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綜述與概要
本篇從三個部分對逍遙散進行論述:第一章第一節溯本求源部分從經方出處、方名釋義、藥物組成、使用方法、方歌等方面對其進行系統整理。第二節經方集注選取歷代醫家對經方的代表性闡釋。第三節類方簡析對臨床中較常用的逍遙散類方進行簡要分析。第二章對組成逍遙散的主要藥物的功效與主治,以及作用機制進行闡釋,對逍遙散的功效進行剖析。第三章對逍遙散的源流進行整理,對古代醫家方論和現代醫家方論進行論述。
第一節 溯本求源
一、經方出處
逍遙散為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亦簡稱《局方》)創制的名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之九.治婦女諸疾》記載逍遙散:「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營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二、方名釋義
「逍遙」亦作「消搖」,優遊自得貌。《莊子》云:「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王晉三曰:「《莊子.逍遙遊》注云,如陽動冰消,雖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搖,雖動不傷於內。譬之於醫,消散其氣鬱,搖動其血鬱,皆無傷乎正氣也。」本方為調和肝脾的常用方,服之可達到疏肝理脾、養血和營之效,使得肝氣暢,鬱結消,氣血調,精神爽,逍遙自在,故名「逍遙散」。《黃帝內經》所謂「木鬱達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曰逍遙。
三、藥物組成
甘草(微炙赤)半兩,當歸(去苗,銼,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藥(白)、白朮、柴胡(去苗),各一兩。
四、使用方法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燒生薑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
五、方歌
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朮草加薑薄,
散鬱除蒸功最奇,調經八味丹梔著。(《湯頭歌訣》)
第二節 經方集注
汪昂
此足少陽厥陰藥也。肝虛則血病,當歸、芍藥養血而斂陰。木盛則土衰,甘草、白朮和中而補土。柴胡升陽散熱,合芍藥以平肝,而使木得條達。茯苓清熱利溼,助甘、朮以益土,而令心氣安寧。生薑暖胃祛痰,調中解鬱。薄荷搜肝瀉肺,理血消風。疏逆和中,諸症自已,所以有「逍遙」之名。(《醫方集解.和解之劑》)
趙羽皇
五臟苦欲補瀉,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蓋肝性急善怒,其氣上行則順,下行則鬱,鬱則火動而諸病生矣。故發於上,則頭眩、耳鳴而或為目赤;發於中,則胸滿、脅痛而或作吞酸;發於下,則少腹疼、疝而或溲溺不利;發於外,則寒熱往來,似瘧非瘧。凡此諸症,何莫非肝鬱之象乎?而肝木之所以鬱,其說有二:一為土虛不能升木也,一為血少不能養肝也。蓋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虛,則木不升而鬱。陰血少,則肝不滋而枯。方用白朮、茯苓者,助土德以升木也;當歸、芍藥者,益榮血以養肝也;薄荷解熱,甘草和中。獨柴胡一味,一以厥陰之報使,一以升發諸陽。《經》云木鬱則達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曰逍遙。若內熱、外熱盛,加丹皮解肌熱,炒梔清內熱,此加味逍遙之義也。(《醫宗金鑑.卷二十九》)
唐容川
此治肝經血虛,火旺鬱鬱不樂。方用白朮、茯苓助土德以升木,當歸、白芍益榮血以養肝,薄荷解熱,甘草緩中,柴、薑升發,木鬱則達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之曰逍遙。(《血證論.卷七》)
本篇從三個部分對逍遙散進行論述:第一章第一節溯本求源部分從經方出處、方名釋義、藥物組成、使用方法、方歌等方面對其進行系統整理。第二節經方集注選取歷代醫家對經方的代表性闡釋。第三節類方簡析對臨床中較常用的逍遙散類方進行簡要分析。第二章對組成逍遙散的主要藥物的功效與主治,以及作用機制進行闡釋,對逍遙散的功效進行剖析。第三章對逍遙散的源流進行整理,對古代醫家方論和現代醫家方論進行論述。
第一節 溯本求源
一、經方出處
逍遙散為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亦簡稱《局方》)創制的名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之九.治婦女諸疾》記載逍遙散:「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忪頰赤,口燥咽乾,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營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二、方名釋義
「逍遙」亦作「消搖」,優遊自得貌。《莊子》云:「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王晉三曰:「《莊子.逍遙遊》注云,如陽動冰消,雖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搖,雖動不傷於內。譬之於醫,消散其氣鬱,搖動其血鬱,皆無傷乎正氣也。」本方為調和肝脾的常用方,服之可達到疏肝理脾、養血和營之效,使得肝氣暢,鬱結消,氣血調,精神爽,逍遙自在,故名「逍遙散」。《黃帝內經》所謂「木鬱達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曰逍遙。
三、藥物組成
甘草(微炙赤)半兩,當歸(去苗,銼,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藥(白)、白朮、柴胡(去苗),各一兩。
四、使用方法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燒生薑一塊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
五、方歌
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朮草加薑薄,
散鬱除蒸功最奇,調經八味丹梔著。(《湯頭歌訣》)
第二節 經方集注
汪昂
此足少陽厥陰藥也。肝虛則血病,當歸、芍藥養血而斂陰。木盛則土衰,甘草、白朮和中而補土。柴胡升陽散熱,合芍藥以平肝,而使木得條達。茯苓清熱利溼,助甘、朮以益土,而令心氣安寧。生薑暖胃祛痰,調中解鬱。薄荷搜肝瀉肺,理血消風。疏逆和中,諸症自已,所以有「逍遙」之名。(《醫方集解.和解之劑》)
趙羽皇
五臟苦欲補瀉,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蓋肝性急善怒,其氣上行則順,下行則鬱,鬱則火動而諸病生矣。故發於上,則頭眩、耳鳴而或為目赤;發於中,則胸滿、脅痛而或作吞酸;發於下,則少腹疼、疝而或溲溺不利;發於外,則寒熱往來,似瘧非瘧。凡此諸症,何莫非肝鬱之象乎?而肝木之所以鬱,其說有二:一為土虛不能升木也,一為血少不能養肝也。蓋肝為木氣,全賴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土虛,則木不升而鬱。陰血少,則肝不滋而枯。方用白朮、茯苓者,助土德以升木也;當歸、芍藥者,益榮血以養肝也;薄荷解熱,甘草和中。獨柴胡一味,一以厥陰之報使,一以升發諸陽。《經》云木鬱則達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曰逍遙。若內熱、外熱盛,加丹皮解肌熱,炒梔清內熱,此加味逍遙之義也。(《醫宗金鑑.卷二十九》)
唐容川
此治肝經血虛,火旺鬱鬱不樂。方用白朮、茯苓助土德以升木,當歸、白芍益榮血以養肝,薄荷解熱,甘草緩中,柴、薑升發,木鬱則達之,遂其曲直之性,故名之曰逍遙。(《血證論.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