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從實例看「帝王病」真相
俗稱「帝王病」的痛風,在越吃越好及遺傳等因素下,現今不僅不再是富貴人家的專有疾病,且患者有日漸增多的趨勢。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以往易發於中老年男性的疾病,現在已逐步年輕化,同時,女性患者也佔相當比率。
為了讓大家對「痛風」有切身的體會,以下特別以病例的方式做介紹,希望讀者能提高警覺、好好治療。
可能導致心肌梗塞
王先生是一位五十多歲的食品公司外務員,六年前踝關節發生典型的痛風症狀,雖然醫師診斷為痛風,但他卻從未接受痛風的系統治療,只有疼痛發作時,到各醫院打針或服止痛藥止痛而已。
最近到醫院求診、檢查,發現血中尿酸值、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及血壓均很高。此外他這個人很胖,每天大約抽四十根菸,除工作外,從不注重個人健康,約好門診時間,也經常因為工作關係而缺席。
他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只要認真運動,即可將痛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肥胖治好,而忽視藥物及飲食療法,因此,每天清晨均有爬山或慢跑的習慣,結果,所有病狀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惡化。
王先生平常運動時,即偶而會有胸部悶痛及呼吸困難的情形,但休息一下子就好,他認為可能是太胖的關係,所以也不理它,最近有一次早上慢跑時,突然發生心絞痛、呼吸困難、臉色蒼白、冒冷汗、四肢無力等,幸好經家人緊急送醫,診斷結果是「急性心肌梗塞」,急救結果還好挽回一命,經此教訓後,他變成最合作的病人。
所謂心肌梗塞,就是輸送氧氣或營養給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生硬化或阻塞,而使冠狀動脈的血流發生障礙或阻塞,因而引起心肌功能低下或壞死。
痛風與心肌梗塞有什麼關係?心肌梗塞的元凶是動脈硬化,而據研究結果,有許多因素會促使動脈硬化加速進行,這些危險因素包括高血脂症、高血壓、抽煙、血中高密度脂蛋白過少症、肥胖、痛風(高尿酸血症)、糖尿病、中年以上男性、A型性格(急性、活動力強及鬥志高等等),而這些因素又均是痛風病人所最常合併的疾病及具有的現象。美國所做心肌梗塞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發現尿酸越高,發生心肌梗塞的機會越多。還有痛風死因的統計,歐美以心肌梗塞佔第一位,日本則佔第二位,另外,痛風病人初診所做心電圖檢查,日本有百分之五五點四,和平醫院有百分之四四點三異常,由以上可見,痛風與心肌梗塞之間有很密切的關係。
像王先生這種病例,幾乎所有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他都擁有,但他卻完全不在意,而只注意工作,以致差一點丟掉生命。由於類似的情形在痛風病人很常見,因此,痛風病人應深切了解,痛風的治療不只是只有疼痛的止痛而已,而是不但要經常把血中尿酸值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也要注意高血脂症、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合併症的治療,以及少抽煙,才不會發生心肌梗塞這種致命的合併症。
痛風石讓人無法穿鞋
李先生是六十七歲的篤實農夫,十五年前當他五十二歲時,首次在右腳的足背發生典型的痛風症狀,由於他身居東部醫療資源貧乏的鄉村,加上不識字,又沒有醫療常識,因此,發病後從未有過求診治療經驗,只有在痛風發作時,求助偏方以止痛而已。
