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厭食症患者美麗的故事

美麗都到半夜兩三點才睡,這對高中生而言,似乎並不足為奇。更何況她從小就是個乖孩子、好學生。媽媽與爸爸離婚後的這兩年,許多時候她必須自己下廚,幫忙家務;媽媽值夜班時,她也常常一個人在家。她從無怨言,是媽媽貼心的好女兒。對有家暴前科的爸爸,她總是體貼的不在媽媽面前提起。她是許多親友心目中的「完美女兒」。她的母親更是如此認為。近幾個月來,媽媽發現她吃得很少,睡得很少,也不再同去外婆家聚餐。美麗應該在幾個月內瘦了十幾公斤以上。媽媽於是盡量把上班時間安排得好,努力的煮她愛吃的菜。但是她起先是婉轉拒絕;如果媽媽不停勸說,美麗就哭得淚盈盈的。問她哪裡不舒服,卻又斷然否認。媽媽覺得她與以前有一些不同。例如:變得很少與同學出去玩,坐在書桌前的時間越來越多,話也越來越少,也比較沒有耐性。有一回媽媽叫她吃剛烤好的蛋糕,因為美麗沒有反應,媽媽提高音量連續叫了幾次。她竟然跑到臥室,把房門鎖住了。搞得媽媽也很火大,隔著房門罵她幾句。之後,媽媽發現美麗的月經沒有來,而且滿浴室都是掉落的頭髮。媽媽心想她一定身體出問題了。好不容易拖著她去找家庭醫師。醫師竟堅持她們轉診到精神科。在精神科醫師那裡,媽媽才明白美麗變了的原因乃是厭食症。但醫師的解說讓媽媽費解及十分焦慮。醫師不但不能立刻解決美麗的問題,還說如果美麗體重繼續下降,她可能需要住院灌食。

美麗不停的對母親說:「媽媽!對不起。我不能吃。我知道我不應該不吃,但是我就是不能吃。」還說「不吃」是她唯一擁有的。一聽到醫生說她有厭食症,體重過輕的話需住院灌食。她竟哭著說:「媽媽,千萬不要,我寧死不吃,請不要讓我入院。」她不停的抱歉自己使得母親那麼傷心,也說她的心如千刀萬剮。但她就是「不能吃」、「不配吃」。從精神科醫師那裡,媽媽得知美麗覺得自己不夠好,她一直認為自己應該做個更好的孩子,但一直都沒有做好。美麗擔心媽媽很快就發現她的功課不行了。她還一直說「我好胖、好醜,連爸爸都不想要我。我不要住院,我不要吃……。」媽媽也開始問自己:是不是離婚導致美麗的問題?還是她太晚離開那個渾球丈夫?還是花太少時間在美麗身上了?媽媽也開始覺得自己不是個好母親。一直想是哪一步開始出錯的呢?怎麼去面對厭食症呢?美麗與媽媽彷彿都跌入萬丈深淵。

※※※

破除迷思

你也許正在嘗試減肥,更可能的是,你也許從未停止過減肥。不是有人開玩笑嗎?「減肥有什麼難,我一輩子都在減肥;這輩子減下來的重量比一隻豬還重。」但是你減肥的理由是什麼?為健康?為美麗?還是不明所以,反正每個人都說要減肥,胖一定是不對的事吧?你的態度是什麼?你的方法是什麼?減肥這件事如何影響你的心情與生活?是否也同時影響了你周遭的人?你覺得瘦才是美嗎?

也許你會問,這件幾乎全部人或多或少都會做的事,想這麼多幹麼?但是就是因為有一些錯誤的觀念隱藏在減肥心態裡,助長了飲食障礙症的發生,因此需要特別把這些錯誤仔細鑑別出來。

飲食障礙症之病源在心理層面,但是會以飲食行為做為手段,又以纖纖身材做為標竿,就是因為存在一些對飲食觀念上的迷思。或許去除這些迷思並非治本之道,但還是會有一定程度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如果社會不再充滿著「瘦才美」的氛圍,對飲食障礙症的預防會有幫助的。因此我們有必要討論這些迷思以及建立對飲食及身體的正確觀念。

