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怎麼知道我有沒有糖尿病?想要知道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血糖檢測」最精準 說到糖尿病症狀,大家第一時間聯想到的可能是「吃多、喝多、尿多」。三多症狀的確是糖尿病典型的症狀,但卻不一定會發生在每個糖尿病患者身上,尤其是老年人。隨著年紀增長,口渴感受減少,多喝表現不顯著,因此患病時容易被忽略。想要確定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建議您可以進行血糖檢測。●血糖怎麼驗? 血糖的檢查依抽樣時間之不同,可分為空腹與飯後兩種。空腹血糖是測量未進食狀態下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進行檢測者需禁食八小時,並在早餐前抽血,正常值應為70?110mg/dl;飯後血糖的檢測是為了判斷醣類消化的情況,接受測驗者在用餐結束後二小時抽血,以不超過140mg/dl為標準。●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 當空腹血糖值有異常時(110~126mg/dl),可再進行兩小時的測驗,即「口服葡萄糖耐受試驗」。患者喝下75克葡萄糖液後,立即抽血,隨後再隔30、60、90、120分鐘抽血。正常狀況下,前四次測驗的血糖值應<200mg/dl,120分鐘後不超過140mg/dl。●糖尿病診斷標準◆當身體出現典型的糖尿病症狀,如三多、體重減輕等。◆上述採用的任何診斷必須擇日再重複檢驗一次,若二次檢驗結果皆符合糖尿病 定義,則確認為罹患糖尿病。◆此為美國糖尿病學會所提出的糖尿病診斷標準糖尿病診斷標準。 Q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具有家族遺傳、肥胖、飲食西化是糖尿病高危險群●家族遺傳 糖尿病具有遺傳的特性,若家屬或親戚有人患有糖尿病,自己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便會增加。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建議有家族性遺傳者應定期接受檢查。●肥胖 近年來,第二型糖尿病的患者有年輕化趨勢,肥胖是關鍵原因。體重過重,會導致胰島素作用不良,血糖代謝差,血糖易升高,因此,肥胖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較高。●飲食西化 西方食物,如漢堡、汽水等,多半高脂肪、高熱量,當肉類、澱粉、醣類攝取過量,容易造成體重上升,進而誘發糖尿病。●高危險族群◆年長者 年齡的增加會提升糖尿病的罹患率。一方面是因為多吃少動的生活形態易造成肥胖,一方面則是因為身體組織機能退化,胰島素的功能也跟著退化,增加罹病的機率。◆高血壓、高血脂、高尿酸患者 前述三種症狀就像連體嬰般,時常伴隨發生。◆患有胰臟疾病者 胰臟主管胰島素分泌,胰臟曾受傷、慢性胰臟炎、肝硬化等都會影響胰臟的正常運作。*健康小辭典:第二型糖尿病 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體內仍會持續製造胰島素,但是胰島素的作用不良。屬慢性病症,多發生於有第二型糖尿病家族史者,或體重過重者。Q因為吃太甜,所以才得糖尿病嗎?罹患糖尿病與吃甜食沒有絕對關係●吃甜沒關係? 雖然病名當中有個「糖」字,但是糖吃得多,不一定會得糖尿病;反之,糖吃得少,仍有可能得到糖尿病。 糖尿病的發生,往往不是單一因素所導致,遺傳或肥胖再加上不良的飲食或生活習慣交相作用下,使患病機率大大增加。 若家族中曾有人罹患糖尿病,那麼就得格外留意,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除了均衡與定時定量,具有遺傳體質者,也應妥善控制甜食的攝取量。如果能搭配適當運動,避免肥胖上身,罹患糖尿病的風險將大大降低。 不具遺傳體質者,雖然比較不會因大量吃糖而引發患病的機率,但若生活、飲食習慣不佳,糖尿病還是有機會找上門。●吃甜有關係! 無論是先天遺傳或是後天習慣所致,一旦罹患了糖尿病,就應該謹慎控制糖分的攝取,除了口味上別吃太甜,食物種類的選擇也很重要,含糖量偏高的食物,如甜食或水果等,應避免過量。