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楔子

我是台北醫學院(現在的台北醫學大學)畢業的,一位在美國執業的學長老師跟我說過一個故事:有一次有個病人在美國的一家醫院做了心導管檢查,發現血管沒有堵塞,就很高興地回家了;但是回家一個禮拜後,病人竟然在家裡猝死,為了找出病因,病理學家幫他做了解剖,赫然發現這個病人的「冠狀動脈三條血管都嚴重動脈硬化」。

幫他做心導管的醫師聽到了這件事,自己把心導管的片子再看了一遍,還請同仁也一起研究,大家反覆觀看之後,覺得診斷並沒有錯誤,心導管的影像是正常的,於是請病理學家也再看一遍他們的病理標本,於是病理學家也召集了同事,大家再看一次以後,也堅持他們做的嚴重動脈硬化診斷正確無誤。

問題來了,為什麼心導管檢查正常,可是病理解剖卻不正常呢?有誰犯了錯誤嗎?請恕我賣個關子,到這章結束時再公布解答。當然您也可以直接跳去看答案。

為什麼心臟病總是突然發作

二○○七年三月底時,我在美國紐奧良開會,某天早上搭著醫學會的交通車,當時車上人很多,沒有位子坐,我拉著拉環,跟旁邊的台北榮總江晨恩教授聊著當天即將發表的研究。

「今天COURAGE(Clinical Outcomes Utilizing Revascularization and Aggressive Drug Evaluation)研究要發表,很多廠商都剉在等,」他跟我說。

「不會有意外的啦!根據以前研究的薈萃分析,我相信一定是藥物勝。」我非常有信心地回答他,因為之前已經有許多研究,好像線索都指向同一個方向。

「可是網路上已經傳出了研究的結論,說是支架大勝,p值0.002,非常有意義。」旁邊另一位參加會議的藥廠產品經理憂心忡忡地加入討論。

「哦,我覺得這一定是江湖傳言,我才不信支架會勝呢!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前面許許多多的線索,就完全無法解釋了。」我斬釘截鐵地回答。

果然接著沒多久,許多國家的報紙頭條都刊載了一則美國心臟醫學會發布的驚人消息,內容是關於一項名為COURAGE的研究結果,到了二○一四年的整合分析,追蹤了到那時為止所有大型長期追蹤穩定性心絞痛,之後二〇一五年十一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COURAGE研究的長期追蹤報導,結果仍然相同。

這個消息簡單說就是:單純心絞痛的病人,心臟裝上支架並不能活得更久。從二〇〇七年開始,這個研究的結果影響了許多醫師與病人,甚至連醫藥界的股票都產生了大洗牌。二〇〇七年報導出來之後的六個月內,全美國心導管手術大幅減少;在各國的醫學會中,醫師們也不斷辯論心導管手術的適當性。但是為什麼這個醫藥界已經使用了三十年的治療方法,竟然沒有多大效果呢?其實,從十幾年前開始,就已經有許多蛛絲馬跡顯示,穩定性心絞痛的病人(請特別注意,僅限於穩定性心絞痛,而不是心肌梗塞或是不穩定性心絞痛,這個差別在後面會說明),裝心臟支架並不能延長壽命!

為什麼?

持續六十年的研究

二○○七年九月初,在維也納召開的歐洲心臟醫學會的年會當中,一個四十六歲的義大利心臟科女醫師突然心臟病發作。雖然現場有兩萬五千位心臟科醫師,其中不乏權威,在第一時間幫她急救,而且還馬上以直升機送醫,仍然無法挽回她的生命。

一個平常看起來很健康的人,為什麼會突然心臟病發作、甚至於猝死?連心臟科醫師都很難預知自己的心臟病?這個疑問,自古以來,就一直困擾著醫師。但這只是我們的感覺而已,還是真有其事呢?

在美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佛拉明罕心臟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由美國國家心臟、肺臟及血液研究院(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NHLBI)及波士頓大學共同執行,從一九四八年起,以美國麻州的佛拉明罕鎮一萬兩千多個鎮民為研究對象,把他們的健康狀況與生活習慣全部記錄下來,然後觀察追蹤,並統計他們的健康狀況,還有居民的生活習慣對於疾病所產生的影響。

到今天為止,這個研究已經持續將近七十年,已經記錄到居民的第三代了,還持續進行中。

在這個大規模而長時間的研究當中,發現男性的心臟病,有62%是第一次發病就以心肌梗塞或猝死來表現,女性的心臟病則有46%是如此表現。也就是說,這些人之前從來都沒有出現任何預警,只要心臟病一發作就是心肌梗塞或猝死。發作前沒有症狀?這個結果好像很奇怪,好像也違反了大家的觀念?所以醫學界又再加以探討,二○○三年,阿肯色大學McSweeney再度探討了女性病人心臟病發作之前的症狀,這篇刊載於《循環醫學雜誌》(Circulation)的研究中,發現大多數人並不是沒有症狀的,甚至高達95%的病人發作前都有些症狀,他發現在心臟病發生前幾週中間,有71%的人會不尋常的疲累,48%的人有睡不好的問題,42%的人會喘氣,39%的人消化不良,30%的人會胸痛。

但是拜託,這些疲累、睡不好、喘、消化不良的問題,平常不是都會發生嗎?

