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葉
禁忌: 陰虛、溫病及氣虛者慎服。
藥材挑選: 以葉片完整、色紫、香氣濃者為佳。
別名: 蘇、蘇葉、紫菜。
性味: 辛,溫。
功效主治: 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用於風寒感冒、咳嗽嘔噁、妊娠嘔吐、魚蟹中毒。
用法用量: 5 ∼ 10克。
經典妙方
1. 傷風發熱:紫蘇葉、防風、川芎各一錢五分,陳皮一錢,甘草六分,加生薑二片煎服。(《不知醫必要》蘇葉湯)
2. 咳逆短氣: 紫蘇莖葉(銼) 一兩,人參半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 水一盞, 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再。(《聖濟總錄》紫蘇湯)
實用藥方
1. 風熱感冒:紫蘇葉、荊芥各1.5千克,大青葉、鴨跖草、四季青各3千克,加水25升,濃煎成劑,每次50毫升,每日3 ∼ 4次,口服。病重熱甚者,可3 ∼ 4小時服1次。
2. 尋常疣:以鮮紫蘇葉摩擦疣部,每次10 ∼ 15分鐘,每日1次,用於疣部及周圍皮膚消毒。
3. 漆過敏:鮮紫蘇葉適量,細鹽少許,搓爛後外搽患處。
4. 氣管炎:紫蘇葉、雞肫花各10 ∼ 5克,水煎服。
5. 風寒感冒、咳嗽:鮮石胡荽30 ∼ 50克,紫蘇葉、生薑各15克,紅糖適量,水煎服。
◆桂枝
禁忌: 熱病高熱、陰虛火旺、血熱妄行者禁服,孕婦慎用。
藥材挑選: 以枝條嫩細均勻、色棕黃、香氣濃者為佳。
別名: 柳桂。
性味: 辛、甘,溫。
功效主治: 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衝降氣。用於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痹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
★奔豚:病人自覺有氣從少腹上衝胸咽的一種病證。
用法用量: 3 ∼ 10克。
經典妙方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桂枝(去皮)三兩,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生薑(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傷寒論》桂枝湯)
★㕮咀:咬嚼。
實用藥方
1. 感冒風寒,表虛有汗:桂枝、白芍、生薑各6克,大棗2枚,炙甘草3克,水煎服。
2. 更年期症候群:桂枝、製半夏、黃芪、生大黃各9克,龍骨、牡蠣各30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3. 顏面神經麻痹:桂枝30克,防風20克,赤芍15克,水煎,趁熱擦洗患處,每次20分鐘,每日2次,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
4. 竇性心動過緩:桂枝20克,黨參30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
5. 肺寒咳嗽、氣喘:乾薑、桂枝、款冬花、紫菀、煮半夏、五味子各9克,茯苓10克,北細辛2克,水煎服。
◆西洋參
禁忌: 中陽衰微、寒溼中阻及溼熱鬱火者慎服。
藥材挑選: 以條勻、質硬、表面橫紋緊密、氣清香、味濃者為佳。
別名: 西洋人參、洋參、花旗參。
性味 :甘、微苦,涼。
功效主治: 補氣養陰,清熱生津。用於氣虛陰虧、虛熱煩倦、咳喘痰血、內熱消渴、口燥咽乾。
用法用量: 3 ∼ 6克,另煎兌服。
經典妙方
1. 腸紅:西洋參蒸桂圓服之。(《類聚要方》)
2. 夏傷暑熱,舌燥喉乾:洋參一錢,麥冬三錢,北五味九粒,當茶飲。(《喉科金鑰》生脈散)
實用藥方
1. 病後疲勞:西洋參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
2. 糖尿病,渾身無力:西洋參、枸杞子、山茱萸各15克,生黃芪30克,水煎服。
3. 頑固性盜汗:穭豆衣30克,西洋參3克,分別煎煮,合兌服,每日1劑。
4. 健忘:核桃仁15克,西洋參10克,遠志9克,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