也因此,病情越來越嚴重,開始在足背、大腳趾、膝及手肘等關節部位,長出大小不同的痛風石,由於痛風石越長越大,且因腳背及大腳趾長出大痛風石的關係,十年來都無法穿鞋。
運動過度也是誘因
一般認為,痛風是新陳代謝的疾病,運動不足才會引起,事實上在痛風的發生原因中,沒有一項是運動不足,反而有運動過度造成的,廿二歲的田徑國手郭先生,即是一個例子。
郭先生是某大學體育系三年級的學生,高中時代由於在全國徑賽成績優異獲選為國手,並被保送到某大學體育系就讀。兩年前當他大一時,有一次參加全國運動大會比賽,突然在右腳足踝發生首次的典型痛風症狀,他以為是扭傷,所以自己到藥房買藥治療,休息幾天症狀也消失。半年後,為了準備參加全國大專運動大會,連續幾天緊密的練習,有一次突然在右腳拇趾發生第二次痛風症狀,立刻被教練送到醫院,做進一步的診斷及治療。經抽血檢查結果,血中尿酸值高達十二(即每一百CC血液中有十二毫克尿酸);經診斷為痛風,並立刻開始治療,半年後不再發作,同時也和其他選手一樣活躍於運動場上。
究竟痛風與運動的關係如何?從下列文獻或許可看出些端倪:
一、日本職業棒球選手的平均血清尿酸值七點二三,比平常人五左右為高,同時期痛風發生率為同年齡正常人的十到十五倍。
二、某大學的橄欖球隊員暑期四週集訓講習,血清尿酸值由六點四升高到八點四四。
三、一群二十到廿四歲的大學生,在運動前及十分鐘的激烈運動後,每隔一小時抽血一次檢查血中尿酸值的平均值。以運動前的血清尿酸值為基準,運動一小時後正一點五六,二小時正一點八九最高,然後慢慢降下,七小時後為正○點八九六六,廿四小時後負○點一八,已恢復到運動前的正常值。
由此可見,運動後尿酸有一度增高現象,但廿四小時後即可恢復正常,然而職業運動選手每天均須做激烈的訓練,休息不到廿四小時,即尿酸值還未恢復正常前,又開始訓練,引起另一波升高,因此不難想像為何職業選手罹患痛風者較一般人多。
延誤治療後果嚴重
林先生是經營餐飲業的五十歲男性,大約十年前的一天晚上,突然在他右腳趾首次出現紅、腫、熱和激烈疼痛的典型痛風症狀。他立刻到附近診所,在發作部位打一針,立即止痛,他以為好了,也就沒有理它,因此,沒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大約半年後,同樣情形又發生,但這次是左腳,經治療後,症狀也消失,他還是沒做進一步治療,只熱衷於自己的工作。漸漸的,發作的間隔越來越短,次數也越來越多,後來才經一位朋友介紹到醫院就診。
初診抽血檢查的結果,不但尿酸值很高,且腎機能已有中等程度的機能障礙,經追蹤治療及嚴格限制飲食一段時期,雖然病情一度略為好轉,後來林先生也許是職業的關係,不但飲食不節制,經常暴飲暴食,更重要地是,不聽醫師的警告,未接受持續治療,因此,數個月後由於病情惡化再次到醫院求診。
經抽血檢查,腎機能已到嚴重受損的程度,體內新陳代謝所產生的一些老廢物,無法經腎臟順利排出,而存積在體內,並發生全身疲倦、噁心、嘔吐、浮腫、口臭等尿毒症的症狀。不久後,突然有一天,因為呼吸困難,被送到急診室,診斷結果為尿毒症所引起的急性心不全,經緊急治療,雖挽回一命,但接下來仍免不了長期艱苦地洗腎治療。林先生這種症例,是很典型的痛風不治療而合併尿毒症的例子,雖然他很後悔沒聽醫師的警告,好好接受治療,但為時已晚。
到底痛風和腎臟機能有什麼關係?一九八二年日本對痛風死亡原因所做的調查,以尿毒症佔百分之四十為第一位,可見痛風與腎機能障礙有很密切的關係,而痛風之所以會引起腎機能障礙,原因在於痛風病人百分之九十七都有高尿酸血症,也就是血中尿酸值為一百CC有八毫克以上。
尿酸是罪魁禍首
我們已經知道痛風的元兇是高尿酸血症,而高尿酸血症的主要成分是尿酸,因此尿酸可說是痛風的罪魁禍首;俗語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為了克服痛風,必須先認識尿酸。
什麼是尿酸?