去除對「美」的錯誤概念既幫助正常人,對治療飲食障礙症患者也很重要。因為許多的痊癒者都說,是因為重新看待自己的身體以及增強了自信心才能通往復原之路的。飲食障礙症患者不只是對自己的身體形象有扭曲性的認知,對於「美」的認識也是錯誤的。以下是一些常見的迷思,能幫助你重新思考一下。若是師長在合宜的時候可以與孩子們討論會更有幫助的。

美的迷思

1.(×)過重是一種罪過,或至少代表這個人沒有意志力,竟然放縱自己的口慾。

身材的胖與瘦有一部分是與基因相關的。我們固然希望有正常的體格,但是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不會有一樣的胃口,腸胃道也不會有一樣的吸收力。此外,內分泌系統的運作以及代謝速率也都不可能相同。所以不要再把過重或肥胖與缺乏意志力畫上等號了。換個角度來看,如果意志力是控制體重的不二法門,那麼,統計上節食的人有百分之九十五會復胖,該怎麼解釋呢?難道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類都缺乏意志力嗎?我們要把焦點放在「健康」上,而非體重。

2.(×)越瘦就越美麗。

可能嗎?想想難民營的難民,瘦削的臉頰、突出的肋骨,像手臂一樣小的大腿;再想一想雜誌上極度瘦削的模特兒,不消幾年,他們就會因失去皮下脂肪而比一般人更顯老態與病態。越瘦還會越美麗嗎?人群往往是盲目的,與別人有一樣的看法讓人有比較安全的感覺。所以當社會傳遞給我們「瘦一點比較美麗」的訊息時,大家就照單全收了。

我們內化社會的價值觀後,也就覺得沒有深入思考甚至加以批判的必要了。冷靜再想想時,你會發現,將瘦與美畫上等號是膚淺的,甚至是荒誕不經的。

3.(×)瘦一點比較能吸引異性。

因為以為瘦就是美,因而自然引申出瘦一點比較能吸引異性的結論。事實不然。澳洲的科學雜誌《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二○○九年曾做過一份問卷調查,由一百位男士挑選出他們心目中理想的女性身材,結果是14號!(一般女性平均身材大約是4到8號)也許這個結果令許多女性同胞跌破眼鏡,但事實正是如此,因為許多類似的調查,其結果均頗為雷同。而一般飲食障礙患者追求的卻是0號,甚至是00號。

引用這些調查,並非在告訴年輕女子,要根據異性的喜好來設定自己的身材標準,而是闡明一個事實:吸引異性絕非是你追求纖細身材的理由。

4.(×)因為美麗可以使人更有自信,所以追求更美麗是必要的。

這個論述經常可以在報章雜誌看到,尤其是減肥中心及整型診所的廣告。但是這個論述有其謬誤之處。更美的標準是一個絕對值嗎?如果沒有一個絕對值,那麼追求「美」的終極指標是誰來認定呢?如果缺乏從自己而來的認定標準,而始終在追求由外界制定外貌標準,怎麼可能覺得自信與平靜呢?而倘若失去自信與平靜,又怎麼快樂的起來?因此,整個的重點應是?我,這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以什麼角度來看待自己、接受自己。

我們絕對是可以讓自己看起來更美麗一點,但是,我們一定得要先建立自己的觀點。只能隨波逐流者,注定找不到心的港灣。終日栖栖惶惶者,毫無快樂可言。

5.(×)應從小灌輸孩子愛美的必要性,以免他們將來怪罪父母。

有許多家長因寵愛自己的孩子,又把孩子當成代表自己成就的一部分,因此無論在哪一方面都盡量給予最好的,包括任何能讓孩子外貌顯得更完美的方法(以現行社會的標準)。美國著名影星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的女兒從三、四歲就開始穿高跟鞋、背名牌包。他的理由很簡單?愛美又不是罪過。不只是明星,在我們周遭類似事件也時有所聞。許多家長在孩子尚未成年時,就急著帶他們進行整型手術,理由是「免得他們將來怪罪父母」。也有越來越多的父母,「贈送」整形手術作為孩子的生日禮物。

但是這種做法會把孩子帶入一個視外表為唯一價值依歸的世界。這樣的孩子往往易成為物質導向的人,忽略了精神層面。我們不妨常常問問自己,假使我們自己及下一代成了只在乎淺淺一層皮膚深度的人(英文說的skin deep,膚淺),會不會更可悲?會不會才是真正的失職?如果我們把焦點從重視外表美醜轉移到關心身體、愛護身體,那麼人生會更寬廣,也會更有意義。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