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 溯本求源
一、經方出處
《傷寒論》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金匱要略》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二、方名釋義
心者為心口,指胃脘部位,又稱上腹部,並非指心臟。邪氣阻於心下,發為心下痞滿,但按之濡軟,當用瀉法除滿,並非屬承氣之攻下。本方為小柴胡湯去柴胡加黃連,以乾薑易生薑而成,以半夏為君,故取名為半夏瀉心湯。
三、藥物組成
半夏半升(洗),黃芩、乾薑、人蔘、甘草(炙)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四、使用方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五、方歌
三兩薑參炙草芩,一連痞證嘔多尋,
半升半夏棗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第二節 經方集注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尤在涇
結胸及痞,不特太陽誤下有之,即少陽誤下亦有之。柴胡湯證具者,少陽嘔而發熱,及脈弦口苦等證具在也。是宜和解而反下之,於法為逆。若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和之即癒,此雖已下之,不為逆也。蒸蒸而振者,氣內作而與邪爭勝,則發熱汗出而邪解也。若無柴胡證,而心下滿而硬痛者,則為結胸,其滿而不痛者,則為痞,均非柴胡所得而治之者矣。結胸宜大陷胸湯,痞宜半夏瀉心湯各因其證而施治也。(《傷寒貫珠集》)
沈目南
此少陽風寒誤下,亦成結胸、痞硬也。傷寒五六日,而無身疼腰痛惡寒之太陽,自汗惡熱鼻乾之陽明,見嘔而發熱,然發熱屬少陽之表,嘔屬少陽之裡,為柴胡湯證具。而不與柴胡湯,反以他藥下之,並無結胸下利之變,謂柴胡湯證仍在,雖然誤下而不為逆,仍當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發熱汗出而解矣。若見心下滿而硬痛,乃表風內陷,則為結胸,但滿而不痛者,表寒內陷而為痞也。但結胸則當大陷胸湯,痞硬則當半夏瀉心湯而為主治,謂柴胡湯不中與也。蓋少陽誤下,而以小柴胡湯去柴胡、生薑,君半夏以和少陽之氣,故名半夏瀉心湯也。(《傷寒六經辨證治法》)
第一節 溯本求源
一、經方出處
《傷寒論》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金匱要略》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二、方名釋義
心者為心口,指胃脘部位,又稱上腹部,並非指心臟。邪氣阻於心下,發為心下痞滿,但按之濡軟,當用瀉法除滿,並非屬承氣之攻下。本方為小柴胡湯去柴胡加黃連,以乾薑易生薑而成,以半夏為君,故取名為半夏瀉心湯。
三、藥物組成
半夏半升(洗),黃芩、乾薑、人蔘、甘草(炙)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擘)。
四、使用方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五、方歌
三兩薑參炙草芩,一連痞證嘔多尋,
半升半夏棗十二,去滓重煎守古箴。
第二節 經方集注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尤在涇
結胸及痞,不特太陽誤下有之,即少陽誤下亦有之。柴胡湯證具者,少陽嘔而發熱,及脈弦口苦等證具在也。是宜和解而反下之,於法為逆。若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和之即癒,此雖已下之,不為逆也。蒸蒸而振者,氣內作而與邪爭勝,則發熱汗出而邪解也。若無柴胡證,而心下滿而硬痛者,則為結胸,其滿而不痛者,則為痞,均非柴胡所得而治之者矣。結胸宜大陷胸湯,痞宜半夏瀉心湯各因其證而施治也。(《傷寒貫珠集》)
沈目南
此少陽風寒誤下,亦成結胸、痞硬也。傷寒五六日,而無身疼腰痛惡寒之太陽,自汗惡熱鼻乾之陽明,見嘔而發熱,然發熱屬少陽之表,嘔屬少陽之裡,為柴胡湯證具。而不與柴胡湯,反以他藥下之,並無結胸下利之變,謂柴胡湯證仍在,雖然誤下而不為逆,仍當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發熱汗出而解矣。若見心下滿而硬痛,乃表風內陷,則為結胸,但滿而不痛者,表寒內陷而為痞也。但結胸則當大陷胸湯,痞硬則當半夏瀉心湯而為主治,謂柴胡湯不中與也。蓋少陽誤下,而以小柴胡湯去柴胡、生薑,君半夏以和少陽之氣,故名半夏瀉心湯也。(《傷寒六經辨證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