我們人體的最小構成單位是細胞,每個人大約有十的十四次方個細胞所構成,每個細胞中又包含細胞膜、細胞質及細胞核三個部分;每個細胞質、細胞核中均含有核酸,我們所吃的食物中也含有一些核酸,這些核酸經過新陳代謝,分解、合成之後,留在血液或體液中的老廢物,就是「尿酸」。簡單說,尿酸就是細胞新陳代謝產生的老廢物,這些老廢物若在血液中因某些原因異常增多現象,就叫「高尿酸血症」。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大約含有一千到一千二百毫克尿酸,我們把它稱為「尿酸池」;每天大約有六百毫克產生及排出體外。尿酸的生成主要有兩個來源:五百毫克由細胞新陳代謝產生,另外一百毫克由飲食產生。而排泄方面同樣有二個途徑:經腎臟排出四五○毫克,經腸、汗排泄一五○毫克。由於每天產生六百毫克尿酸,同時也排泄等量,因此可使尿酸之新陳代謝保持在平衡狀態,不會增高。一旦有某些原因破壞了這種平衡狀態,例如生成的尿酸量超過六百毫克,或排泄少於六百毫克,甚至兩者合併發生等,均可使體內的尿酸量增加,而造成高尿酸血症。
俗稱「帝王病」的痛風,在越吃越好及遺傳等因素下,現今不僅不再是富貴人家的專有疾病,且患者有日漸增多的趨勢。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以往易發於中老年男性的疾病,現在已逐步年輕化,同時,女性患者也佔相當比率。
為了讓大家對「痛風」有切身的體會,以下特別以病例的方式做介紹,希望讀者能提高警覺、好好治療。
可能導致心肌梗塞
王先生是一位五十多歲的食品公司外務員,六年前踝關節發生典型的痛風症狀,雖然醫師診斷為痛風,但他卻從未接受痛風的系統治療,只有疼痛發作時,到各醫院打針或服止痛藥止痛而已。
最近到醫院求診、檢查,發現血中尿酸值、血糖、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及血壓均很高。此外他這個人很胖,每天大約抽四十根菸,除工作外,從不注重個人健康,約好門診時間,也經常因為工作關係而缺席。
他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只要認真運動,即可將痛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肥胖治好,而忽視藥物及飲食療法,因此,每天清晨均有爬山或慢跑的習慣,結果,所有病狀不但沒有改善,反而更惡化。
王先生平常運動時,即偶而會有胸部悶痛及呼吸困難的情形,但休息一下子就好,他認為可能是太胖的關係,所以也不理它,最近有一次早上慢跑時,突然發生心絞痛、呼吸困難、臉色蒼白、冒冷汗、四肢無力等,幸好經家人緊急送醫,診斷結果是「急性心肌梗塞」,急救結果還好挽回一命,經此教訓後,他變成最合作的病人。
所謂心肌梗塞,就是輸送氧氣或營養給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生硬化或阻塞,而使冠狀動脈的血流發生障礙或阻塞,因而引起心肌功能低下或壞死。
痛風與心肌梗塞有什麼關係?心肌梗塞的元凶是動脈硬化,而據研究結果,有許多因素會促使動脈硬化加速進行,這些危險因素包括高血脂症、高血壓、抽煙、血中高密度脂蛋白過少症、肥胖、痛風(高尿酸血症)、糖尿病、中年以上男性、A型性格(急性、活動力強及鬥志高等等),而這些因素又均是痛風病人所最常合併的疾病及具有的現象。美國所做心肌梗塞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發現尿酸越高,發生心肌梗塞的機會越多。還有痛風死因的統計,歐美以心肌梗塞佔第一位,日本則佔第二位,另外,痛風病人初診所做心電圖檢查,日本有百分之五五點四,和平醫院有百分之四四點三異常,由以上可見,痛風與心肌梗塞之間有很密切的關係。
像王先生這種病例,幾乎所有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他都擁有,但他卻完全不在意,而只注意工作,以致差一點丟掉生命。由於類似的情形在痛風病人很常見,因此,痛風病人應深切了解,痛風的治療不只是只有疼痛的止痛而已,而是不但要經常把血中尿酸值控制在正常範圍內,也要注意高血脂症、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合併症的治療,以及少抽煙,才不會發生心肌梗塞這種致命的合併症。
痛風石讓人無法穿鞋
李先生是六十七歲的篤實農夫,十五年前當他五十二歲時,首次在右腳的足背發生典型的痛風症狀,由於他身居東部醫療資源貧乏的鄉村,加上不識字,又沒有醫療常識,因此,發病後從未有過求診治療經驗,只有在痛風發作時,求助偏方以止痛而已。
也因此,病情越來越嚴重,開始在足背、大腳趾、膝及手肘等關節部位,長出大小不同的痛風石,由於痛風石越長越大,且因腳背及大腳趾長出大痛風石的關係,十年來都無法穿鞋。