我今天發生了這些症狀時,就代表我的心臟病快要發作了嗎?我失眠睡不好時,還是疲累不堪時,就該找心臟科醫師嗎?

還是當我消化不良時,不該看胃腸科,而該看心臟科?這樣好像問題更大了。還有,這些症狀是因還是果?是心臟病引發了這些症狀?還是這些疲累、睡眠差、消化不良症狀引起了心臟病?

為什麼慢性心絞痛可以持續很多年?

威廉.赫伯頓(William Heberden, 1710-1801)醫師是歷史上最早發現而且定義心絞痛的人。當年他發現且描述慢性穩定性心絞痛(也有人稱之為赫伯頓氏心絞痛)時,就特別描述這種心絞痛可以持續許多年,不見得會對生命造成威脅。

赫伯頓形容心絞痛是在胸口中央、下巴或背後發生壓迫緊縮疼痛的感覺,常在生氣或運動時發生,但是只要一休息就會好。症狀會持續幾分鐘,喝一點酒或服用鴉片也可以緩解症狀。就算在幾乎沒有什麼醫療設施與藥品的兩百多年前,赫伯頓觀察發現到,慢性穩定性心絞痛好像並不一定很快就會取人性命,常常會持續許多年,並不會對生命造成嚴重威脅。之後發明使用牛痘來預防黑死病的金納(Edward Jenner, 1749-1823)醫師發現了這種心絞痛,是由冠狀動脈的病變所引起的。

當時,英國一位有名的外科醫師約翰.亨特(John Hunter, 1728-93)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亨特出生於蘇格蘭的格拉斯哥。

大他十歲的哥哥威廉.亨特(William Hunter)是有名的產科醫師,在倫敦建立了一所可以讓外科醫師做研究的解剖學校。

約翰追隨哥哥的腳步,仔細研究從盜墓者取得的屍體,配合對病人的觀察,最後成為醫學史上赫赫有名的外科醫師。他的興趣很廣,蒐集了非常多的病理標本,在當年可說數一數二;也發明了許多治療疾病的新方法。
他對於頭頸部、口腔的研究特別專精,一七七一年出版了一本偉大的著作《人類牙齒的自然史:構造、使用、形成、生長及疾病的說明》,甚至日後被尊為「現代牙醫學之父」。

約翰曾經為了證實性病的致病原因,在自己身上做實驗。他在自己的龜頭上面,注射了淋病患者的膿汁(哇嗚),過了一段時候,他同時得了淋病跟梅毒,所以他下了一個結論,就是梅毒跟淋病是同一個疾病。(其實並非如此,並不是淋病等於梅毒,而是那個病患剛好同時罹患淋病跟梅毒,而約翰之所以得了這兩種病,是因為他同時注射了兩種病的膿汁到自己的身上。)

他在自己身上種下了梅毒,也種下了日後心臟病的病因,梅毒到了第三期會侵犯心臟血管系統,梅毒讓約翰不到四十歲時就得了嚴重的心絞痛。約翰的脾氣不是很好,只要一激動生氣,胸口就會痛得厲害。他曾經說過,任何一個人如果要取他的性命簡直是易如反掌,只要激怒他就可以了。

在那個時代,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療心絞痛,發病的時候唯一能做的就只有趕快休息,等待心絞痛自己慢慢好起來。但約翰.亨特醫師即使是這樣經常胸痛,也活到了六十五歲。有一天在聖喬治醫院的會議中他又被激怒了,激烈的爭辯之後他突然停止說話,走到了隔壁的房間,就死在那個房間。約翰的屍體解剖由他的小舅子合姆爵士(Everard Home, 1756-1832)主持,他發現約翰的血管已經嚴重鈣化,甚至硬到連解剖刀都切不太下去。他的例子,好像印證了赫伯頓醫師的觀察結果:慢性心絞痛雖然讓人非常痛苦,但是並不必然會致命。

到了二十世紀,有些觀察性的研究,如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的歐倫西亞(Anthony Orencia)醫師對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市所有居民進行的二十年觀察(1960-1979)中,也證實慢性穩定性心絞痛會持續許多年,不見得會對生命造成威脅。

二○○六年的《心臟》(Heart)雜誌也報導了一篇瑞典斯德哥爾摩心絞痛預後研究(APSIS),發現若是以最新的藥物治療,罹患慢性穩定性心絞痛的病患,九年的死亡率僅為14%,平均每年的死亡率不到2%。了解冠狀動脈性心臟病

