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溯本求源
一、經方出處
《傷寒論》
1.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
2.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
3.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4.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
二、方名釋義
據史料記載,戰國前期,中國天文學家為觀察天象及日月五星在天空的運行,選取了二十八個星宿作為觀察的代表,稱為二十八宿。按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選取四種動物形象相配:西方七宿配白虎;東方七宿配青龍(蒼龍);南方七宿配朱雀(朱鳥);北方七宿配玄武(龜蛇)。道教興起後,沿用古人之說,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宣稱其祖先為趙玄朗,並上尊號為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詔令天下,玄朗二字不許用,以元代替玄,以明代替朗,後來又用真代替玄)納入神系,作為護衛之神,以壯威儀。《抱朴子.雜應》引《仙經》描繪太上老君形象時說:「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一般認為白虎為二十八宿星中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以此七宿合看其形象像虎而得名。關於白虎的形象的描述,《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云:「西方白虎上應觜參,英英素質,肅肅清音,威懾禽獸,嘯動山林,來立吾右。」同時,道教亦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籤》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經云:『子若得一萬事畢。』淑女之異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動,故稱之為虎也。」這就是白虎神名的由來。
據《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所載,梁代陶弘景曰:「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指《湯液經法》),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後學咸尊奉之。」二旦,即大、小陽旦湯,大、小陰旦湯;六神大小即大、小青龍湯,大、小白虎湯,大、小玄武湯,大、小朱鳥(雀)湯,大、小勾陳湯,大、小螣蛇湯。陶弘景的這段話說明了諸方的命名運用了道教文化中的四象六神之名,也說明了張仲景撰寫《傷寒論》時所採用方劑的來源。因此可以得知,《傷寒論》方劑必然也借鑑了《湯液經法》原來的方劑名稱。
同樣在《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有記載,陶弘景曰:「陽旦者,升陽之方,以黃耆為主;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青龍者,宣發之方,以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互動金木,既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說明了在對方劑命名時不僅僅是單純地借鑑了六神之名,更進一步說明了命名時還考慮到各方劑的主要藥物以及主要功效,用六神之特性進行類比,從而進行命名。
第一節 溯本求源
一、經方出處
《傷寒論》
1.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蔘湯主之。
2.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
3.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4.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
二、方名釋義
據史料記載,戰國前期,中國天文學家為觀察天象及日月五星在天空的運行,選取了二十八個星宿作為觀察的代表,稱為二十八宿。按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選取四種動物形象相配:西方七宿配白虎;東方七宿配青龍(蒼龍);南方七宿配朱雀(朱鳥);北方七宿配玄武(龜蛇)。道教興起後,沿用古人之說,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宣稱其祖先為趙玄朗,並上尊號為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詔令天下,玄朗二字不許用,以元代替玄,以明代替朗,後來又用真代替玄)納入神系,作為護衛之神,以壯威儀。《抱朴子.雜應》引《仙經》描繪太上老君形象時說:「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一般認為白虎為二十八宿星中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以此七宿合看其形象像虎而得名。關於白虎的形象的描述,《道門通教必用集》卷七云:「西方白虎上應觜參,英英素質,肅肅清音,威懾禽獸,嘯動山林,來立吾右。」同時,道教亦將其用於煉丹術語,如《雲笈七籤》卷七十二引《古經》四神之丹稱:「白虎者,西方庚辛金白金也,得真一之位,經云:『子若得一萬事畢。』淑女之異名,五行感化,至精之所致也。其伏不動,故稱之為虎也。」這就是白虎神名的由來。
據《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所載,梁代陶弘景曰:「外感天行,經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湯。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指《湯液經法》),撰為《傷寒論》一部,療治明悉,後學咸尊奉之。」二旦,即大、小陽旦湯,大、小陰旦湯;六神大小即大、小青龍湯,大、小白虎湯,大、小玄武湯,大、小朱鳥(雀)湯,大、小勾陳湯,大、小螣蛇湯。陶弘景的這段話說明了諸方的命名運用了道教文化中的四象六神之名,也說明了張仲景撰寫《傷寒論》時所採用方劑的來源。因此可以得知,《傷寒論》方劑必然也借鑑了《湯液經法》原來的方劑名稱。
同樣在《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有記載,陶弘景曰:「陽旦者,升陽之方,以黃耆為主;陰旦者,扶陰之方,以柴胡為主;青龍者,宣發之方,以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以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以附子為主。此六方者,為六合之正精,升降陰陽,互動金木,既濟水火,乃神明之劑也。」說明了在對方劑命名時不僅僅是單純地借鑑了六神之名,更進一步說明了命名時還考慮到各方劑的主要藥物以及主要功效,用六神之特性進行類比,從而進行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