運動過度也是誘因
一般認為,痛風是新陳代謝的疾病,運動不足才會引起,事實上在痛風的發生原因中,沒有一項是運動不足,反而有運動過度造成的,廿二歲的田徑國手郭先生,即是一個例子。
郭先生是某大學體育系三年級的學生,高中時代由於在全國徑賽成績優異獲選為國手,並被保送到某大學體育系就讀。兩年前當他大一時,有一次參加全國運動大會比賽,突然在右腳足踝發生首次的典型痛風症狀,他以為是扭傷,所以自己到藥房買藥治療,休息幾天症狀也消失。半年後,為了準備參加全國大專運動大會,連續幾天緊密的練習,有一次突然在右腳拇趾發生第二次痛風症狀,立刻被教練送到醫院,做進一步的診斷及治療。經抽血檢查結果,血中尿酸值高達十二(即每一百CC血液中有十二毫克尿酸);經診斷為痛風,並立刻開始治療,半年後不再發作,同時也和其他選手一樣活躍於運動場上。
究竟痛風與運動的關係如何?從下列文獻或許可看出些端倪:
一、日本職業棒球選手的平均血清尿酸值七點二三,比平常人五左右為高,同時期痛風發生率為同年齡正常人的十到十五倍。
二、某大學的橄欖球隊員暑期四週集訓講習,血清尿酸值由六點四升高到八點四四。
三、一群二十到廿四歲的大學生,在運動前及十分鐘的激烈運動後,每隔一小時抽血一次檢查血中尿酸值的平均值。以運動前的血清尿酸值為基準,運動一小時後正一點五六,二小時正一點八九最高,然後慢慢降下,七小時後為正○點八九六六,廿四小時後負○點一八,已恢復到運動前的正常值。
由此可見,運動後尿酸有一度增高現象,但廿四小時後即可恢復正常,然而職業運動選手每天均須做激烈的訓練,休息不到廿四小時,即尿酸值還未恢復正常前,又開始訓練,引起另一波升高,因此不難想像為何職業選手罹患痛風者較一般人多。
延誤治療後果嚴重
林先生是經營餐飲業的五十歲男性,大約十年前的一天晚上,突然在他右腳趾首次出現紅、腫、熱和激烈疼痛的典型痛風症狀。他立刻到附近診所,在發作部位打一針,立即止痛,他以為好了,也就沒有理它,因此,沒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大約半年後,同樣情形又發生,但這次是左腳,經治療後,症狀也消失,他還是沒做進一步治療,只熱衷於自己的工作。漸漸的,發作的間隔越來越短,次數也越來越多,後來才經一位朋友介紹到醫院就診。
初診抽血檢查的結果,不但尿酸值很高,且腎機能已有中等程度的機能障礙,經追蹤治療及嚴格限制飲食一段時期,雖然病情一度略為好轉,後來林先生也許是職業的關係,不但飲食不節制,經常暴飲暴食,更重要地是,不聽醫師的警告,未接受持續治療,因此,數個月後由於病情惡化再次到醫院求診。
經抽血檢查,腎機能已到嚴重受損的程度,體內新陳代謝所產生的一些老廢物,無法經腎臟順利排出,而存積在體內,並發生全身疲倦、噁心、嘔吐、浮腫、口臭等尿毒症的症狀。不久後,突然有一天,因為呼吸困難,被送到急診室,診斷結果為尿毒症所引起的急性心不全,經緊急治療,雖挽回一命,但接下來仍免不了長期艱苦地洗腎治療。林先生這種症例,是很典型的痛風不治療而合併尿毒症的例子,雖然他很後悔沒聽醫師的警告,好好接受治療,但為時已晚。
到底痛風和腎臟機能有什麼關係?一九八二年日本對痛風死亡原因所做的調查,以尿毒症佔百分之四十為第一位,可見痛風與腎機能障礙有很密切的關係,而痛風之所以會引起腎機能障礙,原因在於痛風病人百分之九十七都有高尿酸血症,也就是血中尿酸值為一百CC有八毫克以上。
尿酸是罪魁禍首
我們已經知道痛風的元兇是高尿酸血症,而高尿酸血症的主要成分是尿酸,因此尿酸可說是痛風的罪魁禍首;俗語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為了克服痛風,必須先認識尿酸。
什麼是尿酸?
我們人體的最小構成單位是細胞,每個人大約有十的十四次方個細胞所構成,每個細胞中又包含細胞膜、細胞質及細胞核三個部分;每個細胞質、細胞核中均含有核酸,我們所吃的食物中也含有一些核酸,這些核酸經過新陳代謝,分解、合成之後,留在血液或體液中的老廢物,就是「尿酸」。簡單說,尿酸就是細胞新陳代謝產生的老廢物,這些老廢物若在血液中因某些原因異常增多現象,就叫「高尿酸血症」。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大約含有一千到一千二百毫克尿酸,我們把它稱為「尿酸池」;每天大約有六百毫克產生及排出體外。尿酸的生成主要有兩個來源:五百毫克由細胞新陳代謝產生,另外一百毫克由飲食產生。而排泄方面同樣有二個途徑:經腎臟排出四五○毫克,經腸、汗排泄一五○毫克。由於每天產生六百毫克尿酸,同時也排泄等量,因此可使尿酸之新陳代謝保持在平衡狀態,不會增高。一旦有某些原因破壞了這種平衡狀態,例如生成的尿酸量超過六百毫克,或排泄少於六百毫克,甚至兩者合併發生等,均可使體內的尿酸量增加,而造成高尿酸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