這些觀察令人非常困惑:穩定而嚴重的心絞痛病人不見得會死,而猝死的病人在發病以前又往往沒有先兆性的心絞痛症狀。會痛的不會死,會死的不會痛,而支架治療穩定性心絞痛,又不能讓人活得更久。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們必須要先對冠狀動脈性心臟病有些基本認識。

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臟肌肉養分的血管,就好像是城市的水管傳輸自來水給整座城市一樣,一旦這個水管堵住了,水分無法供應時,就會造成嚴重後果。供應心臟養分的冠狀動脈如果塞住了,就會影響到血液的供應,這個時候輕則心絞痛,重則心肌梗塞,甚至於猝死。

冠狀動脈主要有三條,位於心臟的表面,就像是心臟穿了件丁字褲。右冠狀動脈與左迴旋支這兩條合起來就像是腰帶,而左前降支則像是前護襠;這三條血管供應了整個心臟的養分,但三條血管的位置不同,供應區域的大小也隨之而異。其中,左前降支供應的區域最大,也就最重要(丁字褲中前護襠當然最重要)。當左前降支出問題時,危險性相對就最高,因而這一條血管有個別名叫「製造寡婦的血管」(widow maker artery)。

心絞痛的症狀,就是當走路、爬樓梯、搬重物、或生氣、壓力大時,胸口產生一種像是被大石頭壓住的感覺。病人會描述這種感覺悶、緊、脹、痛、綁、匝、壓迫感、鈍鈍的,而不是像刀割、電擊、針刺這種銳利的感覺;也有人會形容心絞痛時「好像大象踩在胸口一樣」。壓迫感會持續一到十五分鐘,最典型的症狀位於胸口正中心肝頭,但是也可能發生在左胸、上腹部、背後、左肩、左手內側、甚至於左耳。發生位置雖然不同,但最重要的症狀都是一樣的:就是一運動時就難受,一休息就好,而且用一根手指頭指不出來痛的位置,吸氣吐氣時也不會變得更強烈,舉手轉身時也都沒有影響。這種症狀就是典型的心絞痛症狀。但有時候症狀也可能不是那麼典型,會以喘、或是不典型的胸痛來表現。

這種病稱為狹心症、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心臟缺血或心臟缺氧,也可以簡單稱為心絞痛,台灣民間有人叫這種病為心包油。

狹心症與不穩定性心絞痛、心肌梗塞這兩種急性冠心症等合稱為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急性冠心症是急性,而且致命性很高的疾病,發生的原因是本來暢通的血管突然堵塞,若血塊沒那麼大、未將血管完全堵塞時,就叫做不穩定性心絞痛;當血流完全堵住,後面的肌肉開始壞死時,就叫做心肌梗塞。

不穩定性心絞痛

不穩定性心絞痛痛的方式和位置與狹心症很類似,都是以壓迫感為主,但是不穩定性心絞痛痛的時間會長很多,強度也強很多。不穩定性心絞痛往往是小問題轉變成大發作的前兆,症狀從原本穩定忽然變得不穩定,但一下子又沒事了。如果不能把握這個時間點盡快就醫,常常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憾事。

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則更為嚴重,症狀一直持續,許多人會合併冒冷汗,也有很多人會有大難臨頭、快要死去的感覺。其實真的也有很多人來不及送醫,就這樣猝死了。

心肌梗塞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即使是正處於巔峰狀態的年輕運動員,也不一定逃得過這個隱形殺手的魔掌。

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心臟病的一個極端表現,胸痛則是心肌梗塞最常見的症狀,疼痛比一般心絞痛更嚴重,持續時間更長,使用硝化甘油舌下含片不能緩解症狀。病情輕微者,只是感到有點胸悶,嚴重者可能出現心律異常,甚至發生猝死、休克或心臟衰竭而死。

心肌梗塞的死亡率約在10%至20%之間,老年人甚至高達40%,其中有半數以上的患者來不及送醫便死亡。

猝死都是因為心臟病?

根據統計,心臟病患者有六成是被猝死奪去生命,死得很突然,可能是在睡夢、休息、輕度活動中,或是在劇烈運動時、或運動後,心跳驟停而死亡。

引發猝死有兩個主要原因,八、九成都是急性心肌梗塞及惡性心律不整引起。

大多數心肌梗塞會引發心律不整而易猝死,但惡性心律不整未必全是心肌梗塞造成的,可能與自律神經系統不平衡、交感神經興奮或副交感神經異常有關。

若有先天、後天心臟肥厚的問題,引起心律不整機率也相對提高。

猝死,不僅是整個家庭不可承受之重,更讓活著的人承受突如其來的失落,不知道要多久才能適應。想要預防猝死,沒有訣竅,只要你肯善待每天工作二十四小時且從未休息的心臟,你就會是個「好心」人!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