見效。至於具體的時間規律可以參看第一章的說明。
留意經絡路線的訊號,及時察覺中風前兆
熟悉經絡,並依照經絡循行路線來預防與調理疾病,對不是醫學專業背景的人來說,就是掌握一條保健的捷徑。
明代楊繼洲著的《針灸大成 · 治症總要》講到:「但未中風時,一兩月前,或三四個月前,不時足脛上發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也。」「足脛」就是脛骨,人們稱作 「迎面骨」,肝經在此經過,脛骨部位出現酸、重、麻等感覺,預告著體內有肝風內動、肝陽上亢的情況,這是身體的警報在響,此時如果能夠疏通肝經的易堵塞穴位,恢復肝的正常狀態,就有可能防患未然,避免發生腦血管意外。
「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意思是,看病痛的位置在哪一條經絡上,加以按揉疏通該經絡的易堵塞穴位,效果往往超乎想像。例如頭痛,有的頭痛位置在側邊,常稱為偏頭痛,而頭部側邊是膽經、三焦經循行的路線,所以按揉三焦經、膽經的易堵塞穴位通常有機會緩解。
有的頭痛部位在頭頂,這是肝經循行的路線,可以按揉肝經的易堵塞穴位來調理。
有的頭痛部位在前額,這是胃經的路線,所以疏通胃經會有效。
有的頭痛部位在頭後方,這是膀胱經路線,可能是感冒前兆,可以按揉膀胱經易堵塞穴位。
熟悉經絡的循行路線,不僅可以讓我們疏通經絡上的易堵塞穴位來調理疾病,更重要的是,在平時自我體檢,及時發現隱患。
《素問 · 四氣調神大論》裡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段話真是太深刻了,口渴才掘井,臨戰才鑄造武器,確實為時已晚。國家大亂後再來平定,縱然能恢復安定,也已經元氣大傷,治病也是如此,應該在疾病尚未發作之前就著手預防。
審微恙的意義,正是把發現身體隱憂的主動權交回自己手中,透過親自觀察與身體對話,做到防患未然。
心氣不足,少海穴有先兆
我平時主要透過「蝴蝶袖」來判斷心臟供血情況,直到有次為一位42歲的朋友把脈,發現他的左寸心脈有些弱,我馬上用右手拉住他的手,左手捏揉其左上臂心經,卻沒有鬆弛的感覺。再按少海穴,他也沒有任何感覺。於是我告訴他:「你心臟有供血不足的跡象了。」沒想到他很驚訝,因為前幾天一位老中醫也這麼跟他說。他問:「為什麼中醫都說他心臟供血不足呢?可是他並沒有心臟不適的感覺呀?」我回答:「脈象、經絡等訊號都提示心臟有問題,難道你非要等問題嚴重了再處理嗎?那時治療還來得及嗎?」他連連稱是。於是我給他捏揉心經十分鐘、按揉少海穴十分鐘,漸漸地,少海穴出現了酸痛感,看來輕微的刺激就會幫助身體恢復知覺。
現代人很多其實體感麻木,對異常反應遲鈍。就像吃了不潔食物,有的人立刻腹瀉,有的人卻沒有反應,哪類人身體好呢?當然是反應明顯的人了。體內進來了不速之客,馬上就能清除掉它,這說明身體很敏銳。所以常稱自己「鐵胃」、「好久沒感冒」的人不見得真的是身體好!
◎少海穴是能夠更早判斷心臟供血狀況的穴位。位在肘橫紋內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正常情況下,用拇指按揉會有微微的酸麻痛感,而且覺得舒服。如果這裡按起來沒感覺,即使上臂還沒出現鬆垮的肉,也表示可能有心臟供血不足的隱憂。不過,少海穴很特別,有些心臟病患者此處會痛到不能碰。
(更多內容與圖解請詳閱本書)
本書想提供一個新的觀察角度——透過現象認識中醫。把經絡看成是一種空間,我們就可以藉由日常可見的各種現象,清楚瞭解經絡的運作。
經絡之於人體就像道路之於城市、國家。若經絡不通就像道路堵塞,可能造成整個城市甚至全國通勤運輸不利、物資流通也受到阻礙。推演到人體,如果經絡出現問題,勢必引起體內的功能異常,進而危害健康。
經絡也像網路,舉凡通話、發信、聊天、看影片、購物……現代科技力量已經證明,即使肉眼看不到,資訊、影像、文字一樣可以被傳遞。經絡也是類似的道理。比方說按揉昆侖穴,可能瞬間緩解午後發作的後頭痛,昆侖穴位於足部卻能快速緩解頭部的疼痛,我想這是打開了開關,讓身體的訊息快速傳遞。
經絡也像河道,河道暢通,河水就能夠灌溉下游的良田,使地區的農產豐富、船運便利。同理,如果身體肌肉僵緊,肢體末梢的氣血供應一定變差。
既然經絡像道路、網路、河道,那麼保持經絡的暢通,就能讓身體維持在健康的狀態。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我們只要檢查經絡是否有疼痛、有堵塞,就可以判斷身體是否健康,這正是自我體檢審微恙。
舉例來說,胃部若有潛在病變,平常可能完全沒有不適感,但敲打大腿中線(胃經的路徑,圖13)時,多數人在腹股溝中線下方3指寬(2寸)(圖14)的地方,會找到壓痛點,這個壓痛點就顯示胃經在此處有堵塞。如果不導引經氣,我們永遠不會發現這裡的異常反應,而這種反應可以作為「未病先決」的證據,讓我們及時發現胃部的隱患。
子午流注的時間訊號,讓中醫提早兩年發現肺癌前兆
