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經方探源
本篇從三個部分對小建中湯進行論述:第一章第一節溯本求源部分從經方出處、方名釋義、藥物組成、使用方法、方歌等方面對其進行系統整理。第二節經方集注選取歷代醫家對經方的代表性闡釋。第三節類方簡析對臨床中較常用的小建中湯類方進行簡要分析。第二章對組成小建中湯的主要藥物的功效與主治,以及作用機制進行闡釋,對小建中湯的功效進行剖析。第三章對小建中湯的源流進行整理,對古代醫家方論和現代醫家方論進行論述。
第一章 方義歷史概述
第一節 溯本求源
一、經方出處
《傷寒論》
1.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100)
2.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102)
《金匱要略》
1.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2.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3.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二、方名釋義
小建中湯溫中補虛而兼養陰,和裏緩急而能止痛。方中重用甘溫質潤的飴糖為君藥,溫補中焦、緩急止痛;臣藥為辛溫之桂枝以溫陽氣、祛寒邪。酸甘之白芍以養營陰、緩肝急、止腹痛;佐藥為生薑以溫胃散寒、大棗以補脾益氣。炙甘草功能益氣和中,用以調和諸藥,是為佐使。其中飴糖配合桂枝以辛甘化陽,功能補脾虛而溫中焦;芍藥配合甘草以酸甘化陰,功能止腹痛而緩肝急。六藥配伍,於溫中、補虛、緩急之中,蘊含有和肝理脾、益陰和陽之功效,可使得中氣建運,培養陰陽氣血生化之源,故以建中名之。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所載小建中湯,名曰「建中補脾湯」:「治脾虛肉極,羸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無力方。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去核),生薑三兩(切),黃飴一升,桂枝二兩,芍藥六兩。」王雪苔云:「建中補脾湯即《傷寒論》中小建中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的記載「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又有「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所述症狀在《傷寒論》的基礎上有所增加。
自金代成無己《傷寒明理論》「必以此湯溫建中臟,是以建中名焉」以及尤在涇「小建中湯溫養中氣」之說以來,後世醫家多遵此說,認為小建中湯為溫養中焦之劑,主治中焦虛寒。此觀點至今仍被大多數醫家所認同,現代《方劑學》教材亦採用此說。查唐代以前的論述,不能找出「中焦虛寒」的證據。少數醫家如吳謙等認為小建中湯為「陰陽俱虛」;另有醫家對本方證持陰津虧虛的觀點,如喻嘉言認為「俾飲食增而津液旺……復其真陰之不足」;也有醫家提出陰血不和的論述,如《絳雪園古方選注》中認為「今建中湯是桂枝,佐用芍藥,義偏重於酸甘,專和血脈之陰」,明確提出「和陰」的觀點。現多認為,小建中湯證為陰陽兩虛,以陰虛為主,中氣不振,精血虧耗證,病位在脾臟,多由飢傷、思傷、勞傷所致。
本篇從三個部分對小建中湯進行論述:第一章第一節溯本求源部分從經方出處、方名釋義、藥物組成、使用方法、方歌等方面對其進行系統整理。第二節經方集注選取歷代醫家對經方的代表性闡釋。第三節類方簡析對臨床中較常用的小建中湯類方進行簡要分析。第二章對組成小建中湯的主要藥物的功效與主治,以及作用機制進行闡釋,對小建中湯的功效進行剖析。第三章對小建中湯的源流進行整理,對古代醫家方論和現代醫家方論進行論述。
第一章 方義歷史概述
第一節 溯本求源
一、經方出處
《傷寒論》
1.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100)
2.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102)
《金匱要略》
1.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2.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3.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二、方名釋義
小建中湯溫中補虛而兼養陰,和裏緩急而能止痛。方中重用甘溫質潤的飴糖為君藥,溫補中焦、緩急止痛;臣藥為辛溫之桂枝以溫陽氣、祛寒邪。酸甘之白芍以養營陰、緩肝急、止腹痛;佐藥為生薑以溫胃散寒、大棗以補脾益氣。炙甘草功能益氣和中,用以調和諸藥,是為佐使。其中飴糖配合桂枝以辛甘化陽,功能補脾虛而溫中焦;芍藥配合甘草以酸甘化陰,功能止腹痛而緩肝急。六藥配伍,於溫中、補虛、緩急之中,蘊含有和肝理脾、益陰和陽之功效,可使得中氣建運,培養陰陽氣血生化之源,故以建中名之。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所載小建中湯,名曰「建中補脾湯」:「治脾虛肉極,羸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無力方。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去核),生薑三兩(切),黃飴一升,桂枝二兩,芍藥六兩。」王雪苔云:「建中補脾湯即《傷寒論》中小建中湯。」《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篇)》的記載「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又有「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虛勞裏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所述症狀在《傷寒論》的基礎上有所增加。
自金代成無己《傷寒明理論》「必以此湯溫建中臟,是以建中名焉」以及尤在涇「小建中湯溫養中氣」之說以來,後世醫家多遵此說,認為小建中湯為溫養中焦之劑,主治中焦虛寒。此觀點至今仍被大多數醫家所認同,現代《方劑學》教材亦採用此說。查唐代以前的論述,不能找出「中焦虛寒」的證據。少數醫家如吳謙等認為小建中湯為「陰陽俱虛」;另有醫家對本方證持陰津虧虛的觀點,如喻嘉言認為「俾飲食增而津液旺……復其真陰之不足」;也有醫家提出陰血不和的論述,如《絳雪園古方選注》中認為「今建中湯是桂枝,佐用芍藥,義偏重於酸甘,專和血脈之陰」,明確提出「和陰」的觀點。現多認為,小建中湯證為陰陽兩虛,以陰虛為主,中氣不振,精血虧耗證,病位在脾臟,多由飢傷、思傷、勞傷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