飲食控制,絕對是糖尿病保健的重要環節。●認識糖尿病◆血糖偏高導致糖尿病 糖尿病就是「血糖值偏高」。「血糖值」指的是「血液中葡萄糖濃度的數值」。當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持續過高,即是糖尿病。 血糖為什麼會偏高?偏高會怎麼樣呢?在探討糖尿病的發病原因之前,我們應該要先了解與血糖有著極大關係的「胰島素」。◆胰島素是什麼? 胰島素是一種荷爾蒙,由胰臟所分泌出來,可降低血糖的濃度。胰臟的β細胞會分泌胰島素,然後順著血液流動到人體全身,執行它的功能。◆胰島素的作用 胰島素主要的工作地點有三個地方:肌肉、脂肪和肝臟。1.肌肉 胰島素能幫助葡萄糖順利進入細胞內,降低血糖並且讓細胞獲得足夠的能源,同時促進蛋白質的合成。2.脂肪 胰島素可促進脂肪合成,輔助能量以脂肪形式儲存,並降低血脂肪含量。3.肝臟 胰島素在肝臟中可促使葡萄糖轉變肝醣的速率加快,並抑制肝醣的分解。肝醣來源為葡萄糖,當要合成肝醣時,表示利用到血糖,血糖濃度便會降低。◆血糖值為何會偏高? 血液中的葡萄糖變多,血糖值便會升高。血糖值偏高,有兩種常見情況。一是胰島素分泌不足,導致獲得幫助的葡萄糖數量過少,殘留在血液中的數量過多;另一是胰島素作用不良,例如正常一個單位的胰島素能降十個單位的血糖,而胰島素作用不良的人只能降五個單位的血糖,這就是所謂的胰島素阻抗性。◆糖尿病只有一種嗎? 糖尿病是一個總稱,實際上它是由不同類型疾病所組成,但它們的症狀都是高血糖。基本上糖尿病可分為四大類型:第一型糖尿病、第二型糖尿病、特殊型態的糖尿病、妊娠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又稱為「胰島素依存型糖尿病」,主要是自體免疫所引起的胰島細胞破壞,造成胰島素分泌過少,甚至沒有分泌。此類型發病者年齡通常較輕,多發生在30歲以前,第一次發病時常會以酮酸中毒來表現。治療方式常常使用胰島素。 胰島素由胺基酸所組成,是一種蛋白質,任何蛋白質只要遇熱,就像蛋白一樣會變成固體;若遇到酸,就像牛奶發酵一樣,會變成乳酪狀,因此,胰島素怕熱也怕酸,只要遇到熱或酸,功能和效用便會消失。胰島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因為經胃腸消化分解後,就失去功能了。*第二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又稱為「非胰島素依存型糖尿病」,在台灣絕大部分病患屬於這一類,主要致病原因為胰島素作用不良,多發病於中老年人,且多為體重過重者。此類糖尿病患者初期發病時胰島素分泌並不會不夠,有時還比正常值高,但因細胞產生阻抗,因此胰臟反而會分泌更多胰島素,長期下來造成胰臟過度操勞,而胰島素過多的情形,也會危害心臟血管。*特殊型態的糖尿病 「特殊型態的糖尿病」是糖尿病中的少數,多半是由其他疾病所引起,如胰臟疾病、內分泌疾病、特殊遺傳性症候群、胰島細胞基因缺陷;或因藥劑及化學物品所引起。*妊娠型糖尿病 妊娠型糖尿病對象為孕婦,而且僅指在懷孕前沒有糖尿病,懷孕期間才罹患的糖尿病類型。發病的原因為過度肥胖、遺傳因素,或是懷孕期胎盤所分泌的激素等。一旦罹患妊娠型糖尿病,產下巨嬰的機率會提高;不過只要孕婦與醫生間有良好的溝通與配合,多半都能順利產下健康的寶寶,且病情會隨著妊娠期結束而康復。●糖尿病有哪些特徵?糖尿病有沒有典型的病徵?◆典型病徵:三多一少 「吃多、喝多、尿多及體重減輕」是典型的糖尿病症狀。因為攝取的糖分無法充分被利用,身體熱量不夠,需要補充熱量,所以患者會吃得多;當血糖超過腎臟吸收糖的極限,即180mg/dl時,葡萄糖會隨著尿液排出,伴隨大量水分和電解質的流失,使得細胞脫水,所以患者會多尿,同時感到口渴;糖尿病患者吃喝的量雖然變大,但攝取的糖分難以被利用,身體無法獲得足夠的熱量,因此病患會日漸消瘦。 除了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外,糖尿病還有其他症狀如手腳發麻、四肢無力、視覺模糊、眼睛發癢、皮膚傷口不易癒合、皮膚感染、會陰搔癢、性功能減退、性慾下降等。◆50%病患在初期沒有明顯症狀 根據統計,有50%血糖值在180mg/dl下的糖尿病患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或症狀不明顯,以至於常被忽略,這其實很危險。