在肺出問題的最早期,常見的徵兆之一是,每天在凌晨3~5點會固定醒來,5點過後才能再度入睡,而且幾乎天天如此。若這種情況持續一年左右,同時還伴隨咳嗽不止,並咳出白色帶泡沫的痰,就有可能是肺癌的早期訊號。這個階段做影像檢查往往還看不出腫塊,因此難以確診,給病人使用抗生素也往往效果不彰。再過一段時間,咳嗽會惡化,並可能出現咳血、胸痛、體重減輕、頭痛等症狀,此時X光或電腦斷層(CT) 檢查,就能清楚看見腫瘤了,而確診為肺癌。
為什麼會在每天凌晨3~5點之間莫名醒來呢?因為這段時間是氣血運行在肺經最旺盛的時候,肺的功能也最為活躍。如果肺部有潛在的問題──不論是些微的寒邪,或是些許的熱象,總之是小毛病──身體就會透過「喚醒」的方式提醒我們。
只是,對於不熟悉中醫的朋友來說,因為不知道經絡的「子午流注」理論,所以難以理解這個身體訊號。而在西醫體系,醫師若不懂經絡,只能等到病灶成形,檢查出實質病變後,才有辦法確診,這也意味著,我們可能因此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
出現凌晨3~5點莫名醒來的情況時,可以試著疏理肺經上的魚際穴和孔最穴,會有強烈明顯的痛感,若能持續按揉這兩個痛點三、五天,等到痛感逐漸消失,就代表肺經的氣血已經通暢,凌晨固定醒的情況亦會隨之改善(圖15)。
掌握實用的經絡知識,細心觀察身體發出的訊號,並重視這些「警報」,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懂得保健養生的「上工」,做自己健康的主人。
如果是固定時間醒來、固定時間感到睏倦,或固定時間出現疼痛等狀況,而且連續三天都有這樣的表現,就可以依照子午流注的時間規律來判斷,再調理相應經絡的易堵塞穴位,往往能夠立刻見效。至於具體的時間規律可以參看第一章的說明。
留意經絡路線的訊號,及時察覺中風前兆
熟悉經絡,並依照經絡循行路線來預防與調理疾病,對不是醫學專業背景的人來說,就是掌握一條保健的捷徑。
明代楊繼洲著的《針灸大成 · 治症總要》講到:「但未中風時,一兩月前,或三四個月前,不時足脛上發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也。」「足脛」就是脛骨,人們稱作 「迎面骨」,肝經在此經過,脛骨部位出現酸、重、麻等感覺,預告著體內有肝風內動、肝陽上亢的情況,這是身體的警報在響,此時如果能夠疏通肝經的易堵塞穴位,恢復肝的正常狀態,就有可能防患未然,避免發生腦血管意外。
「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意思是,看病痛的位置在哪一條經絡上,加以按揉疏通該經絡的易堵塞穴位,效果往往超乎想像。例如頭痛,有的頭痛位置在側邊,常稱為偏頭痛,而頭部側邊是膽經、三焦經循行的路線,所以按揉三焦經、膽經的易堵塞穴位通常有機會緩解。
有的頭痛部位在頭頂,這是肝經循行的路線,可以按揉肝經的易堵塞穴位來調理。
有的頭痛部位在前額,這是胃經的路線,所以疏通胃經會有效。
有的頭痛部位在頭後方,這是膀胱經路線,可能是感冒前兆,可以按揉膀胱經易堵塞穴位。
熟悉經絡的循行路線,不僅可以讓我們疏通經絡上的易堵塞穴位來調理疾病,更重要的是,在平時自我體檢,及時發現隱患。
《素問 · 四氣調神大論》裡說:「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段話真是太深刻了,口渴才掘井,臨戰才鑄造武器,確實為時已晚。國家大亂後再來平定,縱然能恢復安定,也已經元氣大傷,治病也是如此,應該在疾病尚未發作之前就著手預防。
審微恙的意義,正是把發現身體隱憂的主動權交回自己手中,透過親自觀察與身體對話,做到防患未然。
心氣不足,少海穴有先兆
我平時主要透過「蝴蝶袖」來判斷心臟供血情況,直到有次為一位42歲的朋友把脈,發現他的左寸心脈有些弱,我馬上用右手拉住他的手,左手捏揉其左上臂心經,卻沒有鬆弛的感覺。再按少海穴,他也沒有任何感覺。於是我告訴他:「你心臟有供血不足的跡象了。」沒想到他很驚訝,因為前幾天一位老中醫也這麼跟他說。他問:「為什麼中醫都說他心臟供血不足呢?可是他並沒有心臟不適的感覺呀?」我回答:「脈象、經絡等訊號都提示心臟有問題,難道你非要等問題嚴重了再處理嗎?那時治療還來得及嗎?」他連連稱是。於是我給他捏揉心經十分鐘、按揉少海穴十分鐘,漸漸地,少海穴出現了酸痛感,看來輕微的刺激就會幫助身體恢復知覺。
現代人很多其實體感麻木,對異常反應遲鈍。就像吃了不潔食物,有的人立刻腹瀉,有的人卻沒有反應,哪類人身體好呢?當然是反應明顯的人了。體內進來了不速之客,馬上就能清除掉它,這說明身體很敏銳。所以常稱自己「鐵胃」、「好久沒感冒」的人不見得真的是身體好!
◎少海穴是能夠更早判斷心臟供血狀況的穴位。位在肘橫紋內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正常情況下,用拇指按揉會有微微的酸麻痛感,而且覺得舒服。如果這裡按起來沒感覺,即使上臂還沒出現鬆垮的肉,也表示可能有心臟供血不足的隱憂。不過,少海穴很特別,有些心臟病患者此處會痛到不能碰。
(更多內容與圖解請詳閱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