當血糖值已經高出標準範圍,若不加以治療,高血糖狀況不會自動痊癒,且會造成器官傷害。 因此,不管有沒有出現病徵,建議40歲以上的中年人以及高危險族群患者,定期至醫院進行血糖檢測。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破除糖尿病迷思迷思:飯吃得愈少,血糖就能控制得愈好破解迷思:六大類食物都要均衡攝取,才能控制好血糖 說到糖尿病飲食,多數人第一個想法是「飯少吃點」,甚至「不吃飯」,因為米飯含豐富醣類,給人「少吃飯等於少糖,少糖就能減緩糖尿病」的錯誤認知。事實上,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首重均衡,不論是五穀根莖、奶、蛋、魚、肉、豆,甚至是油脂類,都要攝取。吃得對才是重點,均衡攝取才能有效控制血糖。 由於每個人身體狀況不盡相同,建議患者請教專業營養師,量身精算一天所需之各類營養素分量。若能熟記食物代換原則更佳,讓飲食組合豐富多變,兼顧血糖控制與進食心情。迷思:今天驗血糖值太高,下一頓少吃就好破解迷思:沒有正確飲食習慣,便無法真正控制病情。 「定時定量、少量多餐」是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原則,若不建立正確飲食習慣,就很難改善血糖變化,並加重病情控制的難度;況且,進食量過少,還有可能引發低血糖。 當血糖值檢驗結果過高時,首要任務是釐清血糖升高的原因。如果找不出任何理由及原因,飲食總熱量攝取也在規定範圍內,但是血糖值依舊呈現過高狀態,病患就應該向醫生反映,讓醫生根據情況,調整治療方式。自行改變進食量,絕對不是適當的作法。●戰勝糖尿病關鍵戰勝糖尿病,從飲食開始控制好飲食=血糖值穩定 飲食、運動及藥物是控制糖尿病的三大環節,其中飲食控制是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一環。大多數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病初期皆採用飲食控制作為主要治療方式。◆為什麼要控制飲食? 正常人進食後,血糖透過胰島素的協助,進入細胞,轉換成能量,為人體所用。糖尿病患者胰島素作用不良,血液中的葡萄糖無法順利進入身體細胞,停留在血液中,形成高血糖。 在健康狀態下,人體的血糖濃度會維持在一定的標準值內,糖尿病患者則否。若此時不針對飲食加以控制,暴飲暴食,血糖值會忽高忽低,不但造成身體負擔,同時也造成器官的傷害。因此,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控制飲食、掌控血糖值變化,是相當重要的。◆為什麼需要控制飲食?1 將血糖值控制在理想範圍2 維持合理的體重3 改善高血脂4 改善高血壓5 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的產生6 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飲食控制應有彈性 對於自我的飲食進行嚴格控制是好的態度,但提醒糖尿病患者要有彈性。飲食控制追求理想的血糖是對的,若某些特別時刻,因特殊狀況、條件而無法達成理想的飲食控制,偶爾熱量攝取稍多,影響不大。糖尿病患者的熱量攝取比起一般人更需要斤斤計較,但也不需因多吃了一些而造成心理壓力與負擔。◆飲食控制7要訣1 正確選擇食物 許多人在確認罹患糖尿病後,第一個想法便是「再也不能吃甜食」、「要跟美食說再見」。實際上,糖尿病患者只要能掌握進食的分量與時間,任何食物淺嘗並無傷大雅。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著重在健康均衡以及總熱量控制,不需刻意選擇某單項食物,只要控制好分量及正確的餐次分配,各類食物都應均衡攝取。2 定時定量、少量多餐 建議糖尿病患者定時定量;餐次分配上,少量多餐較理想,建議一天吃4?6餐,每隔3?4小時進食一次。每天定時吃定量的醣類食品,較易控制血糖。這樣的進食方式,提供身體整天不間斷的熱量,這樣身體才不會被訓練成善於儲存熱能的體質,加重肥胖問題。3 維持理想體重 體重過重者,應先減輕體重5~10%,體重降低有助於葡萄糖進入細胞,改善高血糖。建議採用飲食搭配運動方式減重。4 多攝取纖維質 多選擇富含纖維質食物,如蔬果及全穀類,能有效延緩血糖的升高。一般而言,全穀類食物在改善高血糖的效果較好。 此外,建議糖尿病患者選擇食物時,可參考該食物的「升糖指數」。所謂升糖指數,是食用含有50克醣類食物使血糖上升的幅度與時間,比對含等量醣類的標準食物對血糖的效應之比例值。對照之標準食品常採用吐司或葡萄糖;指數愈高,對血糖值影響愈大。 不過,升糖指數不是絕對標準,只是個參考,因為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多寡,以及製造過程、烹飪方式等,都會影響血糖反應,例如冰淇淋、培根的升糖指數都比吐司或米飯還低,但並不代表冰淇淋或培根對身體較健康。5 少吃高油脂食物 盡量少吃油炸、油煎、油酥,或豬皮、雞皮、鴨皮、魚皮等油脂含量高的食物。6 盡量避免食用濃湯 少吃如濃湯般(有勾芡、調味料過多)的料理,以免造成身體負擔。7 少用飽和脂肪酸高的油 炒菜宜選用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如花生油、葵花油、橄欖油;盡量少用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如豬油、奶油。●降低高血糖的日常生活保健情緒起伏愈小,血糖值愈穩定◆情緒對病情的影響 糖尿病患者在確認罹患糖尿病的第一時間,心理肯定受到衝擊,沮喪、憤怒或焦慮的情緒伴隨而來。這些情緒反應都是正常的;不過,當負面情緒無法獲得紓解時,體內的壓力激素增加、腦內啡濃度減少,會引起胰島素作用不良,對於血糖的控制更不利。 實際上,糖尿病的控制容易實行且效果顯著,只要進行適當的治療,大多數病患的病情都能穩定控制。建議糖尿病患者縮短前期情緒的負面反應時間,打起精神面對自己的病情,只要將血糖控制好,身體狀態還是樂觀的。◆如何調適心情?1.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 有情緒反應是正常的,千萬別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當難過、憤怒時,可向家人、好友宣洩您的心情。不要躲起來自行消化情緒,有人傾聽對心理上的紓解幫助很大。2.維持正常的血糖值血糖值是糖尿病患者最在乎的項目,血糖值控制的狀態,常左右糖尿病患者的心情。建議糖尿病患者積極控制血糖,但要給自己足夠彈性,不需因為一、兩天血糖值的變化就影響心情,讓血糖控制成為壓力的來源。不要將血糖控制的目標訂得太嚴苛,血糖值只要落在可接受範圍就可以,太嚴苛反而會讓自己氣餒。3 參加支援性社團可以加入糖尿病病友會,在社團中您能獲得糖尿病衛教知識與相關訊息,同時可以跟病友一起針對糖尿病種種作分享交流,因為同為糖尿病患者的身分,其他病友所給予的支持度更強大。在社團中您會發現自己不寂寞,發現自己有很多戰友一起為了糖尿病而努力奮戰。4 廣泛吸收各種衛教資訊正確的訊息能驅除恐懼和不安,有些人因為缺乏正確觀念,對罹患糖尿病的惶恐會加倍。建議糖尿病患者多了解糖尿病的資訊,如此能增加對病況的掌控程度,減緩心理上的不安。5 耐心配合各種治療與門診作個高配合度的病人,有利於病情的控制,當病情控制穩定時,心情自然跟著輕鬆。6 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運動可以調節引起壓力的腎上腺素,並且產生抗壓力素,減輕壓力、舒緩心理上的負擔。此外,運動對糖尿病患者來說,也是控制病情重要的一環,好處多多。7 自我鼓勵用正面積極的態度,面對自己的病情,當血糖控制做得好時,給自己鼓勵,幫自己加油打氣。若別人的肯定對您來說很重要,您也可以要求家人、朋友適時給予鼓勵。8 每天放鬆笑一笑笑有助於情緒的紓解,建議糖尿病患者找出讓自己笑的方式,如看電影、漫畫、笑話、電視等,讓心情愉快,遠離煩惱。此外,也可以透過深呼吸、打坐、練瑜伽、打太極拳等方式放鬆心情。9 培養嗜好從事自己喜愛的事物時,不但可以轉移注意力,還能舒緩情緒。建議糖尿病患者培養些嗜好,在不影響健康的前提下,多從事各項活動。10 尋求專業諮詢若嘗試過許多方法,仍無法紓解心中的壓力,則應尋求更專業的人士,如心理醫生,讓他幫您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